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三国志》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汉末三国志- 第9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桥瑁的刺史职务很可能是在董卓上台之后为刘岱所代替,所以桥瑁有可能因此不满于董卓,也和刘岱产生了矛盾,最终为刘岱所杀。

    单经、金尚则都是有名无实的兖州刺史,单经是公孙瓒所任命的兖州刺史,可能从未到过兖州。金尚是长安朝廷所任命的兖州刺史,和袁术联兵对抗曹操,结果惨败,随袁术而去。

    曹操先是担任东郡太守(),后来才成为了兖州牧(?)。早先于毒、白绕、眭固、於扶罗等人入侵兖州,东郡太守王肱不能敌,曹操御之,于是袁绍推荐曹操为东郡太守,曹操将这些贼寇尽数击败。

    刘岱死后,在陈宫的联系下,曹操被众人推荐为兖州牧,他先击败收服了兖州的黄巾贼寇,迁州治到鄄城,联合袁绍以对抗袁术等势力。曹操父亲曹嵩死后,曹操为了报复两度大举入侵徐州,杀的徐州血流成河,也因此给了吕布等人可乘之机,之后曹操与吕布在耗战良久,在袁绍势力的帮助下惨胜吕布。

    曹操不久派出使者面见献帝,被正式任命为兖州牧,迁都许昌后,曹操担任了司空等官职,掌控朝廷,挟天子而令诸侯。

    吕布(),曹操在掌控兖州之后,杀掉了名士边让,镇压世家大族,屠杀徐州百姓,使得陈宫等人非常不满,于是他们联合陈留太守张邈以及张邈之弟徐州广陵太守张超背叛曹操,迎吕布为新的兖州牧。

    吕布等人趁曹操不在之际虽然没有打下州治鄄城,但也只给曹操留下了三郡之地,曹操回援之后,吕布先是和曹操在濮阳大战,后两者罢兵,最终吕布未能坚持下去,战败逃走。

    除了这些刺史(州牧)级别的人物之外,兖州像陈留太守张邈(?)等人也勉强能算一路诸侯。早先张邈被董卓任命为陈留太守,并且带着曹操参与了酸枣会盟,在曹操出兵讨伐董卓之际,刘岱还派卫兹支援曹操,结果曹操在汴水惨败。

    历史上张邈和袁绍、曹操关系都不错,后来袁绍要求曹操除去刘岱,曹操没有答应而是保下了张邈,在曹操第一次讨伐徐州时,甚至直接将家人托付给了张邈。之后张邈因为陈宫、张超、袁绍等人的因素最终选择迎吕布,背叛曹操。在吕布失败后,张邈南下去找袁术求援,张超留在雍丘保家族对抗曹操,结果张邈路上为部下所杀,雍丘沦陷后,张邈、张超兄弟被曹操灭三族。

    【益州】

    益州的刺史(州牧)相对而言更少了,只有郤俭、刘焉、刘璋、牛亶、刘备等寥寥数人。

    郤俭(…188),东汉末年担任益州刺史,据说郤俭其人昏庸无能,凭借钱财买得益州刺史职位,到任后横征暴敛、大肆收税、烦扰百姓,后马相作乱,攻破雒县,攻进益州太守府杀了郤俭。

    刘焉(),刘焉是“废史立牧”的提议者,其后在侍中董扶的劝说下求得了益州牧一职,担任后刘焉在益州开始割据,独掌大权,以张鲁控制汉中断绝交通,中原大乱之后,南阳、三辅一带有数万户流民进入益州,刘焉悉数收编,称为“东州兵”。

    董卓上台后,派司徒赵谦的游说任岐、贾龙叛乱,被刘焉所平定,赵谦亦被击退。李傕上位后,刘焉联合韩遂、马腾讨伐李傕、郭汜,结果失利,自己的长子左中郎将刘范和次子治书御史刘诞也因此丧命,祸不单行,益州治所绵竹也发生大火,刘焉被迫迁治所到成都,不久就因为发背疮而死。

    刘璋(),刘璋在刘焉死后被部下推荐为益州刺史,结果直接被长安朝廷任命为益州牧,虽然是益州之主,刘璋却为人暗弱,无法掌控局势,先是和张鲁闹翻,导致其在汉中自立,后麾下大将赵韪叛乱,勉强平定,后来就连自己的亲戚庞羲也差点叛变。

