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贵娇》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权贵娇- 第20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长隐公子此来。一是为了向沈度道谢。二是为了另一件重要的事。在长隐公子看来。这事甚为重要,他必须亲自来沈家一趟。

    “现在,连太子詹事都定下了。皇上巡幸江南一事,便应该提起了。我近日会进宫一趟,只可惜,现在不是去江南的最佳时机,此事或有阻滞。”长隐公子如此说道,神色仍显苍白。

    沈度那一套拳,让长隐公子心中郁气少了许多。也正因为这套拳,使得长隐公子对帝王巡幸江南一事有了热切。

    从沈度提醒他江南库一事起,长隐公子就知道沈家在江南必有所谋划。这谋划,还是为了当年的事。

    当年的事,明面上的第一人,就是成国公秦邑。他现在已经可以确定,沈家在江南所做的种种布置,就是针对秦邑!

    他想着,不管沈家打算对秦邑做什么,皇上都是重要的一环。秦邑乃成国公,是大定五国公之一。能将秦邑定罪的,就只有皇上!

    须得,皇上亲自去江南吗?

    这个问题,长隐公子卧病的时候,时常在问自己。答案当然是肯定的,但现在,却不是去江南的最好时机,因为润州大疫。

    润州靠近江南府,虽则疫病已经基本平息,但还是会滋生出很多担忧。

    沈度为长隐公子斟了茶水,思忖着如何开口。长隐公子甫开口就是这些话,就像往日沈肃和陆清等人在商量事一样。熟稔是有了,亲近是有了,但沈度却觉得有些陌生。

    到底,他不忍拂长隐公子一片好意。

    “无妨。润州的疫情不会影响到江南府。况且长隐不以为,这才是巡幸江南的最好理由吗?”沈度笑道,回与心中所想。

    长隐公子的话语,他此前就和沈肃商量过了。巡幸江南一事,从去年拖到现在,就算时机再不好,沈度都要将它变成最好的。

    沈度的反问,令长隐公子有思,随即也点点头。的确,计之说得没有错,这是最好的理由。

    长隐公子长于富贵人家,无论做何事首先想的都是安稳第一,譬如千金之子坐不垂堂这样的话语,他自小听到大,所以才想着崇德帝会因为自身安全,从而取消巡幸江南的打算。

    谬矣。

    想了想,长隐公子说起了自己的祖父韦传琳,现在的安国公。

    想到韦传琳收了江南银库的干股,长隐公子掩不住眼中的低落,说道:“韦家的半成干股,已经送回江南银库了。过去这些年,安国公府从江南银库所用,我会想办法补回的。这一事,多谢计之了。”

    前些日子,他为了扫平安国公府在江南的痕迹,殚精竭虑,才会使得病情加重。现在,干股退回去了,账目上的痕迹,他也在努力扫干净。

    但表面上清楚明白,并不代表着什么事都没发生、——长隐公子也不知道,安国公府会不会真正安稳。

    如果不是沈度提醒,长隐公子现在还被蒙在鼓里。他万万没有想到,祖父真的会选择一条置安国公府于死地的路。

    自作孽,不可活。

    就连长隐公子自己都在想:若是安国公府真的出事,会不会是报应?当年的事,安国公府也参与了。举头三尺有神灵,做了的事情肯定会有果报,谁能避得过?

    “计之,当年……我……”长隐公子抬头看着沈度,想说的话,却断断续续,艰涩不已。

    沈度阻止了他,还是不想再说这样的话题:“不必说了,过去的事,我已经不记得了。”

    长隐公子默然,就这么与沈度对坐着,不知道该说什么了,最后只得叹息了一句。

    终于论及江南事了,从去年到现在,帝王巡幸,始终没有成行。这一次,还会不会有所拖延?

    (章外:一直想写的,就是男女主之间的互信互爱,呼……)(未完待续。。)

    ps:  第一更!数据颇为惨淡,我可不可以叹息一句啊?~~

420章 弦动

    (第二更!)

