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逍遥的大明王爷》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不逍遥的大明王爷- 第2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K淙徊欢啵墙跻挛阑故峭Ω咝说模蛭嗟庇谀米�2份工钱,日子也可以宽裕一些。

    最后一波队伍回来后,朱厚照兄弟把牟斌和白孝德带到了管庄府,听听他们山东之行的见闻。这次行动二人都很尽心,通过前面回来的锦衣卫的叙述,兄弟二人对于牟斌和白孝德的功劳也是知道大概的。出去1个半月,两人都瘦了一圈。

第三十六章 放火() 
朱厚照兄弟两和牟斌白孝德在大堂坐下,朱厚照兄弟两都对二人拱了拱手,朱厚照笑着说道“两位这次辛苦了。”两人拱手回礼“不敢。”

    接着两人就讲起了这次山东之行的见闻,朱厚照兄弟两也随着牟斌和白孝德的讲述而发生着情绪变化。讲到军户时,牟斌和白孝德都不由自主地表情严肃,军户穷成这样,已经超过了二人以往对军户的认知。当说到很多军户家庭连衣服都没有,听说可以从军户变成民户,那种以头强地,歇斯底里,发自灵魂的宣泄时,朱厚照兄弟两的心情也是变得沉重。

    讲到最后一波5000多人的运输,牟斌二人讲的十分仔细。这次登州水师出动了全部的20条沙船,还有一些苍山船,福船和2号福船由于吃水太深,便没有出现在这次的运输队中。朱厚炜对于登州水师的船很感兴趣,白孝德也不由地多说了几句。

    沙船的船型很特殊,方头、方梢、平底、浅吃水,它的长宽比大,具有宽、大、扁、浅的特点。这种船型不怕沙滩,可以在沙质海底的海域航行,也可在江河湖泊中航行。沙船底平能坐滩,不怕搁浅。在风浪中也安全。特别是风向潮向不同时,因底平吃水浅,受潮水影响比较小,比较安全。沙船上桅杆高大,桅高帆高,利于使风,又加上它吃水浅,阻力小,所以,能在海上快速航行。沙船不仅能顺风驶船,逆风也能航行,甚至逆风顶水也能航行,适航性能好。沙船航海性能好,七级风能航行无碍,又能耐浪,所以沙船能远航。沙船的载重量也是一个优势,根据船只的大小基本在300吨到800吨之间,这次的运输多亏了有这些沙船,不然这么多的人需要的河船就太多了。

    即使是20多条船,也算是一个比较大的船队了,特别是上面运载的基本都是人,一进天津卫就引来了围观。在京城上岸之后,这么一大群人走到哪里回头率都高的很。为了维持途中的秩序,锦衣卫十分用心。这是在京城,一旦乱起来,事情就算闹大了,到时候基本都逃不了那一刀。还好已经把他们送到了皇庄,大多数锦衣卫心里都放下了一块巨石。

    这次的行动基本都已经讲完,四人都不说话,在想着一些事情。最后朱厚炜说道“二位先回吧,牟指挥,锦衣卫的人先不要撤走,现在庄子里一下来这么多人,一定要好好盯着,可不能出现什么意外。”

    牟斌和白孝德都起身告辞。朱厚照还在低头不语,朱厚炜笑着说了句“怎么了,想什么呢这么入神,白先生都回来了,你就没再打白玉莲的主意了,小心白先生和你拼命。”朱厚照闻言抬头急声道“什么白玉莲,我没想她,你胡咧咧什么哪。”朱厚炜戏谑道“那你在想什么,牟指挥和白先生都告辞离开了,人家跟你施礼,也不见你回礼。”

    朱厚照这时也微笑了一下,明白了朱厚炜在逗他,朱厚照停顿了一会这才说道“你刚刚也听到了,军户都过得是什么日子,山东民户怎么也得有个100多万吧,这次才来2000人,军户不过30万,却来了5000人,这还只是一个千户所,其他的卫所估计也差不多,你说是不是太祖爷(朱元璋)当年的策略错了?”朱厚炜先是皱着眉在听,听完后以一副不可思议的表情看着朱厚照,身体微微向后说道“你这么没心没肺什么时候开始关心国家大事了,今天太阳是西边出来的?”

