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小叶同样如此,只是想到杜如晦的话,相比信心满满的小胖子他们,他显得有些失落,虽然不明白老爹为何要他去闽州,但是他能理解老爹的意思,那便是不让他在长安做官,就算要做官也得到闽州。
闽州很差吗?
很差。
破败不堪,别说与长安相比就是拿关中的任何州县与闽州相比,闽州也是比不上的,环境、生活条件确实很差,但是现在的闽州却有一股朝气,那是长安城也不具备的朝气。
自从李宽平定叛乱得胜归来之后,他在闽县百姓中的地位和名声急剧上升,僚人的仇视也渐渐发生了转变,转变成了崇敬,或者说是敬畏,这一切都要归功与雷神之名,归功于夜歌的宣传,有了良好的开端,做起事来显得得心应手,所颁发的政令得到了及时的实行。
州学的设立和茶厂的建立更是让僚人品尝到了实际的利益。
在州学中进学不仅学到了僚人们梦寐以求的关中文化还不用交束脩,甚至送孩子去州学进学还有一笔所谓的进学补贴,虽不多但也是一笔钱粮,虽说这只是闽县城中张贴的告示中写明的情况,但既然是告示必然是真的,而茶厂的工钱更是实打实的,每月发放一次,没有一点拖欠,甚至比当初商定的工钱还要多一点。
这让当初没有及时去茶厂做工的妇人后悔不跌,且不提工钱的事,要知道早一天去茶厂做工便早一日学会炒茶的技术,技术也会提早精湛,当初那些及时去茶厂的妇人也因此被任命为了所谓的队长,队长地位虽不高,但手下也管着四五个人,也算是有地位了。
那些妇人回到家都显得有底气,这让那些没有及时去做工的妇人如何不羡慕,她们又怎会不后悔。
在大唐,那是男人的天下,男人才是一家之主,女人只是附庸而已,究其原因,无非是因为女人没有男人挣得多而已,若是女人比男人挣的还要多,地位自然而然的便会得到提升。
···············
州学的设立与大唐其他地方不同,在闽县城中的州学不叫州学叫做闽州学城,闽州学城的建设是由李宽一手设计的,在他的计划中闽州学城已经完全不像大唐的学院,李宽想培养的乃是专精人才,所以教授的学科很杂,不过汉语和算学却是所有人都要学的科目,毕竟语言不通是一大障碍,好在出征平叛的这段的日子,苏媚儿将拼音领会的差不多了,而且苏媚儿还考虑到了自己不通本地方言,已经着手学习了,倒是让李宽吃惊不小。
至于教授的先生也是一个问题,毕竟教授的学科很杂,以苏媚儿现在的学识教授一般的孩童没有问题,可是想要教授一些有基础的学子便成了一大问题,而且闽州学城中还开设有农经科,教授农业,苏媚儿可不行。
不过,路是一步一步走的,现在只是发布了设立州学的文书,连个地方也没有,现在还不到考虑老师不够的时候,州学的地址很重要。
和周县令商议了一番,在县衙附近找到了一处宅子,宅子的主人很客气,一听是楚王要购买他的宅子做州学,连说着是自己的荣幸,哪还需要什么钱财。
主人的态度让李宽很疑惑,他知道自己现在在闽县的声望不错,可是仅凭声望就想让宅子的主人无偿奉送,这不可能。
经过打听才知道原来这宅子的主人竟然是周县令的大哥,当年也是为官一方的官员,就是运气不太好,在贞观元年得罪了博陵崔家,不仅丢了官还被流放到了岭南,好在有一个同病相怜的弟弟被贬到闽县为官,所以来了闽县,有周县令的帮忙日子过的也算不错,至少在闽县是不错的。
