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枭士》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寒门枭士- 第4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射箭考试已经开始了,每个考生都有自己的靶位,每个靶位前都排了长长的队伍,一时间,空中箭矢乱飞,大多不知所踪,很快,第一个考生大哭着走了,他跑步没有通过,射箭又是十箭零中,这样,就算他学识考得再好也进不了县学。

    蒋知县拉长了脸,他心中一点都不怜惜,在看他来,百无一用是书生,肩不能扛,手不能提,上不了战场,打不了仗,读书有屁用。

    第十靶位有二十名考生射箭,这二十人除了李延庆和岳飞外,其他十八人都是蒋知县亲自批了条子的考生,其中就包括汤怀和王贵。

    实际上这十八人都不用参加武技考试,只要通过最基础的学业考试便能入学,可问题是,有些大户子弟连最基础的学业考试都通不过,那只能以武学备考的名义县学了。

    李延庆和几个伙伴坐在草地上考官召唤,李延庆头枕在双手上,嘴里嚼着一根多汁的草茎,眯着望着天空的蓝天白云,他在考虑自己如果年底考过了解试,那自己下一步该去哪里?是回来跟周侗学武,还是像师父说的,走出皑皑群山,辽阔的平原,这个问题他一直在考虑,却着实难以决断。

    “李延庆!”

    一名考官大喊,岳飞连忙推了推李延庆,李延庆从沉思中惊醒,立刻举手,“在这里!”

    “做好准备,下一个就是你了。”

第七十三章 喜讯传来() 
蒋知县亲自出任第十靶的考官,这很有必要,以免下面人办事不力,坏了他的安排。.M

    蒋知县粗中有细,他不允许代考替考之类事件出现,绝不会让人抓到他的把柄,他自有他的办法。

    比如这一位邱怀安,汤阴县邱记银铺的小东主,长得牛高马大,肚子里却是一包草,最基础的学识考不过,跑步累倒在半路,举重勉强过了,现在只剩下射箭这一个机会。

    可如果不让他进县学怎么对得起人家父亲送的五百两银子。

    一名心腹士兵跑来低声道:“邱怀安十箭零中。”

    蒋知县点点头,“我知道了,下一个是李延庆上,王贵准备。”

    他提笔便在邱怀安旁边写下了,‘十箭五中!’

    这位邱学子便算通过了武科考试,将以武学备生的身份县学。

    “下一位李延庆上,王贵准备!”

    李延庆脱去外袍,活动活动手臂,从弓架上提起弓,是标准的五斗步弓,对他稍微偏轻了,他一般用八斗弓。

    李延庆放下弓,又从旁边取过八斗弓,蒋知县眼睛一亮,三年来他还是第一次考生取八斗弓。

    蒋知县虽然很贪财,但他也很惜才,对有钱的考生他会另眼同样有真才实学的考生也会青睐有加,当然,真才实学是指武技,而不是学识。

    有士兵把箭架抬过来,李延庆却摆摆手不用,他将一壶十支箭背在身后,站在射箭线后,射击的指令。

    蒋知县点点头,士兵立刻一挥旗帜,李延庆抽出一支箭,搭弦拉弓,弓如满月,一箭疾射而出,‘啪!’这一箭正中靶心。

    四周顿时欢呼起来,但李延庆却不停,十支箭如连珠般射出,一箭快似一箭,一口气如行云流水般射完了十箭,箭箭射中靶心。

    四周却鸦雀无声了,人都呆住了,连蒋知县也张大的嘴,谁也没有见过这种射法,半晌,四周欢声雷动,考生都热烈地鼓掌。

    蒋知县眼睛笑眯成一条缝,这个李延庆去汴京参加武举也没有问题了,他欣然提笔记下了十射十中。

    这下子他可以好好顶一顶州府那群蠢货了,谁说县学武技考试选拔不出人才,这不就是吗?

    李延庆抱拳向众人行了一礼,抱拳退下,王贵也精神抖擞上前了,对士兵道:“我也要八斗弓!”

