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一九零二》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重生一九零二- 第27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因此。大规模的国会请愿活动久已酝酿,当部分满汉督抚也开始联名电奏,要求开国会,组建“责任内阁”时,请愿活动便开始轰轰烈烈地进行了。

    “什么,革党拉拢于你,革命成功要任命你为内阁成员?”张謇惊讶地看着陈文强,好半晌才低声道:“兹事体大,慎言,慎言啊!”

    “张老。壹看书·1?k?an?s?h?u?·c?c?您可不实诚,我不信革党没拉拢你,没试探过您的意思。”陈文强不以为意地笑着,伸手指了指在座的几个人,“还有诸位,有名声,有能量,革党会放过吗?”

    这里是位于繁华时尚的南京西路平行的幽静小马路南洋路上的一座小洋楼,名为惜阴堂。而惜阴堂主人,立宪派人物赵凤昌曾隐于张之洞幕后。对张之洞耳提面命,所以被人戏称为张之洞的一品夫人。

    别看赵凤昌这个人在历史上或许不是那么有名,但却有着雄厚的政治势力,亦是宪政派的智囊。而惜阴堂呢。便是宪政派脑经常集会商议事情的据点之一。其中就包括新闻界进步的工商界和地方老前辈如马良(马相伯)张謇(季直)赵凤昌(竹君)等等。

    陈文强所希望的革命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血流成山战争绵延,也就是说,军事革命不可或缺,但要尽快地转型为政治革命社会革命。为此,陈文强还要联络和争取一批政治家,有名望人脉广号召力大有政治手腕。

    “革党在西南声势愈张。对朝野的名望之士也多拉拢亲近。”赵凤昌呵呵一笑,并不否认,停顿了一下,说道:“文强这么一说,想必即便不是一口答应,也与革党暗能款曲。否则,东线不会有这么稳定,你与澳葡冲突时,革党恐怕会趁势进攻吧?”

    “局部停火,是有这样的默契。”陈文强也不隐瞒,说道:“我控制广东水师,对钦州对外的海上交通睁一眼闭一眼,革党也不倾力向东展。如果不是这样的话,现在的广东可能已经是革党的地盘了。”

    “那以后呢,纸包不住火,朝廷岂能永远不知?”马良不无顾虑地问道。

    “又没有文字协议,我怕什么?”陈文强淡淡一笑,说道:“况且,西南战事的情况,我比诸位要更加清楚。别看革党只据一隅,但展迅,与朝廷的胜败,尚不可知。我虚与伪蛇,一方面是观望风色,一方面壮大实力。日后形势如何,我也能进退自如。”

    “文强观人观事总有独到之处,他既如此说,革党恐怕真的会威胁到朝廷,甚至改朝换代也说不定。”赵凤昌沉吟着说道:“不瞒诸位,革党与我也有联系,邀我南下至军政府供职。当然,我是婉言谢绝了。革党倒也没强人所难,只是常把一些文件资料送至惜阴堂,请我阅读并提意见。”

    “读可以,意见嘛,口说亦可。”陈文强看似好意地提醒道。

    “这是自然。”赵凤昌笑着点了点头,说道:“革党中确有很多精英人物啊,又有海外支持,或许还有洋人襄助。朝廷想平灭他们,恐怕不易。甚至,革党也有可能如太平天国般,席卷南方,据有半壁江山呢!”

    “北洋新军如能大举南下,革党能抵挡得住?”张謇摇头,表示对革党并不看好。

    “北洋新军能替朝廷忠心卖命?”陈文强撇了撇嘴,说道:“我看未必呀!反正我是这么想的,不管哪方获胜,咱们现在都要灵活一些。西南革党不比同盟会,人家可是给咱们君宪派留着一席之地,咱们君宪派最好也投桃报李。若是将来革党能席卷南方,咱们或支持,或旁观,只要不反对他们,总能自保无虞吧?总之,我认为有个应变的章程,到时候才不致手忙脚乱。”

