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小官员》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明朝小官员- 第10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当然张超顾虑江南种稻面积减少,可以要求地方官切实履行职责,减少棉花的种植,而且张超从湖广运粮是一个很好的思路,朝廷也可以学着做嘛,增加湖广漕粮就好了。

    太祖的成法一被搬了出来,刘吉也是无可奈何,尽管他明白徐溥的说法压根不会有效果,但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这是词臣出身官员的通病,也是官场的潜规则,他也只能无奈接受。

    问题现在又回来了?怎么筹钱,三人讨论来讨论去,还是搁置吧,等待白昂更详细的奏报再议论。

    所以内阁的票拟到了司礼监,覃昌萧敬李荣等人看到之后,好家伙,这新年前几天都是大事呀。

    对于于谦谥号问题,太监们也认可了,而且萧敬还很是尽了一份力,他给弘治起起草的披红就是,

    “谦能安社稷以遏寇略,其定国捍患之绩著矣,中罹权奸之害,虽先帝已尝昭雪优加褒恤,然不使之庙食,于后犹未足为为国效忠者劝,其祠额可赐曰‘旌功’,加赠特进、光禄大夫、柱国,谥忠愍。“

    弘治看完之后,十分欣赏就准备让覃昌用印,这个时候李荣说了一句,“徐先生态度似乎有些不同,是不是再问一问他的看法?“

    弘治顿时一愣,这是怎么回事?这三个在场的太监都是经历过英宗,宪宗两朝的,可谓是三朝元老,所以有些内幕他们是一清二楚,但是不能跟皇帝说的太明白。总不能告诉皇帝,你最信任的老师和大学士也有自己的私心?

    覃昌笑着说道,“既然如此,皇爷可以将这份披红一起下发礼部翰林院,让文臣们先谈论一番,皇爷再决策不迟。“

    弘治当然就立刻同意了,这是这类事情处理的惯例。然后是白昂的奏报,对于内阁的票拟,三个太监都十分同意,确实白昂这事情做的不漂亮,要严厉斥责他,让他说清楚再上报,别总是一惊一乍的。

    弘治也很同意,“朕看白昂是徐有贞的门生,又带过兵,想着他治水总还可以,没想到也是这般不用心。萧伴伴,你在南都筹备了那么多钱粮,都交到他的手中,朕很是担忧,是不是换一个人更好一点?“

    萧敬也是叹息,只是他也知道用人不疑的道理,所以为白昂说话,“白侍郎是内阁六部精心挑选的,没有正当理由,怎可随意更换?

    而且工程已经开工,现在更换钦差,等新人接手,熟悉情况,肯定无法在雨季之前完工。

    所以奴婢以为,还是严厉斥责一番,让白昂戴罪立功更好一点。“

    弘治点点头,这个时候确实不可以乱动。想了想,又问道,“张超的建议你们怎么看?“

    萧敬跟张超最熟悉,所以三个太监互相看了看,还得他来回话,“奴婢以为张超所言很有道理。那么多的地不管是用来种粮,还是用来植棉,似乎都比养马实惠的多。

    蒋琮去年尝试着在江北植棉,然后织布,那些地比往年多上缴了一倍。用来养马,实在太可惜了。“

    萧敬说完,还意犹未尽的用舌头舔了舔,他这次汇报也是打了埋伏的,事实上是多出了三倍多,因此他和张超以及南京这些人早就商量好了,今年一定要扩大规模。

    所以对于张超这个提议,他是举双手赞成,毕竟两淮的官地大部分是在太仆寺手中,如果能从中要一部分过来,都是大赚特赚。

    弘治想了想,有些头疼,他有些犹豫的说道,“徐先生说的也在理,国家多事之秋,还是镇之以静的好。”

    萧敬与覃昌李荣对了对眼神,李荣就站了出来,有些抱怨的说道,“但是徐先生弄不来钱呀,万一如白昂所言要开月河,内库是真的没钱了。”

    弘治听这么一说,又有些摇摆,这个时候萧敬就出了个主意,“既然卖不好,维持现状也不行,何不出租?”

