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枭士》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寒门枭士- 第17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童贯走上前拍拍他的胳膊,低声道:“临阵换帅是军中大忌,老种可别再犯糊涂了。”

    种师道苦笑一声,“纵然如此,可原则也不能丢啊!”

    “我知道,种帅是讲原则的人,但我要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而不是把问题一丢就不管了,你走了,谁来弥补这个过错,你指望刘延庆吗?他只会说这不是他的责任,接铃还需系铃人,老种,原则,责任也。”

    种师道心里明白,童贯只是因为事出突然,他还没有准备替代自己的人选,所以才不想把这个换帅的机会留给对头高俅,如果换的是他童贯的人,童贯就一定会说,问题严重,必须要坚持追究责任。

    种师道只是点了点头,表示理解童贯的话。

    这时,童贯话题一变,又问道:“李延庆在军中表现如何?”

    “他文武双全,既有武将的果断坚韧,也有文官的细密认真,堪称难得之大才,有他掌管军务,我一点不用操心。”

    “可他还是太年轻了一点,就让他手握大权,会不会有点资历不足?让大家不服。”

    “他做得很好,没有人不服,再说资历和年纪我觉得并不,的是才能,再说,他是进士探花,这个资历谁能和他相比?太尉怎么能说他资历不足?”

    童贯呵呵一笑,“我没有恶意,我只是为他好,我之所以这两年把他晾在一边,就是想让他经历一些挫折,否则他的人生太顺利了,对他没有好处。”

    种师道心中暗道;‘把鬼说成人,把人说成鬼,都是一张嘴皮子,延庆又不是你的儿子,凭什么要受你的摆布。’

    心中虽这样想,种师道却没有说出来,只是淡淡一笑,“我会他!”

    这时,大殿内传来一声钟响,童贯急道:“我们先去列位了,种帅稍候,会有人来通知你入殿。”

    “太尉请!”

    童贯匆匆走进侧殿去了,过了片刻,有殿中监高喝:“陛下有旨,宣种师道觐见!”

    终于来了,种师道稍稍整理一下衣冠,便跟随一名官员向殿内走去,今天不是大朝,只是一次小范围的专题审议,所以放在面积稍小的侧殿内举行。

    天子赵佶已经到来,端坐在高高的龙榻上,下面左右两边各坐着十几名大臣。

    今天只是审议种师道的辞呈,一般而言,辞呈不会举行这种审议,只是因为这件事中涉及到了向西夏泄密一事,所以赵佶觉得有必要让重臣都参与这次质问。

    种师道快步上前,跪下行大礼,“微臣种师道参见吾皇陛下,愿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赵佶摆了摆手,“种爱卿平身!”

第三百一十五章 激烈辩论() 
虽然名义上叫做质询种师道辞职事宜,但天子亲自接见的本身,就说明了天子并没有问罪的意思,不过此事毕竟牵涉重大,赵佶也不得不召集重臣举行这次质询小朝会。

    赵佶翻了翻种师道洋洋洒洒写了近三千字的辞职书,心中微微叹息一声,便对蔡京道:“开始吧!”

    蔡京暗暗得意,躬身道:“老臣建议由御史台主问。”

    “准奏!”

    按理,种师道辞职事宜应该由枢密院主持质询,但不知赵佶从何考虑,竟然让御史台来质询,这就有点将事件扩大化了。

    蔡京立刻给御史中丞马唯良使了个眼色,马唯良会意,慢慢走到丹陛前,向天子和众臣施一礼,这才不慌不忙问道:“我首先想问种都帅,在种都帅的辞职信中提到了是因为手下幕僚暗中向西夏军情,故而愧疚辞职,能否请种都帅具体说一说,这个泄密人究竟是什么样的幕僚,他在军中担职?”

    其实种师道在辞职书中写得已经很清楚了,既然御史要问,他只得再一次重复道:“泄密人是我的幕僚,名叫赵源,官任录事参军,在三年前他担任石州司士时,被西夏人用金钱控制,成西夏人的细作,我至始至终一无所知。”

    “原来是西夏人的细作!”

