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清晨双方展开了最后的决战。和昨天的战斗一样,在天神下凡般的冉闵指挥
下冉魏军又把慕容恪的军队打败了,但在冉闵杀到敌人大营前时却闯到了慕容恪精心布
置的连环马阵里。终于陷入重围,手下七千多人全部战死,冉闵也在突围中被俘。
让我们凭空想象一下这场惨烈至极的恶战:初夏的清晨,冉闵乘坐着朱龙宝马站在
山头上,命令早已集结好的向山下的敌人发动最后的突击。慕容恪的骑兵昨天已被冉闵
杀破了胆,但在慕容恪的严令下仍然不顾死活地围杀从山顶上冲下来的冉闵步兵。一直
所向披靡的骑兵部队在冉闵精心训练的步兵面前竟然毫无效果,冉魏士兵三五个一群使
用长矛大戟阻拦潮水一般的骑兵,举起的兵刃组成一片刀山,形成一道天然的死亡线,
四面八方冲过来的骑兵到了冉魏军阵面前就纷纷倒下。突然冉魏的阵形里发出一声怒
吼,士兵们纷纷往两边闪开,一位红马黄袍金战甲的将军杀了出来,他左手使一柄双刃
长矛,右手使一柄连钩戟,坐下一匹炭火般通红的战马,那些骑兵都知道是冉闵来了,
发一声喊四处逃散,但怎么跑也跑不过神骏异常的朱龙宝马,冉闵一路追杀,连斩三百
余人,前方就是慕容恪的中军大旗。
站在旗帜下的慕容恪也为冉闵的神勇所震慑,和身经百战的冉闵相比自己毕竟还是
个年轻人,万一冉闵真的有传说的那么可怕,连环马阵抵挡不住的话,五千人都被铁链
拴在一块被冉魏军包围了将面临全军覆没的危险。。。不管他,豁出去了,于是,冉闵成
为历史上连环马的第一个牺牲品。
把战马连起来包围敌人的战术在兵书上闻所未闻,冉闵自然也没见过,所以天不怕
地不怕的他就抖擞精神前来冲阵,但五千骑兵用铁链连在一块,人死了马仍然在前进,
即使个别胆怯的骑兵要逃跑也左右不了整个的队形,不久冉闵和他的军队就被团团围
住,即使再有天生的神力也无法应付杀不完的骑兵。
战斗从早晨杀到中午,冉闵的精力之源终于枯竭,冉魏步兵越杀越少,慕容骑兵越
围越多,在拼死突围的冉魏士兵掩护下,冉闵终于杀出包围圈,但那匹和冉闵一样勇猛
的朱龙战马却因过度疲劳而倒下,于是冉闵被俘,他的手下仍然在机械地和敌人拼命,
掩护随军的其他重要官员撤离战场,一直杀到最后一人。
慕容恪灭掉了冉魏,慕容部落也终于有了自己正式的国家:前燕,成为能和东晋前
秦前凉平等说话的新兴势力。
后面的三场大战限于篇幅不再一一详述,无论是平定青州叛乱、平息慕舆根政变、
和奇袭洛阳,都只突出了慕容恪个人的天赋,对整个慕容部落和中国的影响不如前三次
战争意义重大。所以,这里把慕容恪的履历表一下翻到最后一页,占领洛阳后的前燕,
东晋前秦无人敢应战,处于日中天时候。
这时的前燕应该是东晋历史上最害怕的敌手。北方胡国大都武勇过人,但大都不会
让东晋上下一致畏惧,即使是后来强大如前秦者,也有成天乐呵呵的谢安来对付,当时
苻坚刚接过王位,王猛刚出道不久,苻融才十几岁,在前燕和东晋眼里前秦还算不上什
么威胁。只有在野心勃勃的慕容俊和战争天才的慕容恪统治下的前燕才使当时每个国家
都感到恐慌。这种恐慌《晋书》里暴露无遗。
“宣英(慕容俊的字)文武兼优,加之以机断,因石氏之衅,首图中原,燕士协其
筹,冀马为其用,一战而平巨寇,再举而拔坚城,气詟傍邻,威加边服。便谓深功被
物,天数在躬,遽窃鸿名,偷安宝录。犹将席卷京洛,肆其蚁聚之徒;宰割黎元,纵其
鲸吞之势。使江左疲于奔命,于是陷金墉而款河南,包铜城而临漠北,西秦劲卒顿函关
而不进,东夏遗黎企鄴宫而授首。当此之时也,非夫天厌素灵而启异类,不然者,其锋
何以若斯!”