    .......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自从李延庆他们走后,姚鼎又开始筹办新一期的‘白虎堂’了,白虎堂是学子们的称呼,它的学名叫做‘县学备考房’,明年这个时候,又该有新的一批学子离开鹿山学堂,去县学考试了。

    姚鼎已经老胳膊老腿,小学房和中学房他都不管了,县学又招募了一位师父,姓葛,也是举人出身,准备接手大学房,姚鼎只负责最后一年的备考。

    书房内,姚鼎正在听取李大光的建议,李大光的建议已经提出好几天了,他建议从学校后面开辟一条小路,直通社庙,学子们每天便可走小路去社庙跑步射箭,不用再走前面的官道,这个建议本身不错,但几大乡绅都不同意,学堂背后是鹿山,开后门会影响风水,在李大光的反复劝说下,几个乡绅最后提出,除非姚师父答应。

    姚鼎对风水倒不是很在意,他更关心费用问题,他微微笑问道:“修路可以是要花钱的,李师父有过算计吗?”

    李大光连忙道:“我仔细算过了一个大工两百文一天,我们可以请十个大工,一天就两足贯钱,最多半个月就可以修好了,加上一些砂石材料,加起来最多五十贯钱,这样一来,社庙前空地就变成我们学堂的校场了,现在学堂太拥挤,学子们都没地方跑步射箭了,外面又不安全。”

    姚鼎点点头,“我知道了,就请四大乡绅每家出十贯钱,我再向县里申请十贯钱。”

    李大光有点尴尬道:“请乡绅出钱,还得姚师父出面才行。”

    “好吧!回头我给他们一人写一封信,就烦请李师父多跑一跑了。”

    “没问题,姚师父写好信,我马上去送。”

    就在这时,远处隐隐传来敲锣打鼓声,声音越来越近,两人都愣住了,这好像是向学堂走来,李大光跳起来便向外奔去,这时,学子们也纷纷从学堂里出来,站满了小小的操场,片刻,一群汉子敲锣打鼓走进了学堂,中间是两名骑着马的衙役。

    他们翻身下马,高声喊道:“县学喜报!”

    每年县学考试前三名都有喜报传向四方乡镇,只是鹿山镇这边很多年没有听闻,今年居然出现了,镇上很多乡民也跟着涌进学堂竟。

    一名衙役高声喊道:“县学喜报,鹿山学堂学子李延庆在县学双试中高中榜,岳飞高中第二名,王贵高中第九名,汤怀中第十名,鹿山学堂治学有方,县府特赏钱一百贯,奖毛驴五头,以示鼓励!”

    学子先是呆了片刻,顿时一起欢呼起来,李大光也激动跳了起来,他不是为堂侄考上第一名高兴,而是他自己终于有一头毛驴了,再也不用双腿跑路。

    姚鼎站在门口,象孩子一样咧开嘴笑了,他就知道那几个孩子不会让自己失望,延庆真的考第一名了。

    鞭炮声在鹿山镇上噼噼啪啪响了起来,大家把过年和春社剩下的鞭炮全部拿出来了,庆贺鹿山学堂再次勇夺魁。

    王贵祖父王万豪正好在镇上,听到自己孙子居然夺得县考第九名,激动得老泪纵横,立刻跪下向祖坟方向叩拜,他的孙子给家族再一次增光了。

    消息很快传遍孝和乡,和五年前的童子会一样,孝和乡再一次沸腾起来。

    。。。。。。。。

    汤阴县汤记客栈内,十七名鹿山学堂学子齐聚一堂,庆祝今年鹿山学堂县考大胜,鹿山学堂一共来了二十四人,结果十五人考上县学,加上李二和另一名学子要去安阳书院读书,真正失败的学子只有七人,这创下了鹿山学堂的最好记录。

    尤其前十名中有四名是鹿山学堂,这更让人激动万分。

    今天汤正宗代表汤家请客,在客栈摆下酒宴请学子喝酒欢庆胜利,除了七名落榜学子已先一步离去外,其他十七人全部出席了宴会。

    汤正宗举起酒杯笑道:“年年前三名都是被汤北乡包揽,但今年我们孝和乡打破了惯例,虽然这里面有武科的因素,但谁也不能否认我们是货真价实的魁。”

