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宽摇了摇头,“怎么,那条街有什么说法?”
小泗儿点头道:“因为出现了倚翠阁,那条街也就成了烟花之地,兴起了不少青楼楚馆,而倚翠阁又有诸多的规矩,便让其他青楼楚馆捡了便宜,长安城中不少商户和公子哥们管不住自己的手,便去了那些地方赌,一夜之间家财尽丧的人不少,估计魏相便是这个原因。”
赌博,在大唐屡见不鲜,军中士卒立下了战功,有了银子,十个人有九个人都会赌上一赌,更别说还要爱赌的各大勋贵带头。
魏征此举,李宽挺赞同的,哪怕他参的是自己的王府和郑王府,李宽也不想去过问,毕竟朝廷确实应该整治一下赌博的问题了。
倚翠阁的问题,李宽说不上好坏,说它好吧,李宽过不去心里的那道坎,到底是黄赌之地;说它坏吧,倚翠阁挣到的银子又是用于救济灾民,为其重建家园。而且,能让李哲都不介意倚翠阁借用楚王府的名头,想来规矩也是明明白白的,也谈不上坏。
但是,其他的青楼楚馆或许就未必了,赌桌上的那种肮脏手段恐怕是不会少的,查一查也好。
“行了,此事本王知道了,现在时辰也不早了,去歇着吧!”
李宽摆了摆手,打算回书房给李世民上道奏折,关于赌博问题的奏折。
当然,赌坊肯定是不可能完全禁止的,这点李宽也知道。
不过应该有个规划,在李宽看来,小赌坊便应该完全禁止,因为小赌坊最是没有规矩的地方,也是专程坑人钱财的地方。但是像倚翠阁一般的赌馆倒是可以开设,不过需要给朝廷报备,而且朝廷还需要派人不定时的抽查赌坊的情况,提高赌坊的税收,毕竟谁也没李宽清楚赌坊的收益有多大,看看后世的美国的拉斯维加斯就知道。
小泗儿行礼告退,李宽刚起身准备回书房,就听小泗儿在院子里喊着见过二公子,李宽也就没动。
小儿子今日的作为让李宽很不高兴,他带着一家老小去拜访授业老师,作为儿子的李哲竟然跟着老师的嫡传弟子走了。
虽说是他的意思,但他也没让儿子疯玩,连中午的饭食也不回盖府用饭,打了一个照面便离开不说,连他和妻子在晚上回王府了,小儿子才回来,没有礼数不说,还没有规矩。
小脸微红的李哲进门,见着老爹大马金刀的坐着,顿时心里“咯噔”一下,今日的做法有些过了,他自己也知道。
“父王······”
“喝酒了?”李宽打断了儿子的话,一脸的平静,看不出喜怒。
“喝了一点点。”李哲笑道。
“你看看你像什么样子,老子让你和景秀一同去玩,是让你一天都见不着人影,连最起码的规矩都不懂了,连声招呼都不打就消失了一整天,作客做到你这个份上,难得啊,这些年你学的东西,都学到狗肚子里去了?”
李宽很少对儿子发火,但一发起火来,还真让李哲有些害怕。
“父王,您听孩儿解释啊。”
“说啊,今日若是说不出缘由,你便不用睡了。”
不用睡觉,李哲有些不明白,但肯定是惩罚没错了,李哲苦着脸解释道:“孩儿与李景秀出了盖府便遇见了一群学子,就多聊了一会,聊的投缘便去了酒楼,后来便忘记了。”
李哲所谓的投缘,估计便是人才了,李宽也知道,但却有些不满意,不管多重人才,该有的礼数却是不能少的。
“没有了?”李宽问道。
“没有了。”见老爹面色不善,李哲连忙补充了一句:“孩儿明日便去盖府给老先生赔礼。”
“知道这点,还算不错,今日就饶过你了,去歇着吧!”
