损的关系。因为老高家是长孙家的舅族,而长孙家又是当今皇家的舅族。他们都是居功至伟的显赫家族,在朝廷中位高权重,也只有他们才有和皇家联姻的资格。但伴君如伴虎,家族的男性所承担的政治风险也就或多或少左右着她们的命运。
东阳公主虽然是长孙皇后所生,似乎唐太宗并不特别宠爱,在《太宗实录》里并没有太多的记载,不像她的大姐长乐公主和妹妹晋阳公主,得到太宗的格外关照。但东阳公主性情宽厚,与同样不大受重视的哥哥李治、小妹妹新城公主姊妹情深。
根据欧阳修所撰的《新唐书?东阳公主传》记载:“东阳公主,下嫁高履行。高宗即位,进为大长公主。韦正矩之诛,主坐婚家,斥徙集州。又坐章怀太子累,夺邑封。以长孙无忌舅族也,故武后恶之。垂拱中,并二子徙置巫州。”
同样的记载在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卷第204里也有:“武周则天顺圣皇后垂拱四年(688)戊子(6月16日),丁亥朔,日有食之。壬寅,作神皇三玺。东阳大长公主削封邑,并二子徙巫州。公主适高履行,太后以高氏长孙无忌之舅族,故恶之。”
从这两段话可以看出,东阳公主完全是“以长孙无忌舅族也”的原因而一贬再贬,而她的“主坐婚家”(即为新城公主做媒),只是受遣的借口而已,她,实质是无辜的政治斗争的牺牲品罢了。
长孙无忌的外祖父是高敬德,是北齐皇帝高欢的堂弟高岳的后代,曾为扬州刺史,为隋唐望族,高敬德之子是高士廉,也就是长孙皇后的舅舅。高士廉生有六子:履行、质行、纯行、真行、审行、慎行。其中履行最知名,娶了长孙皇后之次女东阳公主为妻。
这样算来,辈分就有些乱,长孙皇后与高履行是姑表兄妹,那么,高履行就是东阳公主的表叔了,东阳公主显然比丈夫低一辈。
像这种异辈婚姻在当今被斥为乱伦,而在封建社会鼎盛期的唐王朝,异辈通婚现象却很普遍,尤以皇族内部最为突出。翻看新旧《唐书》,随便就可以捡出不少这样的事例:如唐太宗曾娶大臣徐坚的长姑为妃,而唐高宗则娶其次姑为妃,父子俩分娶姐妹俩,父子关系变成了连襟关系。还有唐高宗娶太宗之妃武则天为后和唐玄宗娶儿子寿王之妃杨玉环为妃。前者是儿子娶庶母,后者是公公娶儿媳妇。唐肃宗的外孙女嫁与肃宗曾孙顺宗皇帝,妇比夫高一辈。唐代宗外孙女郭氏嫁与代宗曾孙宪宗皇帝并被立为后,也属于此类情形。性关系如此混乱,所以后世才有“脏唐”之说。
皇家之所以热衷于异辈婚姻,除唐朝皇族传承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异辈婚遗风外,还与自身受鲜卑化程度影响深厚的原因有关,而最主要的则是要通过政治联姻,以婚姻的形式寻求政治势力的平衡。
这样便不难理解了皇族婚嫁不论辈分的原因了。皇家娶妻如此,皇家嫁女亦如此。例子又是不胜枚举
除太宗女东阳公主下嫁高履行外,同样的道理,她的妹妹新城公主又下嫁给了长孙诠,而长孙诠是长孙皇后的堂弟,这样新城公主则是嫁给了自己的舅舅;玄宗之女太华公主下嫁给了杨奇,太华公主死后,万春公主又嫁之,而杨奇是玄宗妃杨玉环的堂兄,显然他比太华公主和万春公主姐妹俩高一辈;德宗女郑国穆公主下嫁张茂宗,而顺宗女襄阳公主又下嫁茂宗之弟张克礼,兄弟俩娶了姑侄俩;中宗女安定公主下嫁韦濯,而韦濯是中宗皇后韦氏的从祖弟,是堂甥女嫁给了堂舅舅。
辈分如此混乱不堪,令人眼花缭乱,无法称呼不说,还增加了我们读史的难度,简直就像数学试题一样的艰涩。不过,从中我们可以窥探到政治婚姻的影子,皇帝与之联姻之家无不都是当时的权贵勋臣。
公主既然是皇帝的女儿,待遇仪仗、言行举止,乃至人生命运,自然都紧紧地与皇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她们没有自己的好恶,支配不了自己的命运,在享受皇家富贵尊严的同时,也分担着皇家的政治风险,有时更不得不成为皇室利益的祭品。
东阳公主如此,新城公主亦如此!