    马唯良重重点了一句,周围顿时一片窃窃私语,显然这句话引起了众人的。

    童贯不由暗暗摇头,这个种师道怎么一点不懂事,拼命拿屎盆子往自己头上盖,连天子都不好帮他了,泄密和细作的性质完全不同,后者的性质更加严重,难道种师道一点都不明白吗?

    蔡京和高俅对视一眼,两人眼中闪过一丝得意之色,蔡京给马唯良使个眼色他追问。

    马唯良会意,又问道:“请问这个赵源是哪一科的进士出身?”

    “他不是进士,只是发解试举人。”

    “哦!原来只是举人,可是我不太明白,举人怎么能担任九品司士之职?莫非是种都帅他?”

    马唯良一步步将种师道和赵源扣牢,这样,赵源的细作身份不知不觉就会变成赵源和种师道共享了。

    种师道是快七十岁的老将,怎么能不明白马唯良的企图,他虽然为人坦荡,但也不至于愚蠢到作茧自缚,种师道摇了摇头,“马御史恐怕不太了解底层官吏的升迁,赵源最初担任是文吏,举人完全可以胜任,他做了近十年文吏,一步步升迁,按照朝廷的例制,文吏在资历足够后,同时表现出色,是可以转为九品官,赵源资历已足够,才能也是有目共睹,他升为九品官并无不妥,在枢密院审官院和吏部有他的备案,马御史若有兴趣可以调来看看。”

    马唯良非常油滑,一旦证词不利于自己的目标实现,他就会立刻转向,不再纠缠这件事,他笑了笑道:“我当然知道吏可以转官,既然种都帅认为他优秀,那我也无话可说问种都帅,他是几时被西夏人策反为细作?”

    “我刚才已经说了,三年前他担任石州司士时。”

    “那么种师道再重新用他为录事参军时,有没有仔细审查过他的履历?”

    “你说的哪方面的审查?”

    “比如他的财产来源,他平时的操行,在官员和民众中的口碑等等,种都帅有审查过吗?”

    种师道沉默片刻,摇了摇头道:“没有!”

    说到这里,种师道有点不耐烦起来,“我就是因为没有仔细审查,导致用人不当,所以才引咎辞职。”

    他又向天子施礼,“陛下,老臣用人不查,导致机密泄露,有负圣恩,恳请陛下免去老臣一切官职。”

    蔡京在一旁冷冷道:“造成这么严重的后果,恐怕不是辞职就能脱罪那么简单!”

    赵佶沉默片刻道:“种爱卿不要太着急,事情会越辩越清楚,朕不想袒护罪责,但也不想让无辜致罪,所以才召开这次质询朝会,种爱卿请保持耐心。”

    他又对马唯良道:“马御史请吧!”

    “谢陛下!”

    马唯良行一礼,又问道:“能不能请种都帅说一说赵源案造成了哪些后果?”

    种师道无奈,只得回答道:“造成的严重后果是备战军情泄露,导致对西夏的战役不得不推迟。”

    “我看种都帅的辞职信中提到了进士李延庆在边疆巡视险些被杀,这难道不是严重后果?”

    种师道摇了摇头,“边疆巡视本来就很危险,我军探子渗透进西夏,西夏探子渗透进宋境,都是经常发生的事情,他遇到西夏探子很正常,毕竟他军中出任参军,正在执行公务,不能因为他是进士出身就变成大事,这只是一个小后果,但远远谈不上严重。”

    旁边高俅忍不住呵斥道:“种指挥使是在避重就轻吧!李延庆明明遇到了两百西夏重骑兵的伏击包围,怎么能说一句遇到西夏探子那样轻描淡写?”

    旁边童贯故作惊讶问道:“高太尉怎么知道有两百西夏骑兵包围李延庆?种帅的辞职书上并没有提及此事啊!”

    高俅顿时哑口无言,是啊!他怎么会知道?

