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战奇略》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百战奇略- 第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但诸葛亮却说 :“我统兵打仗,一向以信义为根本,那种‘得 
原失信’的作法,是为古人痛惜而不取的。现在,换防该去的 
士卒已经迅速打点好行装等待归期,他们的妻子则引领切盼而 
逐日计算着丈夫归来的时间。因此,目前我们虽然面临征战的 
困难,但恪守信义的原则不可废弃。”说完,便下令催促换防 
下来的士卒尽快启程返乡。于是,该走的都很高兴,愿意留下 
参加战斗;该留的则斗志昂扬,决心拚死一战。他们互相勉励 
说:“诸葛丞相对我们的恩德,我们即使拚上性命也报答不完!” 

… 页面 37…

百战奇略                                                            ·35· 

到了交战那天,蜀军无不拔剑争先,冲锋陷阵,以一当十,击 
杀了魏将张郃,打退了主帅司马懿。蜀军一战而获大胜,这正 
是诸葛亮以信义为治军根本所取得的成效。 

       【原文】凡与敌战,士卒蹈万死一生之地,而无悔惧之心 
者,皆信令使然也。上好信以任诚,则下用情而无疑,故战无 
不胜。法曰 :“信则不欺。”①三国魏明帝②自征蜀,归长安 
③,遣司马懿④督张郃⑤诸军,雍、凉劲卒三十万⑥,潜军密 
进,窥向剑阁⑦。蜀相诸葛亮时在祁山,旌旗利器、守在险要, 
十二更下⑧,在⑨者八万。时魏军始阵,幡兵⑩适交,参佐咸 
⑾以贼众强盛,非力不制⑿,宜权停下兵一月,以并声势。亮 
曰:“吾统武行师,以大信为本,得原失信⒀,古人所惜;去 
者束装以待期,妻子鹄立⒁而计日,虽临征难,义所不废 。” 
皆催令去。于是,去者皆悦,愿留一战;住者奋勇,思致死命。 
相谓曰 :“诸葛公之恩,死犹未报也。”临战之日,莫不拔剑 
争先,以一当十,杀张郃,却司马懿,一战大克,信之由也。 
⒂【注释】①信则不欺 :语出《六韬·龙韬·论将第十九》。 
②魏明帝:即魏国皇帝曹睿,魏文帝曹丕之子。③长安:古都 
城,汉惠帝时筑。故址在今陕西西安西北。④司马懿:三国魏 
名将。河内温县(今属河南)人,字仲达。初为曹操主簿。魏 
明帝时,官至大将军,多次率军对抗诸葛亮,以其功著,封宣 
王。后其孙司马炎代魏称帝,建立晋朝,追尊司马懿为晋宣帝。 
⑤张郃:三国河间义县(今河北任丘北)人,字俊乂。初随韩 
馥镇压黄巾起义,馥败,郃以兵附袁绍;官渡之战后归曹操, 
官至左将军。⑥三十万:马本及诸本皆误作“二十万 ”,今据 
史载校改。⑦剑阁:关隘名。位于今四川剑阁县北,所处之剑 

