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的皇帝》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华民族的皇帝- 第5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位的重要保证。

    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正月,忽必烈逝世。四月,铁穆耳从和林到达上都(今内蒙古多伦东北),在重臣伯颜、玉昔贴木儿的支持下,由宗室诸王会议推立为帝,是为元成宗。成宗在即位诏书中宣布自己将奉行先朝的成规,但实际上还是对忽必烈晚年的一些政策做了调整。中书右司员外郎王约的上书则较为具体地表达了成宗的守成政治方针。王约建议在经济上实行轻徭薄赋,停止所有非急需必需的土木工程,免除历年积欠的赋税,重新核实纳税的民户,以减轻民众负担,与民休息;同时设立义仓,赈济贫苦孤独之人,开放打猎等禁令,实行有利于农业的措施,以安抚民众,发展生产。在政治上,整顿吏治,打击贪污受贿,革除多年的积弊;慎重地选择官吏,尤其要慎重地选择直接治理民众的府、州、县长官;重新修订律令,严明赏罚;裁减多余的官吏,jing简机构;减省烦琐的条文,改革不合理的制度,以提高办事效率。在对待周围邻国关系上,不要斤斤计较于要求别人朝贡,甚至为此动武,应该以恩德招抵远方之人。此外,王约还主张办好学校,以培养人才,以及朝廷上下都应该了解民情等等。王约的建议实际上成为成宗一朝,特别是元朝前期的施政大纲。

    成宗即位后,对zhong yāng人事没有做大调整,仍然任用中书右丞相宗泽、平章布忽木等执政,继续实行世祖末年的减免赋役、赈济灾民等宽大的政策。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六月,成宗下诏减速免所在本年包银、俸钞,以及内郡地税和江淮以南州县当年的一半夏税。后来又多次下诏减免赋税,其中规模较大的有元贞元年(1295年)下诏停止一切非急需的工程营建,免除本年五月以前积欠的钱粮。元贞二年(1296年),要求权贵豪绅交纳所隐匿的江南田租,以减轻小民负担。大德二年(1298年),因水旱成灾,下诏减免受灾郡县当年田租的十分之三,受灾严重地区全部减免,老弱残疾及人丁稀少的民户免除三年差税。同时,停止了当年的一切土木工程。第二年,成宗派使节巡视各地,了解民间疾苦。免除当年内郡包银俸钞和江南夏税的十分之三。在减轻民众负担的同时,成宗三令五申要求地方官员鼓励农桑,发展生产。

    为了保障社会经济的正常发展,成宗一即位就下诏罢征安南(越南中北部古国),宽宥其抗命之罪,释放了扣押的安南使节,开始着手缓和与周边各国的关系,放弃了忽必烈动辄征战,继续扩张的政策。对待贵族官僚则采取恩威并施的方针。一方面多次赏赐诸王、公主、驸马,增加官员俸禄。一方面厉行整顿吏治,约束权贵。例如,成宗即位的第二个月便下诏各道廉访司及时追查转运司官员欺隐jiān诈的案子,以防止管财政的官员贪污中饱。同年十月,要求中书省臣约束属宫官,凡对公事敷衍塞责者处以笞刑。元贞元年(1295年)七月,下诏告诫全体官吏,有再犯贪赃之罪者,罪加二等,从重处理。不久,又将对贪赃罪的处理改为罪加三等。十二月,下诏禁止诸王擅自干预地方行政。

    成宗的上述经济、政治措施基本能够贯彻到底。大德六年(1302年),江南朱清等贪污贿赂案被揭发出来,牵连了一大批官员,促使成宗再一次下决心查处贪污官员。当年仅七道奉使宣抚官查处罢免的贪官污吏就有18473人之多,查出赃款15865锭,审理冤案5176件。大德八年(1304年),成宗下令天下官员体恤民情,减省刑罚,免除灾民差税一至三年不等。鉴于江南佃户田租过重,在过去减过十分之三的基础上再减十分之二,且永为定例。同时开放山场、河泊、任民采捕。