因为周县令的关系,李宽也很客气,请来了周县令哥哥一家,让胖厨子做了一桌美食,招待了一番,给了购买宅子的钱财,也邀请了周县令的哥哥周通担任州学博士,毕竟当年能为官一方,自然是有些学识的。
闽州学城正式落成。
经过十余日的改建,闽州学城正式开学了,可惜闽县的百姓忙着农活,前来观礼的人并不多,多是闽县中的学子。
不过,在招募学子的时候,前来的百姓多了,就是真正报名的孩童不多,多是凑热闹的百姓,带着苏媚儿晒了一上午,整整一座县城只招收了五十名学生,这五十人中还包括了李宽这个跟周通学习当地方言的学生。
对于这样的情况,李宽早有预料,毕竟现在的闽州学城没有知名的大儒,闽县中的学子不愿意来,而僚人们又因为家中的孩子要帮着做农活也不愿意送孩子来上学。
这样的情况其实在大唐是普遍存在的,李宽能理解,但是他也相信只要教导好了第一批进学的孩子,打出了闽州学城的名声,那时自然有学子和孩童来进学,这点他不担心。
至此闽州的州学算是建立了,之后便是闽州学城的制度问题和人员任职问题。
而这两个问题不是难事,学城的制度照搬现代社会的学校制度便可,而人员任职也不是打问题,毕竟学城的学生不多,现在找到的老师足够了,周通和苏媚儿教授儒学,为学城的儒学博士,马周和刘仁轨教授官学(为官之道),为官学博士,至于算学和其他学科暂时搁置,待李宽学会闽州方言或是孩子们学会汉语之后,算学便由李宽教导,而农学方面或是经商方面,总会找到合适的人教导,反正现在只是初建而已。
既然闽州学城的制度是李宽照搬的,那职位自然也是按照现代学校设立的,马周和刘仁轨任职教务主任,李宽和周通任职教导主任,至于校长便是苏媚儿了。
人员的任职问题只有苏媚儿提出了异议,毕竟马周和刘仁轨都是自己人,对李宽的安排自然是听从的,况且他们知道政事才是自己第一职责,在州学做老师只是一时而已,更何况他们还清楚苏媚儿的身份,对李宽的安排,他们也是信服的;而周通是否有不满,李宽不知道,总之周通没有提出来,李宽就当他是同意的;至于苏媚儿提出的异议别李宽以少数服从多数给否决了。
自此,大唐的第一位女校长出现了,而这一安排导致十年的李宽后悔不跌,因为做了十年校长的苏媚儿变成了女强人,还是一位特别有责任心的女校长,一心扑在学生身上,连他这个老公也给忘了。
直到他们孩子出生,直到小孩子有了嫉妒心的出现,直到他们的儿女问李宽——他们是不是娘亲生的,为什么娘只关心同窗而不关心他们?直到苏媚儿听到这句问话之后,才将心思收归家庭。
:。:
wxi7
第329章 冯盎来了()
州学任职的问题解决了,可是众人疑惑了,所谓的校长很好理解,总领州学的所有事务,可是对李宽所说的教务主任、教导主任却不明白。
无奈,李宽只好挪出了一部分时间写出了州学的各个职位,标明了各个职位的职责,看过之后众人才恍然大悟,纷纷夸赞李宽。
就在李宽受到夸赞的时候,长安城中的李世民也在夸赞,不过被夸赞的人不是李宽而是冯盎,毕竟冯盎带着大军及时返回长安,为朝廷节省了一批钱粮。
自从得知李宽平定叛乱之后,冯盎便带着大军回了长安城,而且还是一路急行军,确实节省了不少的钱粮,所以李世民一高兴将节省的一部分钱粮赏赐给了冯盎,也让冯盎作为特使带着封赏李宽的圣旨、带着儿子冯智戴回岭南。
这动作,是在向他进言攻伐岭南的世家朝臣表明了冯盎没有造反之心,让世家朝臣熄了征伐岭南之心;也是在向冯盎表明他是信得过的冯盎的,收拢人心。
