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的皇帝》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华民族的皇帝- 第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10余通,记载尧王功绩及庙宇建造经过。广运殿1998年毁于大火,后于1999年重建。

第十一章 舜帝

    舜帝,姓姚,传说目有双瞳而取名“重华”,好有虞氏,故称虞舜。舜之父瞽叟,其弟名象。由于四岳的推举,尧命他接替自己的首领职位,并把两个女儿给他作妻室。《尧典》所记舜的主要事迹有:命后稷按时播植百谷;挖沟开渠以利灌溉;疏通河道,治理洪水;公布五刑,除去四凶族。舜知人善任选用能人,如舜任命了许多官职:命禹作司空,主平水土;命弃作后稷,主管农业;命契作司徒,主管五教;命皋陶管理五刑等等。舜为首领时,把各项工作都做的很好,开创了上古时期政通人和的局面,所以舜成为中原最强大的盟主。正如《史记》所云: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实际上,当舜之时,国家机器的雏形已经具备了。死后,禅位于禹。

    大部分的意见是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称为‘三黄‘,黄帝。颛顼。帝喾。尧帝。舜帝称为‘五帝‘,这些说法起源于chun秋战国。

    (一)

    舜帝,姓姚,传说目有双瞳而取名“重华”,号有虞氏,故称虞舜。死后,禅位于禹。

    传说黄帝以后,先后出了三个很出名的部落联盟首领,名叫尧(yao2)、舜(shun4)和禹(yu3)。他们原来都是一个部落的首领,后来被推选为部落联盟的首领。那时候,做部落联盟首领的,有什么大事,都要找各部落首领一起商量。尧年纪大了,想找一个继承他职位的人。有一次,他召集四方部落首领来商议。尧说出他的打算后,有个名叫放齐的说:‘你的儿子丹朱是个开明的人,继承你的位子正合适。‘尧严肃地说:‘不行,这小子品德不好,专爱跟人争吵。‘另一个叫灌兜(huandou)的说:‘管水利的共工,工作倒做得挺不错。‘尧摇摇头说:‘共工能说会道,表面恭谨,心里另是一套。用这号人,我不放心。”

    这次讨论没有结果,尧继续物sè他的继承人。有一次,他又把四方部落首领找来商量,要大家推荐。到会的一致推荐舜。尧点点头说:‘哦!我也听到这个人挺好。你们能不能把他的事迹详细说说?‘

    大家便把舜的情况说开了:舜的父亲是个糊涂透顶的人,人们叫他瞽叟(gusou,就是瞎老头的意思)。舜的生母早死了,后母很坏。后母生的弟弟名叫象,傲慢得没法说,瞽叟却很宠他。舜生活在这样一个家庭里,待他的父母、弟弟挺好。所有,大家认为舜是个德行好的人。

    尧听了挺高兴,决定先把舜考察一下。他把自己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还替舜筑了粮仓,分给他很多牛羊。那后母和弟弟见了,又是羡慕,又是妒忌,和瞽叟一起用计,几次三悉想暗害舜。

    有一回,瞽叟叫舜修补粮仓的顶。当舜用梯子爬上仓顶的时候,瞽叟就在下面放起火来,想把舜烧死。舜在仓顶上一见起火,想找梯子,梯子已经不知去向。幸好舜随身带着两顶遮太阳用的笠帽。他双手拿着笠帽,像鸟张翅膀一样跳下来。笠帽随风飘荡,舜轻轻地落在地上,一点也没受伤。

    瞽叟和象并不甘心,他们又叫舜去淘井。舜跳下井去后,瞽叟和象就在地面上把一块块土石丢下去,把井填没,想把舜活活埋在里面。没想到舜下井后,在井边掘了一个孔道,钻了出来,又安全地回家了。象不知道舜早已脱险,得意洋洋地回到家里,跟瞽叟说:‘这一回哥哥准死了,这个妙计是我想出来的。现在我们可以把哥哥的财产分一分了。‘说完,他向舜住的屋子走去。哪知道,他一进屋子,舜正坐在床边弹琴呢。象心里暗暗吃惊,很不好意思地说:‘哎,我多么想念你呀!‘舜也装作若无其事,说:‘你来得正好,我的事情多,正需要你帮助我来料理呢。‘以后,舜还是像过去一样和和气气对待他的父母和弟弟,瞽叟和象也不敢再暗害舜了。