    弘治一愣,萧敬接着解释道,“可以若干年为期,把一部分官地租给那些植棉的商人,这样获得的租金虽然不如卖地的钱,但也会有不少。

    另外内廷也可以扩大规模,等到秋后收益必然也会大增。如此两管齐下,或可解决部分钱粮。“

    弘治一听,这个主意不错,只是那些牧场就不得不减少规模了,萧敬这个时候又给皇帝出了个主意,

    “可以让那些商人以牛马折为部分租金。奴婢说句不该说的,那些商人提供的牛马也许会比太仆寺养的还要多,还要好。”

    弘治听完之后,脸色顿变,显然南京太仆寺官员做事不给力已经到了人怒天怨的地步,为什么同样一件事商人就是比朝廷做的好,真是让人无奈的很。

第248章 弘治的想法() 
弘治皇帝听了萧敬的建议后,就很有些心动,倒是一条不错的折中的主意。

    本来张超的主意一出,弘治就想同意,可是他又怕大臣们吐糟崽卖爷田,别到时候钱没捞着还惹了一身骚,毕竟钱最后是要拿去治水的,他的内库肯定是一分钱也捞不着,所以权衡之下,他就有些动力不足了。

    现在萧敬这个办法,倒是解决了他的担心。毕竟地是租了出去,而且让商人们把地弄好了,等过些年收回来,又是一大块熟地,种点什么都比养马强。弘治想通了之后,就点点头,“倒是可以一试。”

    覃昌立刻就给了一个补充,“可以让蒋琮去做,他胆子大,到时候万一文官们吵将起来,陛下也有回旋的余地。”

    萧敬白了一眼覃昌,老奸巨猾,这是帮老蒋呢,还是坑老蒋呢,但是蒋琮做这个事情确实合适。

    萧敬接着说道,“可以先从一些小牧场试起,如此也不会影响太大。”

    弘治听他们这么一说,也觉得确实不错,就点头认可了,然后让司礼监给蒋琮下指令,说服内阁的事情就交给了覃昌。

    既然提到了蒋琮,四人就不得不议一议蒋公公的抱怨。弘治皇帝内心深处对蒋琮的创造性思维很是赞赏,觉得这才是忠心办事的典型。太监都是朕的家奴,太监违规,也就是朕违规,这天下都是朕的,朕怎么会违规,所以归根到底蒋琮也不违规。

    当然弘治也就是这么私下里想一想,公开的圣旨还是严厉训斥了蒋琮,让他下不为例。但是暗地里,皇帝让蒋琮把事情做的低调点,别惹来文官的注意,并且承诺只要他一心侍君,万事有朕担着。

    想到了蒋琮,弘治就想到了张超的钱庄,既然这么能赚钱,内廷是不是也办一家。

    李荣立刻就劝道,“就算奴婢们有这个心,也没人敢存钱呀。另外天下间有几个人如张超那般会经营,钱庄是要付出利息的。”

    弘治听完后就有心意兴阑珊,李荣说的很对,大明朝廷的声誉不怎么样,早就是事实。别的不说,看看宝钞就知道了,另外弘治也知道别人都怕他带头监守自盗,到时候说理都没有地方去说,所以皇家办银行确实难度很大。

    对于张超钱庄收敛资金,然后自己做生意这一套路数,太监们当然知道,但是他们是不敢自己尝试的,张超是艺高人胆大,他们既然可以坐着分红,为什么要冒险去打拼呢?

    这个时候萧敬想起来一件事情,“张超的银半两铸造的十分精美,奴婢以为日后朝廷收银只收或者多收银半两,这样就不需要重新铸成官银锭,可以省一大笔火耗开销。如此集腋成裘,一年可以省下不少银子。”

    弘治点点头,这个建议很好,确实能省不少。

    李荣主管内库,他就有些跃跃欲试,“奴婢以为,内廷也可以铸造银半两。”

    萧荣苦笑着说道,“奴婢也曾经想过此事,只是按照济世钱庄目前的兑换比例,朝廷要是同样铸币肯定是要亏钱的。

    所以奴婢也问过张超为什么这么做,他的说法是铸造银半两确实只是保本,也不指望能够赚钱。”

    弘治顿时愣住了,张超这个人他早就看明白了,他也会干无利不起早的事情?