听到李宽这句话,李哲跑的比兔子还快,生怕自己老爹突然反悔。
李宽无语的笑了笑,去了书房,将奏折写好之后,交给胡庆才回了房间。
楚王府似乎是个特殊的存在,大半夜的进宫送奏折也就楚王府才能干的出来,也只有楚王府的奏折才会被放行。
当李世民拿到李宽的奏折时,神色复杂。
这么多年了,儿子才名传遍整个大唐,但是这奏折还是一成不变,通篇的白话,一点文采不见。
关键是,不过对于民间赌坊的一点建议,何必大晚上的还送来奏折。
说来这也怪李宽没交代,胡庆见自家王爷连夜写奏折,还以为是重要的事,也没多问,连夜便进了宫,这才令李世民异常郁闷。
翌日一早。
李宽起身之后,便听胡庆说将奏折送进了宫,还是说什么陛下下令以后这种小事别烦他,自己去户部和刑部商议,李宽愣了好一会才回过神。
“胡庆,以后若是本王没有交代,奏折迟些送去也不晚。”
“家主,俺记下了。”
李宽没多说其他的,用过早饭之后便陪着苏媚儿在王府中散着步,估摸着再有一个把月,孩子就要出生了,现在多活动活动有利于生产。
听着李宽一口一个女儿,苏媚儿哭笑不得,正准备开口打趣,却听侍女来说张亮携带一家老小来了。
对于张亮的来意,李宽多多少少也能猜到了一些,好歹也是曾经的国公,消息不至于闭塞,出狱之后自然知道是楚王府出了力。
这是前来送礼来了。
来到王府大厅,张亮一家还真是全都来了,连尚在襁褓中的婴儿都带着一起来的,就是不知道是张亮的儿子还是孙子,毕竟张亮的风流事迹,哪怕是李宽也听闻了一些。
“老臣谢过殿下大恩。”李宽还没说话,张亮便行礼了。
“你若是要谢,本王觉得你应该感谢孙老头儿,若非孙老头儿当初替你给本王求情,本王也不会上书陛下,毕竟本王与你张亮也不熟。”
张亮倒是能理解李宽的话,也认同李宽的说法。
他与楚王府之间没什么交集,自从打听到自己能被平反是因为楚王的关系,他便一直有些疑惑。
朝中想要定下他谋反的官员不计其数,就是交好的勋贵也未怎么帮村,与自己府上从来没有交集的楚王府为什么会帮忙呢?
现在听到李宽这句话,他倒是明白了缘由,不过自家与孙道长一家也没关系啊,而且楚王殿下叫自己师父老头儿,似乎不太可能啊!
“敢问殿下口中的孙老头儿是何人?”
“孙伏伽啊。”
一听是孙伏伽,张亮顿时感叹道:“老臣愧对孙尚书。”
wxi7
第694章 规矩()
张亮与孙伏伽不对付,其实也不是什么杀父夺妻的大仇恨。
当初是因为家中小妾和假子嚣张跋扈,孙伏伽参了一本,让张亮丢了面子,便结下了仇怨。
后来吧,李承乾出手对付孙伏伽,张亮也就顺水推舟帮了一把,联合朝中武将参了一本孙伏伽,说孙府教女无方,无德无能,不够资格窃据礼部尚书之位。而孙伏伽背贬陕州后,似乎铁了心的与张亮作对,多次参张亮的假子在陕州为嚣张跋扈,仇怨也就越积越深。
其实孙伏伽只是出于职责所在,但张亮就是认为孙伏伽诚心与他们一家过不去。不过进了一次大狱,张亮倒也看清楚了家里的情况。
百余位假子之中,就没有几个是好的,多是借着他郧国公的名头在外地胡作非为,以前孙伏伽的参他的时候,他不信,但是经过李世民亲自派人查案,加之朝堂之上亲口所述,他信了,毕竟当今陛下岂会在朝堂之上,当着文武百官的面说胡话。
出狱之后,张亮也没有只看朝廷查出来的问题,亲自派亲卫查了自己的假子,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假子接着郧国公的名头肆意妄为那都是小事,重要的是他那最疼爱的小妾生下的儿子也居然不是他自己的,而是假子的。
怒火中烧的张亮处理了家中的丑事,这才出狱后好几日才来找李宽谢恩。
这些情况,李宽不清楚,他就是有疑惑。
“张亮,当初虽说你与孙老头有些仇怨,但本王相信你不是什么不明是非的人,该有的底线还是有,而且你与李承乾似乎也没什么交情,前些年你怎么跟着李承乾参了一本孙老头啊?”
