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方面,十七世纪军队的战略机动性又受到河流走向的严重限制,因为补给品沿水路输送要(比陆上拖运容易得多,尤其是攻城所需的大炮和弹丅药。几乎只能依靠水路运输。上吨的攻城大炮分解后至少要三十匹马拉,肯定会对行军队列带来巨大影响)矛盾的是,一个指挥官将补给筹集工作做得越好。他对水路的依赖性就越大。毛莱斯是水路运输的大师,当时的指挥官中没有人能象他那样善于利用水路,但也没有人象他那样离开了水路就难以作战。所以西班牙未能征服北尼德兰,是因为那里河川太多,而荷兰未能进军比利时,则是因为那里河川太少。当华仑斯坦和古斯塔夫退出历史舞台之后,军队的抢劫已经彻底摧毁了欧洲的战争潜力,农业文明不能让几十万人再打上三十年了。为了摆脱困境,梯里尔着手一系列改革。重点是补给仓库体系。在此之前,也有很多人采用过补给仓库的方式供应战争。但都是作为辅助手段,梯里尔则决心彻底挖掘这一方式的潜力。
1、建立仓库补给体系
建立仓库补给体系。首先要准确地确定需要量,这需要在军队条例中明确规定粮草和其他补给品的数量,并把会算数的人才引进到军队中。其次,改变以前同供售商签订大量单项购买协议的办法,代之以签订标准合同。由陆军部给随军商人支付货款,保证他们税收、交易和行动的安全,随军商人按合同将给养送至皇家兵站和部队营地。商人负责从武器到伙食供应和医疗的一切后勤工作,军队只进行监督,为此专门成立了军需部。另外,梯里尔还发明了后勤辎重队,任务是在野战条件下随军行动,作为备有数日储备的移动仓库。这样一来,军队无论前往何地,都有辎重队携带短期补给,各个控制地区则在交通点建立补给仓库,储存给养,军队不必再像强盗一样靠四处掠夺解决吃饭问题(草料因为太重太多,还不能列入补给物资)。虽然进步很大,但这个时期的仓库只是一种针对战争的临时措施,战争开始后采购物资,战争结束后物资就地卖掉,避免浪费资金和人力。真正的战争后勤制度建立者,是梯里尔的儿子卢弗阿。卢弗阿建立了二种仓库体系。一种用于保障国土的防御,即在边境城镇和保垒为守军储备6个月的给养和二个月的草料,抗击敌人的围攻。另一种用来保障边境以外战事的需要。两种仓库都置于地方长官管辖之下。不过,在从仓库向军营运送给养方面,还是就地征用车辆和船,没有其他办法。总的来说,这些改革都是过往各种方法的加强而已。卢弗阿真正的改革是在分配制度方面。他把向士兵免费供应口粮当作一项原则规定下来,最大限度保证军队的稳定。(一般是每天两磅面包或者硬饼干,而蛋白质和酒水不在免费之列)当然,这并没有改变当时战争补给的性质——取之于敌。改革只是保障了军队在停止状态的部分补给,而运动战中,以当时的科技水平,运输和仓库只能保障一成左右的补给(大约是食品供应的一半),打劫仍然是必须的。因此,这种为了单纯的政治目的而进行的战争本质上就是对各国居民的无差别抢劫,欧洲之后几百年的军事改革,一直力图解决这一问题。
综合起来,十七世纪的后勤有三条基本的原则,那时的指挥官们的战略就建立在这三条原则基础之上。
第一,为了解决给养,必须保持移动;
第二,在确定运动方向时,不必过多地考虑同后方基地保持联系的问题;
第三,沿河川行动,尽可能控制河川航线。作为一个陆军统帅需要了解的数据是:军队一天最多跑三十英里(连续行军一天最多十五英里);如果每天获得的热量在三千卡以下,士兵的战斗力会大大衰减;任何军队只要三天不吃东西就直接出局;行军队伍一般要占用十英里宽的正面,因为粮草队要从沿途的居民那里抢劫食物和草料。
2﹑全新的战争理念