    今年李延庆和汤北乡的张显并列文试第一名,但李延庆却在武试中遥遥领先,双科总榜均为第一,汤正宗说的货真价实就是这个意思。

    岳飞虽然文试第五,在他在武试排名第二,双科总榜便挤身第二名了。

    王贵和汤怀也是武试挥极为出色,尤其王贵在射箭考试中十箭九中,汤怀和岳飞一样都是十箭八中,岳飞属于正常挥,但王贵和汤怀却是水平挥了,喜得两人连夸鹿血有效。

    应该说这是姚鼎的功劳,在他五年的悉心调教下,王贵汤怀这样的顽童也最终在文试中考进了前三十名,二十四名学子考中十五人,完全可以和汤北乡学堂并驾齐驱了,姚鼎五年的辛劳最终在这一刻开花结果。

    汤正宗心中激动,汤家也终于有孩子不是靠钱县学了,还高中第十名,他举杯高声道:“庆祝我们胜利,大家干了这杯酒!”

    众学子一起举杯高喊:“干杯!”的!

第七十四章 县城租房() 
考上县学意味着李延庆等人不再是鹿山小学堂的学子,而是堂堂的县学生员了,由于汤阴是产粮大县,官府粮食有余,家境贫寒的学子甚至还可以领取每天一升两合米的补贴。

    不过大刀知县把这种待遇和射箭成绩挂钩,逼迫很多贫寒生员不得不苦练箭术,争取达到大刀知县的标准以领取补贴。

    县考榜的第二天,考上县学的学子都要先去县学录名,然后放假十天,十天后入学报到。

    一早,李延庆和岳飞等人一起来到县学录名,前两天他们还是考生,一转眼他们便成为生员,仿佛就像做梦一样。

    四人兴致勃勃地在县学里游逛,岳飞尤其高兴,虽然读县学学费全免,每天还粮米补贴,但食宿还是要另外收钱的,只是比较便宜罢了,每年五贯钱。

    不过考进前十名可以免第一年的食宿费用,前三名则县学两年食宿全免,岳飞是第二名,这便可以给他家里减轻很大的负担,至少他的弟弟也可以读书上学了。

    “延庆兄!”

    这时后面忽然有人在喊李延庆,四人回头,只见一名年轻生员向这边奔来。

    李延庆顿时认出了,居然是张显,张显这次总榜第五名,主要是武技拖了后腿,李延庆便迎上前笑道:“贤弟有什么事吗?”

    张显笑道:“我要恭喜延庆兄高中榜,我惭愧啊!箭试只射中了三箭。”

    “贤弟太谦虚了,我们应该是并列榜,来!我给你介绍几个好朋友,其实大家在童子会上都见过。”

    岳飞三人向张显见了礼,王贵见他长得太俊雅,心中不太喜欢,嘴角便撇了撇,汤怀却看不出什么表情。

    “几位兄长都已经录名了吧!”

    李延庆笑道:“都已经录名了,再逛一逛就准备回家了。”

    张显挠挠头,“可马上还要去定宿舍,你们不知道吗?”

    李延庆四人愕然,他们竟然不知道现在就定宿舍,岳飞问道:“是谁通知的?”

    “录名那边有张布告,贴在墙上呢!可能是刚贴出来,你们没看到。”

    李延庆四人连忙向录名处奔去,录名处旁边站了一大群新学子,在仰头看着什么,果然是贴出了宿舍招租布告:

    上舍单人独院,每月三贯钱;中舍单人房,每月一贯钱;下舍双人房,每月三百文;另外还有十人房的通舍,每月百文,他们考上前十名食宿,指的就是通舍,要想住好一点,依然要掏钱。

    王贵气得大骂起来,县学抢钱比强盗还狠,岳飞脸色很难看,他现自己把事情想得太美好了。

    李延庆笑着问张显道:“贤弟选的什么宿舍?”

