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蜀汉复兴》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三国之蜀汉复兴- 第7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这些纸都是非常大的,因为太小了,就容易碎。这些纸差不多有笔记本电脑那么大,抱起来看很有质感。

    等过了大半天,这些墨迹全都干了。石匠们就把这些纸给揭下来。

    可是,问题立马就出现了。有一些被墨迹浸透的纸,非常的容易烂。一揭,结果这些纸就烂了。

    当然,就算是看脸,也不是所有的纸全都烂了,还有一些是完好的。

    刘寻也没有什么好方法,就去问木匠和石匠和纸匠,纸怎样才能不被浸烂?

    工匠们说,这个主要是看石头表面的光滑程度,以及墨汁的多少。如果石头字形的表面非常光滑,而且墨汁多少浓淡,恰好适宜的话,纸基本上就不会烂了!

    那到底多少才是适宜呢?这个就需要多次试验才能得到结果了。

    还好,刘寻是皇帝,可以供给他们许多资源,足够他们实验的了。

    在刘寻的大力扶持下,匠师们进行了多次试验,第三天就得到了结果,能够把做出来的带字的书页这成功率提升到了百分之九十!

    这已经是一个非常高的成功率了。在眼下的技术条件下,只怕难以再提高了。

    刘寻就连忙命令他们做了很多页这种书页,然后让人按照百家姓的前后顺序,把这些书页给叠好。然后,召来宫中缝纫技艺最好的女子,让她用针线把书页缝在一起。

    这次的缝制很是顺利,很快就缝好了。

    刘寻把书拿过来,翻开看了一下。上面的字迹清楚,可以从前读到尾,非常顺畅。当然,由于技术问题,书页是在正面印了字。

    刘寻捧着这本书,知道它是地球上的第一本书,将是人类文明大跨越的开始和标志!

    很多匠师、大儒站在周围,他们看到书被成功的做了出来,也很高兴。但他们完全无法理解雕版印刷术的问世和纸质书的出现,会对个世界产生多么大的冲击!

    所以,当他们看到刘寻欣喜若狂的表情时,其实还是有些不大理解的。

    但是刘寻接下来的行为更加疯狂。他直接命令皇宫大宴三日!以此来庆贺雕版印刷术和纸的诞生!

    很多人虽然都来祝贺了,但是祝贺的有些莫名其妙。不知道刘寻为何会为了一本低等的纸书而高兴成这样。当然,那些编辑书的大儒们也是非常高兴,毕竟他们著书立说了,足以流传千古!

    于是刘寻都属木匠们赶紧把活字印刷术可以搞出来。也就是弄出来一个长宽高完全相等的木质小方块,每一个小方块儿刻一个倒的字形。然后再找一个木架子,架子里面可以随意组合小方块。这样的话,需要什么样的字组合成句子,就可以组合成什么样的句子。

    如此一来,一套活体印刷的木字,可以用好多次,成本自然也就降低了。

    因为刘寻的大力扶持,木匠们的工作效率很高,很快就刻好了木块倒字形。

    说实话,这实在没什么科技含量。最主要的就是要有人想得到,一旦有人想到,很容易就能搞出来了。

    第五天,木匠们报告说,他们按照刘寻的吩咐,已经造出了所有的东西!

    在石匠是指导下,木匠们按照最好的墨汁浓淡比例,开始印刷书页。

    可能是因为木头的光滑度远远比不上石头吧。用木头做的活字印刷术的成功率比较低,大概只有将近百分之八十!

    但是,即使去掉所有的损耗,和竹简,甚至是帛书比起来,纸书成本也是极低极低的!有了这种印刷的纸质书,就有无数的百姓家的孩童都可以读得起书了!

    到时候,大汉国内的人才,就会十倍百倍的爆发出来!而刘寻的科举制,也可以真正的发挥出威力了!

    为了让百姓尽早的认识和接触到这些东西。刘寻命令,尽快的造出来一千本百家姓和千字经,免费发放给努力争取的百姓家孩子!

