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三国志》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汉末三国志- 第5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张鲁在汉中一带采取了宽松的政策,得到了汉民和少数民族的共同拥戴,巴夷少数民族首领杜濩、朴胡、袁约等人后来也转而依附张鲁。

    在与刘璋的对抗之中,张鲁也是由弱变强,先是多次击退了庞羲的进攻,在庞羲成为巴西太守后,开始转而反攻,并且成功的压制了庞羲,在刘璋管理益州后期,巴西郡已经基本落到了张鲁等人的手里。

    由于张鲁在汉中一带的势力强大,所以朝廷对其采取了安抚政策,曹操为首的许昌朝廷任命张鲁为镇民中郎将(或镇夷中郎将),领汉宁太守,汉中郡也就成为了汉宁郡。

    张鲁也就此摆脱了贼军的逆名,正式被认可为诸侯的一员。

    但曹操以及他所控制的许昌并没有真的放弃汉中,在后期曹操强大之后,多次有准备讨伐汉中张鲁的传言,但由于被关西军阀所阻碍,大多是雷声大雨点小。

    【张鲁集团的外部环境】

    张鲁的汉中郡是在益州的东北,最为靠北的一个郡。

    北面是司隶的右扶风和京兆两郡,西面是凉州的武都郡,东面是荆州的南阳和南郡,南面是益州的巴郡,刘璋分巴郡建立巴西郡后,于巴西郡相连。

    从地理位置来看,汉中郡就是益州的门户。

    在北方和西部张鲁主要与关西诸侯相接触,在董卓以及李郭时期,张鲁都并不是西凉军集团的主要目标,两者基本上相安无事,而在西凉军覆灭,以韩遂、马腾为首的凉州集团上台后,关西又是过于数量众多,过于分散,对于张鲁也是威胁不大,双方也没明显的矛盾,后期张鲁更是多次派兵支援马超。

    在东面,张鲁和刘表的荆州势力相邻,但相互之间都没有什么往来。

    所以张鲁的最直接威胁还是南方的刘璋,刘璋为首的益州集团把张鲁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对于益州的门户汉中郡更是求之必得,但在张鲁多次打败庞羲后,双方就已经攻守转换,刘璋只能建立巴西郡来抵御张鲁。

    而在中央朝廷方面,西凉军的董卓、李傕等人都很明白张鲁和刘焉之间的关系,所以他们在控制朝廷后虽然和刘焉发生了冲突,但在没有把握的情况下他们并没有对付张鲁,但作为刘焉的麾下,张鲁也不太可能从西凉军那里得到一官一职了。

    在朝廷被曹操控制后,张鲁已经和刘璋决裂,成为了一个完全独立的地方势力,而刚开始曹操又是无力管理西部,所以暂时以官职拉拢张鲁,将其归于朝廷的体系之下。

    曹操集团和西凉军集团都没有把张鲁当过盟友对待过,只不过西凉军认为张鲁是刘焉的部下,是敌人,而曹操集团认为张鲁是反贼,需要消灭。不过张鲁和凉州的马韩等军阀相对而言就矛盾小很多了,后来张鲁还多次出兵支援马超,并且帮助其夺取了凉州。

    附:张鲁和刘焉关系的探讨

    关于刘焉和张鲁的关系,我个人是有其他猜测的,我认为张鲁有可能是刘焉的私生子。

    为什么!张鲁的亲娘和刘焉之间的关系说不清道不明。根据历史材料记载,张鲁的母亲是很有姿色的,长的很漂亮,而且经常往刘焉家里跑,那么她去刘焉家去的那么勤快干嘛呢?虽然在三国时期民风不是那么保守,但绝对也没有那么开放,漂亮的妇人,高贵的皇室,没有一些内幕你信吗?

    反正我不信。

    后来在谋划汉中时,刘焉是任命张修为别部司马,而别部司马是朝廷认可的官位,是正式的汉制官吏,而张鲁则作为督义司马被派到张修身边,督义司马是什么样的官位呢?

