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承包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唐承包王- 第31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马周点头,问道:“陛下,三万人的粮草倒是不存在问题,就是不知要筹备多少的时间的粮草?”

    寻常人或许还有些疑惑,但与马周等人商议过的李宽却很清楚,笑道:“此前陈将军已派人打探清楚了航路,此行去倭国需要一个半月的时间,筹备大军所用三个月左右的粮草足以。”

    “陛下,三个月的粮草是否有些不足?”牛进达担忧道。

    既然李宽已经下定了决心,对于华国出征倭国之事,牛进达也不过多担忧了,全心全意参与到了商议之中。

    按照大唐开战的规矩,若是路途上就需要耗费一个半月,那至少也得准备半年粮草才行,毕竟大军押送粮草是需要时间的,而且打战亦非轻而易举就可以结束的。

    “这点牛校长大可放心,当年我随陛下出征之时,华国尚未有如今的繁华,那是准备的粮草只够路途之用,陛下依旧大胜而归,关于粮草的问题,咱们华国大军都有经验了。”刘仁轨不在意的笑道。

    未准备充足的粮草,却能支撑大军继续战斗下去,作为将军的牛进达不用想也知道其中的原因,所以他不由得疑惑了。

    好歹也在台北待了一年多,见过不少华国从其他地方俘虏来的百姓,不是都说楚王军是一支仁义之师吗,可是纵兵抢粮的事,是仁义之师能干出来的事?

    纵兵抢粮确实不是仁义之师干出来的事,但牛进达忘了最为关键的一点,每个人对仁义的定义是不同的。

    对于像牛进达这种不愁吃喝的人来说,纵兵抢粮算不得仁义之举,可对于被俘获到华国的百姓来说,当年楚王军强抢粮食就是仁义。

    毕竟当年的楚王军虽说强抢了粮食,但也没少他们一口吃的,让他们有命活到现在,在这个安稳的环境下活下去,现如今的生活比起当年那种犹如野人的生活不知好了多少。

    李宽也不管牛进达为何露出疑惑之色,依旧自顾自的吩咐着关于国事和出征上的事宜。

    不得不说,三权分立和军政分离确实有不少的好处,哪怕他这个皇帝外出征战,不知何时才能回归,他亦不必担忧国内出现内乱,仅仅只需要将自己的安排吩咐下,自有其他部门进行监督。

    李宽将华国的国事基本安排妥当了,已经过去了半个月的时间,一年一次的上元节也过去了快七日,不过百姓依旧还沉浸在上元节欢乐的气氛之中。

    就在这欢乐的气氛之中,台北迎来了三万士卒,十余艘楼船,原本就尚有些欢乐的百姓越发欢快,因为他们知道陛下要带着大军出征了。

    大军出征对于任何时代来说,都可算是一个悲伤的事情,毕竟出征便代表着有夫君和儿子战死沙场,但对于台北的百姓而言却不尽然。

    要知道当年李宽带着大军出征海外,那时候的伤亡情况他们亦打探到了一些,伤亡有,却不大,无疑是场大胜。

    更何况随李宽出征倭国的士卒,几乎都在台南定居了,与台北的居民并未有多大的关系。

    大军到了,也就是李宽父子三人离去的时候了。

    苏媚儿强忍着眼泪,帮着两个儿子整理着一身明晃晃的甲胄,交待这各种事宜,不过交待的事却是说了等于没说,因为她交待两个儿子要一直跟在李宽身边。

    战火无情,这些事情不用苏媚儿交待,李宽也会想到,毕竟那是他儿子,他怎么可能让儿子上战场,带着儿子一同出征也不过是为了让两个孩子明白战争的残酷性,明白战争对于华国的重要性。

    让儿子成为帝王后后,对待士卒优待些,不至于像宋朝一般重文轻武,文武并用才是一国持续发展的硬道理,让儿子不要忘记建立日不落帝国的目标罢了。

    不像苏媚儿一般絮絮叨叨,李渊很实在的冷哼一声,道:“此次出征倭国,祖父没其他要求,只要你将两个小重孙平安的带回来。”