    “预防之策倒是应该。”赵凤昌把询问的目光投向众人,看着众人或快或慢地点头,开口说道:“那咱们就开始商议吧,有备无患嘛!说起来,咱们的武力还是不够啊,若看错了形势和时机,想自保都难。”

    。。。。。。。。。。。。

第一百八十六章 无题() 
不要求宪政派积极地参加革命,只需要他们在革命大发动后采取合作态度,至少不是为敌就够了。

    说到宪政派,虽然在拥有武力上是个薄弱,但在地方的威望,在实业工商的实力,却是非同小可。最重要的,他们都存在于体制之内。

    体制之所以成为体制,是由人际关系之勾连错合,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社会机制。在外部撼动,想影响到构成体制的社会关系结点,相当困难。但由内部撼动,体制内的一个社会关系结点发生变化,就会形成扩散效应,导致整个体制发生变化。革命是难是易,便完全取决于体制内的人是否有这个意愿。

    这就象一个屋子,屋外的人想唤醒屋内人,隔着墙壁门窗呼喝叫嚷,效果可能不大,屋内人要做到这一点则很容易。

    而清朝的灭亡,不是亡于军事,而是亡于政治。它败亡于自己已经启动了的政治改革,却又愚蠢地将政治改革的路堵死,使大部分立宪派对清廷“政治绝望”。关键时刻,它当然会和革命派合纵,则革命之势,至此定矣。

    当然,如果外部的革命力量已经足够强大,政权更迭已经昭然若揭,那立宪派也是识时务地靠拢过来,以合作和支持来争取自己的政治权利。

    陈文强所采取的便是双管齐下的策略,一方面倒逼清廷,使立宪派早日“政治绝望”或不满;一方面造成革命轰轰烈烈,不可阻挡的大势所趋,促使立宪派选择站队。

    就现在他所倡议的预防之策,便隐含着这两层意思。一是要扩大请愿运动,二则是在革命真的爆发后,要求立宪派人士尽量采取合作态度。

    说到底,立宪派在地方上的影响力可以使社会秩序尽快安定,甚至是和平易帜;同时,立宪派因为多是绅商,最怕的便是社会动乱。最担心的便是自己身家的安全。所以,陈文强要达到这个目的,并不是很难。

    而就当时的形势而言,很多立宪派人士也是脚踩两条船。即便暂时不参与革命,可也不得罪革党;甚至有支助钱财,乐见其成的。

    不仅这些立宪派选择骑墙,连清廷的官员也是如此,甚至有高官厚爵者。比如端方向革命党输钱买命。袁世凯厚赠革命党杀手……

    这真是相当奇怪的现象。要说历史上的满清,在一年前还似乎是欣欣向荣的景象,可一年后便被推翻,又是谁能料到的事情呢?就象历史上同盟会数次起义都以失败告终,武昌一场非常偶然且没有充分准备的叛乱却拉开了推翻清廷的序幕。

    难道说明眼人都看出了清廷已是朽空的大树?陈文强认为并不是这样。原因呢,恐怕与中国人的本性,或者说是传统思想有关。

    凡事留一线,日后好相见;脚踩两条船,左右能逢源;风往哪边刮,人往哪边倒。诸如此类的所谓名言警句。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国人的行为。当然,这其中也有革命党暗杀的威慑,以及对清廷**无能的失望。

    宪政派这边的预防针打过了,陈文强算是松了一口气。他在上海逗留,也正是为了沟通各方,或试探,或争取,来确定革命之后在东南要采取的策略,以及所要调动的兵力。

    陈文强既然没有与北洋军死磕,使国家避免陷于长期动乱的主意。就要力争打出一个南北对峙的局面。也就是说,光在西南和武汉上海取得革命胜利还嫌不够,南京如能光复,才是一个比较明确的标志。

    当时在南京城郊各地的清朝军队。有统制(师长)徐绍祯率领的新军第九镇一万余人,江防营约六千人,巡防营约六千人,徐州镇清兵两千人,督署卫队两千人,旗营兵三千人。兵力总数三万多人。