    东汉是没有这个官职的,也就是说这个职位是刘焉为张鲁专门准备的。

    而且,张鲁在协助张修杀死苏固夺取汉中之后,又杀掉了张修,夺走了张修的部队,独掌汉中大权,但那个时候刘焉有表示吗?没有任何表示,就像张修、张鲁杀死苏固时一样。

    我们知道苏固虽然名义上是刘焉的部下,但刘焉依然把他除去了,那么张鲁杀死张修也可能一开始就在刘焉的计划之中。

    毕竟刘焉所需要的是把汉中郡完全的控制在自己的手里,所以只能委托给自己信得过的心腹,苏固不是,所以苏固死了,张修不是,所以张修也死了。

    那么张鲁是吗?从刘焉和张鲁母亲的关系来看,这必须是啊!

    张鲁在去汉中之后,张鲁的母亲后来是在张鲁身边吗?

    不是的,那她在谁身边呢?

    而她身边有张鲁的妻子和子女吗?

    在刘焉留给刘璋的三个核心大臣中,在赵韪没反之前,刘璋是重用加放权的,而庞羲都准备反了,刘璋最后都放过了他。

    惟有张鲁。

    刘璋对于张鲁的态度是最差的,刘璋成为益州牧后找了个借口就把张鲁的母亲给结果了,刘璋说张鲁不顺从他,但到底哪里不顺从了呢?

    是刘璋先把张鲁的母亲和弟弟杀了,然后又派庞羲多次讨伐汉中,而在刘璋成为益州牧后,张鲁干过什么对不起刘璋的事吗?没有材料记载。

    而历史上刘璋是怎么对待他的兄弟的呢,曹操刚刚加封刘璋的哥哥刘瑁为平寇将军,刘瑁就恰巧病死了。

    但言归正传,刘焉和张鲁母亲私通,张鲁是刘焉私生子的事情毕竟是猜测,现在我们所掌握的历史材料已经无法证实这一观点了。

    可我也相信陈寿不会没事做写张鲁母亲是个美人,老往刘焉家里跑的事情,这一定暗示了什么。

第009章 周瑜之死() 
历史上虽然是刘备取了益州,但在刘备之前,周瑜就已经准备展开对益州的攻势,可惜的是周瑜在出行之前就得了重病,不治去世。.?‘

    【世家出身,追随孙策】

    周瑜,字公瑾,庐江郡舒县人。他的堂祖父周景、周景的儿子周忠,都做过汉朝的太尉,后来周瑜的从父周尚还做过丹杨太守,可以说周瑜是不折不扣的世家子弟。

    周瑜在幼时和孙策就是总角之好,后孙策南下讨伐刘繇到了丹阳,周瑜对于孙策大力支持,并且追随孙策南下,打败了刘繇麾下笮融、薛礼等人,最终占据曲阿,逼走了扬州牧刘繇。孙策战胜刘繇之后,放周瑜北还。

    随后袁术任命袁胤取代周尚任丹阳太守,周瑜随周尚到了寿春,袁术发现周瑜才能就想他为己所用,但周瑜不想做袁术但部下,遂请求外调,袁术容许。

    孙策和袁术决裂之后,周瑜离开袁术南下,孙策得知后,以隆重的礼仪迎接周瑜,并且给予重任,后周瑜遂孙策征战四方,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建安四年(199),孙策率军攻破皖城,得到桥公两个女儿,皆国色天姿。?.孙策自纳大乔,周瑜纳小乔。据《江表传》记载,当时孙策还为此事对周瑜说:“桥公的女儿们虽经战乱流离之苦,但得我们二人作女婿,也足可庆幸了。”

    现在很多人认为大乔和小乔分别是孙策和周瑜的妻子,这是不对的,当时二乔实际上是孙策攻克皖城之后得到的战利品,以她们的身份地位是配不上孙策和周瑜,而且当时孙策和周瑜作为古代人年龄也不小了,应该早有妻氏了,更何况在《周瑜传》中用的词明显是“纳”。

    所以无论是大乔也好,小乔也罢,她们都最多只是孙策和周瑜的妾氏而已,并没有多高的地位,至于桥公可能是那一区域的名门望族,不可能是三公的桥玄,因为年龄对不上。

    建安五年(200),孙策去世,孙权继承了江东大业,周瑜率军前来奔丧,留在吴郡孙权身边任中护军。他握有重兵,用君臣之礼对待孙权,同长史张昭共同掌管军政大事,帮助孙权控制了江东集团。