    “你能消停会不,这跟你说正经的呢。”朱厚照没好气的说道。朱厚炜也收起了笑脸,正色说道“我倒是不这么觉得,卫所制在当时的确是很得人心,也非常成功,但是这都快150年了,当时的政策不一定适合现在的情况,就想唐代的府兵制,开朝时的确很有效,但是到了后期就有些不合时宜了,那时府兵都穷的叮当响,还让他们自己准备武器和铠甲,很不切实际,最后唐朝亡了,宋代改变了制度,选择厢兵制,初期也是效果显著,但是到了北宋末年厢兵基本就等于难民营,那里发生饥荒啊,大旱啊什么的,就把人往厢兵里一塞,结果弄得厢兵毫无战斗力。历朝历代都是这种变来变去的问题,咱大明也不例外。”朱厚照想了一会“那我们就变?”朱厚炜连忙摇着双手“你等会,这东西不要轻易动,只能慢慢来,你看这次不就来了5000人嘛,早晚把那些卫所的人全部抽过来,你得悠着点,不然就要摔一跟头。”

    “可是听着白先生他们讲述的,心里堵得慌,就想做点什么。”朱厚照叹声道

    朱厚炜看了朱厚照一眼,说道“国家的政策不是说动就动的,前面要有铺垫,不然出现差池就是伤筋动骨。隋炀帝造的大运河,到了今天我们还用着,这是多大的政绩?可是他的历史评价你也知道的,为什么?他太急了。”

    朱厚照不说话了,眼睛也闭了起来。过了几秒钟,才又睁开眼,恢复了往日的风采,朝着朱厚炜道“走,去看看从山东回来的府里人。”朱厚炜笑了笑,跟着朱厚照走出了管庄府。

    不一会就找到了去山东的100个一期生,一个没少,也没有受伤的,只是有几个脸色不大好,这是因为晕船晕的,还没缓过来。

    100人由黄娟领头,过来见礼“见过大少爷,二少爷。”朱厚照笑着一挥手“行了,都免礼吧。”然后在人群中扫视了一会,这才说道“都不错,没把事情办砸,人也成熟多了,看着和那些当官的也差不多了。”众人听了都笑了出来,朱厚炜对这群人也感到很满意,虽然不管男女都黑了许多,可是在他眼里却显得更加可爱了。过了一会,朱厚照说道“行了,都准备回府吧,每人发5两银子赏钱,回府了也歇他两天。”“谢大少爷,二少爷。”

    朱厚炜这时对黄娟说“等会回去的时候,跟我们讲讲路上发生的事。”“是,二少爷。”黄娟拱手施礼道。

    从浮山所来的百姓,有500人住到了新的院子,其他人只能先在临时搭的棚子里凑合,还好天气已经转暖,晚上也能勉强熬过去。

    从皇庄回来,兄弟两先是到了朱府一趟,然后才回皇宫。朱厚炜手里拿着两本册子,一本是白孝德的,一本是黄娟的,上面记载的都是在山东的见闻。朱厚炜现在还不能出远门,想要了解京城之外的大明,读这两本册子是个不错的选择。

    晚饭之后,父子三人开始闲谈,讲到了山东之行,弘治也变得很严肃,在讲到军户的生活时,弘治更是变得面沉似水,在朱厚照讲完之后,弘治自嘲的说道“继位以来,我也算是兢兢业业,没有丝毫放松,这么多年了,朝臣都是说弘治中兴,赞叹我是个明君”突然加重了语气,脸上出现了愤怒“什么弘治中兴,什么明君,可笑,可笑至极。”兄弟两第一次见弘治发这么大的火,有些不敢说话了,父爱如山,但是父亲的威严也是和山一样沉重的。过了一会,弘治才脸色放缓,朱厚照看弘治平复了心情,这才说道“爹爹无须生气,当初李子郁,李先生说过爹爹不宜大动肝火,爹爹可要保重自己个儿。”

    弘治点点头“他不是在小李庄吗,说起来,爹爹还没有当面看看他呢?”

