据孙总办的暗中了解,股票暴跌的原因一个是他带来的朝廷分红方案,股东们很不满意,竟然想出把公司的盈利一半借给朝廷,那能收的回来才怪;
另一个原因让孙总办哭笑不得,竟然是对他这个清官不放心,这让他如何是好?
现在年前那些高位接盘的投机商一个个哭天喊地,有的已经闹到了公司。孙总办大骂你们赚钱的时候怎么不分给公司,现在亏了就来闹,真是岂有此理。他这辈子就没有遇到过这些事,也不知道如何处理,这些人大有来头,孙总办只好躲着不见。
幸运的是,董事们手中的流通股早就卖掉了,要不然他的麻烦更大,但是这些人一个个还是看他很不顺眼,都把他当成是扫把星。
所以孙总办就到张家来求救了,他去年被选中担任总办一职也是徐阁老亲自选中的,孙总办干不下去了,不找老领导找谁?
事实上来到南京后张超已经知道了公司的问题,在他看来,这个孙总办行事还算靠谱,守成也还马虎,徐阁老算是挑对了人,只是孙总办遇到的问题都很难解决。
孙总办没办法对付各方派来的哪些人,这个是大势所趋,所以与光芒闪耀的张超相比,接盘侠孙总办肯定是要吃苦头的。
而且朝廷让孙总办过来就是来捞钱的,那个一半银子的借款肯定会打水漂,这个谁都知道,所以股票下跌就是必然,就是换成张超也没办法维持住高位。
当日张超炒作股票,拉升之后就将自己囤积的股票卖掉了一部分,捞回本钱后就开始当起了国家队。
张超临走前有过交代,如果股票超过十两,济世钱庄就要公开抛售一部分,如果低于四两,就需要公开买入,以此来限制股票的暴涨暴跌。
对于目前这一点流通股,张超自信以他目前在商界的名气,以他手中的筹码,他是有这个影响力来控制涨跌。事实上他也确实做到了,但是大势所趋,他也只能维持在四两上下。
孙总办来访,张超就告知了徐溥,徐溥叹了一口气,“老夫害了他呀!子卓,你能帮一点就帮一点吧!”
对于孙总办遇到的困境,张超给徐溥分析过,徐溥听完之后,也是懊恼不已,要是让张超多待上一段时间,教一教孙总办就好了。
第275章 暗潮()
张超一直闭门谢客,孙总办只好站在张家门口等待,这让他觉得很有些屈辱。但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谁让他上门相求呢。
张超很快迎出门外,把孙总办请进家中,对于这位当过县令,御史,员外郎的前辈,张超的态度十分尊重,孙总办心里这才舒服了一点,当然最重要的是,徐溥在客厅门口亲自迎接他。
分宾主落座后,三人寒暄了几句,孙总办迫不及待的开始了正题,“公司开业至今已经盈利十来万两白银,张贤弟真是居功至伟。贤弟高风亮节主动辞去总办一职后,蒙阁老青睐,为兄接任总办,只是为兄愚钝,任职数月,却一直不能让上下满意。得知贤弟回宁,特意前来请贤弟指点一二。”
张超连忙说道,“孙前辈太客气了,都是为朝廷效力,理当协助前辈,还请前辈细细道来。”
孙总办就把他遇到的问题和一些不理解的地方一一道来。张超也分别做了解释,见张超态度这样好,徐溥和孙总办都挺满意,但是很多是理念的问题,两人也只是半懂不懂。
特别是对于分红,孙总办觉得现在是朝廷恩赐让这些人购买股份,分红多少当然是朝廷说的算。朝廷已经很给面子了,说了一声借,本来分红就应该大头归朝廷。现在这些早就连本带利赚回来的股东竟然要求按照股份数来分红,简直是贪得无厌。
张超听完就知道朝廷后悔了,他们压根没想到几种药品开发出来竟然有这么大的收益,通过出售股票赚回来几十万两的极度喜悦刚刚过去,就要面临每年分红几万两,这么一算帐,那不是亏大了。更何况股票还有巨大的溢价,这让内阁六部表面不说,心里是懊恼不已。不管是整体还是个人,文官们都觉的太亏了。