    老爷子气性还未消,李宽只好讪笑着拍着胸脯保证,丝毫不在意李渊对自己不闻不问。

    要说让儿子平安回台北,李宽还是有把握的,毕竟陈云曾多次派遣了士卒去倭国打探,航路的情况,倭国的情况,李宽都有了解。

    家人的絮叨完了,李臻和李哲哥俩才敢露出兴奋之色,兴冲冲的骑上了胡庆等人牵着的战马。

    台北城中看热闹的百姓不少,站在道路两旁注视着李宽一行人的离去,谈论之声随处可闻。

    “看见了吧,那就是当今太子殿下和二皇子,前些时候老叔我说与二皇子和太子殿下做过买卖,你还不信,现在相信了吧!你以为咱们华国的太子殿下和二皇子像大唐的太子王爷们啊,不懂得民间疾苦,咱们华国的太子和二皇子那是由陛下教导的,对咱们这些老百姓宽厚着呢!”

    “太子殿下和贤王那可是贵人,贵人也行商贾之事?”开口之人明显是刚从大唐来台北不久。

    一旁的百姓笑道:“商贾怎么了,就见不得大唐那把商人当成狗一样,咱们商人也是凭自己本事才有好日子过的,在咱们华国,就连陛下也曾多次肯定咱们商人的功绩,甚至还对有名的富商有封赏,大唐比起咱们华国差远了。”

    “此话倒是不错,要说俺们陛下与大唐的陛下相比······”

    没说完,就有人打断道:“大唐的陛下哪有资格与咱们陛下相比,想当年咱们在大唐过的是什么日子,如今在华国过的是什么日子,说白了,就是大唐的陛下根本不如咱们陛下。”

    ······

    骑在马上的李宽听到这些言论,心中不免有些兴奋,自己竟然也能与青史留名的太宗相提并论了吗?

    穿过人群涌动的街道,出了台北城,不知是由谁发起,一声声震耳欲聋的喊声响彻天际。

    “华国万胜,陛下万胜。”

    八个字,经久不息。

    牛进达浑身一震,他从未见过这样场景,在大唐一般都是有奏报了,开始宣传大战胜利之后,才会有百戏自发呐喊,可在台北,这都尚未出征便已经有人呐喊了,可见华国百姓内心的自信。

    这是一个从皇帝到平民百姓都充满着自信的国度,这样的国度,牛进达想不出它有什么对手。

    :。:

    wxi7

第561章 改族谱() 
贞观十七年,华国的宣武三年,作为皇帝的李宽在台北码头登上了楼船,迎来了他生平第一次的御驾亲征,亦是一生之中的最后一次御驾亲征。

    就在李宽带着华国大军离去后不久,长安的使臣来了华国,而且正使和副使还不是一般人,正使乃大唐宰相房玄龄,副使乃户部侍郎李景仁。

    房玄龄作为大唐宰相,身上的担子比起李世民亦轻松不了多少,说是日理万机其实也不错,只不过他不是帝王而已;而李景仁如今贵为户部侍郎,大唐关于钱庄的运行和赋税的统计和制定都离不开他,他对大唐来说,亦是至关重要的。

