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唐玄宗御注道德真经》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01唐玄宗御注道德真经- 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    
  夫唯世人无了悟之知,是以不知我无言无事之教。    
  知我者希,则我者贵。    
  了知我忘知之意者希少,法则我不言之教者至贵。    
  是以圣人被褐怀玉。    
  被褐者,晦其外。怀玉者,明其内。故知我者希少耳。    
  知不知上章第七十一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    
  了法性空,本非知法,於知忘知,是德之上。不知知法,本性是空,於知强知,是行之病。    
  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夫唯能病,能知之病,是以不为强知所病也。    
  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唯圣人所以不病病者,以其病众生强知之病,是以不病。    
  人不畏威章第七十二    
  人不畏威,则大威至。    
  有威而可畏,谓之威。言人於小不畏,拙於慎微,则至於大可畏也。    
  无狭其所居。    
  神所居者,心也。无狭者,除情去欲,使虚而生白。    
  无厌其所生。    
  身所生者,神也。无厌者,少思寡欲,使不劳倦。    
  夫唯不厌,是以不厌。    
  夫唯人不厌神,是以神亦不厌人。    
  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    
  自知其身,防可畏之事,自爱其身,无厌神之咎,不自见其能以犯患,不自贵其身以聚怨也。    
  故去彼取此。    
  去彼见贵,取此知爱。    
  勇於敢章第七十三    
  勇於敢则杀,勇於不敢则活。    
  敢谓果敢,言人勇於果敢从事,则失於谦柔退让,必害於身,故云则杀。不敢者,则可以活身矣。    
  知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    
  两者,敢与不敢也。或,有也。能知不敢者有利,敢者有害,当须勇於不敢,此勇敢之人。动有灾害,乃天之所恶,孰能知其故哉?    
  是以圣人犹难之。    
  圣人犹难为勇敢之事。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    
  此下言天道谦虚,以戒人事勇敢。天不与物争,四时盈虚,物无违者,故善於胜。    
  不言而善应。    
  天何言哉?福善而祸淫,曾无差忒,故云善应。    
  不召而自来。    
  天道不召物使从己,物不能违,自来顺天耳。    
  繟然而善谋。    
  天道玄远,繟然宽大,垂象示人,可则之,故云善谋也。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天之网罗,虽恢恢疏远,刑淫赏善,毫分不失。    
  民常不畏章第七十四    
  民常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纵放情欲,动之死地,习以为常,尝无畏者,人君当以清静化之,奈何更立刑法以诛杀恐惧之?    
  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    
  若使世人皆从清静之化,不敢溺情纵欲,常畏於死,而独为奇诈者,假令吾势得执杀此奇诈之人,孰敢即杀?故下文云。    
  常有司杀者杀。    
  常有司杀者杀,如此奇诈之人,天网不失,是常有天之司杀者杀之也。    
  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斵。    
  人君好自执杀,必不得天理,是犹拙夫代大匠斵木。    
  夫代大匠斵,希有不伤其手矣。    
  拙夫代斫,岂但伤材,亦自伤其手。人君任用刑法,代彼司杀,岂唯残害百姓,抑亦自丧天和也。    
  民之饥章第七十五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    
  天下之民所以饥之不足者,以其君上食用赋税之太多故耳。    
  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天下之民所以难治化者,以其君上之有为,有为则多难,多难则诈兴,是以难治。    
  民之轻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轻死。    
  天下之人所以轻其死者,以其违分求生太厚之故,是以轻死。    
  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於贵生。    
  自然之分定则生全,若养过其分,分过则生亡矣。故夫唯无以厚其生为者,是贤於矜贵其生。    
  民之生章第七十六    
  民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生之柔弱,和气全也。死之坚强,和气散也。欲明守柔弱者,全生保年。为强梁者,亡身失性。    
  是以兵强则不胜。    
  见哀者胜,故知恃强者必败。    
  木强则共。    
  木本强大,故处於下。枝条柔弱,共生於上。盖取其柔弱者在上,强梁者在下,故下文云。    
  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天之道章第七十七    
  天之道,其犹张弓乎?    
