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就是信仰***教的民族才会不吃猪肉,就比如维吾尔族和回族还有哈萨克族,都是不吃猪肉的,人家也不会说猪这个字,会用大肉代替,在信仰***教的人面前说猪,那是大不敬的。
而内蒙热不吃猪肉的原因嘛,其实也简单,那就是少呗。
牛羊马这些牲口,都适合游牧民族,毕竟听话好管理,但是猪这种生物就比较难伺候了,必须圈养,而且不听指挥,非常叛逆,就属于你让它往哪走,这货非要对着干,根本就不可能群居放牧,想一想这种场景,猪圈一打开,一群猪一瞬间跑没影儿,很难抓回来,看下杀猪的场景就能明白了,这货别看好好吃懒做,但是力气是真不小。
正因为猪的习性,所以早就了内蒙人吃不上猪肉,后来慢慢的也就吃不惯猪肉了,毕竟油腻腻的,如果是第一次吃很可能直接会吐了。
内蒙人吃猪肉大部分都是好奇,在市区里面会尝尝肘子什么的味道,但是确实很少有内蒙人吃得惯猪肉,这也是体质的问题了。
这里的蒙古包有大有小,易尘和闫雪进来的这个,并不是他们居住的蒙古包,这个就有点类似汉族中的客厅了,专门用来接待客人的,平日里吃饭和一些娱乐活动,都在这里进行。
而周边的那些小的蒙古包,比帐篷要大了一些,就是用来住人的了,里面有小的火炉可以取暖。
内蒙人冬天最让人难以接受的,应该就是上厕所了,想一想在零下十几度的草原上上厕所是什么场景,因为水源不充裕,所以这里基本上都是旱厕,更有不少使直接就地解决了,完了挖坑埋了了事。
易尘他们暂时还没体会到这个,倒是蒙古包中间的火炉上,传来了一股股非常诱人的香味儿,里面炖着的正是羊肉。
“羊肉能暖中补虚,补中益气,开胃健身,益肾气,养胆明目,治虚劳寒冷,五劳七伤”
里面的羊肉并不是切成块的,而是连同骨头一起煮的,这种肉叫做手把肉。
吃手把肉的方法还是非常讲究的,一般是左手持肉,右手拿刀,刀刃向内,从外向内轧肉。据民俗学者说,这样的方法体现了蒙古族人对别人的尊敬,刀刃向里,宁可伤到自己也不能伤到别人。
一般情况下,羊的胸部和后腿部位的速记雅思这两块肉要敬献给尊贵的客人或长辈;羊的前肩胛骨部有一块类似扇形板子的骨头,蒙语叫做大冷雅思,这一块手把肉是要大家共同分吃的,应该是由主人用刀子给每个人分一块。
吃肉的时候一般应该肥瘦搭配,特别像羊肋骨,它们外表一层都是肥肉,靠近骨骼的才是瘦的,所以一般吃这块肉的时候不能一层层吃,而应该把刀子由表皮向骨骼纵向垂直切,这样切出来的肉块白红相间,肥瘦搭配,吃着才鲜嫩可口,不肥不腻。
如果自己单独吃一块肉,一定要把骨头上的肉吃干净,否则会被人讥笑为狗都不如。不过这对于不常吃手把肉、不会用刀子的认真还有点难,特别是脊椎骨头,结构复杂,古风和柔纵横交错的掺杂在一起,没有三两年吃手把肉、使刀子的经历是绝对收拾不干净的,所以奉劝这样的人最好别单独享用一块骨头或者尽量别选难啃的骨头。
有些主人很讲究,会把煮好的肥羊尾一片一片的切下来分别敬献给客人,一般情况下客人都要入乡随俗,要十分友好地接受这份敬意,把这片肥羊尾全部吃掉,要是确实觉得有些肥腻,可以蘸点蒜蓉辣酱,主人会对此举示以宽容一笑,无伤大雅的。
蒙古族饮食文化是有肉必有酒,有酒必有歌舞相伴。吃了手把肉,平时有半斤的酒量,这时喝上八两草原老酒也不会醉,因为度数确实不怎么高。