    显然,清廷对于南京这个具有重大政治意义的城市是非常重视的。但清廷肯定不会料到,新军并不是他们忠实的守护者,而将是掘墓人。看似雄厚的兵力一下子便去提了将近一半,而旗营粮饷虚耗军纪败坏战斗力低下,不足为虑;最有战斗力的便只是江防营巡防营和督署卫队这一万多人。

    这样计算下来,只要新军倒戈,再有上海革命军的助阵,光复南京似乎并不算太困难。

    当然,这只是纸面上的计算和筹划,战争还有很多其他决定因素,也有很多偶然性。陈文强要做的只是尽量使有利方面向革命军倾斜,却不可能保证凡事都按计划那般顺利实施。

    对于军事,陈文强一直承认是自己的弱项,有这样的自知之明,他当然要请来专家主持。就象革命大发动时,各个战区的军事长官都基本确定,各司其职各尽其能一样。上海南京,乃至东南的军事行动,总部也安排了军事长官,并先行派出的侦察人员,也不用陈文强过于操心。

    …………。

    “好大的地方啊!”听着旁边同志的感叹,张雄含糊的应了一声,继续专心打量面前的制造局。

    这群建筑确实很大,水泥的围墙有二人多高。四面都有角楼,楼上架着马克沁重机枪,在灯火下反射着微暗的光芒。大门口还站着几个沪军营的士兵,倚着步枪,懒洋洋的打着哈欠。

    “里面的情形如何?”张雄皱了皱眉,这个颇有些要塞特点的制造局攻打起来似乎不太容易。

    “这局子里面过了一条长巷还有几幢洋灰大楼。沪军营的兵守在里面,还有五六挺机关枪……”

    张雄轻轻点了点头,虽然困难,但也不是坚不可摧,办法还是有的。一是可以里应外合,争取守卫反正倒戈;二是用重武器攻坚,比如火炮。

    “走吧,回去画详图,再仔细商议。”张雄想到这里,觉得观察得已经差不多,便站起身,“有什么不清楚的,明天白天时再来,反正时间还充裕。”

    时间是很充裕,但作为安插在商团中的军事骨干,张雄很希望能凭借上海的武装力量建功立业。西南打得如火如荼,他的心也是急不可待。

    …………手机用户请访问

第一百八十八章 赴鄂,贪官() 
数年磨剑,终于要到了扬眉出鞘的时候了。陈文强坐在前往汉口的轮船上,思绪随着船的起伏而翻腾不止。虽然还不到十年,可他付出的艰辛,取得的成绩,别人就算再花十年也未必能够达到。

    盘点一下,复兴会的实力绝对超乎大多数人的想象。

    合资银行,这个融资的聚宝盆,不仅拥有纸钞发行权,还吸收了大量的商人和民间资本。与别的钱庄不同,联合银行的纸钞印制精美,币值稳定,扩展迅速,在南方已经拥有了很强大的信用度。

    特别是侨资德资美资的注入和附股,对于联合银行能声名远震,并具有准国际银行的功能,当然是影响巨大的。在1907年联合银行增资扩股时,原来意存观望的国内巨商大贾纷纷出马,联合银行的新股份被疯抢一空。

    钢铁厂洋灰厂火柴厂制碱厂纷纷建成投产,虽然陈文强只是浅尝即止,这些工厂的规模并不大,但这是发展的基础,也是培养人才的摇篮。由于吸纳了大批留洋华人,并聘请了大批德美工程师,科学技术的实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而复兴会不仅在国外发展势头强劲,在国内的发展也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由于始终将工作重点放在了对新军的渗透上,并且采取了积蓄实力,待机而动的策略,虽然除了西南以外,其他省份的动静不大,但其中蕴含的爆发力却已经是非常可观。革命形势的发展,革命大旗的矗立,使无数英雄俊杰投身其中,无数一流精英成为复兴会中坚。