此举一箭双雕。
看着世家朝臣忧心忡忡的样子,看着冯盎诚心谢恩的样子,李世民得意大笑,终于腾出手对付不将他放在眼里的世家门阀了。
冯盎在京城停留了十日,确认李世民是真心让他带着儿子回岭南之后,才带着冯智戴离开长安城。
就在冯盎启程会岭南之时,李宽也受到了长安城送来的密信。
信上写了很多,张信他们的发展受到了打压,打压的势力来自李世民的百骑司和世家,这点李宽没有办法,张信这股势力是李世民和世家都知道的,受到打压是正常的,毕竟东西两市的三教九流之地都落入到了李宽手中,想要继续发展壮大只能朝世家和朝堂勋贵动手,既然要动手势必会受到打压,李世民自然不愿意见到勋贵受到李宽势力的挑衅,更别提世家了,世家和李宽之间可是有大仇的。
就算李宽在长安城也没办法抗住李世民和世家的双重压力,更别说他现在远在闽州,他能做的就是让张信自己谨慎处理而已。
不过信中所提到了另一件事倒是李宽颇感意外,李纲竟然放弃了太师之职,回到了桃源村教书。
这是李宽万万没想到的,当初的种种早已如过眼云烟,李宽差不多已经忘了还有李纲这个人,现在又收到了这封信,而且信中还有李纲在桃源村的种种作为,说不感激是假的,不管李纲究竟是因为什么回到桃源村教书,总之是放弃了高官厚禄,有李纲在桃源村能让他再次安心不少,毕竟李纲门生故吏众多,桃源村在外行商的人至少能受到公平待遇。
要知道,楚王府的产业在整个关中之地都有一些,难免有些官员迫于世家的压力或是为了讨好世家大族,从而打压楚王府的产业。
俗话说的好,不看僧面看佛面嘛,或许他这个被贬的王爷在官员眼中没多少面子,但是李纲的面子还有的,李纲在桃源村教书多少也能让各地官员衡量一番,能平等对待楚王府的产业,李宽便已经满意了,他确实感激李纲。
信中最后提到的便是李世民下旨晋升他为亲王、封赏冯盎了,晋升为亲王李宽并不在意,但心里却是高兴的,只要没有让他回长安,他便是高兴的。
当然,也提到了冯盎不日便会带着李世民的圣旨回到了岭南,这个问题李宽没放在心上,冯盎回不回岭南,在他眼里关系不大。
不过,有人却放在了心上,在得知冯盎要回岭南之后,刘仁轨、马周、薛万彻、王翼、胡庆来了次五人的座谈会,胡庆现在作为护龙卫的首领,参与这次会议没有问题,而王翼跟随李宽平定罗窦叛乱所展现出来的武艺让薛万彻极为欣赏,两人现在是心心相惜,所以薛万彻将王翼也给拉来了。
胡庆是护龙卫的首领不假,可惜出生比不上四人,不懂朝堂中的弯弯绕,一场会议下来愣是没明白其余四人为何要担忧,在他眼里,李宽乃是楚王,是王爷,而冯盎只是国公而已,王爷哪里需要怕一个国公,认为四人的白担心了。
胡庆也是一个实诚人,不懂便问,结果四人各有担忧、心有所思,竟然没人听到他的问话,也没理会他,于是他找到了李宽。
在得知五人私下召开座谈会之后,李宽找来了四人。
坐在上首的座位上,轻轻抿了一口茶水,“还是这炒茶别有一番风味,咱们大唐的煎茶就不是人喝的。”
薛万彻四人傻眼了,不知道该怎么接过李宽的话头,他们已经喝了好多年的煎茶了,煎茶不是人喝的,那他们是什么?
李宽也察觉到了自己说的这句话大有问题,尴尬的咳嗽了两声,笑道:“本王知道你们在为冯盎回岭南之事感到忧心,不过大可不必······”
李宽的话为说完,薛万彻打断道:“殿下,冯盎在势力如何,您应该知道,冯盎可不是简单之辈啊!”