锅里面炖着的是手把肉,易尘刚下车的时候就看到外面两个小伙子在弄着烤全羊了,这个其实就和梁超本身的面子没啥问题了,虽然他的面子在这个内蒙的家族中还是挺高的,但是这种待遇,随便一个关系好点的朋友过来,待遇都不会比这个差的,毕竟这地方吃个烤全羊,就跟在锦都吃个火锅差不太多,一个档次。
第两百五十六章 烤全羊()
热情的蒙古人准备的肉食不少,而梁超他们没过一会儿,也走了进来,毕竟外面的温度并不高,在车上的时候,空调开得很大,所以大家都没有穿的太多,这一下来在寒风中经不住两分钟,一个个都冻得够呛。
梁超就带着铁板和酒瓶子他们几个,走进了大的蒙古包里面,蒙古包之内,人数顿时就多了起来。
十多个人全部都在里面,还是有点挤的。
人数一多,顿时就热闹了起来,一转眼也到了饭点,于是娜娅他们就弄来了几张矮桌子围在了一起,紧跟着就把各种各样的肉食和一些水果放在了案子上面。
最后就是一道大菜了,也就是不少南方人心心念念的烤全羊,相信到现在为止,依然有很多人没有品尝过这道菜。
烤全羊,是一道地方特色菜肴。是新疆或者内蒙古地区少数民族膳食的一种传统风味肉制品。色、香、味、形俱全,别有风味。
据考古资料证实,在发现河套人,也就是鄂尔多斯人,牙齿化石的附近地区,发现了古代人类使用火的灰烬;而且还有记载,12世纪时期的蒙古人“掘地为坎以燎肉”,到了13世纪,就是元朝的时候,肉食方法和饮膳都已有了极大的改进。
对烤羊肉做了较详细的记载:“元代有柳羔羊”,于地做炉三尺,周围以火烧,令全通赤,用铁箅盛羊,上用柳子盖覆上封,以熟为度。”
不但制作过程复杂讲究,而且还用了专门的烤炉。至清代,各地蒙古族王府几乎都以烤全羊宴招待上宾。
烤全羊是目前肉制品饮食中最健康最环保最绿色的美食了,烤全羊外表金黄油亮,外部肉焦黄发脆,内部肉绵软鲜嫩,羊肉味清香扑鼻,颇为适口,别具一格。
烤全羊是需要有专门的烤羊师的,这个现在也已经演变成了一种职业。
关于烤全羊,有一个很有意思的传说,相传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天,一户人家院子里突然起了火,火势凶猛,很快就烈焰冲天,把院子里的东西都烧光了。这时宅院的主人匆匆赶回家,只见一片废墟,惊得目瞪口呆。
忽然一阵香味扑鼻而来。主人循着香味找去,发现原来是从一只烧焦的羊羔身上发出来的。主人看那小羊烤得皮开肉绽红朴朴的。他尝了又尝,味道很好。院子烧掉了,他很伤心,但却为发现了吃烤羊肉的新方法而欣慰。
也有传说上古时有个猎猪能手,平时以猎取野羊为生。他的妻子为他生了个儿子,儿子稍长大后,父母每日上山打猎,儿子在家饲养羊羔。有一天偶然拾得几块火石,便在羊圈的茅棚附近敲打玩耍,忽然火花四溅,茅棚着火,引起一场大火。
孩子到底是个不知事的孩子,平时也没有见过什么好玩的,见茅棚起火,不但一点儿也不担心害怕,反而感到很开心。他惊奇地听柴草的劈啪声和羊羔被烧死前的嚎叫声音。待叫声停止了,这场由火灾也自行熄灭了。在被烧过的废墟中一股闻所未闻的香味飘散而至,是什么东西这么香?
捡开杂物,循味探寻。他找来找去,惊奇地发现,这诱人的香味发自皮烧焦肉烤熟的羊羔。那诱人的色泽,馋人的香气,早已垂涎三尺。他情不自禁地用手去提那羊腿,却被吱吱作响的油猛烫一下,他忙用嘴唇去舔那烫疼的指头,却意外地尝到了香美的滋味。
父母亲狩猎回来,见草棚化为灰烬,羊羔全被烧死,正要喊来问个究竟时,只见儿子向父亲呈献上一道美味菜——一只烧烤得焦红油亮、异香扑鼻的烤羊羔。
父亲不但没有责备儿子,反而高兴得跳了起来,儿子发明吃烤羊肉的新方法了!