    【效忠孙权,拒绝曹操】

    历史上不仅袁术想让周瑜为己所用,曹操也听说了其才名,甚至派其好友蒋干劝降周瑜,但均为周瑜所拒绝。

    据《江表传》记载,早前曹操知道周瑜年少有美才,而蒋干的故乡九江郡与周瑜的故乡庐江郡相邻,且蒋干是周瑜少时的同窗好友,并且能言善辩,于是派蒋干去见周瑜,希望能劝说周瑜离开孙权投奔自己。

    周瑜接见蒋干,向蒋干说:“子翼良苦,远涉江湖为曹氏作说客邪?”蒋干说:“吾与足下州里,中间别隔,遥闻芳烈,故来叙阔,并观雅规,而云说客,无乃逆诈乎?”周瑜说:“吾虽不及夔、旷,闻弦赏音,足知雅曲也。”然后和蒋干一同进食。三天后周瑜邀请蒋干叁观军营,宴饮时还请侍者展示服饰珍玩,并向蒋干说:“丈夫处世,遇知己之主,外讬君臣之义,内结骨肉之恩,言行计从,祸福共之,假使苏张更生,郦叟复出,犹抚其背而折其辞,岂足下幼生所能移乎?”蒋干笑着但始终没有说话。但是回去后向曹操称赞周瑜雅量之高不是言辞所能形容,即是劝其放弃招降的念头。

    孙策去世后,周瑜一心辅佐孙权,并且在赤壁之战以少量军力大败曹操,后更是沿江而上,击败了曹仁攻克江陵,将曹操势力彻底驱逐出长江以南。

    后周瑜劝刘备在江东之际趁机将其软禁,但孙权认为过于冒险,遂未听。

    【筹备西征,病重而逝】

    周瑜占据江陵之后,孙权任命周瑜为偏将军,兼任南郡太守。以下隽、汉昌、刘阳、州陵作为他的奉邑,屯据江陵,负责西线战事。

    当时刘璋正任益州牧,北面有张鲁为寇相侵,周瑜于是到京口拜见孙权说:“现在曹操刚受挫折,正担心自己内部发生变乱,未能与您对阵作战。请允许我同奋威将军孙瑜一起进军攻取蜀地,得蜀后再吞并张鲁,然后留奋威在那里固守,以便与马超结援呼应,我再回来与您一起占据襄阳进击曹操,这样攻取北方就有希望了。”

    孙权同意此论。周瑜回到江陵,准备行装,然而路过巴丘时即发病去世,年仅三十六岁。

    周瑜之所以如此早逝,很可能和其在江陵之战中所受的创伤有关,当时周瑜在受伤之后,为了稳定军心,强行压制伤势,虽然事后没有这方面的记载,但周瑜极可能因为这次没有调养好而留下了后遗症。

    周瑜死后,孙权身着素服举行哀悼,感动所有部下。当周瑜灵柩运还吴郡时,孙权又往芜湖迎接,举办丧事的所有费用,全部供用不缺。后来又颁布谕令:“已故将军周瑜、程普,他们家的田客,都不能要他们纳税服役。”当初周瑜被孙策作为好友相待,孙策的母亲又让孙权以尊奉兄长之礼对待周瑜。那时孙权的地位还是个将军,各位将军及宾客对他只行一般的礼节,惟有周瑜最先对他表示尊敬,对孙权执臣子礼节。

    据《江表传》记载,刘备从京口返回之时了,孙权乘做飞云大船,与张昭、秦松、鲁肃等十多人一同送他,大家举行大规模的宴会叙别。张昭、鲁肃等人先出去了,只有孙权与刘备留下说话,说了一段时间,刘备就感叹周瑜,对孙权说到:“周公瑾文武谋略,是万人中才有的英才,看着他的度量广阔,恐怕不会长久为人臣子罢了。”

    周瑜在赤壁击败曹操之后,曹操说到:“我输的不冤啊!”后写信给孙权还说:“赤壁之战时,恰好碰到了疾疫,我不得不烧船自退,却让周瑜获得了虚名啊。”因为周瑜声名远扬,所以刘备和曹操都要怀疑诋毁他。后来周瑜去世,孙权流泪说:“公瑾有辅佐帝王的资本,现在忽然短命,我有什么好处呢!”