    在对外关系方面,成宗拒绝大臣对ri用兵的请求。在大德三年(1299年)派江浙释教总统僧人宁一山出使ri本,恢复了两国间的正常贸易和文化往来。但是,成宗后期曾一度用兵西南。大德四年(1300年),成宗发兵两万出征八百媳妇国(今泰国北部、缅甸东北部,治京泰国清迈)。第二年,又因金齿(今中国云南西部和缅甸腊戍一带)诸国阻击元朝的征缅归师,下诏计伐金齿诸国。后因出征八百媳妇国‘之元军损失惨重,成宗才决心不再对西南用兵。也就在这时,成宗达成了与笃哇、察八儿等西北诸王的和解,延续几十年的西北战乱得以平息。

    大德九年(1305年)六月,成宗立子德寿为皇太子。十月,成宗患病,不能视朝,由皇后伯要真氏执政。朝中大事委于右丞相哈剌答孙。十二月,皇太子病逝。大德十一年(1307年)正月初八,成宗去世(莫久愚、赵英主编《中国通史图鉴》,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1年3月版)。

    针对铁穆耳之位,史书惯称成宗守成。其实,成宗并非只是守成者,推陈出新者居上,且政绩与功德卓然。虽因成宗与其独子相继病逝,未及安排皇位承继事宜,引起元朝政局的动荡。

第一百九十二章 元武宗

    元武宗(1308年…1311年),孛儿只斤氏,名海山(1280年…1311年),第三位统治中国的元朝皇帝,乃元世祖之曾孙,元成宗侄。

    1307年的一场宫廷斗争中,中华文明面对一场大危险。忽必烈的孙子阿难答(ananda)倾向於伊斯兰教。他能熟悉《古兰经》,并擅长於阿拉伯文,是宁夏的长官(达鲁花赤),在其势力范围内的伊斯兰教热情宣传者。他的父亲元成宗为了使他转而皈依佛教,曾一度囚禁过他。元成宗死时,阿难答企图夺取帝位,但是他的侄儿海山获得了帝位,并处死他。中华文明避免了一场将会是很彻底的改变的危机。

    元武宗虽然在位只得四年,但元朝内部的矛盾得到舒缓,元朝统治稳定而顺利,全国歌舞升平,国力强大,是元朝的一位明主

第一百九十三章 元仁宗

    中文名称:爱育黎拔力八达

    又名:元仁宗普颜笃皇帝

    xing别:男

    所属年代:元代

    民族:蒙古族

    生卒年:1285—1320

    相关事件:延佑经理

    相关人物:元武宗

    生平简介

    元仁宗钦明广孝皇帝(1311…1320),名爱育黎拔力八达(1285…1320),元武宗弟,元朝第四代皇帝,蒙古语称普颜笃皇帝。早年从太常少卿李孟学习儒家典籍。大德九年(1305年),出居怀州。十一年,成宗死,回大都奔丧,与右丞相哈剌哈孙合谋,拥立统军北边的长兄海山(元武宗)为帝。元武宗封他为皇太子,相约兄终弟及,叔侄相传。至大四年(1311年)即位后,大张旗鼓地进行改革,取消尚书省,停用至大银钞,减裁冗员,整顿朝政。延元年(1314年),开科举取士。曾在江浙、江西、河南等地进行田产登记,史称延经理。出兵西北,击败察合台后王也先不花。后毁约将武宗子和世徙居云南,立己子硕德八剌(元英宗)为皇太子。在位十年,庙号仁宗。

第一百九十四章 元英宗

    元英宗(1303~1323)

    中国元代皇帝。元仁宗长子,名硕德八剌。

    自幼受儒家教育,通汉族封建文化。延佑三年(1316)立为皇太子,七年即帝位。时仁宗母答己太后任过去被仁宗罢黜的权臣铁木迭儿为右丞相,相互勾结,排除异己,权倾朝野。元英宗为巩固自己的地位,立太祖功臣木华黎后裔拜住为左丞相,极力抑制答己、铁木迭儿一党的势力。至治二年(1322)八、九月,铁木迭儿、答己相继去世。十月,立拜住为右丞相,表示要励jing求治、一新机务。此后数月,曾采取了一些改革xing的措施:广泛起用汉族地主官员和儒士,如张珪、吴元珪、王约、吴澄等;发布《振举台纲制》,要求推举贤能,选拔人才;罢徽政院及冗官冗职,jing简机构,节制财用,行助役法并减轻徭役;颁行《大元通制》,以加强法制,推行汉法;清除铁木迭儿余党,查处他们的贪赃枉法事件。这些措施遭到一部分保守的蒙古贵族反对。三年八月初,尚存的铁木迭儿余党、御史大夫铁失yin谋发动政变,密遣心腹去漠北,当月五ri,元英宗、拜住由上都启程返京,途中宿营于上都西南20里南坡店,被铁失等刺杀,史称南坡之变。也孙铁木儿闻讯后称帝,是为泰定帝。