据说,人类最早得知动物烧熟更加美味可口,便是从这种因意外起火而烧死动物后,烤熟的肉体散发浓郁香味诱人品尝食用后开始的。
因地域与饮食习惯上的差异,中原大地上盛行烤全羊要比蒙古及新疆来的晚些,应该说以前是皇家达官贵人才能享受的佳品,而现今普及广大百姓餐桌亮点特色美食罢了,所以说食风之迅猛是其他所不能及的。
因此在中原大地上,每到华灯初上时,部分城市饮食区以烤羊为主,勤劳的中原人各显神通,有的烤整只的全羊、有的烤大块的羊大块、还有的烤制便于妇女儿童食用的小串串的;
总之整个街区炊烟袅袅、沉浸在烤羊的香味之中,在烧烤摊过于集中,加之烧烤手法混杂和一些业主的从业素质低的问题,使得部分城市的环境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喜爱食客的饮食健康得不到有力的保障。
所以在城市里,提倡专业的烧烤餐饮机构,以专业的技术,严谨的科学卫生管理,强大有力的质量保障体系,努力为业界的健康、绿色、环保的可持续发展探索的道路。
新疆地产阿勒泰羊是哈萨克羊的一个分支,在生物学分类上属于肥臀羊,肉质肌美鲜嫩而无膻味。
蒙古烤制所选用的哈萨克羊或绵羊等品种的羔羊坯因地域口味差异。
相比较而言从当地饮食口味的适从性和原料采集当地化来说,中原烤全羊以中原大地特产槐山羊、青山羊的羔羊坯烤制的羊为宜。
其中槐山羊产于沈丘县槐店方圆,以槐店为集散地而得名,后遍布整个豫东平原,其体型中等,毛短而密,性早熟,繁殖快,善采食,耐粗饲,喜干厌潮,擅登高,爱角斗,易于放养和喂养。
槐山羊多瘦肉少脂肪,不肥不腻,膻味小,煮汤烹调适口,以槐山羊肉制成的槐店东关熏羊肉,是远近闻名的美食珍品。
烤全羊之所以如此驰名,除了它选料考究外,就是它别具特色的制法。新疆和内蒙的羊肉质地鲜嫩无膻味,国际国内肉食市场上享有盛誉。技术高超的厨师选用上好的两岁阿勒泰羯羊,宰杀剥皮,去头、蹄、内脏,用一头穿有大铁钉的木棍,将羊从头至尾穿上,羊脖子卡在铁钉上。再用蛋黄、盐水、姜黄、孜然粉、胡椒粉、上白面粉等调成糊。全
羊抹上调好的糊汁,头部朝下放入炽热的馕坑中。盖严坑口,用湿布密封,焖烤一小时左右,揭盖观察,木棍靠肉处呈白色,全羊成金黄色,取出即成。
第两百五十七章 蒙古的酒文化()
冒着丝丝热气的烤全羊,被端上了桌子,这道菜全是撑场子的大菜了,北方人上餐桌是必须要有大菜的,这道烤全羊象征着最高的餐桌礼仪了。
“亲爱的朋友们,你们远道而来……”坐在正席的就是这个家族的管事人,这会儿等食物上的差不多了之后,端起了酒杯说道,大致的意思,就是大伙先来一杯酒垫吧垫吧。
要知道蒙古族可是非常讲究一个酒桌礼仪的。
蒙古人虽然把酒视为饮食之最,耐日之魂,可也不提倡把它不分岁数的随意乱用,随意喝上几口的。对此,蒙古人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对喝酒的岁数、敬酒、献酹、请曲等方面,都确立了具体而固定的标准和明确的礼节禁忌,创立了蒙古族独特的酒文化。
在蒙古可不光是小孩子不能上酒桌,就连成年人也没资格上,只有男人到三十七岁,过三个本命年之后,认可为“成年汉子,体力健全的人,进入大人行列”,便视为“有资格当官,做婚宴的头儿,可尽情享受秀斯,品尝美酒之头份”,并可以赏赐美酒了,从此以后才允许上桌渴酒。
不到三十七岁之前饮酒沉醉者是属于不懂规矩的人,受到人们讨厌,被社会抛弃。