唐太宗贞观十二年(638),高履行娶东阳公主后即拜为驸马都尉,后历任户部尚书;高宗文徽元年(公元650年)任检校太子詹事、太常卿、卫尉卿,进加金
紫光禄大夫,其父高士廉死后,袭爵申国公。显庆元年(公元656年),和其父一样,出任益州(今成都)大都督府长史,“亦有善政,大为人吏所称”。高履行外为能吏,内为孝子,声誉天下闻名。史书记载:
贞观初,丁母忧,哀悴逾礼。太宗遣使谕之曰:“孝子之道,毁不灭性。汝宜强食,不得过礼。”
十九年,又遭父艰,居丧复以孝闻,太宗手诏敦喻曰:“古人立孝,毁不灭身。闻卿绝粒,殊乖大体,幸抑摧裂之情,割伤生之累。”
像这样品行才情为当时翘楚的国之栋梁,却在唐高宗显庆三年(658),武则天当政时,因其与长孙无忌的亲戚关系,“太后以高氏长孙无忌之舅族,故恶之”,遭到武后党徒许敬宗的诬陷,受株连被贬,先降为洪州(治今江西南昌)都督,不久又转任永州(今湖南零陵)刺史,风寒交迫,死于任所。虽然如此,高履行的运气却比既是表兄弟又是连襟的长孙诠的命运要好得多,虽被贬官而死,却还不是流放,更没有像长孙诠那样,被人暗算丢命。
历史事件往往具有偶然的因素。看似不相干的事情,就像起于青萍之末的微风,能掀起巨大的政治风浪。
太宗李世民在世的最后一年(649年)春天,他把14岁的新城公主许配给了长孙皇后的堂弟长孙诠。长孙诠才貌俱佳,新城公主风华绝代,虽然辈分相异,但丝毫也不影响夫妻恩爱。虽然新城公主在她只有一岁时,母亲长孙皇后就永远离开了她。但是,比起其他幼失慈母的公主皇子来,新城公主的儿时还是很幸福的,她毕竟是长孙皇后的嫡出女儿,东阳公主又像慈母般的关爱着她,父亲去世后,她的哥哥李治又继位为帝。因此,新城公主的少女时代也是在呵护、娇惯、无忧无虑中走过来的。
而婚后的新城公主,也像她嫁与长孙家族的大姐长乐公主那样,生活平静而优裕。虽然唐代公主多有嚣张不法的人物,但是新城公主不但继承了长孙皇后的优良品质,也受得两位姐姐温良性格的影响,新城公主成了长孙家族交口称赞的好媳妇。如果生活就像这样持续下去的话,作为皇家女儿的新城公主,人生将是非常完美的了。
但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一个与她不相干的女人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新城公主的人生命运,也彻底颠覆了东阳公主的整个人生。
虽然她们贵为公主,无常的命运就是这么不可思议的把她们原本分开而行的道路又紧紧地重叠在一起,使她们成为一根藤上的两个苦瓜,成为历史上有名的一对苦难的姊妹花。
封后风波
到唐太宗的晚年,在长孙皇后所生的七个同胞兄妹中,就只剩下东阳公主、新城公主和李治三人了,兄妹也算情深。高宗李治继位后,即封东阳公主为大长公主,新城公主为长公主。由于她们身分特殊,可以自由地经常出入后宫。在这里,她们遇到了自己命运里的克星,当时刚被高宗从感业寺接出来的武媚娘,就是未来的则天大帝。虽然武媚娘无名无分,只是高宗的侍寝,但她们绝对想不到这个两度入宫的女子,将会决定她们的命运,颠覆她们的人生。
武媚娘曾经是太宗李世民的近身侍女,只有才人称号。李治在立为太子后,要入宫帮助太宗处理政务,学做人君的道理。这样,武媚娘就要侍奉皇帝和太子两人。她非常清楚,以自己目前在宫中的位置,要想进入嫔妃之列,非常困难。因为唐朝的后宫制度有着严格的等次:皇后之后依次是四妃:贵妃、淑妃、贤妃、德妃;其次是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等九嫔;接下来才是同一级别的婕妤、美人、才人各七人。可见才人不是普通的宫人,但也不是皇帝正式的姬妾,类似于旧时世家大族的通房大丫鬟,负责主人侍寝。