    朱厚照回道“李先生走了,说是今年要去南方,南方的药材不少,品种繁多,他要去看看增长见识,以便日后整理成书籍。”弘治露出了一丝笑容“他是个做事的人,不错。”弘治又看了看朱厚炜,笑着说道“厚炜,你怎么不说话啊?”

    朱厚炜笑着说道“孩儿觉得朝臣说的并没有什么不对的,英宗爷那会儿,大明可以说是乱的很,上朝的时候还能有官员被其他官员群殴致死,北面还直接打到了京城边,(土木堡之变,不过是弘治爷爷的丑事,朱厚炜也不好说的太明白)接着就是皇位之争,总之边关到内地都不稳当,到了宪宗爷爷那会,算是消停些了,可是朝中却还还有奸臣当道,直到爹爹这会儿,大明才算是安定了下来,关内的都太平了,北面的也都打回去了,百姓也能过上太平日子了,就这一点,朝臣说的中兴那就没说错。爹爹对于朝臣都随和的很,对于他们的谏言也能听取,不以言治罪,古往今来的皇帝,能做到这些的一只手都能数过来,爹爹治理朝政这么多年,基本都是往好的发展,即使发现了问题,也不是这一朝独有的,都是前几朝留下来的,爹爹要不是明君那还有谁是?”

    弘治听完,笑着用手指了指朱厚炜,表情迅速解冻,微微摇了摇头,没有说什么。朱厚照也在旁边表示赞同,弟弟所说的正是他所想的云云。

    第二天一大早,朱厚炜就来到了东宫,准备和朱厚照一起上课。这时宫门开了也没多久,杨师傅还没来,一个锦衣卫千户来到了东宫,对着朱厚照跪着说道”启禀太子殿下,二殿下,昨日皇庄有人放火,火势凶猛,微臣监督不力,罪该万死。”

    “什么?”“成何体统。”

第三十七章 敌人的行动() 
“什么”是朱厚照喊得,“成何体统”是刚来的杨师傅说的。朱厚炜没有说话,仅仅是皱了皱眉头。这时杨师傅正在教育朱厚照应该做到“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等杨师傅说完了一大通,看着郁闷焦急地厚照,朱厚炜上前拍了拍他的肩膀,微笑着眨了眨眼睛,轻声说道“先去上课,别急。”朱厚照一听,就知道朱厚炜似乎对这样的情况早有预料,面色开始变得平静,然后进入殿中准备上课。

    杨廷和虽然先进了殿中,朱厚炜对哥哥说了句话他也是看到的,只是离得有些远,听不清。对于朱厚炜一句话就能让朱厚照平静下来,杨师傅也是有点惊讶的。

    朱厚炜对着锦衣卫千户说道“你先下去吧,到了晌午我和太子会去皇庄解决的。”“是,微臣告退。”千户这才走了。

    上完了课,兄弟二人先去了朱府,由于皇庄不太安全,所以把小丫头带到了朱府让她玩耍,没带去皇庄。一下课,朱厚照这才问道“庄子上是怎么回事?”朱厚炜回答“这次从山东带回来这么多人,有奸细和反朝廷的人很正常,不过数量不会很多,现在很多人都住在临时的草棚子,而且大多数人都刚到这里,人心不稳,这是他们行动的最佳时刻。”

    “你果然已经料到了,安排怎么对付的?”朱厚照问道

    “没什么,就是让锦衣卫晚上派一些人,埋伏在山脚周围的树丛中,有什么异状就去解决。”

    两人带着全部一期生,前往皇庄。才到小李庄,就有牟斌和白孝德以及老李等在那里。朱厚照跳下马车,直接问牟斌“情况怎么样,损失多少?”