    尧听了大家介绍的舜的事迹,又经过考察,认为舜确是个品德好又挺能干的人,就把首领的位子让给了舜。这种让位,历史上称做‘禅(shan)让‘。其实,在氏族公社时期,部落首领老了,用选举的办法推选新的首领,并不是什么稀罕事儿。

    舜接位后,也是又勤劳又俭朴,跟老百姓一样劳动,受到大家的信任。过了几年,尧死了,舜还想把部落联盟首领的位子让给尧的儿子丹朱,也是大家都不赞成。舜才正式当上了首领。

    舜帝是道德文化的鼻祖,舜文化是道德文化。《史记》所载:‘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

    舜帝文化jing神之魂可称为“德为先,重教化”,舜文化是由野蛮走向文明的历史转折时期的中华文化。以农耕文化为内涵的炎帝文化,以政体文化为内涵的黄帝文化,以道德文化为内涵的舜文化,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三座里程碑。

    九疑山是舜文化的藏jing之所。《史记》载:‘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在九疑这块神奇而美丽之土地上,留下了舜帝众多的为民服务的动人故事,留下了不少文人sāo客仰游九疑山的幽怨、怀念和美好的赞誉,一代伟人**曾挥笔写下了‘九疑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的壮丽诗篇。

    (二)

    舜帝陵位于舜陵景区,是湖南省永州市宁远县九疑山风景区的目标人文景观,是九疑山风景的目标人文景观。是我国最古老的陵墓。

    舜帝陵陵区由陵山(舜源峰)、舜陵庙、神道及陵园组成,占地600余亩。陵山舜源峰上小下大,呈覆斗状,海拔600余亩,气势恢宏。山北麓建有陵庙,陵庙坐南向北,规模宏大,占地24644平方米。分为前后两重院落,五进建筑。陵庙内建有庄严肃穆的山门、午门、拜殿、正殿、寝殿、厢房。陵庙外有长200米的神道。

    舜陵是中国五大古帝陵之一,是中国唯一的舜帝陵墓,乃舜帝南巡崩于苍梧之野而葬于九疑山。陵庙祭碑廓内保存的历代祭碑36方,它们是珍贵的历史文物,是历史的见证。在古木参天的陵区内,陵庙建筑上的石雕、楹联、壁绘栩栩如生,令人流连忘返。附近有娥皇峰、女英峰、美大峰、梳子峰、舜峰(三分石)、箫韶峰、斑竹岩、舜池、舜溪皆与舜帝奏九韶之乐及二妃挥泪斑竹的传说有关。

第十二章 承上启下的总结夏朝

    前面大多是关于一些神话类的传说及一些史料记载,总共有十一位皇帝。而接下来为——夏。

    夏朝(约公元前2146年…前1675年),始于夏禹,终于桀,共17帝。夏时,开始出现私有制,氏族社会的禅让制度走到了尽头,被世袭制取代。社会由原始社会进化到奴隶制社会。夏朝姒姓。

    夏代末年,夏王室内政不修,外患不断,阶级矛盾ri趋尖锐。商汤看到伐桀的时机已经成熟,乃以天命为号召,要求大家奋力进攻,以执行上天的意志。鸣条之战,商汤的军队战胜夏桀的军队,桀出逃后死于南巢,夏王朝从此灭亡。

    由于流传至今有关夏代的史料十分匮乏,所以历史上是否有夏代存在,曾被许多人怀疑。但是《史记…夏本纪》中记载的夏代世系与该书《殷本纪》中记的商代世系一样明确,商代世系在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辞中得到证实。这样,在考古学家对安阳殷墟、郑州商城等商代的物质文化遗存有了进一步认识的基础上,提出了夏文化探索的研究课题,希望用考古手段去找到夏代的物质文化遗存,进而恢复夏代历史。

