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承包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唐承包王- 第27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李宽点点头,瞅了一眼李世民,笑道:“二伯也可以吃一点。”

    “朕也要吃?”

    李世民很苦恼,为什么来了台北之后,自己和兕子食用的东西都是些令人只凭想象便要呕吐的东西呢!

    兕子,你与父皇真苦啊!

    李世民心仰天长叹。

    至于最初的打算,全被李宽的一席话给弄到了九霄云外,苦笑着走到了忙着退鸭毛、鹅毛的李渊等人身边。

    匆匆将鸡处理干净,提着进了厨房,再次出门,刚收拾好的鸭便由李臻递到了他面前,只好从事着之前处理大公鸡的动作。

    不过,这次有些不一样的是,李宽把两个孩子也叫到了身边,一边忙着手的工作,一边不在意的问道:“摆摊十几日,有何感受?”

    一听李宽发问,兄弟俩打起了十二分的精神,连一旁帮着李渊退鹅毛的李世民听到这句问话也打起了十二分的精神。

    正题来了。

    连忙放下手退鹅毛的工作,不声不响的走到了李宽父子三人的身边。

    “累,钱财不易挣。”李臻和李哲同时开口,完全是出自于内心最真实的感受。

    “恩,知道累和钱财不易挣也算不错。”李宽点点头。

    知道这个答案肯定不能满足自己父皇的要求,李臻将自己一路打好的腹稿说了出来。

    “今年购买年华的百姓之去年增加了三成,可见外城的百姓这一年以来的收成不错,百姓渐渐富庶了,而且今年购买年货的人之,从其他地方迁移到台北的百姓亦有所增加。

    据儿臣看到的情况,从其他地方迁移到台北的百姓增加的人数,之从大唐前来的百姓增长要快,说明其他地方的百姓从大唐前来的百姓要勤劳。

    按照华国制定的农商结合之策继续发展下去,百姓的日子便能越发富庶。

    不过,民间百姓的融合情况并不好,百姓之依旧存在歧视的问题。”

    李世民注意到了农商结合,却未有过多的在意,因为在他看来,农桑结合本是自古以来的发展办法,却不知李臻所言之商,并非他理解的桑。

    但这并不妨碍他有些好,好李臻既然知道百姓之间存在歧视的问题,李臻会有何种办法解决。

    正打算开口问,便听到李宽已经开口了。

    “有些片面了,你所言的情况,并不能说明从吕宋和南半岛迁移到华国的百姓大唐迁移到华国的百姓勤劳,单单从购买年货的情况来定论百姓的勤劳度不准确,想要了解实际的情况,必须走到百姓之亲眼见识,合理的分析各个官员报的数据,从大唐迁移而来的百姓大多都其他百姓懂得更多道理,又何如能肯定大唐的迁移而来的百姓不是在积蓄家财而不大力购买年货呢?积少成多的道理,从大唐迁移到台北的百姓要其他百姓懂。”

    发现儿子一脸深思,李宽笑道:“这个问题暂时不论,说说当如何化解百姓之间的问题。”

    “大力推行汉化教育。”李臻肯定的回了一句,沉默了片刻,继续道:“今日有一对母子便是从其他地方迁移到台北的,那少年能说一口流利的汉话,想来是在小学读书,那些自视甚高的百姓听到那人一口汉话之后,脸的神情便发生了改变,可见他们亦认同他乃华国百姓,一旦大家都说汉话也没有所谓的歧视问题了,至于其他方法,儿臣暂未想到。”

    “能想到这些已经不错了,一旦大家都说同一种语言,歧视确实不存在,推行汉化教育的办法可谓融合百姓最稳定的办法,也是一国发展的根本,记住教育永远是最重要的。”

    “儿臣知道了。”

    “不过,对于百姓融合的问题不仅仅只有汉化教育这一个办法,年后,父皇会去台南,带你们兄弟二人去看看台南的情况,你们再好好想想。”

    李宽做出了总结性的发言,但发现小儿子准备开口的样子,他便再次开口了,“哲儿,今年摆摊有何感想?”