    可李世民偏偏把房玄龄和李景仁都派来了台北,足以见李世民对房玄龄和李景仁此行的重视。

    当然华国对房玄龄等人亦挺重视的,只不过其中不包括李宽罢了。

    因为李世民从未想到李宽会亲自带兵出征,所以房玄龄他们作为使臣来华国的事,他并未事先告知华国官员,华国官员亦是在房玄龄等人到达闽州之后才知晓大唐派了使臣前来。

    在房玄龄到达台北码头之时,留守台北的马周、刘仁轨、杜荷等人早已等在了码头之上,态度异常恭敬。

    尽管他们如今的身份其实比起房玄龄在大唐的身份相差无几,但是在面对房玄龄这样的老臣时,他们亦难以做到平等以待。

    其实这种心理很好理解,就如同学生对待自己老师一样,哪怕自己已经成为了老师,而且职位比当年教授自己的老师高,那种特殊的心理依旧存在。

    虽说房玄龄并非他们老师,可房玄龄当年为李世民出谋划策之时,他们都是些穿开裆裤的小子,甚至有些人还尚未出生,以房玄龄的本事,他们视作师长合情合理。

    “侄儿(侄媳)见过房叔父。”杜荷和思舞同时行礼道。

    房家与杜家当年乃是世交,杜荷和思舞如此礼遇房玄龄没毛病,可是李景仁心中却有些不是滋味,不过想到自己快要成亲了,还是李世民赐婚,李景仁不等房玄龄答话,就开口笑道:“小叶,听说你家有闺女,要不咱们两家定个亲事?”

    对待李景仁,杜荷就没那么客气,打趣道:“还是等你有了妻子再说吧,亲事还早着呢!”

    见李景仁打算继续开口,房玄龄只好打断道:“这些家常等到咱们见过楚王殿下再商议不迟。”

    一句楚王殿下,让笑呵呵的马周、刘仁轨等人脸色一变。

    诚然,他们对房玄龄敬重不假,可房玄龄名义上是大唐的使臣,既然是使臣就该有使臣的觉悟,理当称呼李宽为华国陛下,并未楚王殿下。

    发现马周等人脸色有些不好看,杜荷提醒道:“房叔父,您乃大唐使臣,理当称呼陛下为华国陛下,并非楚王殿下。”

    杜荷的提醒让房玄龄愣了愣,有种恍若隔世的感觉,叹了口气道:“倒是我失言了。”

    见此,刘仁轨才笑道:“房相不必如此,不过房相若是打算求见陛下,恐怕难以见到了。前不久,陛下带着太子殿下与二皇子率领大军出征了,如今恐怕还在海上,尚不知归期。”

    “你说华国陛下率军出征了?”房玄龄惊呼。

    这种事情似乎超乎了他的想象,作为一国帝王,御驾亲征之事一般是不会出现的,毕竟国家大事得由帝王做主,除非不得已或是利益极大的情况下,才会出现御驾亲征的事,更别说带着仅有的两个子嗣外出征战了。

    “不错,不过得知房相会来,太武皇已在府上等候,房相请。”

    马周作出了一个请的手势,房玄龄也不懂得客气,顺势便带着大唐前来的几十名使臣朝着不远处的马车走了过去。

    从码头回到李府,房玄龄又愣住了,他今日已经愣住好几次了。

    李宽率兵出征就让他愣了愣,在回李府的途中,见到台北城的情况,房玄龄又愣了好几次,在他的印象中,华国才初建没几年,应该是一个落后的地方,可事实上台北的繁荣程度几乎不下于大唐长安了。

    如今到了李府,却未见代表皇权的皇宫,又愣住了。

    在杜荷叫了两声之后,才回神跟着马周等人一同进了李府。

    只见万贵妃陪坐在李渊身旁,李渊老神在在的在沙发上坐着,不时吹两下手中的茶杯,轻嘬一口,看样子是刚泡的茶,有些烫嘴。

    “微臣房玄龄(李景仁)拜见太上皇,拜见贵妃娘娘。”

    “来了就坐,不用行那些虚礼。”李渊不在意的摆手,吩咐道:“李福替玄龄和小胖子等人泡些茶来。”

    李渊客气,但房玄龄却不敢将李渊的客气当作理所当然,在见到刘仁轨等人给李渊行礼道谢,安然坐到了椅子上,房玄龄这才带着一行使臣坐了下来。

    “说说吧,世民派你等前来所谓何事?”