听到李宽这句问话,张亮有些羞愧,有些不自然地道:“当初老臣也不认为孙尚书家教有问题,不过那时老臣与孙尚书有些矛盾,且那时逍遥伯还是太子殿下,老臣便认为继位之人乃是逍遥伯,所以······”
李宽接过了张亮的话头:“所以你就打算顺势而为,顺便在太子殿下面前露露脸,等到李承乾当皇帝之后记得你张亮曾出手对付与李承乾有矛盾的孙伏伽。”
“差不多就是这么回事。”张亮瓮声瓮气的回道。
明白了,张亮这货以前在外为官,与朝中大臣的关系也好不到哪去,回京之后不了解李承乾的情况,再加上张亮又是一介武夫,估计智商也高不到哪里去,认为李承乾将来肯定能继承大统,提前讨好李承乾。
“说实话,你参孙老头那一本有些过分了,不过事出有因,倒也不是不可体谅。”李宽叹了口气,摇头失笑道:“算了,这事本就与本王没多大关系,你参孙老头也算是帮了孙老头一个忙,你们之间的事,你们自己解决吧!”
“殿下放心,等到孙尚书回长安,为求孙尚书原谅,老臣便是跪在孙府门前都行。”相比文人,武夫似乎更直爽一些,错了就是错了,错了便认罚。
看看,这就是张亮,智商真是令人担忧。
堂堂国公,跪在别人大门前求人家原谅,这是求人家原谅?难道不是逼迫人家原谅?
“廉颇负荆请罪的事你就不要干了,孙老头不是什么难说话的人,你啊,好好给人陪个礼道个歉也就了了,你若是跪在孙府大门前请罪,你让当朝勋贵官员们怎么看待孙老头?”
张亮愣了愣,似乎想明白了李宽的意思,点头应是。
李宽点点头:“这次送来的礼,你带回去······”
“殿下与老臣一家有大恩······”
“你听本王把话说话。”李宽打断了张亮,叹道:“你的那些假子闹出的问题不少,本王觉得你应该承担起这份责任,用钱财的地方不少,而且本王之前便说了,你如果要谢就去谢孙老头儿,谢本王没有多大的道理。
一来,本王是因为孙老头替你求情,本王才会上奏陛下。
二来,本王乃是大唐王爷,你又为大唐立下汗马功劳,本王既然知晓你有冤情,也理当如此。
你这答谢,本王可没资格收下,毕竟凡是都要讲究一个规矩嘛!”
李宽现在很讲规矩,但魏征似乎不太讲究规矩,今日上朝,直接联合了手下门生故吏朝楚王府和郑王府发难了,御史言官之中有九成的人出班支持魏征,请求陛下下旨处罚楚王殿下与郑王殿下。
楚王就不说了,现在太子之位空虚,朝中参楚王的折子不少,为得就是逼迫楚王离京,李世民已经习惯上朝时有人参楚王了。
但是参郑王,李世民是没想到的,前不久他才下旨褒奖了郑王,说郑王治理绛州有功,治理绛州水患有功,没多久便参郑王敛不义之财,与楚王府同流合污,导致长安城中不少人家一夜之间家破人亡,这不是打他李世民的脸吗?
而且,昨夜李世民收到了李宽的奏折,对于赌坊的问题也看过,自然了解倚翠阁的情况。
不得不说,儿子奏折上体现出来的文采不咋样,但是一切缘由都说的明明白白的,你魏征魏人镜要参楚王和郑王不是不可以,但你好歹把事情弄清楚再参上一本吧。
而且还是联合门生故吏,李世民真是猝不及防啊!