注意《晋书》是把东晋当作正统的,所以前燕就变成了大反派,也就有了这段充满
酸葡萄心理的评论。(房玄龄的文才确实厉害,写得又酸又有气势^_^)能够成为敌人
眼里最可怕的敌人,是一个武将的最大心愿,慕容恪就是了。
慕容恪统帅部队并不是靠严明的军纪,而是靠让后人大跌眼镜的放羊式管理。他的
御兵思想有点象汉朝的李广,即使手下犯了错误也故意纵容,但手下却没有因为慕容恪
纵容部下而故意犯错的。因为他们一旦犯了错误,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替他们遮掩,第
二件事就是自扣几个月的工资。(官属、朝臣或有过失,不显其状,随宜他叙,不令失
伦,唯以此为贬。时人以为大愧,莫敢犯者。或有小过,自相责曰:“尔复欲望宰公迁
官邪!”)所以才有一个奇特的现象,慕容恪越纵容部下,部下们就越是自觉维护自己
的形象。所以才有“恪为将不尚威严,专以恩信御物,务于大略,不以小令劳众。军士
有犯法,密纵舍之。营内不整似可犯,而防御甚严,终无丧败。”
当然如果单论打仗慕容恪可能还是比后来的赫连勃勃略逊一筹,但武将要看综合素
质的。就象游戏里面的赵云和吕布的差别一样。如果论一对一单挑或两人各带一支军队
对拼的话,吕布赢的面要大的多。但赵云性格严谨沉着,打仗时派赵云当统帅绝对是
“你办事,我放心”,而从三国志三打到八的玩家们恐怕没有一个会拿吕布当统帅的,
叫吕布当统帅出去打仗的话,打完后八成就要造反,如果他不造反的话他管的百姓就一
定要造反。
慕容恪并不是单纯的武将,他后来出将入相,全心全意地辅佐幼主,成为一个相当
优秀的政治家。能够做到“恪虚襟待物,咨询善道,量才处任,使人不逾位。朝廷谨
肃,进止有常度,虽执权政,每事必咨之于评(指慕容评,慕容恪的搭档)。罢朝归
第,则尽心色养,手不释卷。”如同辅佐阿斗的诸葛亮那样,慕容恪对侄子的辅佐也真
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大力起用慕容垂等人,治理的前燕一片朝气蓬勃,比诸
葛亮还要诸葛亮。(当然这和人的经历有关,诸葛亮是长于政事,短于治军,不是说诸
葛亮不会打仗,而是在内政方面的才能比军事方面更大,而慕容恪正好反过来,这样邻
国就只有倒霉的份)
说他是十六国第一名将,不光是指政治方面,更多的还是军事方面,十六国时期身
经百战一生不败的名将很多,而只有慕容恪一人在他掌握军权的几十年里,不光他自己
指挥的战斗全部取胜,连整个前燕的所有军事行动几乎都取得了胜利!(再回头对比一
下同样是昏庸小皇帝却越打越衰的蜀汉)
煮酒论英雄之四 东晋二 遗臭流芳本一身的桓温
接着第一篇的内容,回头看一下东晋。
东晋为什么会出现君主立宪制的萌芽?为什么后来的中国没有走向类似西方的完备
的君主立宪制?为什么中国的历史在东晋拐了个弯,又回到了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而
且专制程度不断增强到20世纪?
