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三国志》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汉末三国志- 第7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后世,孙权与陆逊评论周瑜、鲁肃和吕蒙时说:“公瑾雄威刚烈,胆略过人,于是打败曹操,开拓荆州,确实难得接替他的人,现在有你接替了。

    公瑾过去要子敬到江东来,将他推荐给我,我和他饮酒交谈,他就提出了统一天下建立帝王基业的谋略,这是第一件令人快慰之事。后来曹操因为得到刘琮兵力的力量,扬言要率领数十万兵众水陆共进东吴。我将所有将领召请来,询问如何处置,没人率先提出适当的计策,至于子布、文表,都说应该派人送降书迎接曹操,子敬当即反驳说不可,劝我迅将公瑾召回,委以重任授以军队,前往迎击曹操,这是第二件令人快意之事。况且他的谋划,远远超过张仪、苏秦之计谋。后来他虽然劝我借地刘备,是其一大不是,但不足以损折他的两大长处。

    周公对人不求全责备,故孤人忘其短而敬其长,常将他比作邓禹。又子明年少之时,我只以为他不畏劳苦,行事果敢有胆量而已。及至他长成以后,学问增进思想开通,奇谋异略,可说仅次于公瑾,但言谈议论才气英发不及公瑾。在图谋打败关羽方面,胜过子敬。子敬在给我的回信中说:‘帝王的兴起,都有要驱除的敌手,关羽不足以让人担忧。’这是子敬实际上不能办到,表面上说说大话而已,我也宽恕了他,不随意责备。但是他统领军队,没有失损任何营寨,能令行禁止,部下辖区内没有荒于职守的官吏,路无拾遗,他的治理措施也颇为完善。”

    历史上鲁肃对于江东集团无疑是功大于过,孙权亦是如此认为,但孙权对于鲁肃的一些评价未免有些事后诸葛亮了。

    当年鲁肃劝孙权借南郡以及和刘备、关羽搞好关系的时候,孙权自己可是也答应了的。鲁肃在江东集团中之中是亲刘派的典型代表,但这并不意味着鲁肃就不是为孙权着想了,在曹魏的强大压力下,孙刘联盟取团抱暖本身就是应有之义,而和曹魏相比,关羽虽然是名将,但年龄已大,而且刘备的首要大敌也是曹魏,关羽的军队也不是对付孙权的,所以我不认为鲁肃的话有什么大问题。

    如果后来曹丕在刘备进攻之际,趁火打劫,同时发兵讨伐孙权,我相信孙权一定说不出这样的话了,那个时候孙权一定会回想起来当年鲁肃可是早早就劝他和刘备搞好关系了。

    毕竟相对于刘备而言,曹魏才是当时江东真正意义上的敌人,孙权和刘备都是野猪,但曹魏却是猛虎,野猪之间或许也有内斗,但野猪和老虎却是无法做朋友的。

    三国时代的大势是孙刘联合抗曹,这一点从未改变,孙权和刘备之间的内斗,只能消弱联盟实力,让曹魏得利而已。

第070章 开战() 
章武元年秋七月(221),刘备派遣将军吴班、冯习、张南攻破吴军,占领秭归。次年,二月,刘备亲率主力从秭归进抵猇亭,孙吴方面则以陆逊为大都督,率领大军与刘备在夷陵对峙。

    【秭归先战】

    章武元年秋天七月(221),刘备以为关羽复仇为名,亲自率领各路军马征伐东吴。孙权派遣使者致信请和,刘备盛怒拒不答允,吴将陆议、李异、刘阿等驻军巫县、秭归一带,刘备派遣吴班、冯习自巫县击败李异等人,进军秭归,武陵郡的五溪蛮部落派使者前来请求出兵帮助刘备对抗孙权。

    【对峙】

    章武二年春正月,刘备率军返还秭归,将军吴班、陈式领水军驻扎夷陵,沿长江东西两岸安营扎寨。二月,刘备自秭归率领众将进军五溪,翻山越岭,至夷道猇亭扎下营寨,从佷山开通至武陵的山路,刘备派侍中马良安抚五溪蛮各部,给武陵的各蛮夷部落送去黄金和锦帛,并授予他们的首领官职和爵位,各部于是相继响应,五溪蛮夷的首领沙摩柯亲自领兵来援。镇北将军黄权督率江北各军,在夷陵道与吴军交战。