世间任何事都要讲究规矩,凡是都要按照规矩来行事,朝堂更是如此。就像魏征参奏李宽和李元礼这件事,事情并不严重,往最严重的来说,李世民照顾老臣的心情,大不了也就下旨教训李宽和李元礼几句,然后下旨查封倚翠阁而已。
一间青楼楚馆还不值得拿在朝堂上来说,朝堂是什么地方,那是商议国家大事的地方,区区一间青楼楚馆的问题也值得拿在朝堂上来说?
若说魏征因为自家儿子的原因,参上一本,这也不是不可以理解,毕竟家中小儿算是受了骗,当老子要出头也在情理之中,他李世民也能理解。
但是,你不能连招呼都不打一声,就联合门生故吏参上一本吧。
魏征这个举动显然是坏了规矩,李世民大怒:“退朝,魏征、房玄龄、长孙无忌,来两仪殿。”
wxi7
第695章 不二人选()
虽说魏征因为性情耿直的原因,人脉算是李世民心腹老臣中最小的一位,但是今日参楚王与郑王的人那是真不少。
魏征是什么人,出了名的正直谏臣,而且位高权重,魏征这老货既然出手参楚王与郑王,想来也是有真凭实据的,再加上朝中各大势力盘根错节,希望楚王离京的人不少,魏征这一出手便给了他们机会。
魏王、晋王麾下的势力又岂会放过这样一个机会?
三分之一的老臣出班,李世民不得不正色以待。
尤其房玄龄长孙无忌之流,他们可是当初跟随李世民打江山治江山的从龙之功,每个人都有非比寻常的威望,任何一个人在李世民面前说句话,李世民都得认真聆听,而今日竟是联合起来了。
转头看着身后的三人,李世民皱起了眉头,魏征是事出有因,长孙无忌又因为与楚王向来不对付,朝楚王发难也正常,但是房玄龄近年的作为,李世民怎么也想不明白。
在李世民的记忆中,房玄龄对李宽的印象不错,加上家里的小儿子与李宽有交情,家中的产业也与楚王府的产业有联系,或者说房家能有今日富庶全靠楚王府之功,房玄龄应当支持李宽才对,怎么在最近两年反倒朝楚王府使绊子呢?
这老货莫不是吃错药了,得了失心疯?
其实,房玄龄依旧是看重李宽的,在房玄龄看来,李宽的才智和治理之能,依旧无人可及,哪怕是他房玄龄也不得不说一声佩服。
但是,他却不赞成李宽坐上那太子之位,等到李世民死后登基称帝,原因很简单,最近几年开始觉得李宽是庶子,没资格坐上那位置。当然,出现这种想法也少不了朝中大臣的游说,尤其是长孙无忌。
关键是,皇九子如今在国子监学子之中的名声,他也听闻了许多,既然皇九子才智不差,还有长孙无忌暗中支持着,理所当然的应该支持嫡子,否则岂不有违自古传下来的规矩,嫡庶之别便成了笑话。
若是,李宽甘愿做一个贤王或者闲王,他都是欢喜的,可是楚王府明显没有这个意思,他自然是要反对的。
这很可笑,但是对于土生土长的房玄龄来说,却又很正常。嫡庶之分,千年的规矩,房玄龄不能免俗。
赶到两仪殿,李世民没说话,在想措词。
今日在太极殿出班的老臣不少,原本中立的老臣也因为魏征、房玄龄和长孙无忌的关系,出班参了楚王和郑王一本。
当然,李世民也可以不管不闻,对今后所有参奏楚王与郑王的奏折留中不发,但是这样一来,便会在老臣们心中留下一个疙瘩。
这个疙瘩当然不会到造反那么严重,只是疙瘩永远存在,或许没事时三省吾身时,心里总归不那么痛快就是了,他李世民在位的时候还好说,若是将皇位传给了李宽,若是老臣们联合起来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