不过现在要好很多了,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讲究的没有以前那么多,只要成年了,在酒桌上喝点酒是没问题的。
敬酒是蒙古人将提升耐日宴会、招待仪式的气氛、巩固人际交往时常用的恭敬礼节。敬酒的礼节从敬策格,也就是酸马奶开始的。蒙古族《八大名贵食品》中的《白玉浆》指的就是策格。
所以,把它作为王公贵族的招待品,遥远的长征、山水、苏力特的祭祀,封官晋衔、葛根活佛转世,授予佛教职称的重大仪式以及宴会耐日,平时招待客人时都摆到主要位置上品用和谈论。
蒙古人对举办耐日那达慕有着几百年的丰富经验和传统礼节。
每当组织耐日时,首先推选出一位熟知耐日礼节的人当阿哈拉嘎其,汉意为当头儿的,主持人。参加耐日的人们没有耐日阿哈拉嘎其的许可,不可随意相互说话,出入,调整坐位。
而且,什么时候唱什么歌,说什么祝词;什么时候执行什么礼仪都有固定的程序礼节。把好这个环节是使耐日有次序,气氛更为热烈,快乐的有力保障。
各地的敬酒礼节,虽然在敬多少杯酒和酒歌、祝词的音语上稍有些不同,可目的、礼仪、时间期限都基本相同的。
总的看,赴宴的客人都入席,家主人的茶宴结束之后,才表明组织本次耐日的理由和目的并按亲近关系,岁数大小推选出耐日的阿拉哈嘎其。推选耐日主持人的基本条件便是多次主持过耐日那达慕的,在群众中具有很高名望的,无行政职务的人。
经过这种程序推举产生的主持人,对耐日的成败负有重大责任。主持人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宣布本次耐目的纪律和制度。
之后,主持人选派一位劝酒员,两名敬酒员进行首轮敬酒,从耐日主持人开始按次序每人敬三次策格。之后,乐队奏乐,歌手起头大家齐唱耐日之歌。伴唱三段曲子之后,再开始敬,酸马奶。之后,选唱二到三首歌曲,用伴唱三段的形式边喝边唱歌。
耐日这样延续一段时间之后,主持人宣布耐日间休。间休期间客人可以到外头处理吸烟、方便、照管马匹等事宜。之后,又回到原位坐好,耐日进一步延续。敬酒的形式是用大杯小杯交叉。
一般情况下,耐日什么时候结束,唱什么歌曲,说什么祝词,用多少策格都有详细的策划,耐日临近结束的时候,用耐日结束歌来提醒大家耐日快要结束。
同时,耐日的阿哈拉嘎其有意识的,说宴会的《嘱咐语》,耐日的《结束语》、《结束的祝福》等内容传达耐日即将要结束的信息。
这便是为了避免宴会无限期的延长而影响工作以及使耐日更加次序井然的文明礼节。
对于唱宴会的结束曲和祝福词人们什么时候都不能认为是撵人,而且认为是合情合理而都能够接受。
有一首结束曲是这样唱的:“马儿的耳朵是两只哟,上马的酒只有三杯哟,狐狸的耳朵是两只哟,送行的酒只有三杯哟”。
唱出了动物的耳朵不多不少正好两只一样,谁都不能违犯耐日规矩的暗示。
还有:“清醒的时候出发哟,备好畜力和车辆哟,天黑以前回去哟,趁早做一些家务哟”等歌曲,提醒人们不能沉醉于酒里面,要多考虑家业和事业。
倒是比很多汉族的酒文化好多了,不少地区汉族的酒文化就是给你往死里喝,啥时候躺着了啥时候完事儿。
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宴会耐日上的酸马奶变成了马奶酒,逐渐又发展为白酒代替了马奶酒。在使用的酒具方面由原来的大木碗变成了银碗,甚至由大杯发展成为小杯。
敬酒的礼节也保持传统礼节的前提下,其内容及形式上得到了更新和完善。酒歌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