    半晌,蔡京打圆场道:“高太尉在西北军也曾呆过几年,有些人脉渊源,总是有些老部下会热心写信给旧上司,高太尉知道此事也不奇怪。”

    高俅连忙道:“蔡相国说得对,是有几个老部下写信给我说了此事。”

    种师道冷冷看了他一眼,“高太尉,我之所以在辞职信中不详述此事,就是顾及你的面子你要有自知之明!”

    童贯愈加惊讶,“这么说,李延庆在边疆遇袭还和高太尉有关系,真是奇怪了,高太尉在京城,怎么会牵涉进此事?”

    高俅满脸通红,狠狠瞪了种师道一眼,“你说我牵连李延庆遇袭案,有什么证据吗?”

    “我没有什么确凿证据,只是一些口供而已,想必蔡相国和御史台也不会采纳,所以我就没在辞职书上过多提及此事,高太尉若不追究,没人会问此事。”

    高俅脸一阵红一阵白,当着天子和这么多重臣的面,他着实下不来台。

    “你最好把话说清楚!”

    种师道淡淡道:“你我心知肚明!”

    这时,蔡京暗骂高俅愚蠢,对方已经说出有口供了,高俅还要再纠结此事,他连忙干咳两声,“今天只是讨论种都帅辞职一事,我们不必在这种无关紧要的旁枝末节上纠结,其实事情已经很明白了,赵源作为录事参军掌握军情,他竟然是西夏细作,性质非常严重,种都帅确实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老臣建议立刻免去种师道在军中的一切职务,以免事件的恶劣影响扩大,至于他是否负有罪责,应该交由刑部和御史台详细调查后再做决定。”

    赵佶看了一眼童贯,“枢密院有什么意见?”

    童贯起身道:“首先犯罪的是录事参军,并不是种帅本人或者他的家人,其次赵源最初被种帅启用之时,那时他还不是西夏的细作,只是后来在石州为官时才被收买,如果说失察之罪,应该是石州知州承担,而不应该强加给种帅,第三,一支军队中偶然会出现敌军细作,这是常事,不应该过于扩大化,关键是主帅怎么处理,种帅发现赵源有罪后便立刻查处,绝不姑息,我觉得他已经尽到了主帅之责,现在备战只进行到一半,军情还会改变,西夏得到的情报可以说毫无意义,所以损失其实也并不大,陛下,临战换帅是军中大忌,微臣建议让种帅戴罪立功。”

    蔡京怒道:“赵源可是种师道提拔,他明明负有失察之罪,怎么能不追究?”

    童贯冷冷道:“朱也是蔡相国的,他犯下了谋逆之罪,是不是也该追究蔡相国的失察之罪呢?”

    大殿内雅雀无声,半晌,赵佶起身道:“这件事容后再议,散朝!”

    赵佶拂袖而去,大殿上只剩下童贯和蔡京在怒目相视。

第三百一十六章 一锤定音() 
赵佶怒气冲冲回到了自己的御书房,他怎么也想不到,一起的普通的辞职竟然引发出了如此严重的朝廷内斗,高俅显然是涉及此案,蔡京热心过了头,处心积虑扳倒种师道的意图太明显,即将爆发大战关头,这些重臣却不顾及朝廷大局,一个个只想到自己的利益,着实令赵佶心中恼火。

    赵佶也同样对童贯不满,他最后攻击蔡京的话太尖刻,有失体统,同时童贯和蔡京的争执中也有一种暗示,种师道提拔细作幕僚有罪,那他赵佶提拔种师道是不是也要承担责任?

    这时,梁师成无声无息地出现在赵佶身旁,将一叠奏卷放在桌上,“这些都是五品以上大臣任免陛下批阅。”

    第一份就是种师道的辞职书,赵佶叹息一声,问梁师成,“太傅怎么看种师道辞职?”

    “臣自愧不如!”

    赵佶看了他一眼,“太傅这话是什么意思?”

