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李宽说不好应该怎么做,他只有一点点的见解,认真想了想,说:“教导学生,本王认为应该教会他们学会自主、学会独立、学会创新、学会劳动、学会团结他人、学会助人为乐、学会尊老爱幼、学会勤俭节约。
简单的话来讲就是: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求知。
让学子们懂得怎样去热爱这片生我养我的土地,怎样去热爱让咱们骄傲的大唐,要增强学子们的职责心和职责感,要将孩子们培养成一个有职责心和有职责感爱国爱家的人,如果一个人没有职责心和职责感不爱自己的国家和家乡,这个人又有什么用?”
众人在沉默,有些话他们能听懂,有些话却不明觉厉,作为一个成年人,既然不明就得想明白,这是成年人的思维;小芷和冯凌云就没有那么多想法了,小芷只觉得哥哥说的话很厉害,冯凌云只觉得自己这个师父拜的没错。
见没人说话,李宽开口叫道:“周通。”
“殿下。”周通行礼。
“在本王看来,你教导孙儿是失败的,今日你孙儿见到本王就像老鼠见到猫一样,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诚然,他当初是有陋习,不过只要认为自己改了,那就是一个好学生,不必因为畏惧本王的权势,低头做人。”教训了周通,李宽环视了在场的所有人,说:“做人要有志气,不好向权势低头,大唐如今富庶,闽州也渐渐富庶,但我们要却明白国富不等于民强,要想民强就务必从教育抓起,而教育就要从娃娃抓起,要他从小就知道要热爱自己的国家和家乡,要让他们从小就记住咱们是闽州人,为了闽州的利益,为了闽州百姓的利益,咱们不能向任何权势低头,毕竟学城中出去的学子将来都是官场的新一代,向权贵妥协万万不可,在座的各位任重而道远啊!”
“我等谨记殿下教导。”
“谈不上教导,这些都是本王的一点心里话,希望大家能有所感悟就好,好了,今日的会议结束吧,本王也该走了。”
说完,交代了冯凌云两句,李宽起身出了学城。
开会导致的结果就是夜晚回家的苏媚儿,低头认错了,这是正式的认错。
开会之后,整整一下午的时间,苏媚儿都在沉思,仔细想想,才想到李宽在桃源村教导了多年的孩子,算起来自己都是他的学生,才知道自己的那点骄傲根本不值一提。
在闽州学城做了一年多的校长,苏媚儿是骄傲的,毕竟当初那些什么都不懂孩子,在她的教导下越发懂事,确实值得她骄傲,以至于她当初放不下面子,也不理解李宽,一个连课都不来上的老师有什么资格开除她的学生?而且早在李宽制定学城制度的时候,苏媚儿就知道,学城中她这个校长最大,李宽也只是她手下人,从学校出发,堂堂校长怎能跟手下人赔礼呢?
不过,有本事的人值得人敬重,然而通过今天的会议,在苏媚儿眼中,李宽在教育方面也是有本事的人,所以她这次服气了,心服口服。
苏媚儿道歉认错了,两人和好如初。
经过几个月的冷战,李宽也意识到了自己其实并不是没有错,来了大唐这么多年,终究受到了大唐社会的影响,变的越来越强势,越来越大男子主义,下意识的认为女子就该在家相夫教子,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而忘记当初是自己让苏媚儿去学城做校长的,忘记了太祖的那句名言,妇女能顶半边天。
妇女能顶半天不是一句空谈,在闽州成了一种事实,当初随李宽来闽州战死的士卒的家眷陆陆续续的到达了闽州,家中的丈夫战死,她们对生活并未有抱怨,反而承担起整个家的开支,这些妇女可以说不仅是顶住了半边天而是顶住了整片天。
近来家中情况如何?家中的粮食是否够一家吃食?家中的孩子去学城进学了吗?对于来到闽州有什么样的看法?这样的问话,李宽不知道问了多少遍,他在走访,走访来闽州的家眷们。
得到的结果不算坏,粮食或许不够,但是她们的工钱足够一家人的吃食。
听着妇人们和老人们感激的话,李宽越发觉得愧疚,当初是他带着士卒来闽州的,也是他下令攻打广州的,若不是他,这些妇女和老人还有自己丈夫和儿子,孩童也有自己的父亲啊!