问题的根源就在于魏晋时期的士族政治,或者叫门阀政治。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
何,整个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都和门阀制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两者一齐发生、发
展、灭亡。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一支门阀贵族是位于山西闻喜县的裴氏家族,是活跃在
中国南北朝隋唐时期中国政坛上强大势力。出了几百个状元、驸马、将军、宰相等,
(抱歉具体数字没查)有道是“天下无二裴”。但目前在中国已经很难找到门阀政治的
痕迹了,而在奉行君主立宪制的英国和日本,还可以看到这种世代相传的大家族政治或
大家族经济模式。比如英国的爵士家族有很多已延续了近千年,他们仍然保存着自己的
古老的族徽和礼节仪式,日本也有许多的政治家族,有的一家六七代都是日本政坛上的
活跃人物。而在门阀制度破坏殆尽的中国或俄罗斯等国家,一百年前的政界要人,他们
的后裔几乎都成为了普通百姓。
门阀政治在东汉已经有很深的苗头了。东汉末期河北大军阀袁绍的口头禅就是“俺
家系出名门,四世三公”,就是说袁家每一代先人中都出过国家的最高级官员。到了三
国时期的东吴就是门阀制度的典型国家。东吴的诸文臣武将中,一大多半都是出身江南
的名门望族,千万不要信三国演义上说的孙权求才若渴如何寻访大贤等等,其实除了孙
坚的老部下和孙策刚出道时的发掘出来的周瑜鲁肃等勉强可以说是小地主以外,到孙权
时候进来的新人基本上都是出身于江南四姓的的顾、陆、朱、张或与他们有各种各样乱
七八糟裙带关系的亲友团。
造成门阀政治的主要原因还是在于没有一种有效的官员选拔录用制度,(比如后来
中国实行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是士族出身的官员最大的威胁。唐朝时的朋党之争,原
因就在于科举制度出身的官员和门阀制度出身的官员之间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巨大差异)
政府选拔官员主要看名气,名声大的人容易当官,甚至名人的门生或门生的门生也比普
通人容易当官。所以,如何让自己尽早尽快出名,成为当时年轻人的最主要任务。出名
后随之而来的就是金钱、地位和荣誉。东汉的时候就有一位叫许武的人,和他的弟弟都
是不学无术狗屁不通的家伙,为了出名,许武的爹死了后商量分家产,把大部分家产都
据为己有,只给弟弟一间破房,这样弟弟就以谦让而“举为孝廉”,等弟弟升官了后许
武又把大部分家产送给了弟弟,这样哥哥也因为谦让而“同举孝廉”。(初中的课本上
有一首东汉时的民谣,对这种体制作了深刻的揭露: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
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还有什么孔融让梨陆绩怀橘等少年出名的神
童,诸葛亮庞统并称为卧龙凤雏等等,大都有着作秀的成分。
曹操刚起兵时候的许多谋士都是靠互相举荐、互相吹捧而上任,而他本人也是出身
于这种臭哄哄的“孝廉”,所以曹魏后来就实行了一种叫做“九品中正制”的制度,由
中央派官员到地方去品评人物,把知识分子定为九品,作为录用新官员的依据,以打击
地方上的浮夸风。这种方法开始或许有些成绩,但官员同志对地方的具体事务不熟悉,
越后期就越容易抓瞎,为了省力气就基本上只注意预选者的身世背景,就造成了一种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这样门第越高,族人官越大,而族人官越大,他
的出身门第就越高,形成了一种新的恶性循环。而且这种恶性循环不因朝代变迁而改
变,因为即使老皇帝下台了,新主子只要还实行这种考察官员制,只要我的名门望族不
倒台,他就还得从里面选人。所以门阀子弟根本不需要对自己的朝廷尽职尽责,他们只