    见天子疑惑,萧敬笑着解释道,“奴婢也觉得奇怪,也曾经问过张超,张超的说法是,只要银半两能够大量流通,他的钱庄同样会水涨船高,如此一来,就算银半两不赚钱,他别的生意也是赚的。”

    弘治立刻就听明白了,张超这个算计确实太精明了,银半两发行天下后,光光济世钱庄四个字就会被大明上下记得清清楚楚,虽然他不知道什么叫广告效应,但是不妨碍他知道张超的想法确实有效。

    而且张超还有另外一层更深的打算,他绝不会说出口。他保本发行银半两,别的商人想同样学他,技术上做不到;大明朝廷想学他,成本上吃不消。

    如此一来,早晚他的银半两会占据市场,到时候控制了货币发行权,对于天下意味着什么,没有比他更清楚的了,想想美帝就知道了。

    弘治皇帝此时相当叹服张超的头脑,也为能将这样的理财能手收入囊中而开心不已。但目前他有两个担忧,一个就是徐溥知不知道他的想法,别到时候张超落榜了就麻烦了;另一个就是老丈人跟张超有些矛盾。

    在这三个太监面前,弘治含蓄的说出了他的担忧。覃昌笑着安慰道,“奴婢以为徐先生是个明白人,不会让皇爷失望的。”

    弘治笑着说道,“若是张超不被取中,朕就算拼着骂名,也要用他,既然工部尚书可以是举人出身,朕用张超也是理所应当。”

    弘治这么豪气的说话,众太监心中却都有些好笑,这位皇爷嘴上说的这么好听,真要是启用供奉官,到时候文官一喷,弘治十有八九就会缩回去,毕竟当今被文官忽悠,追求名声的心还热着呢。

    也许等过些年,皇爷明白文官眼中的圣明天子是什么样子之后,那时才会明白谁是他真正的贴心人。先帝不也是这么过来的吗,咱们等得起。

    萧敬接着说道,“奴婢当日出使庐江时,也曾打听过张国舅在庐江的过往。发现他与张超没有碰过面,也谈不上有什么矛盾。”

    弘治当然明白老丈人为什么不爽,说到底是想占便宜没捞着,结果迁怒了汪直和张超。汪直是家奴,委屈点就委屈点吧;张超毕竟是文臣,要是老丈人不知轻重再胡乱闹事,张超一旦反击,到时候他就不好处理了。

    萧敬知道了弘治的想法后,给出了一个主意,“奴婢听说张超在南都,帮着谢祭酒解决了国子监的住房问题。想必北监也有类似的问题,何不让徐学士问一问张超?”

    弘治点点头,这倒是一个好办法,想必徐琼也很乐意做这个和事佬。说起来徐琼和张超的遭遇也有相似,徐琼和外戚有亲,张超和太监则有交往,都是文官眼中的异类,但是在弘治眼中,这样的人他用着格外放心。

第249章 程敏政() 
弘治皇帝想了想说道,“萧伴伴,会试结束后,你再让徐琼召见张超,现在就让他安心考试吧。如果张超此次会试不中,暂时先让他待在北监,以备咨询。”

    萧敬听完之后,连忙点头应允,接着司礼监太监们就把皇帝的意思批红,用印之后下发。等礼部翰林院收到皇帝的诏书之后,就开始讨论给于谦到底定一个什么样的谥号比较好。各家大佬都有自己的马仔,所以很快就开始站队。

    也就在这个时候,南京济世报的一篇文章出现在京中,这是南京国子监祭酒谢铎亲笔署名的文章,表面上是关于春秋的一个故事。

    赵宣子多次劝谏晋灵公,晋灵公十分不满,就让鉏麑去刺杀赵宣子。赵宣子盛服朝见晋灵公,要去进谏,由于太早,没到晋灵公办公时间,就坐着装睡。

    刺客鉏麑看到这个场景,就没有刺杀赵宣子。他离开后想,赵宣子这时都不忘恭敬礼数,实在是民之主。如果我害了民之主,我就是不忠;但是如果我不去处理他,又有违晋灵公的命令,这是不信。这两个,人犯了其中任何一个,就该去死,于是鉏麑就撞树死了。

