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离北上广》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逃离北上广- 第3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每天的客流量不到5000人,节假日也只能勉强达到8000-10000人次。“运营没多久,就换了一次线圈,要9000万欧元,因为老化严重。另外接头也坏了,换接头也用了3000万港元。”中国科学院院士、磁悬浮专家王梦恕抱怨说,据他掌握的资料,投资120亿元建设的这30公里磁悬浮示范线,到现在光换设备就花了将近10亿元。巨额的运营成本、不到两成的客流,让上海磁悬浮交通公司每年都在以5亿至7亿元的数额亏本,目前资产负70多亿元(《时代周报》)。韩寒甚至戏称这个项目“500年才能收回成本”。

没人坐,这是关键。FT中文网《上海磁悬浮为何少人坐?》一文总结的原因是:“由于上海整个轨道交通体系中‘人性化’设施还不够,所以磁悬浮似乎更像是一个被割裂开的‘观光项目’,它的实用性还远远没有被挖掘出来。”缺少人性化的设施,也就意味着在建设过程中,鲜少考虑乘客的感受。那么,上海磁悬浮只能沦为一项砸了巨资的“面子工程”。

不管山田佳臣是否存有恶意,他认为上海的磁悬浮不过是一件“玩具”,其实就这个交通工具的利用率而言,也颇有道理。这么不实用,不是大上海用以显摆的玩具,难道还是普通市民出行的必备工具不成?

《中国青年报》对上海磁悬浮的尴尬处境评论说:“任何投资项目都不能仅凭一腔热情,更不能为了出政绩而盲目上马。当年建设这条磁悬浮铁路,是为了旅游观光还是为了改善城市交通,或为了城市形象,现在不得而知。但按最近披露的营运状况,不知当初建设时所承诺的利益如何向投资者兑现。而目前的亏损也并未给某些人带来反思,他们把亏损归因于‘市场太小’,正在考虑改建磁悬浮铁路或延伸线路,甚至考虑直通到浙江,似乎把项目做大才是真正出路。这种决策不能不令人担忧。”

主流媒体即使批评人,措辞也很含蓄。朝野之外的韩寒却更尖锐,他说:“中国的很多官员其实是很土的,他们觉得自己的办公楼晚上用灯打着,造得跟罗马似的很新潮。同样,磁悬浮不用轮子,看着很牛。就和他们自己年年会被评选到的一样,两字,先进。还有一个巨大原因是别的国家没有磁悬浮,欧洲唯一一条短途路线运营了11年也终于停了。这下好,只有中国的火车是在天上飞的,说出去多神气。你欧洲日本的虽然有比磁悬浮更快更方便的高铁网络,那你们那个也便宜,不气派,归根到底还是铁路,而我们这个,虽然不是自己发明,人家德国人拿了重金死活还不肯出让技术,但我们这是悬浮,是幽浮,是UFO,不一样的。”

尽管学者、媒体和市民都对上海磁悬浮的扩建延伸线路提出种种质疑,但2009年1月29日,中德双方还是签署了“德国蒂森克虏伯公司向中方转让部分磁悬浮列车技术”的合作协议。2009年2月7日早晨7点,上海闵行区梅陇西路罗阳路口靠淀浦河边上,中铁道第四勘察设计院打下了一杆钻头,周围居民敏感地注意到,钻探节点为“磁悬浮联络线右线里程、桩号为右CK17+774”。

新华社北京2010年3月13日电:铁道部总规划师郑健说,上海至杭州磁悬浮项目立项已获批复,目前正在做深化研究。

重启的磁悬浮方案在原有方案基础上作了一些变更,最大变化是磁悬浮一部分轨道将由地上转入地下,以避开稠密的居民区。但是,付出的代价就是每公里的磁悬浮造价更昂贵。

德国蒂森克虏伯公司工程师、长定子线圈负责人克里斯汀·罗辛曾在不同场合多次表示,磁悬浮项目一公里的造价约为6000万欧元,折算成人民币是6…7亿。此前磁悬浮浦东示范线的造价也证实了这一点。磁悬浮浦东示范线自浦东机场始,至龙阳路地铁站终,全长31公里,造价为238亿元,每公里造价为7亿多元。“这只是磁悬浮地上段的工程造价。”上海科学院磁技术首席科学家魏乐汉说:“如果磁悬浮走地下,具体要多少钱不敢说,肯定是贵了不少。而且地下段的工程难度也比较大,磁悬浮列车车身远比地铁高,有3…4米,土方量也相当大。”

