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角何人?”
刘宏看完奏疏,当即脸色微变。
这封奏疏正是出自关羽之手,写到张角三兄弟以宗教蛊惑人心,图谋不轨。
最让刘宏震惊的是,奏疏中居然说张角信徒数以百万计,若有异心,天下必乱。
对于大汉如今状况,刘宏十分了解。
洪水、干旱、瘟疫,导致大汉境内哀鸿遍野,百姓们早就满腹怨言。
如果真有张角这等人物,只需振臂一呼,恐怕那些活不下去的百姓,都会纷纷响应。
真要那样,则大汉江山危矣。
刘宏对关羽信任有加,这也是为什么,仍旧令其率兵驻扎云中。
故此,他才没有怀疑关羽所言的真实度。
听到‘张角’二字,张让不由心中微沉。
张让乃十常侍之首,爪牙、门客无数,自然不可能不知道太平道。
更何况。
张角为了更好起义,还派人以重金贿赂宦官。
虽说没有贿赂张让。
张让却也知道,宫内有几名中常侍和太平道交往甚密。
不过张角是否想要造反,张让倒并不知晓。
如今只是光和五年,距离黄巾起义爆发还有两年时间。
张角三兄弟准备起义近十年,消息必定封锁非常严密,否则也不会在起义前一个月,才被朝廷得知消息。
且天下如今虽然混乱,尚且没有达到两年后那种程度。
纵然有许多人信奉张角,也不见得愿意随其反叛。
故此,张让不知道张角意图谋反的事情,倒也符合情理。
“张角此人,老臣也略有耳闻,好像自称大贤良师,信徒的确很多。”
“不过张角只是一介道人,仗着医术高超,带领麾下弟子四方救治百姓,所以才威望很高。”
“不知陛下为何忽然提到此人?”
刘宏沉声说道:“关羽奏疏上面写道,张角三兄弟趁着天灾人祸之际,散符救人收拢人心,信徒甚重。”
“若图谋不轨,必为大汉之祸,建议朕尽早除之。”
张让闻言,却是心中嗤笑。
在张让看来,别看大汉如今顽疾深重,却仍旧根深蒂固。
若有世家举兵造反,朝廷还要担心一番。
然而,太平道那些所谓的信徒,只是农民组成的乌合之众,根本不足为虑。
纵然朝廷不派人镇压,世家大族以及豪强,也绝对不会坐视不理。
“陛下难道以为,区区太平道信徒,也能动摇大汉根基?”
刘宏先是一愣,继而若有所思。
很显然,他和张让想到一块儿去了。
“话虽如此。”
“然此事关乎江山社稷,不可不防。”
“你派人把张角三兄弟捉拿,严刑拷打,看看三人究竟有无异心。”
张让闻言大惊道:“张角三兄弟信徒众多,若没有证据贸然捉拿,恐怕会激起民变啊。”
刘宏闻言,眉头微皱。
大汉如今风雨飘摇,真的再也经不起什么风浪了。
若张角三兄弟真的信徒百万,刘宏无缘无故捉拿张角,恐怕真会激起民变。
如此,就算太平道信徒本不欲反叛,恐怕也会被逼叛乱。
看到刘宏模样,张让急忙劝道:“不如先派人打探消息,待证实张角确有异心之后,再捕杀不迟。”
刘宏沉吟半晌,终究还是点了点头。
“既然如此,此事就交给你来办。”
张让领命退去。
第118章 失望()
却说张让得到命令,当即开始着手调查太平道。
消息走漏,中常侍封谞、徐奉素与张角有所勾结,急忙将事情告知张角。
张角闻言大惊。
不过很快,张角就稳住了心神。
他虽然筹谋许久,却始终没有露出丝毫反心,只要朝廷不是立刻缉拿,并不畏惧。
饶是如此。
张角也迅速派遣弟子,携带大量财物贿赂张让。
张让本就对太平道不以为意,再加上心中不喜关羽,自然不愿关羽再立奇功。
调查过后。
张让发现张角虽信徒众多,却并没有造反征兆,当即上奏刘宏。
“角及其弟子游历四方,只因悲天悯人之故,并无反义。”
“陛下若听信关羽谗言,贸然捕杀张角,还有可能激起民变,诚不可取。”
“不若封张角官职,以收其心,则太平道不足为惧也。”
刘宏心中犹豫。
中常侍封谞、徐奉等也都屡屡进言,声称太平道在民间口碑极佳,张角三兄弟所作所为有益社稷,能够帮助朝廷稳定民心。
此等人物不仅不该处置,反而应当封赏。
刘宏又召集太尉许馘、司空张济、司徒陈耽,商讨太平道事宜。
太尉许馘、司空张济,素与十常侍有所交往。
他们早就得到张让知会,皆言张角帮助稳定民心,于国有利,不能妄杀。