    (本章完)

第188章 发书() 
这些天各种工匠们喜事连连,待遇提高了很多。

    所带来的一个显著影响就是,招徒弟更加的容易了。

    这些天,因为刘寻对工作量的要求,工匠们就招收了一批孩子,用来打下手。

    在加班加点的工作状态下,一千本百家姓和千字经很快就被做出来了。

    刘寻知道宣传的威力,好几天前就让人满城的宣传,将免费送给百姓们两千本书!

    这年头书多金贵呀,家里有不少书的大都是士族子弟。普通的富户家里也就有个少数几本。一般百姓的话,估计很多人都没见过。

    这年头的书,大概有跟后世的英语八级专业证书,或者工科硕士学士学位证书差不多的地位吧!

    消息一出,全城,包括附近几座城的百姓们都有一种被震撼呆了的感觉!

    虽然这对他们来说是个天大的好事儿,但他们还是觉得,自己的皇帝怎么老做这些令人惊诧的事儿呢!送百姓家的孩子书,从来也没有见过的事啊!

    不过有鉴于刘寻送精盐福利的举措,百姓们对于这些让人惊讶的事儿还是很相信的!

    他们都期待着,那被皇上大肆宣扬,同时也被很多大儒交口称赞的《三字经》、《百家姓》到底有多好。

    这一天终于到来了。大汉开运元年三月三日,在滇城王宫前已经扩建了的大广场上,聚集了成千上万的百姓。

    这么多人,书肯定不够分啊。所以,必须得有一个标准。

    第一个标准就是烈士家属优先!

    当然,现在的百姓们一开始本来是不知道啥叫烈士的。但是,经过前两天刘寻派出去的人的宣传,他们知道了,凡是在对外国的战争中死去的人,全都叫烈士。而烈士的父母妻子儿女等,就是烈士家属!

    之所以没有把烈士的兄弟姐妹侄子之类的也加上去,那是因为现在人们还比较习惯于以家族的形式进行繁衍生息。一家人住在一个大院子里,七大姑八大姨加在一块儿,一家普通百姓也有好几十口人,上百人的也不少。

    要是全算上的话,基本上上百口人的家庭,都有去当兵的,而且很多都战死了,那么多烈士家属,朝廷也管不过来呀。所以,只有烈士的父母妻子儿女,才能算得上是烈士家属,受到朝廷的特别优待。

    这些百姓开始乱哄哄的。但是,刘寻是一个信奉物质决定意思的家伙,简单的说,就是军队开道,并且维持秩序,谁敢不服,大军分分钟教你做人!

    所以,在大军的威胁之下,很快人们就遵守了秩序,让烈士家属先到前面去。

    别想着冒充烈士家属,因为一方面这些烈士家属需要诉说自家烈士什么时候参的军,去哪里参的军。另一方面刘寻比上一次发放精盐福利做得还要好,弄来了更多的街道小吏工作者,让他们盯着。

    全大汉的小吏,不,应该说是全天下的小吏,都对刘寻十分的崇敬、感激!因为刘寻发明了小吏考核法!能让小吏也有当官的机会了!

    刘寻把小吏考核法当成了科举制的前身之一。

    烈士家属确定好了,只要家里有孩子的,全都发放一本书。如果他们家的孩子从来没有上过学,那就发放最简单的百家姓。如果他们家的孩子已经上过私塾,认识了一些字,那就发难一些的千字经。

    后面很多很多的百姓,看向这些烈士家属,眼睛中冒出来遮掩不住的羡慕的光芒!

    这也是刘寻要向百姓们传达的一种思想信号——忠君爱国!然后你就能有好处得了!