有一些站着说话不腰疼的人一直抱怨张超太偏向权贵和商人,这说明张超的立场有问题呀,所以借着报纸不断弹劾他,也是如此,张超刚搭好了架子就被迅速赶下台。
所以朝廷立刻挑选了一个能干清廉的员外郎接任,就是要牢牢把住这一部分财源,最起码要拿到分红的大头,然后在想办法把股份也收回来。
这也就是孙总办与那些董事闹矛盾的根源,董事们背后是皇族,勋贵,太监还有一些大商人,他们可不管朝廷的现实困难,分红理所应当按照股份来分才合适,这些人现在无限怀念张超,要知道朝廷是这个路数,当初就应该坚决怼回去。
这一次孙总办主动来找张超,也是因为徐阁老住在张家,这就是徐溥在背书张超,所以他果断的过来求援了。
张超以前不明白,现在还有些糊里糊涂,但是他知道他需要帮孙总办度过这个难关,要不然好不容易跟徐溥搞好的关系又要泡汤了。
这就是政治,世上最肮脏的地方,分分合合,不断的改变立场,唯一的衡量依据就是利益。
张超想了想,提出了一个相当缺德的主意,“既然朝廷要借款,那就需要抵押,大明别的没有,土地到处都是,随便拿出几百顷就够了。
如果这借款还不上来,就干脆把地抵给公司,到时候公司可以把地卖出去嘛。
这些地给公司总比给皇亲国戚好,学生听说,去年天子赏赐出去几百顷给张国丈,真是大方呀!”
徐溥听完之后,立刻训斥,“天子做事,岂是臣子随便可以议论的,不可如此轻佻。”
虽然训斥了张超,但是对于张超这个建议,徐溥和孙总办对了一下眼神,明显接受了张超这个建议。看来他们对于皇帝十分大方的把地奖赏给外戚,意见也非常大,都是民脂民膏,太过分了。
有了借款抵押这件事,日后皇帝想乱来,恐怕大臣就有说法了。这些地是我们用来抵押从公司拿分红的,得到的钱是为了国家大事,皇帝怎么能乱赏赐,这与理不合,我们要上书反对。
当然孙总办还想到了另外一层,公司拿到了这些地,卖给谁,什么价格这里面的空间就大了,到时候他这个总办就有话语权了。
既然分红有了办法,剩下的就是流通股的价格波动,张超也帮不上什么忙,只是给孙总办分析了一下。
他之所以当起了国家队,首先是他在任,二是因为有钱赚,三是他不想搞出清末橡胶危机,这种做法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到了下半年,又一批流通股上市后,那个时候张超就不管了,反正到时候挨板子的应该就是别人了。
张超并不知道,就在他给孙总办出谋划策之时,也有一对父子在讨论他。
“这个张子卓确实聪明绝顶,敢为天下先,缙儿,你看看他的钱庄,后来居上,才一年不到就如此壮大,现在已经天下闻名了。
所以咱们要学他的长处,泰厚昌也要学他给储户利息。发行银半两,湖广贩粮,江北植棉咱们都跟着做。”
“爹,别的都还行,就是这银半两没有办法做的那么精美。”
“那就花钱去挖张家的工匠,必须做到银半两那样才行。”
“只是爹,张超现在已经占据了先机,我们杨家再做,会不会有风险?”
“风险当然是有,但是爹做这些只是想了解一下张超的资金运转,不准备做的很大。”
“那咱们收集了那么多的银子做什么,这可都是要付利息的,总不能坐吃山空吧。”
“我儿放心,爹找到了一个好生意。说起来还要好好谢谢张子卓。这个人虽然聪明,但是魄力不足,爹发现……”
杨公子听完,也是大吃一惊,没想到爹竟然有这个想法,要是砸在手中可怎么办?