司徒陈耽犹豫许久,终究没有出言反对。
刘宏见众人皆由此言论,当即下令册封张角为‘大贤良师’,责其帮助朝廷教化民众,安抚民心。
却说司徒陈耽离去以后,心中烦闷,回到家中就不断饮酒,很快就有了醉意。
他喃喃自语:“张角虽暂时并未露出反义,却图谋深大,吾为党人之故,非但不提醒陛下,反而极力掩盖,枉为司徒。”
若关羽听到此言,肯定会感到无比惊悚。
前世关羽对黄巾起义,就有许多疑惑之处。
就算张角掩盖得再如何好,大汉却也人才济济,不可能看不出太平道隐患。
然而。
史书从未记载黄巾起义之前,有人上表出言警示。
这固然与张角收买宦官,闭塞圣听有关系,却也不能阻挡公卿的进谏。
从陈耽口中,却能猜出些许实情。
东汉末年,党锢之祸极其严重,由于宦官强势崛起,世家大族遭到无情打压。
双方屡次争斗,都以党人失败告终。
哪怕时至今日,仍旧有许多党人及其亲眷、族人,终身不得录用。
若朝廷继续这么下去,党人欲翻身困难无比。
想要打破朝中僵局,让士大夫再度执掌朝廷话语权,必须有其余势力介入才行。
毫无疑问,太平道就有这种能力。
从历史记载也能看出一二。
黄巾起义刚刚爆发,就有不少人上表要求解除党锢之祸。
刘宏惧怕党人与黄巾勾结,只得大赦天下,解除党锢之祸。
世家大族及地方势力,权利开始迅速攀升。
不仅如此。
为了平定叛乱,东汉朝廷不得不借助地方军事力量,州牧制度开始施行。
有人说,州牧制度的施行,乃是刘宏为了给大汉找条退路,才让汉室宗亲担任州牧。
为此,他们拿出刘表乃荆州牧、刘虞乃幽州牧、刘焉乃益州牧的说法。
此言大缪。
其实除了刘虞以外。
刘焉乃是自请为益州牧,究竟是为了避祸还是有心割据一方,不得而知。
刘表的荆州牧,却是董卓封赏,和刘宏没有丝毫关系。
除此之外。
皇甫嵩大破黄巾以后,就被封为左车骑将军,领冀州牧职位。
由此可见,州牧并非汉室宗亲特权。
州牧制度的出现,让地方最高长官,拥有了独立的军事、政治、外交能力。
他们成为真正的国中之国,为以后诸侯割据埋下了祸根。
所以说。
大汉之所以走向诸侯割据境地,和黄巾起义脱不开关系。
黄巾起义的爆发,让刘宏不得不解除党锢之祸,世家大族权利急剧攀升。
州牧制度的出现,更让各州郡长官拥有独立的军事、政治能力,朝廷影响力再次遭到削减。
对大汉而言,黄巾起义就是催命符。
然而,对那些有准备的世家大族而言,黄巾起义却是发展的最好契机。
也许正是为此。
许多野心家固然知道太平道隐患,却仍旧视而不见,反而暗中积蓄力量。
云中郡,温泉县,将军府。
关羽递出表文已经三月有余,却始终没有得到消息,不由心中焦虑。
“兄长,我听说张角被陛下封为大贤良师。”
就在此时,张飞手持丈八蛇矛大步走了进来,脸上满是不解。
张飞刚刚来到云中,关羽就将丈八蛇矛以及乌云踏雪交给赠送出去。
张飞得到两件东西大喜,每日纵马舞矛。
好在这么多年来,关羽也领悟了些许用人之道,并没有直接大肆提拔张飞。
经过荒谷之战,徐晃、关雄都被封为军司马,轶比千石。
张飞初来乍到,若封赏过甚,反而会寒了众人之心。
故此。
如今的张飞,仅仅在关羽身边担任亲卫,并没有任何官职。
好在张飞通情达理,也知道关羽难处,并未心存不满。
“你说什么?”
关羽闻言,猛然站起身来,脸上满是震惊。
依照关羽所想,张角三兄弟谋划这么多年,不可能没有露出什么马脚。
以刘宏对自己的信任,只要奏疏抵达雒阳,张角三兄弟肯定在劫难逃。
如此,动摇大汉根基的黄巾起义,也就有可能会被阻止。
他如何都没想到。
刘宏非但没有捕杀张角,反而册封其为‘大贤良师’。
在此之前。
张角所谓的‘大贤良师’只是自称,虽然得到不少信徒认可,终究缺乏合法性。
刘宏倒好。
非但没有捕杀张角,反而将‘大贤良师’称号合法化。
如此,张角以后再发展信徒,势必也会如虎添翼。
“这简直是自掘坟墓啊!”
关羽又惊又怒
他想不明白,满朝公卿那么多能人异士,居然会看不出太平道危害。
“究竟是陛下执意如此,还是无人出言进谏?”