据2007年12月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局网站上公示,沪杭磁悬浮上海机场联络线规划线路总长达31。8公里。也就是说,即便不考虑地下段增加的成本与地上线的动迁成本,磁悬浮延长线的造价至少也要与磁悬浮浦东示范线持平,达200多亿元。这使得原先预估投入的60亿元显得“杯水车薪”。

“今年人代会,我会第一个带头上书继续反对这个项目。”王梦恕说,延长线需要200亿元,而且绝对属于性价比差、不实用的项目,虽然有些人称,这是为了国家战略储备作贡献,但“国家不能为了某些科技目的,乱花老百姓的钱”。

此外,沪杭高铁将于2010年10月1日正式通车。根据规划,沪杭高铁北起上海,经嘉兴至杭州东站,全长近159公里,设计时速为350公里。魏乐汉分析:“从上海到杭州,乘磁悬浮列车25分钟到,票价预计在150元,乘高铁会多花10分钟,但票价只要50元。性价比孰优孰劣一目了然,这就等于判了磁悬浮列车的‘死刑’了,有多少人会愿意为节省10分钟而多花100元呢?”

用更大的投资,来挽救之前一笔亏损的大投资,这就是上海的逻辑。但这个钱花得值吗?

“磁悬浮技术在我们国度已经处于被抛弃状态。”2009年2月中旬,德国《明镜周刊》刊文评论道,由于需要投入巨资导致成本过高和牵涉到环境等一系列问题,从1994年就开始酝酿的磁悬浮轨道修建,随着慕尼黑磁悬浮项目被政府宣布下马,而宣告终结。

德国《世界报》也刊文说,尽管不打算投资磁悬浮项目,但德国政府并不愿意将自己研究了几十年的核心技术转让给中国——对方是用来进行“科技战略储备”,但拥有此项技术的德国工业巨子蒂森克虏伯公司向政府施加了压力,因为他们认为,在经济危机的窘境下,中国是他们继续深化实验的唯一机会。

这种时候,也只有中国,只有中国的上海,会花一大笔钱,买一部分被其他人“抛弃”的技术,只因为“这是悬浮,是幽浮,是UFO,不一样的”(韩寒语)。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只买贵的,不买对的”炫富法则?

有点事就涨价

出了问题,首先想到的就是用钱解决。磁悬浮是这样,与上海市民出行密切相关的城市公共交通也是这样。那边,拼命花钱造一些老百姓都用不上的昂贵“玩具”,这边老百姓每天出行必备的公交、地铁、出租等等,却连连涨价。

从2005年9月15日开始,上海轨道交通客运票价整体上涨:基准票价起价由2元调整为3元,起乘里程6公里,之后按10公里进级,每段进级1元。2010年3月随着轨交11号线安亭支线开通运营,上海的地铁最高票价更是突破了10元。

对此,上海市民满腹委屈,尤其是和“2元满城跑”的北京地铁一比较,更是心酸。2005年上海提高票价,给出的理由是“为了解决地铁拥堵,消除安全隐患”,于是有了这套提价方案。地铁调价的申请人、上海申通集团公司提出,完善票价机制,运用价格杠杆调节优化客流分布,合理引导出行选择,减轻运营压力,保障轨道交通的安全运行。

据说,乘6公里以内的短途客流占全天客流量的38%,乘16公里以上的客流占11%。在高峰时段有一部分并非必须高峰时段出行的乘客,也选择高峰时段出行,并且在工作日高峰时段出行人群中有30%左右为短途客流。

理由听起来似乎很充分,然而还是招来一片民怨。

有人质疑:票价上涨就能降低地铁高峰客流?“我们并不是因为地铁便宜而乘地铁的。现在没有一条公交车的时速可与地铁相比,因此上下班时只能乘地铁。”

还有人认为“用涨价的手段分流是不公平的”。公共交通有其公益性,不能有钱的人可以乘,钱少的人就被挡在门外。将人从地铁里赶出来,地面公交就能解决这部分人上下班高峰时的出行吗?