“本王自然知道冯盎不是简单之辈,能在岭南之地做到一家独大又岂是简单之辈,不过你们也是杞人忧天了,至少冯盎现在是不敢对本王怎样的,反而他还得给本王送礼表示感激,虽说咱们此次打着帮助冯家的旗号,冯家人不会相信,但此次平定叛乱确实有咱们的功劳在,陛下和朝堂大臣也认定了咱们的功劳,就算冯盎因为咱们带兵进入冯家的地盘,他也不敢说什么,难道你们还认为冯盎会因为王翼射杀了一个家将便来找我闽州的麻烦?”
李宽又抿了一口茶水,继续说:“陛下在五岭之外布下了多少大军,这点本王不清楚,但是总归是布下了将士的,就凭冯盎的手下人能否打下本王的闽州还得两说呢,他想要在岭南自立,他是嫌命长了,你们真当五岭之外的将士是摆设啊!更何况陛下能让冯盎带着冯智戴回岭南,极有可能已经确认了冯盎没有造反之意,他又岂会带兵攻打闽州,顶天了也就来给本王彰显下他冯家在岭南的实力而已,反正咱们井水不犯河水,何必怕冯盎,更何况多年后岭南是谁说了算还不一定呢。”
说完,李宽自信一笑。
五人静静地听完李宽的叙述,沉思片刻之后,放下了心中的担忧,看向了自信大笑的李宽,随即除了胡庆之外,四人的脸色一变,心中震惊不已,毕竟李宽最后的一句话有些耐人寻味。
当初刘仁轨看过李宽的凉州计划之后便想到过李宽有争夺帝位的心思,现在听到李宽的最后一句话,他几乎可以确认了,只是现在的心情与当初天差地别了,想到自己已经牢牢的绑在了李宽的战船上,他笑了;至于马周、王翼、薛万彻三人便是单纯猜到了这个可能,心头火热,毕竟在权势面前,很少有人能淡漠以对,也许有些人只是为了权力,也许有些人是为了施展才华、施展抱负,为了能名留青史。
不管是为了名还是为了利,若是李宽真能登顶帝位,他们便是心腹重臣,他们有施展才华的机会,一州之地总是比不上一国之地的。
就在这次会议之后,过了半月,正在与刘仁轨和马周商议船厂建造的李宽听到了怀恩的禀告——冯盎来了。
:。:
wxi7
第330章 与冯家的二次交锋()
安慰薛万彻他们的话仿佛还在耳边,可是一听到冯盎来了,薛万彻他们还是露出了如临大敌的神色,只有李宽脸色平静,看不出内心的想法。
其实李宽也紧张,在大唐没人敢忽视冯盎的存在,想当初冯盎进长安是,李世民带着百官在明德门前迎接就知道冯盎是一个何等强大的存在,在岭南的这片土地上他就是王,是岭南这片土地的主人。
不过李宽却不能在薛万彻面前表现出来,毕竟他是所有人的主心骨,兵怂怂一个将怂怂一窝的道理,他还是明白的。
来闽州之前便一心想着不要与冯家起冲突,可是事情往往有太多的变数,不带兵打出一个威严,想要让闽州治下的僚人们臣服太难了。不论平定叛乱的结果如何,这次带兵去罗窦确实打了冯家的脸,当初冯智戣的态度就可以看出许多问题,冯家必然是要来示威的。
李宽认为冯盎是来示威,可是看到冯盎一脸笑嘻嘻的样子又不像,当他看见冯智彧进门之时,李宽确认了,冯家人确实是来示威的。
“楚王殿下,你当初射杀我冯府的家将是否应该给一个交代?”跟随冯盎进门,没向李宽行礼,冯智彧开口便是要交代,毕竟岭南的王回来了,他很有底气。
“交代,你要本王给什么交······”
代字并未说出口,因为李宽看见了一脸笑嘻嘻的冯盎,转身便朝着冯智彧扇了一巴掌,下手不轻,冯智彧的脸上顿时出现了一个清晰的巴掌印。
交代,冯盎可以要,不过冯智彧说出来却不行,毕竟身份不对等,你冯智彧又有什么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