… 页面 38…

百战奇略                                                            ·36· 

门关,地势险要,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称。⑧十二更 
下:谓十分之二的人换防休息。⑨在:马本及诸本皆脱,今据 
史载补正。⑩幡兵:马本及诸本皆作“代兵 ”,不尽原意,今 
据史载校改。幡,同“旛 ”,旌旗;幡兵,指正在换防的部队, 
因不同部队有不同旗号,故部队换防,所持旗号也随之变换。 
⑾参佐咸:马本及唐本皆误作“秦佐成 ”,今从王本及汪本。 
⑿非力不制:马本及诸本皆误作“非力所制 ”,一字之差,其 
义完全不同。今据史载校改。⒀得原失信:典出《左传·僖公 
二十五年》:公元前635年冬,晋文公率兵围攻原国,预定 
三天攻下,但届期未克,晋文公即下令退兵。这时,侦察人员 
报告说 :“原人准备投降了。”军吏也建议不要撤兵。晋文公 
说 :“信义是国家之宝,百姓靠它来保护。如果得到原国而失 
掉信义,用什么来保护百姓?这样做是因小而失大 。”于是, 
退兵三十里,而原国也归降了。⒁鹄立:鹄颈长,能远望,因 
喻引领切盼之意。⒂本篇史例出自《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裴松之注引“郭冲五事 ”。10.教战【提示】本篇以《教战》 
为题,旨在阐述加强部队教育训练的重要性。它认为,要兴兵 
打仗,必须首先加强部队教育训练。只有平时搞好训练,使全 
军掌握战术方法,熟悉作战号令,才能使部队在实战中看到指 
挥旗帜的变化而采取相应行动,听到鸣金击鼓的声响而进退自 
如。战争的经验告诉人们,打仗固然要靠勇敢精神,但是,光 
凭勇敢而不懂战术技术 ,也是不能打胜仗的。“从战争学习战 
争 ”,这是在战争环境下提高部队作战技能的重要方法,但在 
和平条件下,抓好平时的教育训练,乃是提高部队军事素质的 
基本途径。平时教育训练卓有成效,战时才能多打胜仗,否则, 
就要吃败仗。孔子所说“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 ”,正是这个 
道理。吴起是战国初期的著名军事家,他在长期的军事实践活 

… 页面 39…

百战奇略                                                            ·37· 

动中,积累了治军与作战的丰富经验,并撰写兵法《吴子》一 
书流传后世。本篇所引吴起关于教育训练问题的论述,虽然由 
于时代的发展变化,他当时所主张的某些训练内容,已经不能 
实用于今天,但是,他所强调的“教戒为先 ”,即把教育训练 
摆在治军首位的战略思想 ;他所创造的“一人学战,教成十 
人……万人学战,教成三军”的抓骨干带全体的训练方法,对 
我们今天抓部队教育训练,仍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译文】大凡要兴兵打仗,必须首先训练部队学会怎样作 
战。全军将士只有平时经过严格训练,全面掌握疏开、收拢、 
集结、分散的战术方法,完全熟悉停止、行动、前进、后退的 
作战号令,那么,使用这样的部队对敌作战时,他们在看到指 
挥旗帜的不同挥动而应变自如,听见鸣金击鼓的不同声响而进 
退得当。这样,就能战无不胜。诚如兵法所说 :“使用未经训 
练的民众去作战,就意味着白白抛弃他们的生命 。”战国时期, 
魏国将领吴起说 :“将士常常战死于没有打仗的本领,失败于 
缺乏灵活的战术。所以,用兵的法则,以教育训练为先决条件。 
一人学会打仗,可以教会十人;十人学会打仗,可以教会百人; 
百人学会打仗,可以教会千人;千人学会打仗,可以教会万人; 
万人学会打仗,可以教会全军。战法训练要教会部队运用以近 
待远,以逸待劳,以饱待饥;阵法与战术训练要教会部队懂得 
怎样由圆阵变方阵,由跪姿变立姿,由前进变停止,由向左转 
向右,由向前转向后,由分散变收拢,由集结变疏开。各种战 
法、阵法和战术变化都进行认真训练之后,才可以给部队配发 
兵器。这就是为将帅者的职责。” 

… 页面 40…

百战奇略                                                            ·38· 

       【原文】凡欲①兴师,必先教战。三军②之士,素习离、 
合、聚、散之法,备谙③坐、作、进、退之令,使之遇敌,视 
旌麾④以应变 ,听金鼓而进退 。如此,则战无不胜。法曰: 
 “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⑤战国时,魏将吴起⑥曰:“夫人 
常死其所不能,败其所不便。故用兵之法,教戒为先。一人学 
战,教成十人;十人学战,教成百人;百人学战,教成千人; 
千人学战,教成万人;万人学战,教成三军。以近待远,以佚 
待劳,以饱待饥。圆而方之,坐而起之⑦,行而止之,左而右 
之,前而后之,分而合之,结而解之。每变教习,乃授其兵, 
是为将事。”⑧ 