地铁涨价能不能解决问题,能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其实,城市公交(城市公共交通设施)牵一发而动全身,它与城市的空间规划、产业规划都有很大关系。

就拿房地产规划来说,一位研究房地产的博士介绍说,西方国家住在城市中心的都是“穷人”,富人都住环境相对较好的郊区了,而上海恰恰相反。由于拆迁或者卖房,大多上海原住市民被“赶到”内环线以外,上班、上学、就医、购物还得往市区跑,包括地铁在内的城市公交压力因此剧增。

对于那些单位与家分别在城市两端的白领而言,不得不每天两次横穿上海,承受上下班花费4小时的煎熬。有白领将自己每天的上班出行时间和成本晒到网上,立即引来热议。不少人表示,今后选择公司时都会考虑上班交通成本因素,即使薪酬相差20%也在所不惜。这些发帖和跟帖大叹苦经的白领,大多居住在闵行莘庄、颛桥、松江九亭、浦东金桥、川沙、宝山共康、罗店等外环线附近新建的住宅小区,而上班一般在市中心或者浦东等区域。

“每天都要花那么多时间赶路,‘享受’精神和肉体的双重摧残,到公司后人就像要虚脱了一样。”一名外地来沪的白领自嘲说。一旦为了追求高收入,跳槽到离家比较远的地方上班,直接后果就是只能每天披星戴月地上下班。可这样一来,算上打车等计划外支出,收入实际增长几乎看不到。

两年前在闵行区颛桥贷款买了房子的董先生,是一名在浦东张江上班的IT人士,所在公司是全球知名的500强企业,这也是当初吸引他跳槽的主要原因。但他很快发现,为此每天在闵行和浦东之间来回奔波,路上要花近5个小时,不亚于一次短途旅行。

“公交车挤,轨交5号线也挤,1号线更挤,2号线人民广场站超级挤,通常都要挤两三趟车才能上车。”董先生抱怨说,公司9点上班,而他6点就要起床,才有可能赶上公司8点40分的班车,否则就得打车到公司。回家的路途同样辛苦。常常加班使得董先生经常错过轨交5号线的末班车,只能打车回家。这样一来,仅半个月的交通费就超过300元了。

“我每天都睡不醒,早上睡眼朦胧就要起床上班,感觉好累好累,真是感觉快坚持不下去了……”面对休息时间的难以保证和交通成本的居高不下,董先生苦不堪言。

2009年10月16日《新闻晨报》报道,“上海地铁初步拟定票价调整方案,降低长距离乘客费用。今天下午,轨交运营管理方再次申明,上海地铁票价不变。记者从上海地铁官网及上海轨道交通俱乐部等网络论坛了解到,‘希望起步价降至2元’的呼声仍然不绝于耳。”

在上海地铁官网“交流平台”,一位网友发布了题为“强烈建议地铁降价!!”的帖子。这位网友表示:“我是一名地铁族,在市中心每天朝九晚五的工作,家住在郊区,每天地铁费就要12元,出行成本实在太高!为什么北京地铁(2元)可以满城跑!为什么上海地铁目前最高票价就要7元!都是特大型城市,为什么不能一样惠及于民?”