关羽面沉如水。
对刘宏,关羽心中充满了感激之情。
两人虽然理念上有所冲突,刘宏对自己的器重,关羽自然看得出来。
融合了关羽灵魂,关云长本就义薄云天。
刘宏既然如此对待关羽,关羽自然想要尽力报效朝廷,甚至想改变大汉未来。
可惜,他的努力终究是竹篮打水。
第119章 黄巾起义()
光和五年,公元182年。
二月多地爆发瘟疫,死伤惨重,尸横遍野,太平道声势更浓。
三月太尉许馘、司空张济、司徒陈耽免,刘宏任用太常袁隗为司徒,杨赐为太尉。
四月,天下大旱,许多地方颗粒无收,百姓流离失所,
五月,永乐宫爆发鼠灾,帝与嫔妃惊恐不已。
光和六年,公元183年。
三月,刘宏为收拢民心,大赦天下。
四月、五月,大汉再次爆发大规模干旱,粮食减产极其严重,流民越来越多。
张角所创建的太平道,在这个天灾人祸频繁爆发的年代,展露出极强侵略性。
却说关羽见刘宏没有捕杀张角,反而封其为‘大贤良师’,当即开始紧急募兵。
这些年来,云中郡发展良好,招募到的流民也越来越多。
以云中如今能力,勉强可以养活五千兵马。
若是换做以前。
麾下三千兵马已经够用,可想到将要爆发的黄巾起义,关羽就不得不慎重对待。
关羽于是再次下令征召两千步卒,达到满编状态。
因为关羽的存在,征兵事宜极其顺利,六月已经招募到两千兵卒。
关羽令徐晃练兵,自己却再次上表,陈述利害关系,请求天子捕杀张角。
刘宏再次看到关羽表文,眉头紧皱。
表问中说道:如今灾荒四起,流民无数,太平道趁机壮士势力,张角所图甚大,陛下封其为‘大贤良师’,更是让张角如虎添翼。
若不尽早除之,必成祸患。
张角虽行事严密,终究纸保不住火。
刘宏既然已经起疑,就暗中派人调查,果然发现些许端倪。
刘宏心中忧虑,询问太尉杨赐,以及司徒掾刘陶,应当如何对待张角。
杨赐答曰:“角诳曜百姓,遭赦不悔,稍益滋蔓。今若下州郡捕讨,恐更骚扰,速成其患。”
“宜切敕刺史、二千石,简别流民,各护归本郡,以孤弱其党,然后诛其渠帅,可不劳而定。”
面对天子询问,杨赐身为司徒,自然要给出建议。
他也认为,张角如今影响太深,下令追捕肯定会造成祸患。
应该让刺史、郡守甄别流民,遣散回乡,待削弱张角势力以后,再捕杀渠帅。
这种建议虽然看似很好,却只是空中楼阁。
张角羽翼已丰,假如想要剪其羽翼,为时晚矣。
如此磨蹭,反而会给张角喘息之机,甚至打草惊蛇,让张角提前叛乱。
司徒掾刘陶却持不同意见。
他奏曰:“角等阴谋益甚,四方私言,言角等窃入京师,觇视朝政。”
“鸟声兽心,私共鸣呼,州郡忌讳,不欲闻之,但更相告语,莫肯公文。宜下明诏,重募角等,赏以国土,有敢回避,与之同罪。”
刘陶之言,却是要重赏张角,征召其入朝为官,待之以国士。
假如张角拒不受赏,再治罪不迟。
若张角受赏,隐患自然不攻自破,可保天下太平。
刘宏不悦道:“朕已经封其为‘大贤良师’,却要如何再赏?”
二人退去以后,刘宏心中烦闷。
直到此时,他才知道关羽所言不错,张角早晚必成心腹大患。
奈何,朝臣都不建议捕杀张角。
刘宏也十分犹豫,担心此举会逼得张角举旗,那样就真的难以挽回了。
连年天灾人祸,让本就飘摇的大汉王朝,已经变得摇摇欲坠。
由于先后有朝臣进言,以及宦官在耳边念叨,刘宏终究没有下令捕杀张角。
历史惊人相似。
光和七年,公元184年。
有了朝廷册封的‘大贤良师’称号。
张角趁着,频繁爆发天灾人祸之际,四处游走,发展信徒无比顺利。
由于这两年,天灾人祸爆发实在太过频繁。
干旱、洪水、饥荒、瘟疫,已经让大汉百姓难以承受,荒野尸骨无数。
朝廷虽有心救济灾民,奈何国库空虚,也是有心无力。
面对饥荒、瘟疫,以及各种天灾。
太平道的出现,成为实在活不下去百姓们的最后希望。
张角见时机已经成熟,更从宦官内应那里得到消息,知道刘宏已经产生疑心。
故此。
张角在光和七年正月,已经制定好了起义计划,却被叛徒唐周告密。
刘宏得到消息,心中惊骇。
他下令大肆捕杀太平道信徒,并且捉住准备成为内应的马元义,将其车裂示众。
不仅如此,刘宏更是下令冀州追捕张角。
张角知道事情败露,也不顾起义尚且没有准备妥当,当即提前一月发动起义。
起义者皆头抹黄巾,故起义军被称为黄巾军。
张角自称‘天公将军’,张宝、张梁分别为‘地公将军’、‘人公将军’。
张角振臂一呼,七州二十八郡太平道信徒尽皆响应。
他们高呼‘苍天已死,黄天当立’,烧毁官府、杀害吏士、劫掠豪强大族。
仅仅一个时间。
大汉几乎全境战乱不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