    看起来似乎有点庸俗,忠君爱国这么关乎个人品德,让人荣誉感满满的东西,竟然还跟得到好处联系起来!可事实上,如果仅仅是在口号上喊一喊,那根本是没什么用的。

    就像二十一世纪的农村教师一样,虽然他们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而且还是甘于到贫困农村奉献自己的伟大贡献者,大家提到他们都是满嘴的赞颂。可是,让这些满嘴赞颂的人自己去农村当教师,却几乎没有人愿意去了!

    因为,除了嘴上的好处,没有实际上的好处。大家都觉得嘴上说一说糊弄过去就算了,谁去谁傻瓜!

    而一些表面上受大家夸奖,但实际上却很吃亏的事儿。已经成了人们在公开处赞颂,在私下里咒骂的虚伪集中地了!

    这也不能说人性有多可恶。毕竟每一个人都要吃饭喝水住房,养老人和小孩。除了这些基本的需要,每一个人也都想要过得更好,实在是每一个人的正常需求。

    我们只能说,要让一件事儿的名誉符合它的实际情况。要让荣誉跟好处成正比,要让恶名跟坏处成比,顺着人类的基本天性。而不是去违反人类的基本天性,让荣誉跟实际利益严重不相符合,甚至是相反!

    书籍的发放很快。只是有点出乎刘寻意外的是,烈士家属很多!

    刘寻本来以为,只是京城范围,两千本书,能够发放掉五百本书就已经不错了。可是没想到,之前三国,现在四国的时期,因为战争非常频繁,所以军民比例很高,光给烈士家属的,就超过了一千本!

    刘寻无奈,只得把库存的上千本书拿了过来,然后继续开始发放!

    第二个标准是,家里有超过两本书的家族,不许来领书!

    超过两本书其实已经挺多了。比如关羽,他在跟刘备前,家里就一本书,就是《春秋》。关羽读这本书从童年读到成年,可以说研究的很透彻了。

    说到这里,刘寻就想吐槽穿越前的教育。那会儿,一学期书籍能在课桌上堆起来好高好高!哪有时间一一学精?虽然有很多书内容是重复的,但是,每学期的新书也有十几本啊!

    第二个标准,是刘寻在向百姓们传达他的第二个思想,要让没有书读的贫苦百姓,也能够读的起书!

    书很快按照第二个标准发了下去。得到书的家庭,高兴万分,他们终于见到、摸到书籍了!这是书啊!上面印着字呢!

    (本章完)

第189章 上学堂不要钱() 
家里面有三五本竹简书的人也不是很在乎这一本纸质书。而且,他们对刘寻想要传达的第二个思想,也就是让贫苦百姓家的孩子都有书读,是带着嘲笑的。

    他们相互讨论着,觉得刘寻他异想天开了。

    反正,刘寻虽然时常做出惊人的举动,而且还喜欢做什么事儿都让大军开道。但是,一般的这对于他的行为的议论,他是不管的。

    所以百姓们说起话来并没有多少顾忌。当然,骂人或者侮辱甚至是恶意中伤的话依然不行,刘寻的大军,会分分钟让这些人完蛋!

    现在可不是什么公正的法治社会,刘寻是皇帝老子,这么点儿保护自己的权力肯定是有的。

    书很快发完了。

    有一些人没有领到。刘寻并没有管他们,做任何事儿都有得到利益的和得不到利益的。经商的有发财的和赔钱的,从政有升官的和下监狱的,大汉国里有皇帝和奴隶,绝对的公平是不可能的。没有争取到,只能怪他们运气不好了。

    既然有了纸书,还让百姓们充分的了解了这种书的好处。那么,开学堂也是下一步就要做点事儿了。

    现在,因为没有科举,所以也没有学堂,也没有书院的。士族子弟们,大都是请一些大儒,来教导自己家族的所有孩子。等下接孩子学得差不多了,人也长大了,就开始去游历天下。这个游历,其实就是到处去跟同辈的士族子弟们相互宴饮、辩论,把自己的名声传遍天下。当然,还有一种作用,就是去找寻到那种名满天下的大家,拜他们为师。学问不一定能学到多少,但是肯定能够提升名声。还能交到很多朋友,扩展自己在贵族圈子里的人脉。