拿破仑时代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战争是政治家的工具,目的是在不花钱的情况下获得政治优势,而在本国生产物资供应战争乃至举国参战的总体战这些概念,都是和当时的政治环境相违背的。
然而,拿破仑和他的人民军带来了全新的战争理念——击败敌国,而不是击败敌国的君主。拿破仑最大的影响就是改变了围城战在战争中的地位。他认识到,后勤困难的根本原因,在于当时的技术条件无法保证战争所需要的那种合理的后勤模式,因此要改革的是战争本身,而不是后勤。
他的庞大军队(五倍于之前的欧洲君主)可以绕过路上的要塞而不必担心后背,(而不是像前人那样一个一个的攻克要塞)然后主力继续深入敌国腹地,在短时间内彻底消灭对方的战争能力。(可以反证的是进攻西班牙的战争,因为山岭众多无法绕过要塞,所以拿破仑的大军不断陷入挨饿的境地)因此,拿破仑最初没打算在补给上作任何改革(事实上早期他对补给根本不重视)。
按计划,法军分几路出发,士兵自己携带数天口粮,行军路线上各地补给仓库预先准备好十天份的饼干,草料就地收割。这样就不需要就地征集补给。然而这种空想的计划根本无法实行,仓库补给数量不足,征发的运输车辆一路逃亡,于是法军不得不采取唯一现实的做法——就地征集。为了尽量多的收集食物,法军队伍的正面宽达一百英里。法军对沿途居民的压榨达到了空前的程度,以至于在过去封建军队筹粮困难的地区,法国革命军不光自己吃得好,甚至还建立起了食物储备。(当然,还是保持了西方文化里基本的文明程度,先征收特别税然后再就地购买补给,或者给居民打白条,个别情况下才直接征集。)渡过这个难关后,在各个占领地建立了正规的补给基地。(小说《重生之异界入世修行》将在官方微信平台上有更多新鲜内容哦,同时还有100%抽奖大礼送给大家!现在就开启微信,点击右上方“+”号“添加朋友”,搜索公众号“qdread”并关注,速度抓紧啦!)(未完待续)
第二百零三章 战争与后勤保障﹙三﹚()
ps:拿破仑修正了以前轻视补给的做法,他还在大后方建立了补给运输体系,军服和弹丅药这些小量的补给通过多段运输可以运往东部前线(维持一个长达上千英里的正规运输系统,这是历史性的革命。)弹药虽然消耗量很小,拿破仑也在各地建立了军火库(这一点上他又走到了时代的前面)。这种种细节的发展终于使得军队诞生了补给线的概念。此外,拿破仑还推动了一个革命性的变革:为军队组建了正规的运输勤务机构,不再是由征发的和雇用的车辆与民间人员,而是由完全军事化的人员和装备组成后勤部队。
拿破仑修正了以前轻视补给的做法,他还在大后方建立了补给运输体系,军服和弹丅药这些小量的补给通过多段运输可以运往东部前线(维持一个长达上千英里的正规运输系统,这是历史性的革命。)弹药虽然消耗量很小,拿破仑也在各地建立了军火库(这一点上他又走到了时代的前面)。这种种细节的发展终于使得军队诞生了补给线的概念。此外,拿破仑还推动了一个革命性的变革:为军队组建了正规的运输勤务机构,不再是由征发的和雇用的车辆与民间人员,而是由完全军事化的人员和装备组成后勤部队。