    另一方面,面对刘备的大举进攻,孙权命令陆逊为大都督,假节,督率朱然、潘璋、宋谦、韩当、徐盛、鲜于丹、孙桓等所部五万人马抵御刘备。

    刘备从巫峡、建平至夷陵边界,连接扎营几十座,以金银锦缎和爵位的赏赐引诱各少数民族部落,任命冯习为大都督,张南为前锋,辅匡、赵融、廖淳、傅肜为各分部都督,先派吴班带领数千人在平地扎营,想以此向吴军挑战。

    东吴各将都想进击吴班,陆逊说:“蜀军此举必定有诈,暂且观察一下。”刘备知道自己的计谋不得逞,于是带领八千名伏兵,从山谷中撤出。陆逊说:“我之所以不听从各位进击吴班的原因,是揣测到蜀军必有诈伪的缘故。”

    据《吴书》记载,当时吴国将领都请求出兵迎击,陆逊说:“刘备率军沿长江东下,锐气正盛,而且凭据高山,坚守险要,很难向他们发起迅猛的进攻。即使攻击成功,也不能守全将他们击败攻,如果攻击不利,将损伤我们的主力,绝不是小小的失误。目前,我们只有褒奖和激励将士,多方采纳和实施破敌的策略,观察形势变化。如果这一带为平原旷野,我们还要担心有互相追逐的困扰;如今他们沿着山岭布署军队,不但兵力无法展开,反而因困在树木乱石之中,自己的渐渐精疲力竭,我们要有耐心,等待他们自己败坏而加以攻击。”各位将领仍不理解,认为陆逊惧怕刘备大军,对他强烈不满。

    在夷陵之战时,陆逊虽然在消灭关羽时已经颇有战功,但总体而言他还是过于年轻,资历还有不足,其麾下诸位将领或是孙策时期的老将,或是皇亲国戚,各有所恃,都骄傲不服。

    陆逊没有办法,只好手把剑柄说:“刘备天下闻名,连曹操都对他有所畏惧,如今他进军我国境界,这是非同一般的敌人。各位都深受国家恩泽,应当相互和睦,共同歼灭这个强敌,上报所受的主恩,而现在互不和顺,这并非我们应做的事。我虽是一介书生,但接受主上的委命。国家之所以委屈各位来听从我的指挥,是认为我还有一些长处可用,能忍辱负重的原因。各自承受自己的责任,岂能再互相推诿?军令有常,切不可犯!”

    后来众将看到陆逊计谋百出,才逐渐信服。

    【拒救孙桓】

    当初,吴安东中郎将孙桓,另外率军在夷道抗击蜀军前锋,被蜀军包围,当时刘备军势甚为壮盛,满山遍野,布满山谷,孙桓挥刀拼死力战,并且向陆逊求援,陆逊却说:“不可以。”

    将领们说:“孙将军是大王的同族,如今被围受困,为什么不派兵救援?”陆逊答道:“孙将军深得军心,城池坚固,军粮充足,不必担忧。我的计划成功之后,我们不救孙将军,对孙将军的包围也会自行解除。”

    在得知陆逊不发援兵之后,孙桓是相当有怨言的,不过该打还是要打,面对蜀汉前部督张南围攻,孙桓勇武奋战,坚持了下来,最终等到了战局的改变。

    【曹丕之见】

    当初曹丕听说刘备率军东下,与孙权交战,树栅连营七百余里,就对群臣说:“刘备不懂兵法,哪有连营七百里抵抗敌人的!‘苞原隰险阻而为军者为敌所禽’,这是用兵的忌讳,孙权打败刘备的上书快到了。”

    历史上陆逊面对刘备大军的进攻,年仅三十九岁的却表现的非常冷静稳固老道,让人不得不刮目相看,在蜀汉军队先期士气正旺之时,邀战之际,陆逊没有答应部下的请战,而是一拖再拖,逼出了刘备的伏兵,随后王族东中郎将孙桓被刘备军包围,陆逊也能冷静分析局势,拒绝分兵,不给刘备可乘之机。