    曹操南下讨伐荆州时,刘璋三度遣使面见曹操,但没有得到安心的答复,后在张松的劝谏下刘璋放弃联合曹操,转而拉拢刘备,建安十六年(211),曹操派夏侯渊等人讨伐张鲁,刘璋畏惧,于是邀请刘备入蜀,引狼入室,最终反而被刘备所击败,不得不投降,就此结束了刘焉一系在益州的统治。

    孙权袭杀关羽夺取荆州后,重新以刘璋为益州牧,不过刘璋很快就病逝了。

    牛亶在益州大乱之际被朝廷任命为益州刺史,征刘璋为卿,可惜刘璋不傻。

    刘备(?),刘备在刘璋投降之后,领益州牧,之后在法正等人的帮助攻占汉中,自称为汉中王。

    除了这些大佬之外,盘踞在汉中的张鲁也是益州的割据势力之一。张鲁(),张鲁原来是刘焉的部下,被刘焉委任夺取了汉中郡,名义作为盗贼断绝了益州和朝廷的联系,刘璋上台后,二人决裂,刘璋杀张鲁母亲以及兄弟,双方攻伐不休。

    张鲁在汉中建立了一个政~教合一的政权,后来曹操亲自率领大军攻打汉中,张鲁兵败投降。除了张鲁之外,叛逆马相、雍辏Вɡ飞厦匣窬拖嗟庇谟宏'的追随者)等人也曾经短暂割据过一段时间。

第109章 曹操和刘备() 
曹操和刘备历来都是三国的焦点人物,他们两位一个是枭雄之姿,一个是仁君之义,长期处于敌对面,不过在正史中二者的发展还是有很多相似之处的。

    在历史上曹操主要作为反叛角色居多,但不可否认的是曹操对于刘备是有很大恩情的,这点就像袁绍对于曹操一样。

    【类似的发展路线】

    早期曹操和刘备的发展路线都是极为类似的,二者都是从县尉官职起步,在动~乱之后先是担任郡守,然后才成为了一州之主。

    曹操和刘备在年少时都好游侠,《武帝纪》记载曹操“任侠放荡”,《先主传》记载刘备“好交结豪侠,年少争附之”。曹操担任的第一个官职是洛阳北部尉,而刘备是安喜尉。

    汉末大乱之后,曹操先是在张邈麾下,后转投袁绍,又回到兖州,被袁绍推荐为东郡太守,此时曹操已》无》错》经拥有了初步的独立性,成为了一方诸侯。而刘备则是在公孙瓒、田楷麾下兢兢业业,被任命为平原相,职位和郡守相当,但还缺乏独立性。

    兖州刺史刘岱死后,曹操趁机上位,成为了兖州牧,正式成为了一方大诸侯;而刘备则在被陶谦留在徐州后,就被其上表为豫州刺史,但这个官职主要是虚职,不过陶谦死后,刘备继承了其徐州牧的位置,此时刘备才算真正意义上的一州之主,此时刘备才算摆脱了公孙瓒、陶谦等人的控制,正式登上了诸侯的舞台。

    三国时期,刘备的势力基本上一直都不如曹操,但在刘备成为徐州牧之初,尽管徐州遭遇了曹操两次大规模入侵,又有袁术等人的威胁,但其势力已经不下于曹操~了,因为经过曹吕兖州之战的混乱以及蝗灾的来袭,当时的兖州也差不多废了。

    吕布在三国时期一度成为了曹操和刘备的考官,两者都是在外带兵之际被吕布袭击后方,曹操尽管借助外援勉强击退了吕布,但他总归是赢了,而刘备则丢失老巢,被迫再次开始了流浪生涯,曹操就此彻底和刘备拉开了距离。

    虽然曹操和刘备的遭遇的类似,但还是可以看出来,刘备作为皇室后裔,后世被称为皇叔的角色,他的和麾下人才还是远远不如曹操的。

    在东汉皇室后裔太多了,一个没落的皇室地位是无法和曹操这些宦官大家出身的子弟相比,东汉末期的宦官势力可谓是到达了顶点,曹操的养祖父曹腾也是当年宦官集团的领军人物,曹操受到的照顾时很多的,刘备拼死拼活得来了一个安喜尉,被督邮随随便便就免掉了,而曹操在洛阳干掉了蹇硕的叔父,都能全身而退;黄巾之乱时刘备可谓是白手起家,而曹操已经直接当上了骑都尉;汉末大乱时,董卓以曹操为骁骑校尉,曹操也被袁绍任命为代理奋武将军,刘备才刚刚依附于公孙瓒。