讽刺的是,伴随着历史性的革新,军事理论家虚构的困难反而成了现实。维持补给线的困难和补给被切断的危险这些前人从未遇到的问题摆到了拿破仑的面前,他不得不拿出时间亲自过问补给情况,以至于到了影响作战的地步。追击敌军进入奥地利领地后,道路条件不断恶化,大军无法保持多线推进,只能挤在一条大路上。行军宽度太窄。抢光周围居民的粮食也无法满足部队需要,只能靠夺取敌军的补给基地和消耗储备粮食维持。为了增大行军宽度,拿破仑冒险将队伍一分为二。同时沿多瑙河两岸前进,结果是一整个师被围歼。幸运的是。奥俄联军以空间换时间的撤退导致了大城市的丧失,补给情况比法军更快的恶化,他们别无选择不得不主动发起攻击,最终在会战中败给了法军。在后来波兰等地的战役中,虽然法国人连建立仓库的时间都没有,他们还是依靠巨大的兵力,在随身携带的口粮吃完前就打赢了战争。尽管后勤保障很不充分,拿破仑的这些战争还是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而他的第一次大失败。恰恰是发生在后勤准备最为充足的侵俄战争中。拿破仑为入侵俄国做了大量的后勤准备,法军在出发地建立了大量的储备仓库,粮食储备可以支持五十天,弹丅药储备量超过标准五倍之多,随军口粮达到惊人的每人二十四天份。但是,这些数量巨大的补给依然无法满足入侵俄国的需要,仅仅是走到莫斯科,就需要八十二天时间,而行军中后方车辆无法穿越俄国的道路前运补给,也就是说。法军最多只有二十四天时间击败俄军,拿破仑给自己定的的时间是二十天,那时已经深入俄国二百英里。有可能追赶上沙皇的主力。同理,俄国人也相信拿破仑的补给问题是他们胜利的唯一希望,为此他们在拿破仑的必经之路上设立了一个要塞,力图把他困在贫穷的俄国荒原上,并派出游击队攻击拿破仑的补给线。战争爆发后,双方的计划都落空了。俄国人发现法国人绕过了要塞。而法国人发现随军补给车无法在俄国泥地上行进,河流太浅无法行船,部队纪律混乱无法征集粮草,俄国人的焦土政策导致居民大量逃亡无法建立补给基地。能维持补给的只有前锋(抢劫了正在逃跑的居民)和后卫(抢劫了正在回家的居民)。靠着随军补给,法军总算通过了贫瘠的立陶宛和白俄罗斯。之后的情况越来越好,在比较富裕的莫斯科周边。大军终于摆脱了困境。
法国人的经验是,再穷的地方,只要居民还在,依靠行政组织进行正规征集而非私下的抢劫,都可以取得超出合理范畴的粮食而不怕居民反抗(如同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和苏联经济困难时期)。虽然困难重重,但法国的补给系统(依靠他们空前的行政能力)还是勉强坚持到了战争结束,而不是象很多战史学家想象的那样导致了法军的失败。真正决定胜负的是士气和纪律。法军跋涉600英里,沿途打了两次大仗,途中遭遇了大量的损失和逃亡,进入莫斯科的时候还剩三分之一人马,当他们看到一座被暴风雪覆盖的空城而不是期待中的沙皇大军时,精神终于崩溃了。失去信心的拿破仑无意再战,只能撤退,最终兵败马洛雅罗斯拉维茨。总的来说,拿破仑在补给问题上不过不失,达到了他那个时代技术条件限制下的极限,尤其更是超过历史上任何一支军队“如何从占领地征集补给,是就地征集的水平,这是一门艺术”。但后世的军事学家对他的评价则与事实南辕北辙。尤其是克劳塞维茨,他相信拿破仑对补给进行了一次的革命,法军没有仓库,全靠就地征集,从欧洲的一个首都飞向另一个首都。事实上,法军从来都不能脱离仓库,在围城战中他们和其他军队一样要挨饿,至于其运动的快速性,应当归功于没有笨重的行李,而不是摆脱了后勤的束缚。而他对入侵俄国这个难题提。出的解决方案,也是速战速决而非就地征集(虽然最后情况正好相反)总结一下法**队在补给上的优点:拥有庞大的兵力,避免围城战的发生实行将大军团划分为军的体制,使全军的部队分散,能在广大的范围征粮有高效的就地征集机构和后勤组织机构,且当时欧洲的人口密度较有所增长军队不带行李辎重,物资运输由后勤部队进行。
3﹑补给线理论
