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三国志》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汉末三国志- 第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设祭坛。曹操为牵招的义气所感动,推举他为茂才。随曹军平定汉中,曹操回来后,留下牵招为中护军。

    ;

第084章 北方英才 下() 
王修,字叔治,北海郡营陵人,也有资料称其为王修,七岁时丧母。他的母亲是在社日那一天死的,第二年邻里在社日祭祀土神,王修感念母亲,极为哀痛。邻里知道了,为此停止了社日活动。王修二十岁时,外出到南阳游学,住在张奉的家里。张奉全家人得了疾病,没有照顾的人,王修亲自精心抚恤他们,直到他们病好了才离去。

    初平年间北海国相孔融召王修为主簿,让他担任高密县令。高密人孙氏素来为当地豪侠,门客屡次触犯法律,民间有抢劫案发生,贼人进入孙氏门下,吏役没法捕捉。王修率领吏役百姓包围了孙氏家宅,孙氏抗拒坚守,吏役百姓畏惧忌惮不敢靠近。王修命令他们:“谁敢不向前进攻,与孙氏一同治罪。”孙氏害怕了,终于交出贼人。从此,豪强们都被震慑畏服。

    荐举孝廉时,王修推让给邴原,孔融不听从他。适逢天下大乱,这事没有实行。不久,郡中有人叛乱。王修听说孔融有危难,连夜赶往孔融那里。反贼开始发难时,孔融对左右人说:“能冒着危难来的,只有王修而已!”话刚说完,王修就到了。后来王修又任功曹。

    当时胶东多有贼寇,又命王修为胶东县令。胶东人公沙卢宗族强盛,自己设置营寨壕堑,不肯听从官府的发派调遣。王修独自带领几个人骑马径直闯进公沙卢家中,斩杀了公沙卢兄弟几人,公沙氏族人震动惊愕,没有人敢有举动。王修安抚了其余的人,自此贼寇逐渐止息。孔融每次有了危难,王修即使是在家里休息归养,没有不马上到的。孔融往往倚仗王修得以免于祸患。

    袁谭在青州时,征召王修为治中从事,别驾刘献几次诽谤诬陷王修。后来刘献因事当判死罪,王修审理这件案子,刘献得以免于一死。当时人因此更加称赞王修。袁绍又征召王修任即墨县令,后又任袁谭手下的别驾。

    在袁绍死后,袁谭和袁尚兄弟对立,袁谭在邺城被袁尚打败,王修率领吏役百姓前往营救袁谭,被袁谭所称赞,但王修劝袁谭兄弟修和,袁谭知道王修的心意却没有采纳其意见。后袁谭联合曹操对付袁尚,又在曹操攻打邺城时背叛曹操。

    曹操率军亲自讨伐袁谭,王修知道后立刻带着几十人去救援,未至,袁谭已经被杀,王修遂为其收尸,后曹操感叹其忠诚,认为王修是真的士人,于是礼聘王修为司空掾,代理司金中郎将,后迁为魏郡太守。王修治理政务,抑制豪强,扶助弱小,赏罚分明,为百姓所称道。

    张燕作为黑山军的首领,在黑山军势力顶峰时也是北方一个强大的势力,和袁绍、曹操等诸侯也是交手颇多,后随着袁绍一统北方,势力逐渐被压缩。

    建安九年204),曹操在攻破邺城前夕,张燕派使者来拜见曹操,请求派军协助曹操进攻袁氏兄弟,曹操委任他为平北将军。次年四月张燕率领其部众十余万人投降曹操。曹操封张燕为安国亭侯,食邑五百户,命他率军到邺城驻守。

    黑山军也就此退出了历史舞台。

    鲜于辅原来是刘虞麾下从事,刘虞被公孙瓒杀死后,鲜于辅和鲜于银等人起兵为刘虞复仇,并推举阎柔为乌桓司马,公孙瓒被消灭后,在田豫的建议下,鲜于辅选择投靠曹操,被曹操任命鲜于辅为建忠将军,都督幽州六郡军务。