    古史学家依据文献资料,提出有两个地区可能是夏人的活动地区:一个是河南西部嵩山附近的登封、禹县和洛阳平原;一是山西南部的汾水下游地区。

第十三章 禹

    在位45年

    禹姓姒名文命,是黄帝的玄孙。由于治水立了大功,被尊称为“大禹”。他的父亲治水不成而被杀,禹接替治水的工作,采取疏导的方法,经过十三年的努力,终于成功。后继舜为帝。称国号“夏后”,故称“夏禹”。他在涂山大会诸侯,建立了奴隶制国家的雏形,禹铸造九鼎,象征九州。虞在位45年死,葬于会稽山。

    西周文献《诗》、《书》中的古代天神。相传商、周族人都居住生息在他所敷布的土地上。据《楚辞…天问》记载,禹和其父鲧均为神。鲧治水失败被刑后从腹中育出了禹。禹治水成功,娶涂山氏女,生子启。后来启代益为君主,建立了夏王朝,禹遂为夏宗神。《国语…周语下》则说因禹治水有功,上帝嘉奖他使有天下,并赐姓姒,称有夏氏,故《郑语》称之为“夏禹”。

    《天问》中和鲧、禹同时提到的另一个神是共工。“共工”和“鲧”可能是同一神名的分化,而共工(鲧)是姜姓族的宗神。姜姓族即羌族,亦即当时的西戎(其族自称羌被称戎)。禹之为夏宗神,实际是由先为西戎的宗神来的,故曾称为“戎禹”。羌族九州之戎的一支,曾步其前辈黄帝族的前进路线,东进创造了夏文化,形成为夏族。禹也由原来羌戎的宗神成为夏的宗神。夏族把自己的宗神宣扬为敷布土地,奠定山川的天神,商、周也都一致尊信。而羌戎的另一支四岳族为夏的姻亲氏族,曾协助过禹,它的宗神鲧(即共工)遂亦为夏族所尊奉。当二族宗神安放在同一祭坛时,因鲧的时间在禹前而排列在前,遂演化成父子关系,并附以动人的神话传了下来。

    在chun秋文献中,禹的业绩除敷土、治水之外,又增加了划分九州的传说。战国文献中,禹还被崇奉为社神。而到儒、墨两家著述中,禹和尧、舜被推崇为古代实行禅让的三个圣王。儒家编《尧典》颂扬他们,并称禹为平水土的“伯禹”;又将一篇地理名著加工成《禹贡》,作为记载他治水分州的经典。《墨子…兼爱》则宣扬他治水的盛业。还有人编造了他辛苦治水十余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事迹。禹遂成了从茫茫洪水中拯救人民的“大禹”,受舜禅位而为天子。

    作为历史人物的禹,可以这样理解:他是起自西北进入中原的夏族部落的一位杰出的首领。或者后来被神化为宗神;或者以他在本族中的威望作为本族原有宗神的化身出现,承用了宗神的名字。他和东方鸟夷族部落中杰出的首领尧、舜,由于民族融合而结成部落联盟的军事首长。他们处的时代正是由部落联盟制的极盛走向解体的时期。

    在古籍和传说中,夏禹的治水事迹十分动人。《尚书…益稷》称:禹娶涂山氏女,结婚后生子启,“启呱呱而泣”,禹顾不得照抚幼子,径自治水而去。《史记…夏本纪》说:“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韩非子…五蠹》记载:“禹之王天下也,身执耒臿,以为民先,股无胈,胫不生毛,虽臣虏之劳,不苦于此矣。”时至今ri,黄河两岸仍广泛流传着夏禹治水的传说:如宁夏的青铜峡,晋陕之间的龙门,伊水流过的伊阙,都说是禹用神斧劈开;著名的黄河三门峡砥柱石及三门——神门、鬼门、人门,也说为夏禹所凿,甚至鬼门岛上的两个圆坑,也被说成禹从狮子头骑马跃过三门时,马失前蹄所留下的印记。历代诗人写下了许多吟咏夏禹治水的诗篇。夏禹公而忘私、不畏艰险驯服洪水的业绩,成为中华民族jing神的象征。