普鲁士的崛起在法国人战败后,欧洲兴起了一股学习拿破仑后勤保障方式的潮流,而且出现了两个对立的学派。以法**官罗吉纳为代表的倒拿派对俄国战争历史性的失败记忆忧新,所以强烈抨击拿破仑就地征粮,不重视补给线的做法。他们吹捧补给线理论,坚持在进军途中必须建立一个挨一个的补给基地,军队绝不能离开补给线行动。以克劳塞维茨为代表的挺拿派观点正好相反,他们认为在长距离的军队运动中,就地征粮比起依靠仓库供应有巨大的优越性。争论的结果是挺拿派占了上风。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就地征集的表现令人失望。在富裕地区行动的奥地利人觉得就地征集效率低下,在荒芜地区行动的俄国人发现无粮可征。同样,选择了倒拿派补给线理论的德国人在普奥战争也遭到当头棒喝。按照理论,在国内普军依靠屋主供养,出国则依靠强大的补给线从后方运送补给。结果实战中,补给车队在行军中被作战部队挤出了道路,补给线完全瘫痪。军队到了目的地发现粮草没有跟上,只好祭起挺拿派的法宝——就地征集。)总(由于当地只有肉食面包奇缺,结果普军遭遇了营养不良。的来说,倒拿们学习拿破仑后的表现不比拿破仑本人更好。虽然后方补给线理论又一次可耻的失败了,但是严谨的德国人坚信理论没有问题,有问题的是执行,于是他们要求军队分散运动,严格限制每条道路行军的最大人数。拿破仑分散行军是因为要扩展征集范围,(毛奇分散行军则是因为要保证补给车辆的运动“战略的决窍在于分)散行军,联合作战”。(未完待续)
第二百零四章 仿生学和智能计算机﹙一﹚()
ps:一﹑仿生学
仿生在具有生命之意的希腊语bion上,加上有工程技术涵义的ics而组成的词。大约从一九六零年才开始使用。生物具有的功能迄今比任何人工制造的机械都优越得多,仿生学就是要在工程上实现并有效地应用生物功能的一门学科。例如关于信息接受、信息传递、自动控制系统等,这种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在机械设计方面给了很大启发。可举出的仿生学例子,如将海豚的体形或皮肤结构应用到潜艇设计原理上。仿生学也被认为是与控制论有密切关系的一门学科,而控制论主要是将生命现象和机械原理加以比较,进行研究和解释的一门学科。
一﹑仿生学
仿生在具有生命之意的希腊语bion上,加上有工程技术涵义的ics而组成的词。大约从一九六零年才开始使用。生物具有的功能迄今比任何人工制造的机械都优越得多,仿生学就是要在工程上实现并有效地应用生物功能的一门学科。例如关于信息接受、信息传递、自动控制系统等,这种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在机械设计方面给了很大启发。可举出的仿生学例子,如将海豚的体形或皮肤结构应用到潜艇设计原理上。仿生学也被认为是与控制论有密切关系的一门学科,而控制论主要是将生命现象和机械原理加以比较,进行研究和解释的一门学科。
仿生学主要是观察、研究和模拟自然界生物各种各样的特殊本领,包括生物本身结构、原理、行为、各种器官功能、体内的物理和化学过程、能量的供给、记忆与传递等。从而为科学技术中利用这些原理,提供新的设计思想、工作原理和系统架构的技术科学。
仿生学是发展起来的生物学和技术学相结合的交叉学科。仿生的英文名字是bionics。
人们发现,一些关于植物和动物的相类似的功能,实际上是超越了人类自身在此方面的技术设计方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