    当时陆逊的战略也是非常的清晰,他率军退出高山峻岭地带,把兵力难以展开的数百里长的山地留给了蜀军。在吴军扼守要地、坚不出战的情况下,深入敌境的蜀军不得已乃在巫峡、建平至夷陵一线数百里地上设立了几十个营寨,将水军舍舟转移到陆地上,依傍溪涧,屯兵休整。

    又经过长时间的对峙,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刘备军队的士气也就此逐渐被消耗了,局势一点一点向刘备开始偏移,陆逊就这样最终等到了自己的战机。

    这也如曹丕所料,很快刘备就要失败了。

第071章 火烧连营() 
随着局势的转变,陆逊看到时机已到,遂转守为攻,火烧百里连营,一举击破刘备,消灭了蜀汉数万士卒。

    【时机已到】

    经过长时间的僵持,陆逊看到时机已到,遂上奏疏说:“夷陵是军事要害之地,我国重要的关隘,虽说容易夺取,但也容易丢失。失去夷陵并非只是损失一郡的土地,更重要的是荆州门户也会因此丢失,由此令人担忧。所以现在争夺此地,务必取得成功。刘备违背常理,不守着自己的老巢,而竟敢自来送死。为臣虽说不才,但凭借陛下的声威,以有道伐无道,击破歼灭蜀军即在眼前。检讨刘备前后带兵作战,总是胜少败多,推而论之,此人没有什么令人担忧的!为臣起初担心他水陆并进,如今他反而舍弃舟船专以步兵作战,处处扎营相连,观察他的军事部署,肯定没有什么大的变化。希望陛下高枕无忧,不必挂念。”    看到陆逊准备出战,众将领都说:“进击刘备应当在他刚进军的时候,如今让他深入境内五、六百里,相互对峙七、八个月,很多要害关隘都被他们控制坚守,现在出击必然对我们不利。”

    陆逊却说:“刘备是个狡猾的敌人,经历的事故很多,他的军队刚刚集结时,考虑精密用心专一,不可轻易进犯他。如今他驻扎时间很长了,没有占到我们的便宜,军队疲惫情绪沮丧,再也想不出新的计策,抵触这种敌人,现在正是时候。”

    于是陆逊先出兵进攻蜀军一处营寨,未得到便宜。众将领都说:“这是白白让兵卒去送死。”陆逊反而说:“我已掌握到打败敌人的办法了。”

    【火烧连营】

    经过初步的试探之后,陆逊已经取得了得胜之法,当时炎夏季节,气候闷热,而蜀军的营寨都是由木栅所筑成,其周围又全是树林、茅草,一旦起火,就会烧成一片。决战开始后,陆逊即命令吴军士卒各持茅草一把,乘夜突袭蜀军营寨,顺风放火。

    顿时间火势猛烈,蜀军大乱。陆逊乘势发起反攻,迫使蜀军西退。吴将朱然率军五千首先突破蜀军前锋,猛插到蜀军的后部,与韩当所部进围蜀军于涿乡,切断了蜀军的退路。潘璋所部猛攻蜀军冯习部,大破之。

    诸葛瑾、骆统、周胤诸部配合陆逊的主力在猇亭向蜀军发起攻击。守御夷道的孙桓部也主动出击、投入战斗。吴军进展顺利,很快就攻破蜀军营寨四十余座,并且用水军截断了蜀军长江两岸的联系。蜀军将领张南、冯习及土著部族首领沙摩柯等阵亡,杜路、刘宁等卸甲投降。刘备见全线崩溃,逃往夷陵西北马鞍山,命蜀军环山据险自卫。陆逊集中兵力,四面围攻,又歼灭蜀军数万之众。至此,蜀军溃不成军,大部死伤和逃散,车、船和其他军用物资丧失殆尽。刘备乘夜突围逃遁,行至石门山,被吴将孙桓部追逼,几乎被擒,后卫将军傅彤等被杀。后依赖驿站人员焚烧溃兵所弃的装备堵塞山道,才得以摆脱追兵,逃入白帝城。