    张显摇摇头,“我都不选,我决定在外面租房子住!”

    “可以在外租房吗?”四人异口同声问道。

    “当然可以!”

    张显笑道:“这是县学传统,有些学子已经成婚了,必须在外租房,而且在外租房很合算,象前后两进的院子,十几间屋子,一个月租金也不过三贯,这边单人独院也就三间屋子,也要三贯钱,太贵了,无非近一点,上学方便一点,我觉得不值。”

    李延庆四人商量一下,他们也想在外面租房子,而且他们每天五更就要早起跑步,据说县学夜里不准出门,五更也属于夜里,他们太不方便了。

    “贤弟的房子找到了吗?”

    张显点点头,“我早就看好了,距离这里不远,只是房子太大,是座四亩的宅子,不过要四贯钱,我想找几个人合租,如果几位兄长有兴趣的话,不妨考虑一下。”

    李延庆和王贵、汤怀商量一下,便欣然笑道:“我们去看看贤弟的房子。”

    “老岳,你怎么不走?”李延庆见岳飞没有动,不由有些奇怪地问道。

    “你们去吧!我想去看看宿舍。”岳飞想住在学校的通舍内,虽然他知道李延庆和王贵不会让他负担房租,但他实在不好意思。

    “别说傻话了我天天来县学帮你翻墙去跑步,我才不干!”

    李延庆和王贵不管岳飞说什么,死活将他一起拖走,岳飞无奈,只得和他们一起去了。

    。。。。。。。

    张显看好的宅子位于庆福楼对面的一条巷子里,走到底就是,主人姓梁,是个做布匹生意的商人,一家人去年秋天搬去安阳县了,房子便空关着,委托一个牙人帮他租出去。

    在县学一带出租房子还是比较容易,不过房东不肯单间租,必须要整座宅子一起出租,这就有点难度了,除非是租给新学子。

    “你们运气不错,刚才也有几个新生员来看房子,若不是其中两人嫌房租贵,他们就当场定下来了。”

    牙人叫曾小乙,是个三十余岁的瘦小汉子,能说会道,也颇为热情,他带到众人走进了巷子。

    “你们注意看这条小巷,现什么?”

    王贵抬头看了半天,茫然道:“我看不出有什么呀!”

    “再看看,你们就会现它的与众不同。”

    李延庆笑道:“小乙哥是说巷子特别宽吧!”

    “对了!”

    曾小乙一竖拇指道:“还是这位小哥儿有眼光,别的小巷最多五尺宽,但这里却宽一丈,马车可以直接驶进家中,这可是大户人家的标志,而且小巷内只有三户人家,非常安静,适合你们学习读书。”

    李延庆点点头,其实他还现了另一个特点,那就是小巷两边墙的内侧都种了大树,夏天会很阴凉,不过也会有烦恼,都是杨树,树上会有一种蜇人的毛辣子掉下来。

    曾小乙开了大门,带众人进去,迎面是一堵照墙,遮住了里面的情形,也是传统建筑的特点,从侧面进去,面前是座普通院子,这是外房,院子颇为宽敞,可以停放马车。

    角落里有一口青石大井,中间是长长一排房子,大约有七八间,厨房、饭堂、杂物房以及四间下人房都在这里,最边上还有一座牲畜棚。

    从中间门道穿过去,四人都一起惊呼起来,中院竟是一座月牙形的大院子,地上铺着青砖,中间种着两株一丈多高的桂花树,还有一座假山,靠墙是一条长长的半圆形走廊,有三座月门,异常精巧别致。

    曾小乙颇为得意,这座宅子的卖点就在这里,每个看房人见到这座庭院后都想租下来。

    他对众人道:“这座宅子有四亩,在京城至少要月租二十贯钱,汤阴小县租不起价钱,其实很合算了。”

    王贵指着三座月门问道:“为什么有三处门?”

    “因为有三座院子,互不相连,原主人的两个儿子各住一座院子,主人老两口住中间院,院子布局大小都差不多,房间都朝南,我带你们看一个就是了跟我来。”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