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岁约阿希姆》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万岁约阿希姆- 第67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合军事会议上获得了热烈响应,奥匈帝国、西班牙、法国、比利时、荷兰乃至于挪威、丹麦,大多数国家都表示愿意出兵出力。在这其中,奥匈帝国、西班牙、比利时都将派出他们的外籍兵团参战,余下的国家将从现役军人中组织“志愿兵团”,这样一来,参战人员无需接受长时间的训练就能够开赴爱沙尼亚。

    让德国人稍感意外的是,这一次,他们的铁杆盟友却表现得非常消极或者说是悲观。与会的新联合王国总参谋长表示,爱尔兰外籍兵团中的斯拉夫人和土耳其人对红色苏俄心怀憎恨,这种仇怨情绪会严重影响到他们的战术纪律性,乃至于发生一些不可预料的恶**件,所以他们不会派遣斯拉夫人和土耳其人前往爱沙尼亚。鉴于新联合王国已经派遣了一万多名士兵参与意大利维和,他们只能派出大约4000名囊括欧洲人、亚洲人以及非洲人的外籍兵团士兵加入所谓的“爱沙尼亚国际联合志愿军”。会议上,这位参谋长还警告那些不以为然的同行们,俄**队从来不是好对付的,受到红色意识形态加持的苏俄士兵,战斗意志和战斗韧劲应以旧沙俄军队的两到三倍进行估算。

    1958年秋至1959年夏,在前后大约十个月的时间里,西方同盟国组织的联合志愿军与苏俄支持的爱沙尼亚国民军展开激烈厮杀,而这场代理人战争的最终结果出乎了大多数人的意料:装备精良且经验丰富的联合志愿军虽然在所有的技术指标上占据优势,却屡屡被使用二战武器的爱沙尼亚国民军揍得找不着北,那个漫长而寒冷的冬季成了西方“志愿者”不堪回首的噩梦,大量士兵因伤致残,还有许多人患上了战争恐惧症,受西方同盟国支持的爱沙尼亚政府军也越打越弱,往往一场战斗下来,有一多半的人叛逃到了对方那边,他们的控制区域不断缩水,最艰难的时候甚至只能控制沿海的几座岛屿……

    爱沙尼亚革命政权一旦得到巩固,这个波罗的海沿岸国家就将归入苏俄阵营,围堵封锁苏俄的东欧防线就将打开一个大缺口,以德国为首的西方同盟国阵营当然不愿意看到这种情况出现。两害相权取其轻,他们决定暂且不管意大利人的破烂事,集中力量解决爱沙尼亚问题。在不断加强正面投入的同时,德军总参谋部一改往日作风,多次针对爱沙尼亚革命武装的领导人实施精准空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了能够捕获或击杀爱沙尼亚革命武装力量的精神领袖,他们投入了最精锐的特战部队,并且几乎得手。由于目标人物在最后关头越境逃入苏俄,西方同盟国籍此对苏俄政府发难,要求他们扣押并交出“爱沙尼亚的头号叛国分子”,然后不出意外地遭到了拒绝。这新仇旧恨积在一块,德国高层之中,要求对俄实施核打击的声音空前高涨,而鉴于苏俄方面已在核武器研究领域取得了关键性进展,德**方也希望借助一次大规模的核打击,摧毁俄国人的核研究设施,从根本上遏制苏俄的战略威慑力。

    得到德皇小威廉的意向性认同后,德军总参谋部立即启动了核战争方案,向东欧增派重型远程轰炸机和核火箭部队。面对西方的核威胁,俄国人没有妥协退让,明面上,他们发布了全国疏散动员令,对大中型城市的居民和军工人员实施疏散,并宣布将俄日互不侵犯条约的有效期延长至二十年,而且加快在贝加尔湖畔建立新工业城。暗地里,他们向白俄罗斯、乌克兰、波兰乃至拉脱维亚的地下革命组织发出指令,让他们袭击西方同盟**队的军用列车和军队车辆,利用火箭弹攻击军事基地和军用机场,极大地扰乱了西方同盟**队在东欧的攻击性部署。在白俄罗斯中东部的博布鲁伊斯克,袭击者发射的火箭弹击中了停放在军用机场上的一架德军重型远程轰炸机,差点引爆了两枚核当量为六万吨tnt的原子弹。事后,德军总参谋部不得不向东欧地区增派九个师用于加强军事警戒,并对东欧各国的地下抵抗组织展开近乎疯狂的清扫和剿杀。苏俄以此为由,向国联理事会和仲裁委员会提出强烈抗议,并通过国际舆论大肆造。