在上海一门户网站推出的“百姓议案”栏目中,一位网友留言:“以我家三人每月22天乘地铁公交为例,共花去660元,占我家每月总收入的12。46%。”这样的必要支出对大部分中低收入家庭而言并不那么轻松。

政协委员蔡金萍在2010年1月29日接受专访时表示,她今年的提案关注出行问题,望公交车票价降至1元,地铁票价降至2元,降低出行成本。蔡金萍以北京奥运为例,认为只要政府加大投入,民众的出行成本才将得以降低。但她同时透露,也有委员对其看法表不赞同,观点出现交锋。

地铁票价降不下去是正常的,如果你知道上海的地铁造价是每公里8亿元,就不会再对降价存过多幻想了。同样是属于7亿元/公里的高造价的广州地铁,也是只涨不跌,更于2010年7月底在原有的计价标准上制定新规,规定“至机场则加收5元,市民乘坐地铁到机场最高票价19元”。所以,上海对外宣布“近期轨交运营票价维持不变”,市民似乎应该阿弥陀佛才对。

另外,你也可以从2010年4月24日开始推行的“一日票”窥出,上海地铁对于“予民实惠”这件事上的态度了。

“一日票”属于新票种,每张18元,可在24小时内任意次数乘坐轨道交通。

在此前召开的世博交通保障专项新闻发布会上,有关负责人透露,“一日票”自推出以来,每日平均销售超过2000张。乍看“日销2000张”这个成绩,颇令人振奋。但是,将之放在上海日均500多万的客流背景下,这个数字却显得太不起眼。滞销的最主要原因还是“一日票”无法真正让乘客感受乘车优惠的吸引力。

新民网推出相关民调显示:76%的网友都认为“太贵了,普通人根本用不了”,认为“合算”的占5%,表示“想值回票价,必须‘暴走’上海”的为14%,另有5%的网友表示“省的不是钱,而是购票时间”。

其实,世界上很多拥有地铁的城市都发售“一日票”,主要服务对象是在短期内需多次乘坐地铁的游客。芝加哥当地地铁的“一日票”,每张5。75美元,而其单程票票价为2。25美元,游客只要在一天内乘坐3次地铁,就已经省下了1美元。

反观上海的“一日票”,定价为何是18元?地铁方面曾经做过解释,按照他们的测算,外地游客到上海坐地铁,大概一天坐4次,平均每次的票价在4元左右,这样算下来,一共是16元钱,另外再加2元的车票工本费。也就是说,照此计算,游客买“一日票”非但没有得到优惠,反而多花了2元钱。这一票价的制定中,地铁公司显然过多考虑自身的利益了。

一方面,大把的钱花出去“挣面子”;另一方面,对全市的出行相关消费,全方位提价,从老百姓腰包里掏钱,以便继续建设更大的“面子工程”。

所以,地铁票价降不下来,其他出行工具和与交通相关的消费,却像“芝麻开花节节高”:

⑴。出租车涨了

2009年10月11日起,上海出租车运价开始上调,市区小型客车起租费(即“起步价”)由11元调整为12元,超起租里程单价由每公里2。10元调整为2。40元。也就是说,此次调价后乘客需要平均多支出10%左右的费用。

除了市区小型客车以外,上海各类型出租车都开始调价。其中市区中型客车起租费由16元调整为17元,超起租里程单价由每公里2。10元调整为2。40元;郊区区域性出租汽车起租费由9元调整为10元,超起租里程单价由每公里2。10元调整为2。40元。

此次提价,对于长距离乘客来说,涨价的幅度更为明显。原本20公里里程的车费在57元左右,而涨价后,上涨了将近10元。对于很多乘坐出租车上下班的白领来说,每天的成本上涨都在30…40元,而夜间11点以后打车的成本则提高得更多。据估算,夜间市区小型出租车的运价将上浮30%,超10公里运价上浮50%,这意味着夜间在起步里程中的费用将达16元。

⑵。停车费全球第38位

高力国际调查了全球147个中央商业区的停车收费,并发布《2010年全球泊车收费调查》报告。上海首次跻身全球最贵停车费前50名排行榜,位列第38位,每月停车费平均为278。73美元(约人民币1900元)。

在这份报告中,北京中央商务区的平均停车费仅每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