    原本,李宽没打算考校小儿子的,并非他区别对待,而是小儿子今年去了长安,摆摊的时间不过一两日,考校小儿子有些不太合适。

    李哲听了哥哥这么一大段话,本想在自己父皇面前表现一下自己,可等到李宽发问,他又不知该说什么好了,毕竟他真没有哥哥想的那么多。

    不停的挠着小脑袋,眉头皱成一团,突然展颜一笑道:“除了哥哥所言的情况,内城的百姓外城的百姓富庶。”

    听到李哲的回答,李世民笑了,这是什么感想,是傻子也知道内城的百姓外城的百姓富庶。

    但,李宽却注意到了李哲那句“除了哥哥所言的情况”,不同李世民那般发笑,一本正经的问道:“那哲儿可知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

    “机会和商业的重要性。”

    李世民一愣,没想到李哲竟然说出这样一句话,急不可耐的开口道:“具体说说。”

    “内城百姓外城百姓富庶,无外乎这两个原因。

    第一,便是内城的百姓很早便跟着父皇来了台北,他们抓住了一早跟随父皇来华国的机会,在台北的日子外城的百姓长,自然要富庶许多。

    第二,便是内城的商业外城商业繁荣,只要谈成一笔买卖能得外城百姓忙碌半年。”

    “不错,内城的乃大型商业交易心,确实如哲儿所言,不过,你们兄弟二人要记住,外城的小宗交易亦不可或缺,不论商业的大小,只要存在便是合理的,不可小视,若没有小宗的商业交换,百姓难以富庶,毕竟大型交易只能带动一小部分人富庶罢了。”

    “父皇放心,这些儿臣都明白,您当年留下的手稿,儿臣一直在认真研读。”

    揉了揉小儿子的脑袋,李宽再次问道:“臻儿,听了弟弟这番话,你有何想法?”

    “父皇,儿臣认为官员的任命乃重点。”

    李宽点点头,没出言打断李臻的思路。

    “治理内城之的官员起外城的官员懂得更多,其实外城官员能划出一方土地作为固定的交易场所,如贩卖牲畜只贩卖牲畜,贩卖吃食的地方只贩卖吃食,外城的商业亦能发展起来,百姓亦能富庶。”

    李宽看了一眼两个儿子,笑道:“怀恩和怀义的看法不同,你们兄弟俩的看法亦不同,这些感想有多少出自于怀恩和怀义之口?”

    “三成,对于外城的规划便是怀义叔告知儿臣的。”李臻很老实。

    李宽点点头,看向了李哲。

    “五成,抓住机会便是怀恩叔告知儿臣的。”李哲吐了吐小舌头,心想着父皇果然厉害,这都能看出来。

    “还不错,有自己想法好。不过······怀恩和怀义的看法依旧有些片面,若你们兄弟二人的想法结合在一起差不多完美了。

    当然,这只是从商业来论,对于我们而言,评判一地是否富庶,并非只是单单从百姓生活和商业的繁荣来判定,还有人口的增加幅度,幅度大便说明百姓的日子过的不错,一县之地的老人死去的少,也能说明百姓渐渐富庶,还有教育程度,百姓的素质,一县之地的环境等等。

    今日暂且不细谈了,父皇说再多也不如你们亲自去了解,以后记得多听多看多问,明白吗?”

    两个孩子点头。

    听的如痴如醉的李世民却愣住了,怎么不细谈了,他还想继续听下去呢!

    不过,他也没开口,毕竟父子三人的对话已经给了他不少启发,他也得利用消化消化。

    静下心来,想着父子三人的对话,李世民总感觉到怪异,这种怪异在他看向两个和李宽说说笑笑的孙儿时,他明白了。

    这场对话出自于成年人之间没什么,但出自于两个孩子之口却令人心惊了,毕竟小孩子的思维总归是没有成年人的思维来的全面,但李臻和李哲兄弟两话却令他这个成年人都陷入的深思之。

    关键是,他还觉得李臻和李哲兄弟俩说的在理,说出了一般人根本难以想到问题。

    看着父子三人的眼神变了。

    儿子乃生而知之,孙子亦不弱于儿子,这一家子全都是妖孽啊!