    建安五年200),官渡之战爆发,鲜于辅到前线拜见曹操,被拜为左度辽将军,封昌乡亭侯,遣还镇抚本州。同年遣使曹操,获封护乌丸校尉。

    建安十年205),鲜于辅率幽州的军队正式归顺朝廷,同年,三郡乌桓出兵犷平,攻打攻鲜于辅,后曹操出兵救鲜于辅,击退乌桓。

    阎柔则在曹操讨伐北方时领导乌丸、鲜卑等归附,还献出名马,后跟随曹操出征三郡乌丸,阎柔因功被封关内侯。

    徐邈是燕国人。曹操平定河朔时,任其为丞相军谋掾,试守奉高县令,后来到洛阳任东曹议令史。曹操待其如子,曹丕也将其视若兄弟,镇守北方,统帅幽州兵马。

    当时法令禁止酗酒,但徐邈常私下痛饮以至于酩酊大醉。校事赵达询问政事,徐邈称他是“中圣人”。赵达把这话传给曹操,曹操很是恼怒。度辽将军鲜于辅劝说道:“平常喝醉酒的人称清酒为圣人,浊酒为贤人。徐邈性情谨慎,这不过是酒醉胡言乱语罢了。”结果没有被判刑。徐邈后来任陇西太守。转任南安太守。

    田畴原是幽州牧刘虞麾下,在公孙瓒杀死刘虞后决心为其主复仇。后袁绍消灭了公孙瓒,多次征召田畴,他都没去,袁绍死后,其子袁尚又来征召,田畴依然没理。

    后曹操准备讨伐乌恒,田畴遂投靠曹操作为向导,并且为曹操献上了以退为进之策,亲自为曹军带路,最终出其不意大胜乌恒,可以说是曹操打败乌恒的最大功臣,而田畴认为自己应该为旧主刘虞守节,遂离曹操而去,不愿出仕。曹操则爱其才,多次准备用爵位赐封田畴,田畴上疏陈述自己的诚意,以死来发誓。曹操没有听从,想把他招来授官,再三再四,甚至派出夏侯惇打探,而田畴心意已决,终究没有接受。

    邢颙年轻时曾被举为孝廉,还被司徒辟命,但他并未就此踏上仕途,之后还改名换姓,前往右北平跟随当地豪族田畴一同四处游历。后曹操平定冀州,邢颙返回家乡,被曹操任命为征为冀州从事,当时的人称邢颙为“德行堂堂邢子昂”。后来邢颙又担任广宗县长,不久因为旧将去世而弃官吊丧。有司向曹操报告此事,曹操回答道:“邢颙忠于故主,真是始终如一的人啊。”因此没有问罪于邢颙。

    之后邢颙又被征为司空掾,任行唐县令,在任期间劝课农桑,大行风化。后来邢颙成为丞相门下督,迁官为左冯翊,但不久因病离职。

    刘放是汉广阳顺王的儿子西乡侯刘宏的后代,曾在郡中担任纲纪官员,被举为孝廉。时值汉末大乱,渔阳王松割据本土,刘放前去依附他。在曹操夺取冀州后,刘放遂劝王松归附曹操,王松照着他的意见去做了。后刘放替王松写了答复曹操的信,文辞很是华丽。曹操很赞赏,又知道了他劝说王松的那番议论,因此征召了刘放为官。

    后曹操将将此事比作“班彪依附窦融而劝河西归汉”,任命刘放参司空军事,历任主簿记室以及合阳、祋祤、赞县三处县令。

    王凌是王允的侄子。在王允被李傕、郭汜等人所杀后,王凌和哥哥王晨当时年龄尚小,翻城墙逃出,跑回太原。

    他早年就和司马懿的哥哥司马朗,贾逵等人结为好友,后来举孝廉,出任发干长,后因罪获刑。服刑期间,恰逢曹操巡察。曹操得知他是王允的侄子,又系因公犯罪,当即解除他的劳役,委以骁骑主薄之职及中山太守,有治绩,后来得到受曹操赏识,出任丞相掾属。

    ;

第085章 袁氏三兄弟() 
袁绍死后,袁绍的三个儿子袁谭、袁熙、袁尚扛起来了袁氏集团的大旗,长子袁谭和三子袁熙更是围绕大业继承的问题彻底决裂,可以说是三个儿子一台戏,但最终却为曹操做了嫁衣。

    袁谭是袁绍的长子,他本人并不是一个无能之辈,在袁绍已经开始对袁尚有所意动的情况下,袁谭就是靠着自己在青州出色的政绩才让袁绍迟迟没有下定决心。

    在青州之初,袁谭也的确是战绩辉煌,不仅打败公孙瓒麾下的得力大将田楷,还将一直盘踞在青州本土的孔融也赶了出去。但在一统青州之后,袁谭就有些得意忘形了,因为用人不当、赏罚不公而大失民心。