    除了长隐公子和沈度外,朝中最先得知崇德帝有巡幸打算的,是礼部尚书张明德。

    因为崇德帝召见了他,询问了帝王出巡所需的法驾、卤薄等仪仗定制。所谓闻弦歌而知雅意,张明德立刻就领悟了崇德帝的心意。

    皇上有意出巡!

    当即,他就回道:“回皇上的话,吏部准备法驾、卤薄等,需时并不多,约一个月可。”

    礼部会要当中,关于帝王出巡、行幸的开篇就是“四时蒐狩,前王常典,事有沿革。”,既然是常典、沿革,那么礼部就不要制定章程,只需按照先前仪制准备即可。

    花时,自然不用太多。

    张明德觉得有些奇怪:皇上缘何突然想出巡了?

    崇德帝并不是一个喜好出巡、行幸的皇帝。——这或许与他曾册封为平王、迁居外地三载有关。一些位重的官员都能察觉到,崇德帝对京兆的归属感比前几任帝王都强烈。

    这种强烈,无所谓对或错,个人感情使然。是以,张明德只是感到奇怪而已。

    张明德只是知道崇德帝欲巡幸,但帝王去哪里,他却是不得而知。但这对礼部无妨,该作的准备,还是可以事先做的。

    不想,崇德帝却说道:“朕只是问问,礼部尚不用准备什么。”这话语是令礼部不宜有动,言下之意是:他欲巡幸的事,尚不想让朝官知道。

    张明德恭敬领命。心中压下了想让礼部官员准备仪礼的打算。至于他自己,参详参详某些内容,还是可以的。

    张明德离开之后,崇德帝继续翻着奏疏,却不太看得进去。——他还是在想着巡幸江南一事。

    巡幸江南,是他去年就有的打算,只是朝中各种事情不断,就一直拖到了现在。早两日,长隐公子进宫,在太液池品茗的时候。提及了江南的绝好春/色。让崇德帝心思泛动。

    长隐公子久病初愈,对山河景色自是无比向往,在茶香袅袅之中,他叹息着说道:“臣卧病之时。总想着春日早些到来。殊不知。现在身体稍微好些了。最好的春/光已经去了,还是要多出去走一走才是。”

    他的语气,带着黯然和期待。谪仙般的容颜,总能让人生出一种油然赞同感,崇德帝也不例外。

    趁着国朝山河大好,多出去走一走,的确是一件乐事。

    崇德帝登位之后,也出巡过两三次,最远都是去了靠近京兆的关内府。像江南这么远的地方,他还没去过。唔,登位之后没有去过。

    听到长隐公子这么说,崇德帝也有些怃然,略略说了去年巡幸的打算。倒不是为了听从长隐公子的建议,只是心里漏出多少真实想法来。

    “皇上,山河大好,值得一去。巡幸亦是理政之一。臣以为皇上出巡,以观风问俗,示威于四海,广布浩荡皇恩,是件好事。”长隐公子说道,点到即止。

    他时常与崇德帝品茗,还是清楚崇德帝心思的。他只说山河和理政,决口不提旁的,便是知晓有这样的诱因已经足够。

    的确,足够了。

    长隐公子的话语,已经勾起了崇德帝的想法。准确地说,巡幸江南的打算,一直在其心中,现在只是被长隐公子引出来而已。

    他有这样的打算,却还没有最终确定。多番思虑之下,他便召来了礼部尚书张明德。

    问及巡幸法驾,其实在崇德帝心中还是倾向巡幸,只是仍有顾虑罢了。他的顾虑,很简单,就是监国的问题。

    他若是出巡,京兆百官所禀,九府十六卫之事,总得有人处理。朝政中心,仍是在京兆。

    一连数日,崇德帝都在想着这种顾虑。最终,还是中书侍郎杜预的奏请,令他下定了决心。

    在宣政殿早朝之时,杜预出列,朝崇德帝禀道:“皇上,现国朝承平,太子已立,臣奏请皇出京兆,巡幸九府!臣闻寻访问俗,大化所先。故帝舜巡狩,望秩山川,遍于群神……”

    中书省为帝王出言建策,奏请崇德帝巡幸,是杜预这个中书侍郎的职责之一。但他这些话一落,仍是使殿中官员愣了愣。

    他们呆愣的原因,大抵和张明德差不多:皇上并不喜欢出巡,杜预为何会在提出这样的建议呢?若是皇上出巡,京兆政事谁来处理?