需要对自己的家族尽职尽责就够了,什么政府倒台、国家换代对自己来说比换鞋垫还无
足轻重。而且也不能对国家尽职尽责,因为一旦对老的国家尽职尽责了,新主子来的话
自己的脑袋掉了是小,家族破败了才是罪不可赦的大事。无论什么时候,只要保住了自
己的门第和血统,就是保住了自己政治权势、社会地位和经济财富的基础。
既然这帮人不能为国家出力,那么平常没事干的时候只有练嘴皮子来消磨时光,用
现代话叫做“聊天”,并将其美其名曰“清谈”。下面是某词典对“清谈”的解释:
清谈
魏晋名士以清谈为主要方式,针对本和末、有和无、动和静、一和多、体和用、言和
意、自然和名教的诸多具有哲学意义的命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清谈的进行有一套约定
俗成的程式,清谈一般都有交谈的对手,藉以引起争辩。争辩或为驳难、或为讨论。在
通常情况下,辩论的双方分为主客,人数不限,有时两人,有时三人,甚至更多。谈话
的席位称为「谈坐」,谈论的术语称为「谈端」,言论时引经据典称作「谈证」,谈论
的语言称为「谈锋」。在清谈的过程中,一方提出自己对主题内容的见解,以树立自己
的论点,另一方则通过对话,进行「问难」,推翻对方的结论,同时树立自己的理论。
在相互论难的过程中,其他人也可以就着讨论主题发表赞成或反对的意见,称为「谈
助」。到讨论结束时,或主客双方协调一致,握手言和,或者各执一辞,互不相让,于
是有人出来调停,暂时结束谈论,称为「一番」,以后还可能会有「两番」、「三
番」,直至得出结论,取胜一方为胜论,失败的一方为败论。
平心而论这种辩论并不是一件需要全盘否定的活动,但如同八股文一样,本身是一
种很有意境的文章格式,一旦成为科举范文上升到了理论的高度就变成大的吓人的怪
物。清谈也是这样,工作之余偶尔为之可以娱乐身心,但一旦全社会全民究其一生都搞
这个的话,带来的后果只能以恐怖来形容。因为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谈资总是有限的,当
谈到再无可谈的时候就要变着法来生事了。
事实上这些门阀子弟大都不学无术,不要指望着他们能在哲学理论上有什么建树,
对于这帮人来说清谈的内容主要有三种:一,没事嚼别人的舌根。点评别人如何如何,
从对方的外貌身世开始说起,一直到品格、才华,性格等等,并把它美其名曰“品藻人
物”。用一些耸人听闻的语言来描述一个人,比如“飘如流云,矫若惊龙”、“岩岩若
孤松之立,朗朗如日月入怀”等肉麻当有趣的鬼话。对于这些门阀子弟来说,想办法吸
引某个有地位的清谈家对他说出这样的评价,比摇出五百万大奖还要重要。
二、议论时政。因为嘴臭而杀头的门阀子弟也不少,但大家仍然把此当作一种充满
危险和刺激的竞技活动,这竟然是余秋雨老爷爷大发感慨魏晋不让知识分子活命的原
因。别看他们绝对不会为国家出一点力,但从一旁发表的对施政方针的高见往往洋洋洒
洒不下数万条。本章的主人公桓温就经常受此所累。不过也不是一无是处,至少发明了
清官浊官等有趣的分类,就是说,整天闲谈不干事的官员,是高贵的士族门阀代表,因
为他们经常搞清谈,所以称为“清官”。清官里面还要分一清、二清、三清等等,谢安
就是清官的典型,而对于那些成天忙里忙外负责具体事物的官员,大都是寒门出身,因
为他们做的事情都是所谓“尘世间的浊事”,被称为“浊官”,桓温就是东晋第一个大
浊官,需要列入《东晋*奸臣传》。
三、制定出门阀士族的游戏规则。给门阀士族划分出什么侨姓、吴姓、郡姓、虏
姓、著姓、甲族、冠族、右族、旧族、膏梁、华腴、高门等奇怪的称呼,比如王这个姓
很普遍,但东晋大权臣王导出身的这一支则是天下所有王姓里面最高贵的。他们住在建
康城里秦淮河畔的乌衣巷,称为“万王之王”。其根据就是东晋那些蠢猪皇帝奉行的血
统论,还有一个就是狗屁不通的嫡庶论。一家里面血统最高贵的正妻生的儿子称为
“嫡”,第一个儿子称为“长”,那么嫡系长子就是最尊贵的儿子,其他的儿子就是庶
出。他们长大后就会碰到许多莫名其妙的霉气。这种风气影响了全中国。比如上章说的
慕容皝的哥哥慕容翰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