    梁师成微微叹道:“罪己也要有勇气啊!他若不说,谁又知道这件事,他能主动承认自己的过失,愿以辞职谢罪,足见他内心坦荡,但老臣觉得这里面的根本原因是出于他对陛下的忠心,只因为对陛下忠心,他才会愧对陛下对他的信任,陛下,大将易寻,忠臣难觅啊!”

    赵佶轻轻点头,梁师成这几句话说到了他的心坎上,今天朝堂中一帮重臣,无论倒种保种,其实都是出于自己的私心,唯独请罪的种师道却对自己忠心耿耿。

    他沉思良久,提笔在种师道的辞职书写了个‘否’字,想了想,又在背后写了八个字,‘吸取教训,积极备战’。

    他放下笔,把辞职书递给梁师成,“把它交给种师道吧!”

    。。。。。。。。

    一场被闹得沸沸扬扬地倒种和保种纷争终于因天子的批示而结束了,种师道痛哭流涕,跪在宣德门前三呼万岁后,便在当天返回了太原府。

    这场倒种和保种的纷争虽然没有扩大化,象个肥皂泡一样,刚刚形成就破灭了,但它却无形中促成了另一个副产品,那就是朝廷两大对立政治势力的初步形成。

    但对天子赵佶而言,他更关心的是对西夏战役,在他的一再督促下,朝廷再次向太原和西京各增兵五万,同时增调的粮草物资,赵佶更是御笔亲批,限三个月内完成对西夏的战争准备。

    七月中旬,太尉童贯作为西北军三线作战主帅离开了汴京,赶赴太原。

    太原军衙,自从李延庆兼任录事参军后,他便暂时离开军营,长驻太原军衙内,这也是稳定局势的需要,赵源被抓捕,手下爪牙杨槐和刘琛也同时被抓,还有之前被抓的马顺其实也是赵源的爪牙,只是他先一步暴露,被赵源灭口。

    而另一个主事参军邵鞠也因为和赵源走得太近而被停职,八司内人心不稳,有人担心自己被赵源牵连,却有人却惦记着空出来的职位,在这种情况下,李延庆坐镇参军部就显得极有必要了。

    虽然升了官,但同时也添了事,种师道进京的这段时间里李延庆格外忙碌,八个司的报告都要汇集到他桌上,他要区分轻重缓急,哪些事情必须立刻做,哪些事情要等主帅审批才行,基本上每天都要忙到天黑。

    这天下午,李延庆将严九龄叫进房内,指着他的一份报告道:“我来问你,上个月库存铁甲是三万九千八百副,去掉这个月领走的三千四百副,那么还应该剩下三万六千四百副,你的报告中却还剩下三万七千二百副,多出来的八百副铁甲是怎么回事?”

    因为司铠参军杨槐被抓,严九龄目前暂任司铠参军一职,这是他写的第一份参军报告,却被李延庆发现了问题,他满脸通红,“属下这就去调查。”

    “不用调查了,应该还有八百副损坏的库存铁甲,没有送还军器监,但你的报告中却没有,你肯定是把它们混在一起了。”

    “啊!属下确实没有注意。”

    李延庆把报告还给他,“重新去写吧!明天中午之前给我,我也要汇总写报告给种帅了。”

    “卑职一定准时送到。”

    “你把报告交给我之前,最好再让从事去仓库核实一下。”

    “卑职明白了。”

    严九龄躬身行一礼走了,李延庆望着他远去的背影,虽然他对严九龄的报告不太满意,可事实上,严九龄是他很看重的官员,属于那种他能控制的心腹,他有意将严九龄再一步提升为主事参军。

    这时,院子里传来一个欢快的声音,“亮哥,你回来了?”

    “回来了,一路差点把我累死,给你们几个带了点吃的,回头分给你们。”

    “谢谢亮哥!”

    李延庆听出了声音,起身笑道:“臭小子终于回来了?”

    只见杨亮快步走进房间,躬身行礼道:“参军,小人回来了。”

    杨亮应该十天前就回来,李延庆估计他在京城玩了几天,又顺便回家探了亲,不过这点小事李延庆不想追究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