    自红色苏俄诞生以来,仿佛所有的国家都对它有种与生俱来的敌视和畏惧,可是在国家利益面前,在合纵连横、战略平衡的政治需要下,意识形态的对立也是可以暂时放下的。在东欧动荡愈演愈烈的情况下,西方同盟国家基本上断绝了同苏俄的往来,国联理事会和国联大会相继通过了对俄制裁议案,但仍有不少国家拒绝加入封锁,美国便是其中影响力最大的。双方部长级官员在阿拉斯加举行会晤,并且达成一致,美国以贷款和以物易物的形式向苏俄提供总价值数亿美元的物资和技术,包括优质钢材、合金、重型卡车、运输机等兼具军事用途的民用品,以及处于世界尖端水平的电气技术和机械计算机技术。此外,曾与苏俄恶战多年的日本,也在大半个世界围堵苏俄之时,做出了采取善意中立的决定,两国甚至在军事技术领域开展了一系列秘密合作。

    眼看小半个欧洲陷入战火,无数平民流离失所乃至无辜送命,而泛太平洋国家正在西方同盟国的威逼下相互靠拢,渐有形成两大阵营相互对抗的苗头。要知道美国人是最早掌握核技术的国家之一,苏俄和日本都已站在了核门槛外,一旦东欧战事升级,很有可能引发一场可怕的核战争,给数以百万计的生灵带来灭顶之灾。在这关键时期,新联合王国国王约阿希姆一世摒弃了历来无条件支持西方同盟国阵营的立场,呼吁德国和苏俄领导人从人类和平、文明延续的大局出发,放下对意识形态的执念,彼此尊重、相互理解,通过积极协商,停止武装敌对,以国际通用的方式,即全民公投,解决爱沙尼亚政府与**的军事对抗。

    为了增强外交斡旋力度,约阿希姆一世随后宣布,新联合王国的武装力量将撤出东欧地区,直到争端国家达成一致,才会以国联维和部队的身份重返东欧,同时,新联合王国将中止对苏俄民用民生领域的一切技术援助和物质支持,暂时撤走所有的技术和医疗人员。

    此后在国联大会的正式场合,这位有着传奇色彩的领导者发表讲演,分析和描述了核武器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危害性,倡议核武器国家共同签署一项旨在和平开发利用核能源的宣言,并成立专门的核武器监督和制裁委员会,用国际力量限制各国发展和生产核武器,并承诺,新联合王国将向世界各国提供和平使用核能源的尖端技术。

    在国际舆论的强大压力下,不愿意看到敌对阵营形成和壮大的德国人勉强作出了让步,以德国、苏俄以及爱沙尼亚为主角的联合谈判断断续续地持续到了1960年春,各方终于在和平条约上落笔。几个月后,爱沙尼亚举行全民公投,多数人赞同废弃君主制,而在此后举行的全民选举中,苏维埃党派并没有如外界所料的那样取得压倒性的优势,而是在国联的监督下,与共和党派组建联合政府执政。

    爱沙尼亚战乱平息,闹腾了好几年的意大利各派也倦怠了,他们主动在谈判桌旁坐了下来,反复商讨的结论就是效仿爱沙尼亚举行全民选举,但期间又闹出了篡改选票丑闻,差点引发了新的武装冲突。此间国联在各与会国的要求下实施改革,无暇理会意大利人的闹剧,德奥法西等相邻国家各自严守边界,并不过多卷入意大利事务,导致数千万意大利人在孤独中度过了一段自由时光…

终章 万岁,约阿希姆

    时光荏苒,岁月流逝。

    1969年冬的一天,在与家人共进晚餐并在室内花园散步之后,夏树挽着皇后夏洛特的手回到房间。吻过相伴多年的爱侣,他独自走进浴室,褪去衣物,躺进浴缸。恍惚之间,一阵深沉的倦意袭来,夏树顿时有种奇怪的念头:他将要睡去,再也不会醒来。

    这就是大限将至的感觉么?