    “太上皇,陛下派臣等前来只有两件事,第一件便是陛下已下旨将楚王殿下过继一事作废,改闽州王过继于楚王为孙······”

    李渊打断道:“这件事就不用说了,朕知晓。”

    将李宽过继的事情作废一事不仅李渊知晓,就连万贵妃也知晓,只不过此前并未下旨罢了。

    因为在贞观十六年七月份,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举国向李世民称臣了,毕竟大唐与吐蕃的国战持续了整整一年多,以吐蕃的情况根本无力再继续下去,除了称臣别无他法。

    在那时李世民便派人来过一次台北,说是请李渊和李宽等人一同回长安共同庆贺吐蕃归降,实际上却是让人将他的打算告诉李渊,毕竟李世民也知晓李宽等人不会因为吐蕃称臣就会回长安的。

    当然,李渊也曾告诉过李宽,不过李宽拒绝了。

    如今房玄龄再次提及此事,李渊只好避而不谈。

    不过这次却不一样,之前李世民只是通知李渊,让李渊劝劝李宽,一切只是口头上的话罢了。

    但这次李世民当着满朝文武的面下旨将过继一事作废,哪怕李渊知晓,房玄龄亦不得不谨慎小心,再次提及。

    “太上皇,陛下曾言道皇室族谱乃在楚王手中,您看······”

    没人打断,却是房玄龄自己没有说完,毕竟要求李渊当着他的面修改族谱这种事,不是他敢妄言的,一切还得看李渊的意思。

    从未听说过李宽还是李氏皇室族长的马周等人心中一惊,杜荷甚至惊讶到失言道:“太武皇,二哥是族长?”

    李渊点点头,没在意马周和杜荷等人的震惊,看着万贵妃道:“爱妃以为如何?”

    对于李世民的旨意,李渊是高兴的,但万贵妃却高兴不起来,不过李世民到底没将事情做绝,将李臻过继给了李智云为孙,万贵妃只好顺势而为了,毕竟李渊都赞同,她作为一个妇道人家,又如何反对?

    更别说,这还是大唐皇帝李世民下的圣旨,李宽如今尚未在台北。

    万贵妃无奈点头,李渊却话锋一转道:“要不这件事还是等那小子回台北后,再做商议,毕竟那小子乃是族长,按理说朕这个做祖父在关系到族中之事时,也得听那小子的。”

    李渊的话纯粹是安慰之言,万贵妃自然明白,毕竟都是老夫老妻了,李渊最真实的想法,又岂能瞒过万贵妃。

    感动之余,万贵妃摇了摇头道:“不必了,若是宽儿回来,恐怕又得闹出不小的矛盾,如今他与陛下难得缓和一些,就这样吧!”

    万贵妃的想法是不错的,若是将此事做成定局,就算等到李宽回台北之后,充其量也只是发发脾气罢了,至少也不至于当着房玄龄等人的面抗旨不尊,毕竟说到底,李宽依旧还是大唐的王爷。

    万贵妃的答案让李渊愣了下,随即却笑了。

    “李福,去书房,将宽儿放置在书房中的族谱拿来。”

    改族谱自古以来就是一件大事,李渊这般随意的吩咐,看样子就知道李渊并不会举行各种仪式了。

    一时间,大厅之中的众人惊讶的合不拢嘴,这可是修改族谱啊,这是当成儿戏了?

    放在从前,李渊大抵亦会如房玄龄等人所想,行各种祭祀仪式,若条件允许,李渊甚至会召集皇室所有成员召开族会。

    如今,李渊都七十多了,所谓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再加上在李宽身边多年,多少受到了李宽影响,李渊对所谓的规矩已经不像从前那般看重了。

    福伯匆匆去书房,将房中的族谱带到了大厅,李渊当着众人的面,将李智云下方的李宽、苏媚儿和李哲的名字划去,这一划让房玄龄等人安心了,却让万贵妃叹了口气离开了。

    瞧了眼万贵妃的背影,原本笑呵呵的李渊也叹了口气,然后才将李宽、苏媚儿和李哲的名字,写到了李世民下方。

    至此,李宽算是真成了李世民的亲子,名正言顺,就是这名正言顺的太过于儿戏。

    wxi7

第562章 李世民膨胀了?() 
改完了,并不算完,李渊不知出于何种打算,吩咐道:“李福,将族谱抄录一份,以宽儿一家为根基,另写一份族谱。”

    想到早些年,李宽就算是在大唐时,对族长一职亦不感兴趣,想到自己当初费尽心力立李宽为族长是为了让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