  天道玄远,非喻不明,故举张弓以彰其用耳。    
  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与之。    
  张弓如此,乃能命中,是犹天道亏盈益谦,欲令人君法天字人,故示抑高举下之道。    
  天之道,损有余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天道平於,裒多益寡,人则违天,翻损不足。    
  孰能以有余奉天下,唯有道者。    
  谁能以己之有余,奉与天下之不足者乎?独有道者能耳。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    
  圣人法天,称物均施,施平於物,而不恃其功。    
  功成不处。    
  推功於物,不处其成。    
  其不欲见贤。    
  圣人所以推功不处者,盖不欲令物见其贤能。    
  天下柔弱章第七十八    
  天下柔弱,莫过於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    
  以坚攻坚,必两坚俱损,柔制强者,则强损而柔全。故用攻坚强者,无以易於水者矣。    
  故柔胜刚,弱胜强,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柔弱之道,胜於刚强,天下之人,无不知者,知有此道,不能行也。    
  是以圣人言: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谓天下王。    
  引万方之罪,是受国之垢浊。称孤寡不穀,是受国之不祥。其德如此,则社稷有奉,故天下之人归往矣。    
  正言若反。    
  受国之垢,为社稷主,受国之不祥,为天下王,是必正言初若反俗,故云正言若反。    
  和大怨章第七十九    
  和大怨。    
  与身为怨对之大者,情欲也。和谓调和也。言人君欲以言教调和百姓,使无情欲,故曰和大怨。    
  必有余怨。    
  立教化人,不能无迹,斯迹之弊,还与为怨,故曰必有余怨。    
  安可以为善?    
  既有余怨,则不可以为善。    
  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於人。    
  左契者,心也。心为阳藏,与前境契合,故谓之左契耳。    
  圣人知立教则必有迹,有迹即是余怨,故执持此心,使令清静,下人化之,则无情欲,不烦诛责,自契无为。    
  故有德司契,无德司彻。    
  司,主也。彻,通也。言有德之君主司心契,则人自化。无德之主,则将立法以通于人,为法之弊,故未为善。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司契则清静,立法则凋残,皇天无亲,唯德是辅,故人君者,常思淳化于无为,不可立法而生事。    
  小国寡民章第八十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什,仵也。伯,长也。此章明人君含其淳和,无所求及,适有人材器堪为什仵伯长者,亦无所用之矣。    
  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少思寡欲,不轻用其生,敦本无求,不远迁徙。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矣。    
  舟舆所以利迁徙,甲兵所以徇攻战,两者无欲,故无所乘陈。返朴还淳,复归于三皇结绳之用矣。    
  甘其食。    
  不食滋味,故所食常甘。    
  美其服。    
  不事文绣,故所服皆美。    
  安其居。    
  不饰栋宇,故所居则安矣。    
  乐其俗。    
  不浇淳朴,故其俗可乐也。    
  邻国相望,鸡犬之音相闻。    
  言其近也。    
  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彼此俱足,无求之至。    
  信言不美章第八十一    
  信言不美。    
  信言者,圣教也。信,实也,言不韵于俗,故不美。    
  美言不信。    
  美言者,世教也。甘美之言,动合于俗,故不信。    
  善者不辩。    
  善者在行,无辩说。    
  辩者不善。    
  空滞辩说,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知者了悟也。博者多闻也。    
  圣人不积。    
  积者执言滞教,有所积聚也。圣人了言忘言,悟教遗教,一无执滞,故云不积。    
  既以与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此明法性无尽。言圣人虽不积滞言教,然以法味诱导凡愚,尽以与人,于圣人清静之性,曾无减耗,唯益明了,故云愈有愈多。有,明自性,多,明外益。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举天道利物不害者,将明圣人之道施为弘益,常以与人,故不争也。    
  唐玄宗御注道德真经卷之四终  
手机txt小说…阿巴达 提供下载                 
小说排行榜:/top。html                
老子《道德经》相关作品全集:/zt/daodejingzhushuji/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