而一旦太宗殡天,她就得依例出家为尼。如果没有突然的转机,只能青灯为伴,了却此生。想到这一点,武才人就有些后怕。因此,当太子李治出现在她面前时,武才人本能地把自己未来的赌注全部押在年轻的太子身上。她要抓住这个时不我待的机会,拼搏一场。背着唐太宗,两个年轻人眉目传情,打得火热。并且山盟海誓,今生一定要结为夫妻。不久,太宗去世,贞观二十三年(649年)五月,李治继位。封太子妃王氏为皇后。而先皇的嫔妃们,凡无生育者,都要出家为尼,诵经礼佛,以超度先皇的在天之灵。武才人也无法抗拒这种命运的安排,进了感业寺。但她与李治有约在先:一俟丧期结束,就立即接她回宫。
在这期间,李治的后宫颇不安宁。王皇后和萧淑妃为争宠展开恶斗,在高宗面前喋喋不休的诋毁对方,致使高宗心情烦惋,甚觉无趣。自然使他多次想起了善解人意的武才人。恰在此时,消息灵通的武才人不失时机的派人送给了高宗自己做的一首诗《如意娘》:
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
不信比来常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
更深地触动了唐高宗李治的缱绻情怀,从此,李治便常常逾礼前往感业寺,与武才人密期幽会。
王皇后知道后,不妒反喜,正好借武才人这颗挪动的棋子,一可搬倒萧淑妃,二又能讨得皇上的欢心,显示自己的大度,一箭双雕,何乐不为?因此王皇后派人把武才人接回后宫。果然,武才人的再次入宫,引起了萧淑妃的不满,她恃宠与武才人争风吃醋,而武才人却得到皇后的庇护。到头来只落得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而皇后却自以为得计,引武才人为闺中密友,最后也和萧淑妃一样,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因为她们谁也没有料到,表面上温良恭顺的武才人,却有着常人无法比拟的心机。
公元652年3月,武才人为高宗生下了儿子李弘。她因此被晋封为昭仪,位列九嫔之首。武才人终于在后宫取得了自己的一席之地。但她不甘心,她还要更上一层楼。她要向皇后的位置努力。这就与王皇后产生了新的矛盾,王皇后便大骂武昭仪忘恩负义,而武昭仪却在高宗面前说皇后的好话。使得李治觉得皇后的心胸狭窄,为人不厚道,不足以母仪天下。
武昭仪两度入宫,深知口舌的力量,她常用小恩小惠笼络结交宫女们,使宫女宦竖无不称颂她的贤德,并逐渐成为她的心腹。王皇后的一举一动,她都了如指掌。这还不够,武昭仪深知,皇后的废立,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没有大臣的支持是不行的。因为王皇后是唐高祖妹妹同安长公主的孙女,为太宗亲选。于是她仔细分析了朝中的派系情况,建议高宗起用许敬宗、李义府等人,接着又追封其父武士 ,以提高她的出身名望。现在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她在寻找机会,等待时机,坚定高宗废后的决心。但她不想等待,她要制造机会。
永徽五年(654年),武昭仪生下一女,高宗甚为喜欢。武昭仪在皇后来看望之后,竟亲手掐死了自己粉雕玉琢般的女儿,却向李治哭诉,嫁祸王皇后。李治信以为真,王皇后却无以自辩,废后之意遂决。
要想立武昭仪为后,首先得要提升武昭仪的地位,但是四妃俱全,都很贤德,不能无故废立,李治一时很为难。这时,武昭仪的亲信许敬宗奏请,可以打破祖制,在四妃之上另设“宸妃”,位仅次于皇后。这个建议甚合李治的心意,立即照准。但却遭到了宰相韩瑗及于志宁、褚遂良、来济的激烈反对,认为不合旧制不说,且以武媚娘的经历,能当上昭仪,就已经不错了。但社稷重臣长孙无忌并不特别反对,此事遂成。
但从此,武昭仪痛恨死了韩瑗等人,她曾咬牙切齿地骂道:“总有一天,我要叫他们知道我的厉害!”