    本书来自

    本书来自

    ////x

    wxi7

第505章 农商结合() 
和妖孽没什么好说的,一旦听的太多说的太多,便会显得自己愚钝,愚钝到令人怀疑自己的智商,觉得自己就像是一个傻子。

    这种自找屈辱的事情,李世民不愿做,他觉得还是和寻常人交谈最好。

    不理会欢声笑语的父子三人,匆匆回到了李渊那堆人之中,岂知李渊和安平也没令他感到自己的智商还在线,只感觉自己连小辈都不如。

    因为家业太大人手不够的关系,安平从李宽这里拿到了不少产业,如同台北的制糖和茶叶,这些产业如今便是安平自己的,也由安平自己在处理。

    见到孙儿考校两个小重孙,耐不住寂寞的李渊也就顺嘴考校起了安平,当然不至于像李宽那般细致,但考校的问题让李世民来回答,他真不一定能回答出来。

    毕竟,李渊考校的问题是关于这一年多来产业的收益问题,这其中牵涉到货物的运送,钱物的换算等等,就单单是钱物的换算问题,也听的李世民脑袋直发晕。

    李世民的状况,李渊不太关系,他现在只剩下感叹了。

    “看来,你大哥当年施行的农商结合的办法确实没错,百姓这些年的收益增长了不少。”

    “大哥这个法子好是好,不过对于孙女来说可就不好了。”

    “如何不好了,你今年的收益比起去年可增长了不少。”李渊有些疑惑的看向了安平,安平手下的产业给她带来的收益比起去年增加六七万贯,这有什么不好的。

    “您老没听见孙女的重点,大哥将农商结合在一起,华国不少的茶农便自己做起了商人,孙女今年收购茶叶的价格可是增加了不少,对孙女来说当然不好了。”

    打理好鸭子的李宽将鸭子交给了两个儿子,本想帮帮李渊等人退鹅毛,走过来便正好听到了安平的这句的抱怨。

    “你就没想过,收购茶叶的价格上涨了,为何你今年的获利却增加了呢?”

    “咦,对啊,为何获利却增加了呢?”安平愣愣的看着李宽。

    “这是为何?”李渊也开口了。

    “前些年,收购茶叶要派人前往华国各地茶园,途中的耗费不少钱粮不说,而且派出去收购茶叶的管事并不了解各地具体的情况,其中不少的小茶园根本就不在他们的收购之列,收购的茶叶少,获得的利益当然少。

    但是,有茶园主自发成为商人之后便不一样,他们比咱们派出去的管事更加了解附近的小茶园,他们便会先行收购,将茶叶成批量的卖给咱们。

    虽说价格高了些,但节省了不少人工和路途之中耗费的钱粮、时间,不仅如此,咱们从这些茶叶商人手中收购的茶叶比起咱们亲自派人去茶园收购要多许多,获利自然会上涨。

    跟着两个小侄儿看了哥哥留下来的手稿,竟然还不懂人工成本和时间成本对于商人的重要性,连两个侄儿都不如,安平,你好不好意思?”解释到最后,李宽教训起了安平。

    安平理直气壮的回道:“我有什么不好意思的,反正有哥哥和侄儿嘛,总不会让我吃亏不是。”

    “你啊!”李宽伸手戳了下安平的额头,没在多言,蹲下身子加入了退鹅毛的大军。

    但,李世民此时却开口问道:“刚刚臻儿所言的农桑结合,是指商人?”