    孙权称帝后,还对公卿们说:“如果不是周公刘瑾,我是无法称帝的。”

第010章 文武全才() 
刘备曾经评价周瑜:“公瑾文武筹略,万人之英”,这在正史上是一点不错的,和同样早逝的郭嘉、庞统之流不一样,周瑜本人的才能甚至可能高过了他在后世的名声。

    在谋略上,周瑜可以说不比荀攸、诸葛亮等人差多少,在军事上,周瑜更是三国历史上主要将帅中唯一一位的全胜记录保持者。(注1)

    【谋略之才】

    建安七年(202),曹操要求孙权质子,当时大臣们众说纷纭,张昭、秦松等重臣,也是犹豫再三,不能决断。这个时候是周瑜力主孙权拒绝曹操的要求,保持自身的独立性。

    建安十三年(208),曹操占据荆州后,准备顺江而下入侵江东,当时大臣多主张投降,此时是周瑜为孙权指出了曹军诸多缺陷,力主一战。

    之后,周瑜向孙权献计软禁刘备,趁机夺取刘备的军队和势力,但此事遭到了鲁肃的反对,孙权也觉得风险太高,遂放弃。此事综合来看,周瑜的提议风险高收益高,而鲁肃主张稳妥为上,周瑜和鲁肃谈不上谁对谁错。

    建安十五年(210),周瑜向孙权提出了攻取益州的意见,当时周瑜是谋划占据长江之南,然后联合马超等人共同对抗曹操,是乃为“二分天下”。

    周瑜的这个提议和当年张纮对孙策提出的“江都对”和鲁肃对孙权提出的“榻上对”不谋而合,也是孙吴集团的终极目标之一。

    周瑜在东吴集团实际上并不是什么谋士,所以他提出的意见也比较少,但却都有着很大的影响力,历史上周瑜更接近于孙吴集团的执行者,而不是谋划者。

    【全胜统帅】

    周瑜在三国历史上无论是为将还是为帅,均未尝一败,是那个年代里唯一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全胜将帅。

    在周瑜追随孙策之时,他是孙策麾下诸将之一,因为孙策只有在刚刚出道时被山贼虐过一次,其后百战百胜,所以周瑜追随在孙策身边,自然也是未曾一败。

    兴平二年(195),孙策率军南下,周瑜前来帮助,他们先克横江、当利,接着挥师渡江,进攻秣陵,打败了笮融、薛礼,转而攻占湖孰、江乘,进入曲阿最终成功逼走刘繇,取得了战事的胜利。

    其后周瑜北还,于三年后再次南下投靠孙策,并且被孙策委以重任。后周瑜随孙策攻打江夏,途中转而进攻皖城,克之,后进攻寻阳,大败刘勋,然后讨江夏,击败黄祖,又回兵平定豫章。

    孙策死后,孙权继位,周瑜开始了自己独自领兵作战的生涯,他也开始由将领转变为了统帅。

    建安十一年(206),周瑜率孙瑜等讨伐麻、保二屯,斩其首领,俘万余人。江夏太守黄祖遣部将邓龙率数千人进攻柴桑,周瑜率军反击,击败来敌并且俘虏了邓龙。

    建安十三年(208),周瑜先是随孙权讨伐江夏黄祖,取得大胜,后率领四到五万孙刘联军在赤壁和曹操展开决战,在这次决战中周瑜采取了黄盖的诈降之计,一举击溃曹军。

    次年,周瑜率军延江而上,进攻由曹魏大将曹仁驻守的江陵。周瑜先派甘宁前去占据夷陵,在夷陵被曹仁所包围后,周瑜采取了吕蒙的建议,率军解除了甘宁之围,并且大败敌军。后周瑜包围江陵,亲自督战鼓舞士气。中流失受伤后为了稳定军心更是奋身而起,巡视各营,激励将士杀敌,最终成功逼退曹仁。

    可惜的是周瑜后来还准备出征益州,但于路上不幸去世。

    周瑜在孙策时期为将,追随孙策攻无不克,在孙权时期为帅,率领大军战无不胜,如果不是周瑜去世过早,历史上周瑜极可能打下益州,那样孙权和曹操将会划江而治,三分天下的局面估计就不会出现了。

    【人际关系】

    历史上周瑜为人宽宏,只有程普与他不睦。据《江表传》记载,程普认为自己年长,经常凌辱周瑜。周瑜却不以为然,降低自己身份,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