第一百九十五章 泰定帝

    元朝泰定二年(公元1325年),泰定皇帝也孙铁木耳收到陕西中部县(今黄陵)住持道人状子一案。状告本县保生宫着火,轩辕黄帝庙殿宇被歹人破坏。。。。。。泰定皇帝看罢状子,大怒,立即召集宫内文武大臣上殿,并发告曰:黄帝轩辕氏,乃我中华民族元祖。不论汉、满、蒙、回、藏、,还是苗、瑶、彝、黎、藩,都要敬护我始祖陵寝。今有歹人敢放火烧宫,损坏陵庙,实属不赦。泰定帝说完,由他亲自口授,命身边文官用汉字写了一份蒙语圣旨,立即指派飞骑ri夜兼程,送往陕西中部县。

    泰定帝用汉字写的这道蒙语圣旨,在今天看来,实际上是一道森严的保护黄帝庙的法令。现将这份汉字蒙语令主要段落摘抄如下:‘。。。。。。轩辕黄帝庙宇一处,桥陵一所,迁今异代,每年chun秋官降钱数口口口等。。。。。。。不畏公法之人,执把弹弓,吹筒辄入本宫,采打飞禽,掏取雀鸟,将飞檐走兽损坏,又有愚徒之辈,泼皮歹人,赍夯斧具,将桥陵内所长柏树林木斫伐等事,乞禁治得此捡会到钦奉。咱每明降下圣旨无德推称着诸sè投下气力呵休与者别了的人每不怕那什么钦差除钦遵外据见告省会给榜文常川张挂禁约无得似前搔扰如有违犯之人许诸人捉拿到官痛行断罪。施行须议出给者右榜省谕各令通知榜示泰定二年六月八ri

    这篇碑文距今已有六百六十二年,现保存在黄帝庙碑林里,这是中华民族在六百多年前颁发的第一份保护黄帝陵(庙)法令。

第一百九十五章 天顺帝

    元朝天顺帝孛儿只斤阿速吉八(1320年-?),元朝第10位皇帝,元泰定帝之子。1328年,元朝泰定皇帝去世後,元朝重臣枢密院使燕帖木儿迟迟不立年幼的太子阿速吉八即位,并把阿速吉八赶到上都,在大都(今běi jing)拥立元武宗之子图睦帖木儿即位,是为元文宗。1328年7月,服侍阿速吉八的丞相倒剌沙闻变,立刻将刚满9岁的阿速吉八拥立为皇帝,改元天顺。8月,文宗派燕帖木儿进攻上都天顺朝廷,倒剌沙战败身亡,阿速吉八下落不明,不知所终。阿速吉八只做了1个月的霉皇上。历史上称他为天顺帝,尊号(汗号)为阿里加巴。

    明英宗朱祁镇(公元1427-1464年),明宣宗朱瞻基长子。宣宗死后继位。他两次登基,在位共22年,病死,终年38岁,葬于裕陵(今běi jing市十三陵)。

    明英宗天顺帝朱祁镇,宣宗皇帝的长子,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sè彩,宣德年间,宣宗朱瞻基的正宫胡皇后举止得体,贤良温淑,是一位不可多得好皇后,宣宗还有一位贵妃,姓孙,这位孙贵妃深的宣宗皇帝的喜爱,唯一遗憾是没有得到皇后的宝座,于是孙贵妃绞尽脑汁总想挤掉胡皇后而自立,机会终于来了,宣宗皇帝的子嗣一直不旺,胡皇后没能为宣宗生下一个皇子,孙贵妃虽然也没能生子,但他想出了一条偷梁换栋的计策,他派人在宫中四处打探看哪位宫女被皇帝临幸后怀有了身孕,于是将找到的宫女藏在秘室之中,与外界隔绝,派专人送饭、照看。然后买通御医,对外号称怀孕,并伪装了许多怀孕的迹象,由于当时孙贵妃深的皇帝的宠爱,因此无人敢透露半点风声,就这样十月怀胎,宫女顺利产下一子,孙贵妃马上派人将孩子抱到身边,秘密处死了宫女,然后派人立即通知宣宗,自己也装出一幅产后非常虚弱的样子。就这样这个小男婴就成了孙皇后的亲生儿子,而这个小孩就是后来的大明英宗朱祁镇。孙贵妃也因此得以正位后宫,胡皇后被迫让位。由于宣宗皇帝一手导演了废后的闹剧,因此在他的一生英明中点上了一个错误。