    这些关系网上的差距,地位的差距,在刚开始是根本无法弥补的。

    在人才方面,曹操才当上了东郡太守就有荀彧和陈宫来投,陈宫将曹操推上了兖州牧的位置,荀彧则帮助曹操守住了大本营鄄城。而刘备面对吕布叛变时,他连直接对抗吕布的根基都被张飞丢了,连交手的机会刘备都没有,然而张飞固然要为下邳的沦陷负责,但当年夏侯惇面对吕布的表现也好不到哪里去,这差距还不是在荀彧这些文臣方面。

    这点从刘备有谋士辅佐和独立领兵的战绩也可以看出来,刘备在历史上单独领兵作战成绩是烂到了家里,被贼寇破城,官渡被曹军连败,夷陵被陆逊吊打;而在诸葛亮、庞统、法正等谋士的辅佐下,刘备平定荆州、夺取益州、占据汉中,那是一帆风顺。

    对于曹操也是一样的,在兖州对抗吕布时,在包围下邳时,在官渡对抗袁绍时都可以看出谋士对于曹操的重要性,不过曹操就算单独领兵战绩也不差,至少要比刘备好多了。

    刘备和曹操的差距,首先是在上就落后了,其后在人才方面刘备也无法企及,一步落后步步落后,最后才是两者本身的差别。

    【恩义曹操】

    曹操和刘备的关系与袁绍和曹操的关系类似,都是前者对于后者好,后者不领情。

    早先刘备被吕布赶出徐州,落魄投靠曹操,当时程昱就劝说曹操趁机将刘备除去,曹操不仅没有答应,反而对刘备加官进爵,给刘备补充兵马,多有恩赐。之后刘备被高顺攻打,曹操也派夏侯渊前去驰援,城破后,曹操亲自领兵为刘备复仇,攻入徐州,消灭了吕布,有些资料上认为就是曹操听从刘备的劝谏才将吕布处死的。

    刘备回到许昌后,曹操没有计较刘备兵败的责任,反而让刘备当上了左将军,还认为刘备和自己是天下为二的英雄,结果刘备没有接受曹操的好意,反而趁机离开曹操,袭杀徐州刺史车胄,起兵叛变,被曹操打败后,刘备又帮助曹操的敌人袁绍,和曹操做对,而曹操却放过了刘备麾下大将关羽,可谓是仁至义尽。

    后期刘备和孙权联盟对抗曹操,曹操对于刘备的发展也是帮了大忙,早先刘备弱小,而孙权强大,如果曹操当时将主力调集在荆州的话,那刘备基本上就只能自保而无法发展了。然而曹操将大军调往扬州对抗孙权,给了刘备发展的机会。

    还不止这样,当年刘备能入蜀也多亏了曹操,那时曹操派夏侯渊等人讨伐汉中,结果还没出兵就已经逼反了关中诸侯,而刘璋因为畏惧曹操,就在张松等人的劝说引狼入室,给了刘备机会。之后刘备和孙权因为荆州之事差点决裂,就在这个紧要关头,又是曹操来帮忙了,他攻占汉中,大军临近,却没有得陇望蜀,刘备和孙权也就借此台阶议和。

    然后,然后刘备不但不领情,反而恩将仇报,自己在益州出兵北上从曹操手中夺取了汉中,关羽从荆州北上水淹曹魏七军。

    曹操一辈子对于其他诸侯基本没有什么好态度,当年张绣请降,曹操抢了他婶婶,刘璋派三波使者,曹操不屑之,袁绍对于曹操那么好,曹操恩将仇报,唯独对刘备另眼相待,结果就刘备这个老好人却死活和曹操过不去,做对到底。

第110章 未能一统的天下() 
在历史上刘备没能一统天下,恢复汉室并不可惜,因为刘备从一开始就离这个目标太远,但对于曹操而言,这确是一个近在咫尺的事情,他一度离这个目标非常之近,可惜曹操没能把握好机会。