    这时,蜀军镇北将军黄权所部正在江北防御魏军。刘备败退后,黄权的归路为吴军所截断,不得已于率众向曹魏投降。同时,马良由南方往西北撤退时被步骘截击而死。

    当时傅肜率部力战拒后,手下兵士都死尽了,吴国将领令傅肜投降,傅肜骂道:“吴狗!怎么会有投降的汉将军!”于是战死。

    从事祭酒程畿亦随刘备出战,后刘备兵败逃往,程畿随之,有人告诉程畿:“后面的追兵已经赶上,抛弃船只,便可以逃脱。”程畿说:“我在军中,未曾因为敌人弃船而走,何况跟随天子而遇见危险呢!”于是追兵赶上程畿所在的船只,程畿亲身持戟与敌人战斗,甚至有敌船翻倒在江中。大量敌军赶到,一同攻击程畿,程畿战死。

    夷陵之战遂以刘备的惨败而告终,这一战刘备损失惨重,麾下数万大军差不多全军覆没,麾下张南、冯习、傅彤、程畿、马良及土著部族首领沙摩柯均丧命,杜路、刘宁投降孙吴,黄权北降曹魏。

    在刘备逃亡时,孙桓截断上夔门的险要道路,刘备翻山越险,才得以自身逃脱。他惭愧又忿恨地叹息道:“我当年初到京城,孙桓还是一个小孩,然而今天竟把我逼到如此地步!”而对于陆逊,刘备更是羞愧愤恨,说:“我竟受到陆逊的挫折侮辱,岂非天意啊!”

    【陆逊服众】

    陆逊因为在夷陵之战的杰出表现,使得众将对其刮目相看,心悦诚服,战后就连本来埋怨陆逊不派救兵的孙桓见到陆逊说:“最初确实埋怨你不来救援,现在事情已经明朗,才知道你调度有方。”

    孙权得知后说:“你当时怎么不上告诸将不服从指挥约束呢?”

    陆逊回答说:“我深受国恩,所负重任超越自己的实际能力。况且这些将领或是陛下亲信,或是我军勇将,或是国家功臣,都是国家理当依靠来共同建立大业的人。为臣虽说笨鲁懦弱,心中暗慕蔺相如、寇恂谦虚居下的道义,以成就国家大事。”孙权大笑称好,加授陆逊辅国将军,兼任荆州牧,随后又改封为江陵侯。

    刘备逃到白帝城后,徐盛、潘璋、宋谦等人看到刘备并没有跑远,于是争相上奏说刘备必能被擒获,请求再出兵进击。孙权以此事征询陆逊,陆逊与朱然、骆统认为曹丕正大规模集结军队,表面上托辞助吴国共讨刘备,实际上心怀险恶奸计,因此应郑重决断将兵撤还。

    而不出陆逊所料,曹丕果然发兵大举入侵江东,孙权听说刘备驻屯在白帝城,颇为恐惧,派遣使者求和。刘备许和,派太中大夫宗玮前去议和完成使命,孙刘之间的战事就此告一段落。

    刘备在夷陵之战失败后,蜀汉集团就此失去了重新夺回荆州的机会。

第072章 夷陵之战() 
后世有人将“夷陵之战”和“赤壁之战”、“官渡之战”并称为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但实际上夷陵之战无论规模也好,意义也罢,均无法和另外两场战役相提并论。

    【夷陵之战的规模】

    历史上关于夷陵之战的规模和双方兵力多寡,在刘备兵力上记载颇有矛盾,这点主要是《傅子》上记载,和其他资料上的记载并不吻合。

    在江东部队上的记载的比较明确,陆逊所率领部队总兵力应该是五万多人,这点在《陆逊传》中有明确记载。

    黄武元年,刘*猪*猪*岛*备率大众来向西界,权命逊为大都督、假节,督朱然、潘璋、宋谦、韩当、徐盛、鲜于丹、孙桓等五万人拒之。——《三国志·陆逊传》

    而关于刘备的兵力记载,就不是很明确了。

    汉主遣将军吴班、冯习攻破权将李异、刘职等于巫,进兵秭归,兵四万余人。——《资治通鉴·魏纪一》

    蜀军分据险地,前后五十余营,逊随轻重以兵应拒,自正月至闰月,大破之,临陈所斩及投兵降首数万人。——《三国志·吴主传》

    癸亥,孙权上书,说:“刘备支党四万人,马二三千匹,出秭归,请往扫扑,以克捷为效。”——《魏书》

    权将陆议大败刘备,杀其兵八万余人,备仅以身免。——《傅子》

    因为刘备在夷陵之战基本是全军覆灭,所以《吴主传》中记载刘备损失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