    不少官员都觉得,现在不是出巡的时机。皇上出巡,当然是由太子监国,但现在东宫属官配备尚未完成,太子监国,可行不?

    朝官们心有疑虑,在杜预之后,一时都没有官员站出来,不管是附言还是反对。

    过了好一会儿,太仆寺丞崔韶才出列,附言陆清所请:“皇上,臣赞同陆大人之言。以因行幸,振威耀武,愿皇上所幸之处,德化尽敷……”

    崔韶是顾霑的远亲,此时出言附议杜预的话,使得官员们不由朝顾霑看了几眼。顾霑也是赞同的意思吗?

    顾霑神情自若地站着,脸上什么都看不出来。他心底里,对此事无可无不可。崔韶会赞同陆清之言,定是出于自心,他并没有多加影响。

    听到巡幸之事,在宣政殿上的朱宣明,眼睛不由得亮了亮:若是父皇出巡,那就是自己锻炼的机会到来了。不管父皇出巡一月还是两月,这段时间,自己就能接触朝政,亲自处理朝事了。

    想到这里,朱宣明觉得血液都在奔腾,心口都微微泛热,激动得!

    这时,太常卿韩士元却出列反对了:“皇上,巡幸九府,劳师动众,六宫与文武官员随行,令得各府震动,非有利之举……”

    韩士元是怕皇上巡幸奢糜,对国朝百姓无多少益处。

    对此,陆清当场就反驳了,道是皇上巡幸的规模可以减少,所带的官员也不用那么多,就不会有所奢糜,云云。

    朝中官员各有看法,一时争论不休。而高坐着的崇德帝,心中的打算却渐渐坚定了。

    随后,崇德帝便下了一道诏书。这道诏书,令成国公府秦邑出了一身冷汗。

    (章外:第二更!我觉得帝王巡幸是个很有意思的话题。调整状态,今日两更。)(未完待续。。)

    ps:  二更!票票在哪里。~

421章 秦邑的害怕

    (第一更!)

    崇德帝就巡幸一事,下了诏书,曰:“古者帝王观风问俗,皆所以忧勤兆庶,安集遐荒。如今国朝承平,尤其是江南百姓富庶、文道兴盛,今欲巡幸江南府。令礼部备法驾、卤薄……”

    人主行幸,礼必有名,以晓示天下,这诏书已将行幸的名目说了出来。法驾、卤薄这些,都是次要的,最关键的地方,在于“江南府”这三个字。

    江南府,百姓富庶、文道兴盛之地,在大定九府之中是有特殊位置。这些年来,江南的士子和大商越来越多。自然,江南府在朝廷和民间的影响,更不容忽视。

    崇德帝登位已十一年,巡幸江南是为了体现对江南府的重视。会选择江南府,也是应当之事。

    有关帝王巡幸的事,之前在宣政殿已经有了一番争论。以中书侍郎杜预为首的赞同派,和以太常卿韩士元为首的反对派,就此几乎在宣政殿中打起来了。

    别看杜预是个喜好音律的儒雅文人,却是火花性子,韩士元说的那句“为免劳民伤财,皇上不宜行幸”的话语,他是绝对不能接受的。

    杜预建议崇德帝巡幸,固有沈家的因素,但更多的,还是出于他在中书侍郎位置上的责任。

    在他看来,帝王不应总是在皇宫之中,巡幸九府,才能对百姓民情有所了解。劳民伤财,那是针对皇上出巡的规模大小而言。这是完全可以控制的。

    宫中的含元殿前,还立着巨大的望君出呢,意在警戒帝王不可耽于后宫、宜出访民间,又怎能因噎废食?