    【遥远的距离】

    刘备在得到荆州和益州之后,已经有资格争霸天下,然而他却在此时和盟友孙权渐行渐远,没有笼络好孙权,最终被其所背叛,导致功败垂成。

    但要说一句,就算刘备和孙权之间的联盟巩固之后,刘备想夺取天下也不是那么简单的,就以襄樊之战时为例子,在关羽水淹七军后,这时已经是一次消弱曹操势力的大好机会,如果刘备出汉中,孙权再发兵北上,对于曹操的威胁就很大了。然而就算这样刘备集团也不可能一次就奠定胜局,因为刘备当时的实力还不足,在荆州方面,关羽以三郡之地作战,兵力、资源有限,就算成功夺取襄樊,之后还有一堆洪水后的烂摊子要收拾,很难进一步扩大优势。

    而刘备在益州军队也已经因为汉中之战疲惫不堪,最多能造出声势,但也很难扩大战果,更难一口气打下长安、洛阳。

    总体而言,刘备在时,他还没有没有足够的实力吞下曹操,就算加上孙权也不够,所以一统天下这件事情虽然是刘备的目标,但实际上他还差的很远。

    【曹操的机会】

    和刘备不一样,曹操是绝对有机会一统天下的。

    早在建安十三年(208),曹操已经基本控制北方,又因为刘琮投降占据了荆州,此时可以说曹操已经一统在望,其他诸侯对于他而言基本没有什么威胁了,刘璋暗弱守在益州,孙权虽然强,但已经被半包围了,韩遂、马超实力较弱,名义上也对朝廷服从,辽东公孙更谈不上威胁。

    曹操却在这种大好局势下葬送好局,不听贾诩之言稳住荆州就发兵顺江而下,明知南方可能瘟疫却不做防范,遭遇周瑜等人后,也知道黄盖可能是诈降却随意不理,最终惨败赤壁,江陵也被夺走,曹操没有珍惜这次跨过长江天险的机会,之后在孙权那边吃了数次亏。

    第二次明显的机会曹操是夺取汉中之后,当时刘备和孙权正因为荆州之事差点决裂,汉中是益州的门户,益州本来就是刘备抢夺的,刚刚占据,根基不深,而曹操又有大义,所以当时益州动荡不安,曹操如果趁机南下,很可能就将刘备驱逐出去了,然而曹操却得隆不望蜀,坐视机会丢失。

    【曹操未能一统天下的原因】

    曹操未能一统天下的原因有很多,包括外交烂、得意忘形、战略失误、年老丧志、后期智囊缺乏以及出身因素等等,但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亲族压制”。

    (1)亲族压制。这个词简单可以理解为任人唯亲,不过亲族压制的现象在很多诸侯中都有,像袁绍任命自己子侄为各地刺史,孙家亲戚也在江东占据高位,所以在曹操麾下曹氏和夏侯氏也都很吃香。

    但在袁绍麾下麴义作为外姓将领可以率领一只大军讨伐公孙瓒,孙权麾下周瑜、吕蒙、陆逊也都能独自率领主力部队出战,这点在曹操麾下是基本没有的,像张辽、徐晃、于禁、乐进等人最多率领一些部队去平定叛乱,像发动大规模作战的指挥和这些外姓将领基本没有关系,要么是曹操亲自上,要么曹操的亲族上统兵,像头次讨伐汉中、平定凉州就由夏侯渊领兵,征讨关羽曹操也是派曹仁带兵。

    而在中国历史上汉族中对外统兵大将只有自己亲族的并且最终一统天下的有几个人呢?一个没有!一统天下的刘邦、刘秀、李世民、朱元璋等人麾下基本都以外姓将领为主。

    而且曹操麾下外姓将领自己带出来的很少,张辽、徐晃、张郃都是后来投靠曹操的,于禁是王朗推荐给曹操的,只有乐进是曹操带出来的,但乐进的能力和地位又如何呢?这一点曹操就远不如江东孙氏了,人家亲族也多,但三世的老臣就有程普、黄盖、韩当等数位,后期之秀也有吕蒙、陆逊等人。

    亲族压制的现象在曹操时期已经比较明显,曹氏、夏侯氏的将领不仅多,还地位高权力大,外姓将领机会少,很难出头,在曹丕时期这种现象更是达到了顶峰。说到底,亲族虽然忠心强,但能力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