    在公元四千多年前的尧舜时代,中国的广大地域江河泛滥,洪水滔天。人民遭受洪水灾害,田地房屋淹没,老百姓流离失所,生命财产损失严重。当此危难时期,部落联盟的首领是舜,急命鲧(夏禹的父亲)去“平水土”——治理洪水。鲧采用了“水来土掩(堵)”的方法,作了九年的漫长岁月,结果劳民伤财,事功无成,终归失败。受到部落法规处理,处以死刑。尔后,四方部落的酋长和大多人众又向舜推荐夏禹继承其父的治水业务。夏禹原是夏后氏部落首领,故称夏禹,也称大禹。夏禹沉痛地感到父亲因水而死,下决心要征服洪水。并总结前人及其父亲治水的经验教训,由ri夜思考,cāo劳实验,从中得到改变治水的好方法,即改变“水来土掩”的旧法,而采用了“凿山导流,疏通壅塞,引江河洪水入沧海”的疏导方法,从而,夏禹同他的助手契、后稷、皋陶、伯益等人带领人众,从四川的岷江开始治水,随即治理湔江、通口河(四川北川县境内)、嘉陵江(四川境内),又转向黄河、淮河、长江而富chun江、钱塘江等大江流域。特别是“凿龙门”(今山河津和陕西韩城之间的龙门山,即“晋陕峡谷”)、“辟伊阙”(今河南洛阳市南12。5公里处,两山相峙如阙门,伊水径流其间)。工程浩大,使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夏禹同人众披星戴月,栉风沐雨,不辞辛劳地终于完成了凿山导流的任务。传说夏禹新婚后辞家,在外治水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乃至连他的妻子(涂山氏)生孩子也没有回去看一眼。其勤政劳苦忙碌的情景可见。由于夏禹治水的努力,水患终于平息。部落酋长和人众,一致推选夏禹做部落联盟的首领。又因为:传说舜在位61年,活了110岁,在巡视南方的途中死去,所以,继承舜为首领的就是历史上杰出人物的大禹,大禹是夏族(夏后氏)人,国号称为夏,就是中国历史上夏朝之始。

    夏禹继位后,把中国的疆域分为九州,收集各地的青铜,铸造了九鼎,作为统一的象征。

    夏禹的为人和勤政,有许多故事是令人钦佩的。夏禹唯恐他的为人处世、修身治国的道理不明白;对自然或社会一切事物的义理看问题不熟悉;对处理国家事务有无不妥当的地方;对国家社会各行各业的隐患和忧事是否全知道了;对刑事案件、诉讼监狱的事是否及时办理完善了。这一问题,都在夏禹头脑里无时无刻地萦绕思虑。但是四方部落和众多百姓,离他驻地远近不一,同时又少有机会向他当面直言有关问题。所以,夏禹对全国各地、各方面的情况、各种各样的问题都需要了解和解决问题,把国家事务办好。为此,他就作了一套“揭器求言‘”的办法和设施。所谓“揭器求言”,就是在门外悬挂钟、鼓、磐、铎、鉊五种乐器,。有人来求见他,根据要反映的内容,只要敲其中一件乐器就行了。他对民众宣布说:“有人要告诉我为人治国的道理就击鼓;讲解事物的义理就撞钟;报告公事办法就振铎;说明社会忧事就敲磐;要办诉讼案件就摇鉊。”此后,夏禹在住房里面听见哪件乐器响了,就知道来人要反映哪一方面的事情,提哪方面的意见。据说,夏禹为了接待前来访问的人,经常是“一馈而十起,一沐三握发”——即吃一顿饭站起来十次,洗一次头发三次手握湿发同人谈话,决不慢待来访的人。

    这个故事,虽然是传说,但是反映了夏禹的为人勤政的jing神和人民的愿望。夏禹是圣人,聪明过人,而且能这样对待来访的人,国家社会的事务,就没有一件不知道,四方民情,也没有一丝一毫壅蔽他的耳目。所以,夏禹有此大智,夏朝的兴盛同他的为人勤政jing神是分不开的。从而,我们不难理解,作为一个领导人,如果能千方百计搜访民情,虚心听取各种意见,他一定不会成为一个官僚主义者,一定能把工作做得更好!

    传说古帝王尧曾经说过:“一民饥,我饥之也;一民寒,我寒之也;一民有罪,我陷之也”——即是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