       【注释】①欲:马本及唐本、王本皆误作“与”,今从汪 
本。②三军:春秋时期,大国多设三军,如晋设上、中、下三 
军,以中军之将为三军之统帅。楚则设左、中、右三军。本篇 
所称“三军 ”,是对全军的统称。③谙:熟记,熟悉。④旌麾: 
谓古时用羽毛装饰的军旗,主将用以指挥军队作战。⑤以不教 
民战,是谓弃之 :语出《论语·子路第十三》⑥吴起:战国 
初期著名军事家。著有《吴子》流传后世。⑦坐而起之:马本 
及唐本、汪本皆作“坐而进之 ”,不符《吴子》原义,今从王 
本。⑧本篇史例出自《吴子·治兵第三》 

… 页面 41…

百战奇略                                                           ·39· 

第二卷 

                             11.众战 

       【提示】 
     本篇以《众战》为题,旨在阐述在我众敌寡情况下作战应 
当注意掌握的原则。它认为 ;对敌作战中,若兵力对比处于我 
众敌寡时,不能在险狭之地与敌决战,而须选择开阔平坦地域 
作战,这样才便于兵力展开,进退开合灵活机动。在冷兵器为 
主要作战武器的古代,兵力数量的多少无疑是战胜攻取的基本 
条件,但地形条件的好坏利弊,也是克敌制胜的重要客观因素。 
一个善于用兵的指挥员,不但应当懂得有什么兵力打什么仗, 
有什么武器打什么仗,还应懂得根据兵力和武器状况,选择适 
于己而不适于敌的有利地形条件。 
     在中国古代战争中,善于利用地形条件克敌制胜的战例是 
不胜枚举的,然而,不能根据兵力情况选择适宜地形条件而导 
致作战失败的,也是不乏其例的,东晋太元八年(公元383 
年)前秦苻坚攻晋的淝水之战的惨败,就是比较典型的一例。 
当时,苻坚恃众轻敌,把数十万大军摆在淝水一岸,由于地势 
狭窄,不利于大兵团机动,故当其前锋军稍向后撤,立即引起 
整个部队阵势大乱,完全失去自控能力。晋军乘机渡水,穷追 

… 页面 42…

百战奇略                                                            ·40· 

猛打 ,大败秦军 。苻坚以“众号百万”(《晋书·谢玄传》, 
下同)之师竟败给“众凡八万”的东晋军,这固然主要由于秦 
军士气低落、普遍厌战和苻坚骄傲轻敌所致,而在作战指导上, 
身为全军统帅的苻坚不善选择有利地形条件,把众多军队置于 
狭窄地段而难于机动,也是导致秦军惨败的一个原因。 

       【译文】 
      大凡作战,如果兵力对比我众敌寡时,不可与敌交战于险 
狭之地,一定要选择平坦开阔地域作战场,以便于部队听到鼓 
声就前进,听到锣音就收兵。这样,对敌作战就没有不胜利的。 
诚如兵法所说:“指挥大部队作战;可进就进;不可进就停止。” 

      东晋孝武帝太元八年(公元383年 ),前秦帝苻坚率领 
大军进至寿阳,并临淝水一岸而摆好阵势,同晋将谢玄隔水对 
峙。谢玄派人对苻坚说 :“你率军长途跋涉深入我境,却临水 
列阵,这分明是不想同我速战。你们要能稍向后退,让我军渡 
过淝水,使双方将士得以从容周旋交战,我与诸君骑马慢行而 
观战,不也是件乐事吗?”苻坚的部将都说 :“应当凭据淝水 
阻截晋军,不让其渡河冲上岸来。我军兵多,对方兵少,只有 
这样,才是万全必胜之策。”苻坚不以为然地说:“只管退军, 
让它渡河 ,(乘其渡河之中),我们以数十万骑兵,逼向河中 
而歼灭之 。”苻融(坚之弟)也赞成这样做。于是,苻坚下令 
秦军后撤。不料部队因动而大乱,竟一退而不能停止。晋将谢 
玄与谢琰、桓伊等人率领精兵八千顺利渡过淝水。晋军都督谢 
石率部进攻秦军张蚝所部,不利稍退,而谢玄和谢琰依然挥军 
奋击,与敌激战于淝水之南,苻坚部队惨遭失败。 