    没有一分畏惧,没有一丝彷徨,有的只是些许眷恋与不舍。此刻此刻,夏树心如止水,呼吸均匀。看着洁白的天花板,记忆中的一幕幕如走马灯一般跃然眼前。

    曾经翩翩少年,拥有青涩而俊美的容颜,凭着绝世才华惊艳了欧洲,那是多么的美妙绝伦!曾经以舰为家,驰骋海疆,锋芒毕露,以一己之力改变了历史轨迹,那是多么的豪情快意!

    那年阴郁雨季,他弃旁人的挽留和劝告不顾,执意登上这座贫瘠穷苦的岛,用他的赤诚感化了心怀戒意的岛民,带领他们东征西战,硬是从大英帝国这头壮年雄狮嘴里拔下了一颗尖牙;那些伏笔案前、一图百改的辛劳,那些四处奔走、体察民情的勤勉,那些勾勒蓝图、指点江山的快意,烩成一锅浓香四溢的奋斗……

    是的,他还清楚记得,登基那日的万众欢呼,他给爱尔兰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希望,数十年过去了,他兑现了自己当初的每一个承诺,让他们有尊严、有底气地生活在这个充满变革与进步的时代,他把曾经散落世界各地的爱尔兰人带回到了美丽而富足的梦想家园,让他们不再低人一等、备受欺凌。

    是的,他还清楚记得,那份诚挚而坚贞的爱情,曾经让他那么的不顾一切,他坚持着,付出着,哪怕受到全世界的反对,也不曾气馁和妥协,而当她成为他的美丽新娘,当她为他诞下一个个天使般的小公主,那些最幸福、最美满的时刻,让他的人生再无缺失。

    诚然,再彪悍的人生也会有遗憾。他改变了历史,却没能改变千万人葬身战火的残酷,他给了爱尔兰人一个富强的国度,他帮助犹太人建立了自己的国家,他甚至为这个世界争取了二十多年的和平,因此两度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但他却没能让故国的亿万民众免受那段痛苦历史的煎熬……

    恍惚间,他依稀看到了许久许久之前的自己,那个穿着白衬衫、西装裤的东方青年,虽然模样有点土,浑身上下没有半点王者霸气,却是他生命和灵魂的真正本源。他曾想过,如果没有这段奇异的穿越经历,自己的人生会不会跟大多数80后一样,过着早九晚五、养家供房的平凡生活,亦或是在他的那个时代干出一番事业来?

    想着这些,夏树嘴角泛起笑意,倦意渐浓,脑海里的一切渐渐淡去,渐渐淡去……

    那日,他漂浮在利默里克自由广场的纪念碑前,看着无数身穿黑衣黑裙的人默默立于道路两旁,那是他加冕登基时曾走过的道路。然后,他看到一众身穿甲胄的侍卫在前骑马开道,皇后夏洛特和他们的三个女儿穿着黑纱裙,她们垂着头,坐在后面的马车上,表情似乎非常悲伤。

    马车之后,夏树看到许多身穿军礼服的人骑马护送灵柩,那漆黑的灵柩上盖着一面爱尔兰国旗和一面霍亨索伦家族旗帜,金色的三叶草和黑色的霍亨索伦鹰构成了一副对比鲜明的图案。

    长长的队伍一路抵达教堂,也不知是谁起的头,只听有人高呼“万岁,约阿希姆一世陛下”,转瞬的功夫,这高呼声汇集成海,响彻整个广场,整个城市,整个国家……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