    听李宽和安平对话,李世民也明白了,所谓的农商结合,并非他理解的农桑结合。

    “不错,不然二郎以为是什么?”像似明白了李世民意思,李渊一阵大笑,笑过之后才解释道:“这所谓的农商结合,大抵便如大唐的府兵制,大唐乃寓兵于农,华国便是寓商于农。”

    见李世民有些不能理解,李渊毫不客气的拍了下李宽的脑袋,佯怒道:“给你二伯说说农商结合的好处。”

    李宽无语的看了李渊一眼,这事儿还用自己说吗,您老又不是不知道。

    “二伯,这农商结合的确实有不少的好处。

    就拿刚刚说到的茶叶来说,若是没有茶农自发成为商人,那可预见的结果很明显,安平手里的茶叶产业,获利不增不减,若遇上天气不好,还可能减少。

    当然,对于咱们而言,一个茶叶产业算不得什么,是衰败还是兴盛都无足轻重,咱们关心的乃是民间百姓的生活问题,日子过的是否丰足。

    不过,若是有茶农自发成为了商人,那就不仅仅能保证安平手中的茶叶产业的获利一直增长了,还能保证不少的百姓因此而富足起来。”

    “为何有此一说?”

    李世民觉得自己脑子不够用,怎么想都只觉得李宽的办法只能保证安平手中的茶叶产业的获利增加,怎么能联系到寻常百姓之中。

    “之前便说过,若没有这些自发的茶叶商人,单单是咱们派出去的管事,对于一些小的茶园是会不管不问的,若是有了这些商人,这些为销路而发愁的小茶园人家便不会感到发愁,有了稳定的销路,他们便会扩大自己的茶叶园,日子便会渐渐富足,富足之后便会购买其他的东西,从而促进其他产业的发展。

    再说这些自发成为茶叶商人的人,他们能从安平这里赚取到一份差价,也令他们的日子能渐渐丰足,而且他们的日子不仅丰足,甚至可以发展成为大商人,家中有钱便会涉足于其他产业,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对于华国的发展比起小茶园主来说功劳更大。

    最后再说安平。”

    “大哥,你说我作何,祖父和父皇是要你说农商结合的好处。”安平下意识的回了一句。

    没理会安平,李宽继续道:“若是安平聪慧些,有哲儿的商业头脑,便会大肆收购茶叶,从中赚取更大的利益,不仅能带动华国的发展,甚至可以打动大唐的发展。”

    安平很不高兴自己哥哥的说辞,不满道:“大哥,你胡说,谁没有商业头脑了,难道我还比不上那小胖子,你让那小胖子来和我比比。”

    “你确定?”李宽问道。

    安平点头。

    “怀恩,去把哲儿叫来。”李宽吩咐道。

    不久之后,在厨房偷吃的李哲被怀恩带到了院子之中,看着李哲的样子,李宽无奈一笑,给李哲擦拭了嘴角的油迹,才开口问道:“若你有你姑姑手中的茶叶产业,该如何令自己更加富庶?”

    “当然,大肆收购民间的茶叶,甚至可以成立一个茶叶商会,让华国的茶叶商人参与到商会之中,合力将华国的茶叶运往大唐各地。

    然后,再从大唐购买华国所需的各种东西,如现今紧缺的布片,不仅能缓解华国布片的价格,让百姓有好衣服穿,还能挣大钱。

    父亲,您这是要将姑姑手中茶叶产业给孩儿?”李哲有些兴奋。

    “想什么呢,去吃你的东西去,姑姑手里的东西你都想要。”安平气恼的揪了下李哲的小脸。

    “既然已经给姑姑了,怎么还能要回来呢,而且靠老爹有什么本事,靠你自己创造出自己的商业帝国,才是你的本事,进去帮忙。”

    打发走了儿子,李宽看向了安平:“怎么样,你就没想到这些吧,据哥哥了解,你接管茶叶产业之后,只是将茶叶运往了大唐售卖,却从未有过从大唐购买华国所需的东西回来吧,就如哲儿所言的布匹。”

    “大哥,您再说我可生气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