… 页面 43…

百战奇略                                                            ·41· 

       【原文】 
      凡战,若我众敌寡,不可战于险阻之间,须要平易宽广之 
地。闻鼓则进①,闻金则止,无有不胜。法曰 :“用众进止。 
 “②晋太元③时,秦苻坚④进屯寿阳⑤,列阵淝水⑥,与晋将 
谢元⑦相拒。元使谓苻坚⑧曰 :“君远涉吾境,而临水为阵, 
是不欲速战。请君少却,令将士得周旋,仆与诸君缓辔而观之, 
不亦乐乎 !”坚众皆曰:“宜阻淝水,莫令得上。我众彼寡, 
势必万全 。”坚曰:“但却军,令得过⑨,而我以铁骑数十万 
⑩向水,逼而杀之 。”融亦以为然。遂麾兵却,众因乱而不能 
止。于是,元与谢琰⑾、桓伊⑿等,以精锐八千渡淝水,石军 
⒀拒张蚝⒁,小退。元、琰仍进兵大战淝水南,坚众大溃。⒂ 

       【注释】 
      ①闻鼓则进:王本及汪本皆作“闻鼓则战”。 
      ②用众进止:语出《司马法·用众第五》。 
      ③晋太元:马本及诸本皆脱“太 ”,今据史补。太元,东 
晋孝武帝年号。秦音淝水之战,即发生在太元八年(公元38 
 3年)。 
      ④苻坚:十六国时期的前秦皇帝。氏族,略阳临渭(今甘 
肃秦安东南)人。在淝水作战失败后,为羌族首领姚苌所擒杀。 
      ⑤寿阳:今安徽寿县。 
      ⑥淝水:在今安徽合肥境内。 
      ⑦谢元:史载本作“谢玄 ”,因《百战奇法》原作者避宋 
太祖赵匡胤始祖名讳 (“玄 
朗”之“玄”)而援引时改“玄”为“元”。谢玄,东晋名将, 
宰相谢安之侄。曾受命组织北府兵以御前秦。淝水战后,他率 

… 页面 44…

百战奇略                                                            ·42· 

军收复了徐、兖、青、豫等州大片土地。 
      ⑧苻坚:马本及诸本皆误作“苻融 ”,今据史载校改。 
      ⑨但却军,令得过:马本及诸本皆作“但却 ,无令得过”, 
显与原意相悖,故据史校改。 
      ⑩数十万:马本及诸本皆误作“数万 ”,今据史校改。 
      ⑾谢琰:东晋宰相谢安之子,淝水之战时任辅国将军。 
      ⑿桓伊:东晋谯国鑟县(今安徽宿县西)人,字叔夏。初 
任淮南太守,后迁豫州刺史。淝水之战后,因功升任江州、荆 
州十郡、豫州四郡都督。 
      ⒀石军:即谢安之弟谢石所率之军。 
      ⒁张蚝:马本及诸本皆误作“张耗 ”,今据史校改。 
      ⒂本篇史例出自《晋书·谢玄传》。 

… 页面 45…

百战奇略                                                           ·43· 

                              12.寡战 

       【提示】 
      本篇以《寡战》为题,旨在阐述在我寡敌众形势下作战应 
注意掌握的原则。它认为,如以少数兵力对付众多敌军的时候, 
一定要利用黄昏时分,或者在草木丛生之地设伏,或者在险路 
隘口截击敌人,这样,作战就能胜利。山岳丛林、深沟险谷之 
地,是大部队难以展开兵力的地区,但对小部队来说,却是便 
于活动的杀敌战场。战争实践表明,以少量兵力对众多兵力的 
敌人作战,强攻硬拚是难以克敌制胜的,最好的办法是选择隐 
蔽、险要的地形,或设伏,或截击,这既可有效地保存自己, 
又易于达成突然袭击之目的。由此可见,本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