    袁谭后迎来准备接自己的叔叔袁术,被刘备所阻,在刘备被曹操打败后,因为刘备曾经举其为茂才,所以袁谭感其恩迎接刘备进入北方。官渡之战时,袁谭跟随自己的父亲袁绍参战,失败后遂袁绍逃出,其余两子在官渡之战中均未见记载,可见袁绍对袁谭的重视程度。

    而袁绍在死前也都没有决定谁来继承的大业,本来按道理就应该轮到袁谭了,袁谭也是这么想的,可惜由于逢纪、审配等人假造遗命,让袁尚最终夺得了大位,这也是两兄弟最根源的矛盾,继承权之争也是两人后来决裂的根本原因。其后兄弟两人的矛盾是一步一步的激化,最终不可挽留。

    一开始在曹操的巨大压力下,袁谭和袁尚勉强合流,但就算如此,袁尚也不愿意多给袁谭支援,袁谭更是把袁尚派来的逢纪直接杀死,心不齐的两兄弟完全不是曹操的对手,被曹操从黎阳直接赶到了大本营邺城,如果不是当时曹操被郭嘉劝住了,这两兄弟很可能就在邺城被曹操一网打尽了。

    而侥幸的两兄弟在曹操退军之后,矛盾是彻底爆发,在郭图、辛评的调拨下,袁谭挥军讨伐袁尚,双方在邺城门外大战,袁谭败绩,退回南皮,在王脩、管统等人的帮助下才站住了脚跟。而后袁谭采取了郭图的计策,引狼入室,让曹操对付袁尚,自己坐收渔翁之利。

    其结果曹操攻克了邺城,打败了袁尚,但问题是袁谭不是渔翁,而是被鹬咬住的那支蚌,曹操才是渔翁。然后,然后袁谭就没有然后了。

    历史上袁尚因为受袁绍妻子刘夫人的宠爱,并且还有小白脸的倾向,又是逢纪、审配等人伪造遗命才能继承袁绍的位置,还在与曹操的作战中也是一般,所以被不少人所轻视,但实际上袁尚还是有一定能力的。

    他在继承袁绍大业之后,很明白在官渡失败后,袁氏已经无法在正面继续对抗曹操,所以他另辟道路,任命郭援为河东太守与并州刺史高干及南匈奴单于栾提呼厨泉共攻河东,准备联合关中诸侯马腾等人再共同对付曹操。袁尚这个策略没有什么问题,正面不行就开辟道路寻求新的盟友,但可惜的是郭援因为大意兵败身死,河东之事也就不了了之,

    另一方面袁尚的确没有笼络住自己的哥哥袁谭,袁谭要兵不给,要武器装备也不给,但从袁尚的角度来看,他是通过不正确的手段夺走了本该属于自己哥哥袁谭的位置,所以怎么可能对袁谭没有戒心,放任让袁谭在做大,说到底,兄弟两的关系当时就已经无法挽回了。

    袁尚打压袁谭是必然的,袁谭看袁尚不爽甚至举兵对抗也是早晚的,他们的矛盾本身就无法调和的。

    而在袁谭引曹操过来之后,袁尚的策略也没什么大问题。在明白袁谭和曹操内外两面的威胁之后,袁尚面对的局面很棘手,当时曹操的实力比袁尚强,袁谭虽然弱于袁尚,但更是袁尚的心腹大患,从当时的局势来看,袁尚没办法不冒风险。

    所以最后袁尚以牢固的邺城防御曹操来拖延时间,而自己则亲自率大军尽快在短期内击溃袁谭,然后在回军对付曹操。但最终袁尚没能啃下袁谭,反而邺城快坚守不下去了,自己再次被迫回军救援却被曹操一举击败,在中山又被袁谭击败,就此丢掉了冀州。

    袁尚先对付弱小的内患袁谭,在集中力量和曹操对峙,这个策略的确有风险,如果袁尚打不下袁谭或者邺城抗不下曹操后面都可能会直接崩盘,但问题是袁尚已经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了,他总不能等曹操和袁谭合流吧。