    这样一个宫女的孩子,在七岁时就登上了皇帝的宝座,年号正统,开始了他传奇的一生。朱祁镇继位初期,由三杨及张辅等人辅政,国家比较安定,社会经济也有所发展。但他年幼贪玩,宠信太监王振,随着皇太后和仁宣朝重臣“三杨”的相继去世与引退,后宫宦官势力急剧上升,著名的大太监王振就是正统朝宦官专政的代表人物,英宗对他言听计从,他也依仗皇帝的威严排除异己,树立朋党。大臣下狱者不绝,正统朝的政治ri趋**,土地兼并ri益严重,激起了叶宗留、邓茂七等起义。

    而当时的元朝余部(即北元)在漠北的势力已经一分为二,瓦剌与鞑靼,两个部落互相征伐,到了英宗时期,瓦剌强大了起来,并不断sāo扰明朝的北边,瓦剌部当时的实权掌握在太师也先的手里,他经常派人以向朝廷进贡为名,骗取赏赐,因为当时明朝对进贡国家的使者,无论贡品如何,总要有非常丰厚的赏赐,而且是按人头派发。也先也是看中了这一点,派出的使臣不断增加,最后竟加到3000多人。王振对此忍无可忍,下令减少赏赐,也先以此为名对明朝发动战争。英宗年少气盛,想御架亲征,王振也想耀武扬威,名留青史,于是极力撺掇英宗亲征,但是由于当时明庭的主力都在外地作战,一时难以调回,因此朝中大臣都劝阻英宗不要亲征,但最后还是没有改变英宗的态度,于是从京师附近临时拼凑了50万大军,在英宗的指挥下浩浩荡荡开始亲征。由于连天大雨,加之粮饷接济不上,军队的士气非常低下。行到大同附近,看见被也先杀的尸横遍野明军尸体,英宗和王振都动摇了,于是决定撤军。但是王振的老家在蔚州,离大同非常进,于是他决定大军绕道蔚州撤退,王振的提议立即遭到群臣的反对,认为这样会耽误撤退的时机,但是王振那里听的进去,加上英宗也希望给王振衣锦还乡的机会,于是大军开始朝蔚州方向移动。这时,王振又心血来cháo,怕大军经过会踩坏家乡的庄稼,自己就会背上骂名,于是建议按原路撤军,就这样宝贵的时间被耽误了。当大军行到怀来附近时,由于锱重还没有赶到,于是王振下令原地驻扎等待。如果这时英宗能够进怀来城驻守,那么历史将被改写,不过历史就是历史,没有那么多的假设,就在怀来城外的土木堡(今河北省怀来县以东20里处),明军被也先军赶上,并包围。也先切断了明军的水源,明军被困死地。也先假意议和,趁明军不备,发动总攻。明军全军覆没,英宗被俘,王振被明将樊忠杀死,英国公张辅、兵部尚书邝野等大臣战死。这就是著名的土木之变。英宗也开始了他一年的北狩生活。

    英宗被俘后,也先也觉得非常难办,是杀是留无法决定,好在也先的弟弟伯颜帖木儿认为英宗奇货可居,劝也先留下英宗,他的提议得到了也先的认同,英宗也得以保全了xing命。英宗被俘的最初一段时间,也先总是带着英宗到处招摇撞骗,但都遭到了明朝边将的回绝,不久之后孙皇后与朝廷重臣立成王朱祁钰为帝,年号景泰,这样朝廷上下都安定了下来,同时皇帝也明发诏谕,不许私自与也先联系。这样,也先想靠英宗大捞一把的计划失败了,于是气急败坏的也先率领瓦剌jing锐骑兵浩浩荡荡杀奔běi jing,明朝方面早已做好了准备,běi jing军民在兵部尚书�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