    况且,崇德帝上一次出巡,已经在三年多前了。时隔这么长,也应该出京巡幸了。

    最后,还是崇德帝发话,阻止了这两个人的激烈争论。退朝之后,政事堂的官员就齐聚紫宸殿。经一番商榷之后。就有了这份诏书。

    朱宣明及东宫一系的官员,对这个诏书的态度是心喜的。毕竟,太子监国,是亲自处理朝政。是对太子的最好锻炼。

    不管皇上巡幸的地方是哪里。这都没有多少关系。

    但是。心喜的人之中,并不包括成国公秦邑。事实上,在听到帝王欲巡幸江南府时。秦邑出了一身冷汗,心中所想的,都是如何阻止崇德帝的出巡。

    因为,江南府不仅百姓富庶、文道兴盛,更重要的是,这里还有一个江南银库!

    江南银库,是大定原三大库之一。将近两年前,皇库爆发出贪渎之事,后来朝廷下令裁撤银库,三大库之中,就只剩京兆国库和江南银库了。

    在皇库贪渎事后,崇德帝采纳了朱宣明当时的建议,下令彻查京兆国库和江南银库,最后不了了之。

    现在,江南银库和京兆国库一样,十分平静。加之它远在江南府,除了户部的官员外,便没有多少人会特别关注它。可是,这不代表着,江南银库就是真的这么安稳平静。

    江南银库的问题,秦邑知道得清清楚楚,因为他和江南银库的关系太深了。

    成国公府这些年来,凭着并不兴旺的人丁得以壮大,除了有从龙之功外,还有一大根基就是在江南银库!

    江南银库的主事廖九端,是成国公府亲信之人。在廖九端年轻的时候,秦邑曾救过他的性命。随后,又为他打点了升官之途。可以这么说,廖九端得以任江南银库主事,全是秦邑之功。

    有廖九端在江南银库,所以成功国公府才敢银库的两成干股。这两成干股,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即使成国公府三代不仕不商不农,都足以衣食无忧。

    两年前,在朝廷欲查两库的时候,秦邑已有所警醒。这两年来,他都吩咐廖九端暂且不用往京兆送钱,而且尽量掩饰江南银库的弊端。

    但是江南银库的问题积重,不是成国公府不拿钱就可以解决的。除了成国公府外,大定还有不少权贵都拿了干股。廖九端可以缓成国公府的银子,却不能缓其他人的银子。

    江南银库所在地,就是江南府的杭州。想当然,帝王巡幸既去了江南府,就没有察看江南银库的道理。察看倒没有什么问题,廖九端和江南那些官员,肯定会将面上抹平。

    但不怕一万只怕万一,他担心的是在帝王巡幸之时,江南银库的问题会爆发出来。朝中有多少人在盯着江南银库,都是难以估量的。

    暗处这些人是什么心态,也难测。当初,皇库贪渎之所以被发现,还不是因为一醉楼的谈论吗?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秦邑不得不防。

    京兆之中,受了江南银库干股的,除了成国公府外,还有安国公府。大家都同坐一条船,关于江南银库的问题,秦邑打算好好和韦传琳商量商量了。

    想及此,秦邑便让下人送帖子去了安国公府。却不想,这个帖子根本无法送到韦传琳手中。据安国公府的门房所言,安国公韦传琳生了重病,一律不受拜访、邀约帖子了。

    韦传琳身体不适的事情,秦邑早前已有所听闻。但是,他没有想到,韦传琳会病得这么重,连帖子也不受。

    在这样的时候,韦传琳病了,什么事也无法理会。这对秦邑来说,不是一个好消息。

    思忖一番,秦邑便吩咐道:“去查查,安国公府在江南银库的动作。顺便给廖九端去信,问问江南银库现在情况如何。”

    廖九端的书信,已经有数月没有来了。秦邑先前因为秦邑的身亡,一直都无心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