    而普通富户一般就是请一些退休的小吏,或者是不出名的儒学者,教孩子们识字。识完字之后就自己研究书籍了。至于能够看懂多少,能够读到多少书籍,那就基本上看缘分了。

    然后这些人就会不断的跟同辈的读书人们交流,其实也就是相互之间扩大自己的知名度。等知名度扩大到一定的程度的时候,学识能够让其他人佩服,知名度比较大的人,就会得到地方长官的推荐。

    这个推荐就是孝廉,孝廉们要到朝廷那儿去考核。当然之前没有黜落法,考核只是确定你的官位是大是小。

    因此,除了教认字的时候,大家教的都一样。其他的绝对没有统一的教材。当然,大家都学儒学,但是其他的,可能你读了兵家的孙子兵法,他读了法家的什么典籍,还有人读了道家的什么书,比如庄子的逍遥游啥的。

    所以,大家都是以家世和名气轮才学的,相互之间要会的东西也不一样。

    学堂就不一样了,有统一的教材,老师们也会把许多孩子集中到一个班里教授。等到初级的知识学习完之后,还可以分们别类的学习高级的知识。除了自己专精的那一门知识之外,还可以学习一些其他的东西,触类旁通。

    这种学堂,当然跟明清时期的学堂还是有所不同的。刘寻有点儿借鉴了现代中学和大学的概念。其实,这种跟现在大学有点儿相似的学堂,比明清时的学堂更适合汉代的情况。

    因为虽然现在已经是儒术独尊了,但是其他的百家只是没落而没有消失。到明清时期就不一样了,除了儒学之外,其他的基本上都已经消亡了。

    要搞学堂,需要做的事儿还是不少的。

    首先要搞一大块地,在上边盖学堂。现在,百家工匠院已经盖成了。里面住了石匠、铁匠、金匠、纸匠等等。有趣的是,听说刘寻建了这么一座百家工匠院,竟然有一群带着各种奇怪机械的人来了,跑到官府说他们是墨家遗留在世的子弟,希望能够为皇上效力。

    官员们知道刘寻看重各种工匠的手艺,对他们很好。所以也不敢怠慢,就带他们来找了刘寻。

    刘寻一测试,发现他们确实能做出来许多稀奇古怪,也比较有用的各种机械。而且他们带来了墨门的传承谱,据说现在已经传到第十八代了!

    刘寻也就选择了相信他们,在非常大的百家工匠院里,分了他们一个小院子。而且,给他们的首领封了九品官!

    这件事儿让刘寻得到了启发。既然在汉末,墨家的传承还没有完全消失,要么其他诸子百家的传承是不是也遗留在世呢?

    刘寻当然是欢迎他们的,因为诸子百家无论是在思想文化上,还是在实用技艺上,都有非常大的造诣!

    刘寻就一边发出圣旨,表示欢迎诸子百家的人过来。另一方面,建立了一个诸子供奉堂,就在百家工匠院最尊贵的地方。

    这个供奉堂里面放着诸子百家的各位老祖雕像。比如孔子、孟子、墨子、韩非子、老子、鬼谷子、许子、扁鹊等等。反正就是在向天下人表达一种意思,我大汉欢迎诸子百家前来入驻的!

    当然正题还是学堂的事儿。

    因为滇城比较大,刘寻建了一个学堂之后,发现不够,就又建了第二个学堂。

    然后选取一些小吏,一些不太知名的学者,让他们做初级教师。主要是教授认识各种字,当然也教百家姓和千字文这些最简单的东西。

    然后刘寻又找了不少知名的大学者。让他们担任高级课程的老师。

    这其中,可不仅仅是大儒。还有墨家的一位大师,一位在打造兵器铠甲技艺上已经登峰造极的大师,一位知名的法家大师等等。

    这两个学堂,其实也只是刘寻对教育制度和科举制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