总觉得自己应该做点什么?
增加抚恤?不好,大唐人是骄傲的,全凭本事吃饭,此时突然再增加抚恤他们会认为自己是在施舍她们的,到底该做点什么保证她们的利益呢?
:。:
wxi7
第369章 舆论()
来闽州的战死士卒的家眷不少,自己不可能每家每户都关注到,想要保护士卒妻儿不受迫害,得结合所有人的力量,所以舆论很重要。
创办报纸。
这是李宽想到的最好的办法,闽州治下的官员或许会畏惧权贵力量或许会因为种种的情况,偏袒勋贵大户,可是一旦有报纸出现,大家都了解事情,官员还敢吗?
不敢。
创办报纸,需要纸张,需要印刷快,印刷对李宽来说不是难题,毕竟活字印刷术就是他在大唐弄出来的,纸张却是一个难题,而对于李宽来说不仅纸张这一个难题,还有两个难题。
纸张确实是一个大问题,报纸的发行量可不同政令,需要大量的纸张,而宣纸在大唐可不便宜,当然价格低廉的也不是没有,但是在闽州却是没有的,让李宽派人回长安专程购买纸张,根本就不可能,来来回回的花销也不是一笔小数目,而且价格低廉的纸张一揉就碎,根本无法作为报纸。
还有人手问题,闽州能说会写的人不在少数,让他们写出通俗易懂的报纸却很难,大唐学子写的都是辞藻华丽的骈文,骈文就是李宽自己不下一番苦功夫认真研读,他自己都看不懂,更何况百姓。
最后百姓的学识也是一个难题,百姓的学识太低,就算写的是简单明了的白话,百姓恐怕也看不懂其中的关键。
单单这三个难题就让李宽头疼不已。
或许是上天感动于李宽的善心,在他想出创办报纸后的不久,南安的何县令给他送来了好消息,南安的蔗渣和黄麻造出纸了,送来了不少的样本,纸张比不上宣纸,不过写字却是足够的,纸张的问题算是解决了。
但是人手问题很难解决,李宽也不是没想过招募,政令颁发的第二天就有人上门求职,随口吩咐说写一篇闽州百姓生活情况的文章,整整一个时辰才写出来,写出来的文章很华丽,李宽费了老半天的劲才看明白,满篇都是夸赞他自己的话,这样的人能让他加入报社么。
最终还是苏媚儿在李宽面前提了一句为何不让桃源村的学子来闽州呢?
朝苏媚儿竖起了大拇指,便会了书房。
在李宽的想法中,报社的人数不用太多,十人应该足够了,从李拾尔起的十人差不多也成年了,正好可以在报社锻炼一番,而且桃源村的学子不仅会写骈文有一手,写大白话也有一手,完全不用担心他们写出来的文章,毕竟有李宽的吩咐,桃源村的学子们不可能满篇都是夸赞李宽的话,实事求是、认清本质,他们还是能做到的。
桃源村的学子来了闽州,那第三个难题也就不成问题了,看不懂可以让学子们写完之后在城中念啊,而且还能招收能看懂的人念,要知道闽州许多的百姓都是在工厂做工的,集合大家在一起不是难题,大可以利用工厂休息时间组织大家听报。
信去快,李拾尔他们来的也快,和李拾尔他们商议报社的时候,十个小子很兴奋,最初离开学舍的那批大哥哥们挣下了多大的功绩,他们清楚,但是只能眼睁睁的看着,他们心里也急,如今轮到他们了,兴奋,难以言喻。
“别光顾着兴奋,交代给你们事情,你们要牢记,切不可胡乱吹嘘,一切要按照实事求是来写,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必须是大家都能听的懂的话,不需要写什么骈文。”
“小王爷,您放心吧!咱们都懂。”
小王爷?