    后袁尚逃去幽州投靠自己的哥哥袁熙,袁熙被部下背叛后又去了乌恒的地盘,在乌恒被曹操打败后,逃去辽东投靠公孙康,最终被其所杀。

    袁熙因为不是长子,又没有记载长的帅,所以继承人的事情一直没他什么事,但实际上在袁绍三个儿子中,袁熙的能力也是最差的。

    袁熙是袁绍所委任的幽州刺史,他在任期内基本没有建树,在袁绍和曹操对峙之时,幽州一带的鲜于辅、阎柔都选择了投靠曹操,鲜于辅甚至还能从幽州直接到官渡去见曹操,被曹操封为建忠将军,都督幽州六郡军务。这就已经可以看出来袁熙对幽州的掌控能力很一般。

    袁尚和袁谭都是和曹操恶战之后才被打败或消灭,就只有袁熙一个人是因为部下叛变直接被赶出了幽州。当年袁谭进入青州时也就只有平原一郡之地,外部也有着田楷和孔融的威胁,后来袁谭失利后,青州也是群起叛变,但袁谭最后不也站稳了脚跟,还在袁尚两次进攻下都撑了下来。

    而且袁尚麾下有审配为其誓死效命,死后还有田畴、牵招为其守节,袁谭麾下也有王脩、管统对其忠心耿耿,袁熙麾下就一个韩珩,但韩珩为的是袁氏父子守节,都没有明确说袁熙。

    所以袁熙被排除在继承人的话题之外,不是没有理由的。

    早在袁绍把袁谭派去青州的时候,沮授就已经说过了,如果这件事情袁绍没处理好,祸乱就要从这件事上发生了,可惜袁绍最终没听沮授的谏言,不知道袁绍地下有灵,看到了老袁家这么一个结果会不会气的再死一次。毕竟袁谭和袁尚的矛盾追根溯源还是袁绍遗留下来的问题。

    袁谭、袁尚兄弟在历史上重新走了一遍他们长辈袁绍、袁术的老路。袁绍作为兄长先联合曹操对付袁术,袁术失败后,自己就被曹操所击败,袁谭也是联合曹操对付袁尚,结果同样在袁尚被打败后被曹操收拾了。

    同样的经历,同样的悲剧,就这样发生在了四世三公的汝南袁家两代人的身上。兄弟齐心,合力断金。如果他们不齐心呢?袁绍、袁术和袁谭、袁尚,老袁家两代兄弟之间隔阂的悲剧那就是前车之鉴。

    ;

第086章 历史上的袁氏集团 上() 
汝南袁家在三国前期是一个庞然大物,不仅仅有着袁隗、袁逢多位三公级别的大员,后辈袁绍、袁术兄弟也都是称霸一方的重量级诸侯。

    而以袁绍为主的北方袁氏集团,以袁绍之死为分界点,分为了袁绍时代和以他儿子们为主的后袁绍时代。

    袁绍是北方袁氏集团的最核心人物,一手将老袁家推向了辉煌的顶点,但也是其衰落的最大推手。

    袁绍是汝南袁氏的子弟,本身就有着很大的背景,自身也是非常努力,后来他成为了大将军何进麾下的核心干将为其出谋划策,身边就已经形成了一股不小的力量。在成为反董联军的盟主后,他的声望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身边也开始聚集了许攸、荀谌、辛评、郭图、逢纪等人。

    而袁绍入主冀州之后,更是新得了沮授、田丰、审配、麴义、张郃等一系列人才,在袁绍集团后来逐渐的发展中,他的麾下形成了以沮授为监军作为二号人物,文以田丰、审配、许攸、荀谌、逢纪、辛评、郭图、臧洪、陈琳等人为先,武以麴义、高览、韩荀、颜良、文丑、张郃、淳于琼为主的一股强大的势力,北方之外袁绍还留下了周昕兄弟和袁遗试图染指扬州。

    袁绍在北方的发展前期主要威胁是公孙瓒,袁绍在界桥之战将其击败后,公孙瓒和袁绍转入相持的局面,后来公孙瓒冒天下之大不韪杀死刘虞,导致幽州动荡,袁绍派出麴义在鲍丘给了公孙瓒致命一击,此后其只能困守易京,最终被袁绍所消灭。

    而除了公孙瓒之外,黑山军等黄巾余党也给袁绍造成了不小的麻烦,甚至一度攻克袁绍的大本营邺城,但麻烦总归只是麻烦而已,袁绍挥军返回之后,成功的击退了贼军,夺回了邺城,并且斩杀了黑山军多名首领,给予了黑山军重创,虽然并没能彻底消灭张燕等人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