    由于陈文强的坚持和努力,复兴会建立伊始便将工作重点放在运动新军上。特别是东京支部竭力发展留日士官生,隐忍多年后,如今成效极大。其中又以湖北广东成绩最好。如今加入复兴会外围组织广东书报阅览社的官兵已超过三千人,占广东新军一半以上。

    对于发展各地新军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实在是依赖于复兴会已经形成的一整套完整周密的布署,以及晚清时清政府对报业管制得越来越松。

    首先是建立一支立足于本地力量雄厚的革命的宣传队伍。据后世披露的复兴会档案记载,在各地先后投身于革命宣传事业的有上千人人。当他们的报刊被清廷官府查封后,又重组报刊或变名出版,至于为筹集经费而毁家纾难的事例,更是屡见不鲜。

    革命报刊从一开始创办,便立足于新军和小知识分子的发动,以“下等社会”为主要的宣传对象。并在军营中设立了报纸分销处和特约通讯员。同时还建立了严密的宣传体制。他们不仅建立了有效的宣传网络,直接将报刊发行到新军营队的分销系统,而且通过“营代表”的建制,单线秘密传送消息,这就使信息传递迅速,很少被破获。

    由于动员了众多的复兴会会员投入新军做士兵,在新军中做了长期的发动和组织工作。使象科学补习所报刊阅览社社之类的复兴会外围组织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其数量之多,绵延时间之长,涉及人员之众是常人所无法想象的。取得的成果也是非常巨大的。

    以湖北新军为例,湖北新军一万五千人中,纯粹革命党人将近两千人。同情革命的约四千人,与革命为敌的数量为三千人,其余都是摇摆不定。

    再说报业的宽松,以晚清以来的传统,报界有个说法,报馆跟监狱是隔壁。当年沈荩被杖毙,《苏报》案爆发后,清政府对于报人几乎就没辙了,一任报人一天天嚣张。官府实在受不了了。就派警察把报馆封了。人家换个地方接着开呀,或是躲到你管不到的地方。大不了进租界,照旧办报。

    当然。对革命宣传得太直白了也不是好策略。而只要把先进的民主思想和西方政治的特点反复叙述,并诉说国家遭到的屈辱,以及官僚的贪污**,以激起民众的不满,也就达到了目的。

    革命本就会因人们的思想教育认知水平等等有着各自的理解,有的人把革命看成改朝换代;有的人把革命当成强盛国家振兴民族的必要手段;有的人想投机革命达到个人的目的……

    既然不可能使民众的认知达到一致,或者准确地说是达到真正革命者所要达到的思想层次,那就使大多数人对现政权不满厌恶,认为改变将对自己有利,在坏政权有被推翻的可能时袖手旁观,或是顺手助力,革命大业的成功也就有了社会基础。

    陈文强就是有这种本事,能把看似简单的事情复杂化,也能把看似复杂的事情简单化。复杂化是给专业人士来干的,简单化则是要普遍大众理解或相信的。

    …………

    就在陈文强思索着衡量着分析着判断着诸多事情时,一双柔软的小手从后面伸过来,轻轻拿捏着他的肩膀。

    能不被戒备地走到陈文强身后,甚至能让陈文强继续保持着松驰状态的人,现在恐怕只有一个,那就是她的妻子阿萱。

    陈文强的事业很大,阿萱却并不想干预过问,准确地说,陈文强告诉她的她知道,不告诉她的她不追根究底。大概也正是这种随和的性子,令陈文强感到满意和舒适。

    爱情,浪漫?陈文强觉得自己已经过了那个心理年龄。但这并不表示他不爱阿萱,而且他也确认阿萱爱他。

    “听说新任湖广总督陈夔龙是个贪官?”阿萱被陈文强抓住了手,便趴在他的背上,贴着他的耳朵说话,“为什么不躲着他,还要去武汉?怕是要破费一笔了吧?”

    “你心疼钱?”陈文强笑着拍了拍阿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