    牟斌施礼道“回太子,昨夜一共死了8人,乱党一共死了15个人,还抓到活着的12人,只是火势太大,扑灭不及,搭的草棚子损失了些,还有2000石粮食。”

    由于皇庄实行了新的计量单位,也就是朱厚炜制定的单位,一斤就是500克,称之为市斤,2斤等于一公斤,1000公斤等于1吨,一石等于100公斤,要比这个时代的一石重。村民不习惯用吨作单位,平时碰到比较重的东西,还是习惯性地用石来计量。2000石也就是200吨,这不是一个小数字了,换成钱的话也要2000两。

    朱厚照舒了口气“人损失不大就好,至于粮食的损失不是什么大事。”牟斌白孝德和老李听完都不由地点点头,对于这个太子,他们越来越觉得不错了。

    朱厚炜早就跟着朱厚照跳下马车,他们的谈话,朱厚炜也是全都听到了。此时朱厚炜开口道“现在最先要做的就是安稳人心,至于那些人的来历,我们大概也知道了,牟指挥,你把他们拿去,看看能不能问出什么,问不出也没关系,庄里兴修水利还要不少的石头,就让他们去挖石头好了,你再派一些人去当监工,庄里每月会给他们发月钱的。”牟斌笑着回道“那倒也行,这京城周围,也是有石山的。”

    朱厚照把一期生派去安抚刚来的百姓,让他们重新投入工作,然后几个到了老李家正堂,牟斌开始细说昨日发生的情况。

    昨天子时(夜晚11点),有几个人开始走出草棚子,最开始是3个人,到后来在草棚子群的一角集合了大约三十人,窃窃私语了一会儿就解散了,到了丑时三课(凌晨两点半),这群人又从草棚子里出来了,向草棚南边走去。南边是堆放粮食的地方,由于最近都是在山脚造房子,这里的工人最多,所以索性把粮食运到这里,方便每日取用。看守粮食的是小李庄和大李庄各两人,分作两班倒,两人看上半夜,两人看下半夜。

    两百吨粮食全部是用麻袋装好的,一袋100斤,总共4000袋,为了方便管理,都是十袋十袋地叠放着,有2米多高,全部集中堆放,这样上面所需要盖得棚子也就相对小一些。今夜天上没有乌云遮挡,还是比较亮堂的,但是人在黑夜中没有白天看的那么清楚。这些人绕过了看守的视线,跑到了粮草的后面。总共27个人,其中有的拿出了火镰和火石开始点火,其他人拿出了一些油或是其他容易引火的东西,不过数量不多。

    现在周围都静悄悄的,虽然这群人已经很小心了,但是火镰火石的击打声还是引起了看守的觉察。这是两个下李庄的汉子,他们快步拿起手边的长枪,跑向声音发出的位置,一边跑还一边喊“什么人?”这27人也不答话,除了几个专心点火,其他人从怀中掏出了匕首,向看守跑去。两群人很快相遇了,看守看到这么多人,心里也有些害怕,握着长枪的手不禁有些抖动,对面这些人也不回答看守的问话,嘴里喊道“杀”就发起了袭击。

    长枪比匕首长多了,这群人在来之前是经过检查行李的,所以即使他们躲过了检查,能带来的武器也只能是这么短的了。情况已经不容看守考虑,只能拿着长枪向前面最近的敌人捅去。不过这群人似乎不好对付,两人捅出去的长枪只是让一个敌人伤到大腿,其他敌人迅速接近了看守,两人眼看不敌,只好一边大喊“来人呐,有贼人烧粮食”一边手忙脚乱地格挡敌人的攻击。

    敌人的第一轮攻击就给两人造成很大伤害,毕竟双拳难敌四手,兵器也讲究“一寸长一寸强,一寸短一寸险”,拿着长兵器被敌人靠近,那也是有心杀贼,无力回天了。两人肚子都被2把匕首捅了一刀,手臂和大腿也受了伤,两人只是大喊“来人呐”还没说完,敌人的第二轮攻击到了。两人的声音戛然而止,虽然还站着,但是看到了明显的僵直,敌人把刀收了,两个看守直挺挺地向地面倒去,敌人建起长枪快速离开了,地上只剩下仰面倒地的两人和慢慢扩大的血泊。

    火点起来了,火势在迅速的扩大,这群人点完火后拿起武器,向草棚子跑去。最近的草棚离粮食大概200米远,跑过去半分钟都不到。此时草棚子已经乱成一团了,看守之前的大声疾呼已经让草棚子的一些人出来察看,看到粮食火起,不由地大喊起来,不一会,整个草棚子的几千人都乱成一团,到处都是女人小孩的哭声,大人的喊话声,声音太杂,太大,导�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