“缙儿,你呀真是太嫩了,我们为什么会发展这么快,就是因为我们抱团,有好的生意大家一起做,这才越做越大,一个人单打独斗怎么行?
你几位叔叔伯伯都很有兴趣,一致决定好好做一把,我们几家的财力聚集起来何事不能为?这江南真是太富裕了,有钱人就是多,也该支援一下我们九边这些穷鬼了。”
第276章 甲骨文的意义()
张超送走孙总办后,继续与徐溥一起整理,他们就快整理好了,张超此时有些焦虑的问徐溥,“阁老,我们这本运河谈刊印,士林将是什么反应?”
徐溥笑着反问道,“子卓,你以为士林该如何看?”
张超有些不自信的说道,“学生不求赞同,只求天下人遇到问题时能换一个思路思考,也许会柳暗花明又一村。”
徐溥微笑不语,这个年轻人也许不知道他到底说了什么,可是徐溥却是清清楚楚。
这次回乡,徐溥是非常失意的,作为一个读书人,离宰执天下只有一步之遥,他止步于此,可以说是抱憾终身。
作为注定要载入史册的政治人物,基本都会追求立德立功立言。可是现在,万弘璧的污蔑让徐溥的立德有了一个永远洗刷不去的污点;至于立功,徐溥自知也说不上什么;
至于立言,徐溥也只能摇摇头,他毕竟不是谢铎,可以安心治学。徐溥也不知道,在未来本朝的国史将会如何记载他这位铩羽而归的阁老,也许是平庸吧。
这一次他跟张超同行,他的本意就是想好好观察一下这个读书人中的异类,可是徐溥万万没有想到张超给了他这么大的惊喜。
通过与张超的辩论,徐溥发现张超竟然有一套相当成熟的治国理念,更不可思议的是,这套理念已经上升到了理论的层次,也就是说张超这个不到三十的年轻人找到了自己的道。
尽管与张超的道不同,徐溥发现却两人可以谋,大道三千,殊途同归,都是为了追求大同世界。那他何不将张超的理论与圣学融合起来,与此相比,官场的一时得失算得了什么。
张超这样的奇才也许哪一天就会陪祭孔圣,徐溥想起自己当初的担心,就会摇头苦笑,真是有眼无珠呀!
重新找到人生目标的徐溥满腔热情的投入到校订整理中,等第一稿整理好之后,徐溥有些遗憾的说道,
“时间还是太短呀,很多东西还是没有说清楚。幸好子卓在苏州为官,老夫归乡后离你不远,你可常常来看望老夫,若无空暇,亦可书信来往。”
因为永乐大典的出版需要,规模扩张了无数倍的济世书社,只用了两三天就印刷出了这本运河谈,刊印天下。
南京的大佬们第一时间就拿到了这本书,此时已经准备退休的潘尚书仔细阅读了一遍,怎么也按捺不住自己内心的激动,自理学之后,儒学的又一场思想大变革开始了。
他这时才明白为什么徐溥会什么都不顾忌,与张超在一起闭关一个多月,换成是任何一个饱学鸿儒也会如此做。
潘尚书甚至想把张超抓起来好好打一顿,他辅导了张超几个月,可是张超这三篇策论为什么不献出来,反而献给了思想有些古板的徐溥,真是明珠暗投呀。
潘尚书知道,从今往后,张超已经不是当初那个奸滑的小儿,而是大明数一数二的思想家,天下士林将不得不以国士待之。
潘尚书又读了几遍,这时拿起笔,给福建同乡彭侍郎写了一封信,然后又附上这本书,让他好好读一读,任何一个为官的人都要好好读一读。然后是第二封信,第三封,……
潘尚书这么做,其他的高官也同样这么做,很快,张超和徐溥这一本书就流传于天下,宫中也不例外。
弘治皇帝拿到之后,仔细阅读了一番,很多他原来模模糊糊的地方陡然清晰了不少,原来天下大事还可以这么分析,真是长见识了。
此时他已经收到徐溥让谢迁转送过来的密折,他甚至有些颤抖的问覃昌,“没想到牛痘和黄连素救人无数的同时,也会带来这样大的麻烦,朕该如何是好?”