    但是京中的明眼人都知道,谢铎这篇文章是在定义什么是忠,是忠于社稷,还是忠于君王。再联系到当前给于谦请谥,这篇文章的含义就说的很明白了。

    在谢铎看来,于谦忠于的是大明社稷,而不是某一个君王,这是真正的大忠,这样的大儒亲自定性,顷刻间,礼部和翰林院又吵开了锅,大部分人开始赞同谢铎的说法,也倾向于天子的披红。

    也就在此时,大学士徐溥的家门打开了,今天有一位老朋友过来拜访,但是实际过来的是两个人,已故太师,前内阁首辅李贤之子李璋,还有李璋的妹婿程敏政。

    张超在南京大张旗鼓的纪念于谦,宣扬他的功绩,这件事闹得沸沸扬扬,待在休宁老家的程敏政当然也有所耳闻,他就有些坐不住了。

    程敏政是很有名的神童,父亲曾官至南京兵部尚书,他又是早早的中了进士,然后点为翰林,更是娶了宰相李贤的女儿为妻,可谓事情爱情双丰收,此时不过只有四十来岁。

    程敏政在弘治元年就被人诬陷,诬陷的内容有些下三滥,说他跟某近亲女性关系暧昧,这种闺房的传闻让他如何辩解。所以他只能以退为进,也不辩解就主动回乡。

    暗地里让同年好友给他辩诬,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现在他的罪名基本被洗清,就等着起复了。

    对于于李之间的那些事情程敏政有些耳闻,现在民间对于谦纪念的越多,那么对于奸臣的痛恨就越深,万一不小心牵扯到自家老丈人,让他的身后名有损,那他就不好交代了。

    所以无可奈何的程敏政不得不找上妻兄,说清楚利害,然后两人一起去见徐溥。

    说真心的,徐溥是不愿意见他们的,但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当年为了早日走出翰林院,徐溥与李璋交好,也因此获得了李贤的赏识,这才被任命为左庶子,奠定了他进入内阁的根基,现在债主上门了,他也是到了还债的时候了。

    寒暄了两句,气氛就有些沉闷。程敏政首先开腔,

    “阁老您有所不知,整个南都现在都在讨论于公当年的功绩,学生从小也听先父说过于公的英姿,心中也十分佩服。

    于公功劳很大,又确实十分冤枉,为了奖励忠良,确实应该有一个说法。但是当年妻兄曾刊印过岳父的日录,其中有一些不合时宜的话涉及到于公。

    学生就担心万一有人误会了岳父,到时候牵连太广,反而会扰了朝廷的大局。”

    徐溥听完后,默默无语,都到了这个时候了,程敏政还是风采不减,什么大局,恐怕是你待乡太久了吧,还以为内阁是弘治元年刚离京那会吧。

    这时候李璋就有些忍不住了,

    “时用兄,我这个人读书无成,当年稀里糊涂的刊印了先父日录,确实该死。但现在木已成舟,我虽百死也难以赎过,但临死前也不希望先父一世英名毁于一旦,所以这次登门相求,请阁老务必帮我一次。”

    说完,李璋就准备大礼相拜,无奈的徐溥只得扶住他,唉,这两人软硬兼施,今天自己不交底是不行了。

    “李兄,我们是多少年的老友了,还不知道彼此吗?何必如此行事。

    这件事确实有些难办,我们交往颇深,有违良心的话我就不说了。你可能有所不知,刘博野这一次态度也很坚决。”

    程敏政和李璋相视一眼,刘棉花掺和什么,跟他有什么关系。徐溥摇摇头,

    “我也猜不透呀,所以不得不谨慎以对,没想到让两位误会了。

    这次为于公请谥,于家甚至不惜认亲张超,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