而韩瑗,却与新城公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韩瑗的妻子就是驸马长孙诠的亲姐姐,长孙无忌的堂妹。
武昭仪被立为宸妃,下一步就是取皇后之位而代之了,王皇后自是惊慌,始感到武宸妃对她的威胁远胜过萧淑妃。于是她在宫中暗行巫祝之术,诅咒李治和武宸妃,被宫女告发。恰逢李治头痛病发作,迷信的李治遂认为这是皇后诅咒的结果,更加坚定了废后的决心。
然而,武昭仪议立皇后的消息一经传开,顿时在朝野之中,引发了轩然大波。皇后的废立,事关朝中两大集团势力的消长,以长孙无忌为代表的关陇士族集团和以许敬宗、李义府为首的寒门官僚们,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寒门庶族势力长期被关陇士族鄙视、排挤,内心的愤怒不可遏制,总想找机会发泄,自然就集结在了同样是庶族出身的武昭仪周围,为她封后之事经营奔波,借以打击以长孙无忌为代表的士族集团。李义府上表奏称,天下俱称武氏之德,堪为母则,请废旧立新。这一奏章立即得到了高宗、武昭仪的赞赏,而以长孙无忌为首的一批朝中重臣却竭力反对,许敬宗大声斥责说:“庄稼人多收了几捆禾麦,还可以再娶小妾。大王贵为天子,富有四海,废一后,立一后,有什么大不了的?你们怎么就那么多废话?”而三公中的司空李绩是首鼠两端,当和事佬,说:“此乃帝王家事。”实际上表明了自己对武氏立为皇后的默许。就这样,朝中拥戴武昭仪的官员逐渐占据了上风。
然而,长孙无忌毕竟是托孤重臣,又是高宗的亲舅舅,当年太宗一度想废除太子李治,是长孙无忌的坚持,李治才能顺利继位。因此,李治也不敢贸然得罪他。这就使得武昭仪意识到,要想登上皇后宝座,头等大事,就是必须首先铲除长孙无忌这个障碍。
武昭仪的这个决定不打紧,却使得灾难在不知不觉中向新城公主的夫家袭来,也向东阳公主的家族袭来。她们不懂政治,最后却是政治的牺牲品。
然而长孙无忌作为帝舅,地位赫然,怎能随意扳倒?武昭仪自有办法。她采取了先清外围再克堡垒的各个击破的攻坚战术,先剪除其羽翼。不久,在长孙无忌阵营中的成员就一一遭到了贬谪。东阳公主的丈夫高履行因为是长孙无忌的舅族,被贬洪州(今江西南昌)。
随后,唐高宗便在武昭仪的撺掇操纵下,不顾长孙无忌的反对,强行于永徽六年10月13日,同时废王皇后、萧淑妃为庶人,“母及兄弟,并除名,流岭南”;形势如此严峻,奉承上意的百官们见风使舵,一齐上表,请求册封武昭仪为皇后,“百官朝皇后于肃义门”。这样一来,长孙无忌集团不得不败下阵来,关陇士族势力受到沉重打击。
皇后当国
武则天终于得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皇后之位,地位至高无上。她的成功封后,使她取得了通向皇权之路的通行证。但这时,她还没有觊觎皇位之心,她的最大政治就是巩固已有之位。因为她清醒地认识到,后宫中仍然有众多争宠的对手,朝廷中以长孙无忌为首的关陇士族势力仍是不弱。
显庆二年(657年),她授意亲信许敬宗,精心设计了一个朋党案,把长孙无忌的妹夫、政坛中的臂膀、宰相韩瑗牵扯了进去,贬为遥远的振州刺史(今海南省三亚市)。武皇后终于报复成功。这样,朝廷中长孙无忌的势力大为削弱,成了“孤家寡人”。显庆四年春天,武皇后再次授意许敬宗要再接再厉,穷追猛打,诬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