“皇爷励精图治,天下归心,张主事此说恐怕也是危言耸听。”
弘治摇摇头,“朕对张超还算有所了解,凡是他写出来说出来的东西,都阐述的很清楚,朕不得不小心。再说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何不按张主事所说,移民辽东海外?”
弘治叹了口气,“朕不是太祖太宗呀,恐怕力所不能及。”
接着弘治自说自话道,“也许张超的学说就有问题,张超不是对殷墟信誓旦旦吗?徐卿也请旨在彰德府发掘,还是先看看安阳的龙骨是不是真有什么文字。”
弘治这个旨意一下,很快安阳出产的龙骨就被收集的七七八八。有的时候如果不注意,谁也不会发现,但是真要注意了,立刻甲骨文就被发现了。
翰林院的金文名家经过深入细致的研究后一致认定,安阳出产的龙骨应该是几千年前的龟甲和兽骨。通过对甲骨刻痕的辨认,他们已经认出了“雨”、“日”、“山”、“水”等字,后来还发现了几位商朝君王的名字。
因此,可以肯定这些刻痕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商代文字。由此,这些刻有古代文字的甲骨立刻就轰动了整个大明,并引发文人学士和古董商的争购潮。
传说中的三代之治终于被揭开了神秘的面纱,就在士林欢欣鼓舞之际,大明的首辅刘吉也等来了他的宾客,此人刚从安阳归来。
“阁老,整个彰德府现在乱成了一团,只要传说有龙骨出土的地方都被挖的不成样子,到处都是坑。”
宾客摇着头对着刘吉说道,刘吉点点头,“理当如此。文林,你刚回来恐怕还不知道吧,彰德府已报有青铜大鼎出土。”
宾客大喜道,“这可真是天大的喜事,天子可以改年号了。”
刘吉摇摇头,“此一时,彼一时也。如果没有张超的运河谈,那当然是普天同庆。现在吗,也就那么回事。”
宾客糊涂的看着刘吉,刘吉没有理他。一个用乌龟壳占卜记录文字,用青铜的三代,就是儒学追求的大同世界?还是张超所说的生产力落后?
世上的聪明人很多,估计现在这些人都在翻运河谈,张超的学说经此一事恐怕立刻成了显学。徐溥真是走运呀,这样几百年一遇的好事也能碰上?
羡慕嫉妒恨的刘吉不用去说,同样在京师,一位状元郎正给自己的爱子写信,你小子别再格竹子做梦当圣人了,有一个人已经抢在前面,你还是老老实实的学习八股吧。
此时士林开始极其审慎的关注张超的一言一行,运河谈被仔细的研究,很快支持和反对的声浪就战斗起来,一场思想的大碰撞就要开始了。
这些人并不知道,张超另外两本书初级数学和初级物理也准备刊印,既然已经投入了足够大的赌注,那就继续吧,让暴风雨来的更猛烈些吧。
果然如刘吉所料,弘治皇帝收到甲骨文的消息后,更加不安,甚至产生了恐惧。为了大明的江山社稷,为了子孙后代的安危,弘治不得不面对一个事实,张超所说的二三十年后的叛乱如果是真,他该如何未雨绸缪?
当然张超给出了答案,将多余的老百姓迁出去,可是张超说说简单,做起来可就不容易了,甚至根本没有办法做。
这个时候,次辅丘濬就给皇帝出了一个主意,张超也跟老臣说过这件事,但是当日说的没有今日这般肯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