李宽不禁发笑,不由的有些怀念桃源村,当初的成年人都叫他庄主,只有这些人才叫他小王爷,可是他现在已经不小了啊!
闽州治下,一共七个县,闽县是重点,毕竟是州治所,比其他县城要大许多,留下三人是合理的,南安县的发展很快,去两人差不多,其他县城一县一人,刚好合适。
人手分配完毕,报社开始正式的创立,而李宽也信得过李拾尔他们,吩咐怀恩让他们支取钱财之后,就没怎么过问过报社的事。
不得不说,桃源村出来的人确实有本事,从创办到发行仅仅只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在贞观七年年初,李宽拿到了闽县发行的第一份报纸。
而这第一份报纸,让李宽很不高兴,只因平淡朴实的言辞让李宽看到了勋贵们在闽州胡作非为,而且报纸中的勋贵还是熟人,是长安城的尉迟恭。
当初,明明商议好,承包修路给工人工钱,可是尉迟恭派来的管事不但不给工钱,还打骂本地的僚人,其行径与奴隶主没什么两样。
这就怒了,想来是当初还没有杀到勋贵们胆寒,那就不妨再杀上一杀。
“令周县令择日审案,不论管事是谁,都给本王宰了,责令收回鄂国公府承包路段,由众人竞价,遣送鄂国公府所有人员回长安,派人告诉尉迟恭,本王的闽州不欢迎不守规矩的人。”
尉迟恭府上的管事能干出这样的事,其他勋贵府上的管事同样能干出这样的事,所以李宽来了简陋的报社,亲自写了一篇文章,简要的叙述了为何要收回鄂国公府承包的路段,写了对鄂国公府管事的处置,详尽的教导了闽州百姓应该有维权意识,不能屈辱承受勋贵的不平等待遇,凡是遇到不平等待遇就上告官府,若是官府官员偏袒勋贵富商,就到报社上访。
李宽的文章在闽州的勋贵之中引起了轩然大波,自古民不告官,李宽的做法完全是置礼法于不顾,更何况在有些人意识中,自家主人让他们来承包修路是给李宽解决难题,可不是来受气的,所以有人提出了联合撤资的提议,不过这样的提议让许多人嗤之以鼻,撤资简单,回长安之后的结果却不简单。
李宽的文章同样在闽州百姓中引起了轩然大波,闽州的百姓看不懂没关系,李拾尔招募了一批贫苦的士子,拿着报纸在各个工厂念,念过之后还让人分发,众人了解了,也知道了报纸的好处,他们看的很实在,有时候报官或许没用,但是将自己的委屈上报却很有用,毕竟上了报,楚王就会看到,楚王看到之后就会维护他们的利益,所以最近的报社很忙碌,李宽也了解到了闽州发展遇到的状况。
这是他没有想到的,更让他没想到因为士子在百姓中长此以往的念报纸,提高了整个闽州百姓的学识,或许谈不上学识,但是却让闽州百姓的认识了更多的字。
当然,识字率的提高是后话,不过李宽的文章让承包修路的勋贵、世家和富商宽厚了许多,宽厚不单单是因为李宽,而是因为舆论,就在报纸宣传了十日左右的时间,闽州的百姓开始谈论勋贵和世家的过错,舆论的力量是强大的,谁会不想自己府上有一个好名声,所有人都在监督勋贵、世家、富商,他们不得不宽厚。
这样的结果,李宽很满意,当初他只是想用报纸来保护战死士卒的家眷,让战死士卒的家眷们知道,如果有他没有做到位的地方可以找报社,如果家眷们被迫害之后,相熟的人可以将事情的经过告知报社,让全闽州的百姓都能看到,让官员迫于舆论的压力不得不做出公平的判决。
:。:
wxi7
第370章 杜荷到来()
报社的创办,反响强烈,百姓对报纸上的内容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毕竟报纸上写的东西都是跟他们切身利益相关的,让他们看到李宽对他们利益的维护,让整个闽州凝聚在了一起,也让李宽的威信再次提升不少。
相比闽州百姓的兴奋,长安城中的李世民和官员们却惨淡不已,李世民连处理政事的心思都没有,只因杜如晦病逝了。
贞观六年十一月,铁勒十五部之一的契苾部落的酋长契苾何力率所部六千余户到沙州归降大唐,李世民兴奋不已,这是开创盛世基业的前兆,连夜召集大臣商议契苾部落安置问题,召集的大臣中就有杜如晦,杜如晦提出将契苾部落安置在在甘州、凉州之间,毕竟现在的凉州繁荣,驻兵不少,就算契苾部落之后升起反叛之心,也逃不出大唐的手掌心,并且还提出建议,敬意契苾何力为左领军将军。
两条建议深的李世民的心意,自然点头赞同,而契苾部落归降大唐,自然要派人安抚,安抚之事自然就落到了提出建议的杜如晦和太子李承乾身上,对太子李承乾是好意,安抚工作也是一种锻炼,对杜如晦也是好意,能跟随太子一起去安抚契苾部落,是他在向太子向朝臣表示他对杜如晦的看重。
可惜,他万万没想到的是,在安抚契苾部落回程的途中,杜如晦竟然病逝了。
杜如晦的身体情况,李宽早已有言在先,杜如晦能活多久全看老天爷的意思,如果放下政事安心休养,尚能活一段时间,可惜杜如晦为了杜家再次入朝,就已经注定活不了多久了,更别说李世民让杜如晦长途跋涉的去安抚契苾部落。
杜如晦的情况,李世民知道,可惜李世民不知道最近这段时间杜如晦或许心有所感,让孙道长给他开了许多壮补之药,让杜如晦看起来完全不像是重病之人。
怎么突然就病逝了呢?这是李世民的疑惑,要是知道安抚契苾部落会让他损失得力干将,他宁愿不要契苾部落归降大唐。
不管怎样疑惑,他终究是损失了杜如晦这位得力干将,当杜如晦的遗体运送回长安之后,李世民见到形同枯槁的遗体,脸上满是自责,没来由的给了李承乾一巴掌,像似在责怪李承乾没有照顾好杜如晦一般,随即流下两行清泪。
不管李世民是演得好还是情真意切,反正跪在遗体前杜荷神色莫名的看了李世民和李承乾一眼,在他心里,杜如晦的病逝跟李世民和李承乾脱不了干系,若不是李世民派遣他老爹去安抚什么契苾部落,他老爹也不会病死在归家的途中,连家人的最后一面也见不到。
他的眼神哪能逃过在场老奸巨猾之人的眼睛。
这是对陛下心中有怨啊,作为臣子怎敢对陛下有怨呢?一旦生怨,必定引来大祸啊!
出于对老友的痛心和关照,房玄龄朝李世民弯腰行礼,说:“陛下莫要悲伤,克明贤弟在临死之前还能为大唐出最后一份力,想必克明贤弟走的很安详。”
说完,朝着杜荷的脑袋就是一巴掌,刚想张口教育杜荷一番,却发不出声,只见跪在地上的杜荷因为他的那一巴掌昏倒在地。
房玄龄急了,老友才刚去世,难道自己就失手打死了老友的爱子?
“房相莫急,让人带杜荷睡一觉就好。”和李渊、李纲等人一同前来孙道长出言道,不用诊脉,孙道长就知道杜荷因为伤心过度和奔波劳碌导致,毕竟从接到杜如晦病逝消息的那一天起,杜荷就出了桃源村去接杜如晦的遗体,想来以杜荷孝心,在这段时间之中恐怕就没有休息过,现在见到自己大哥和母亲,一时间放松了紧绷的神经,昏倒在所难免。
杜家这些年在长安城的声望不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