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三国志》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汉末三国志- 第16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宫下镇禁中候楼玄负责殿中事物。他修身率众,遵奉法度行事,对答恳切耿直,吴主渐渐地心中不快,当时太子太傅贺邵上书直言劝谏孙皓要选贤任能,放逐贬退奸佞小人,虚心纳谏,节欲克制,勤于政事,警惕边敌。书表奏上,也引起孙皓的忌恨。于是吴主左右的人就一起诬陷楼玄与贺邵,说他们二人相逢,停下车子交头接耳,然后一起大笑,毁谤、讽刺政事,结果两人都遭到审讯、谴责,楼玄被送到广州,贺邵受到宽赦恢复了官职。不久,又把楼玄迁徙到交趾,最终杀了他。贺邵后来因病去职,被孙皓怀疑是故意的,于是孙皓将他收捕关在酒窖里,拷打千余下,将其杀害,家属被流放到临海郡。孙皓同时下诏诛杀楼玄的子孙。

    韦曜,本名韦昭,字弘嗣,晋朝因为司马昭的忌讳,将其改名为韦曜。孙皓上台后周围的人迎合孙皓旨意,多次说出现祥瑞感应现象。孙皓以此询问韦曜,韦曜回答说:“这只是人家箱匣中的东西而已。”有一次,孙皓想为自己的父亲孙和作“纪”,而韦曜坚持以孙和未登帝位为据,只宜将其历史记载文字定作“传”。就这样几次三番,韦曜逐渐受到孙皓的责怒。

    韦曜为此深感忧虑,并且当时身患疾病,需服药医治监视护理,于是自称年老体弱,请求辞掉侍讲、左国史二职,希望能够完成所写之书,将他从事的工作交给别人,孙皓没有答应。凤凰二年(7),孙皓将韦曜拘捕入狱,最终下令诛杀韦曜,,并将韦曜的家属流放到零陵郡。

    凤凰二年(7),吴帝孙皓的爱妾指使近侍到集市上抢夺百姓的财物,主管集市贸易的中郎将陈声原是孙皓的宠臣,他捕获抢劫者绳之以法。爱妾告诉孙皓,孙皓大怒,假借其他事端逮捕陈声,命里武士而烧红的大锯锯断陈声的头,把他的尸体投到四望台下。同年孙皓改封淮阳王为鲁王,东平王为齐王,又册封九个儿子担任陈留、章陵等王。这样一共十一王,每个王派给三千兵。

    凤皇三年(74年),左夫人王氏去世。吴主悲哀思念,几个月不出门,葬礼非常隆重。于是就有流言说是章安侯孙奋和上虞侯孙奉必有一人会成为皇帝,孙皓将二人都诛杀。

    豫章太守张俊听信流言为孙奋的母亲打扫坟墓。临海太守奚熙写信给会稽太守郭诞,非议国政,郭诞只是禀告了奚熙的书信,却没的提民间流传的谣言。孙皓因此大怒,他车裂了张俊,奚熙与张俊都被灭了三族。郭诞本来也难逃过一劫,但他的功曹邵畴自杀为其作证,留下遗言。官吏治丧时将邵畴遗言据以相告,于是孙皓免除郭诞的死罪,流放建安。

    天玺元年(76),会稽太守车浚、湘东太守张咏交不出算缗钱,就在所在地斩杀,将头颅向各诸郡宣示。施但造反之后,有人在吴主面前诬陷京下督孙楷说:“孙楷不准时去征讨施但,他是两头观望,脚踏两只船。”吴主多次指责孙楷,召他任宫下镇、骠骑将军。孙楷从此心中又疑忌又害怕,这一年,他带着妻子儿女投奔了晋朝,晋朝任命他为车骑将军,封为丹阳侯。

    天纪三年(79)郭马叛乱,郭马本是合浦太守修允的部曲督,修允任桂林太守时生病住在广州,先派遣郭马带领五百兵士安抚各个夷狄。修允死后,军队被重新分配,郭马不满与以前旧兵分开。孙皓此时又在查核广州户口,于是郭马与手下何典、王族、吴述、殷兴等人鼓动士兵人名,汇聚群众,攻击杀害广州督虞授。郭马自称是都督交广二州军事安南将军,殷兴自任广州刺史,吴述自任南海太守。郭马派又何典攻苍梧,王族攻始兴。

    孙皓派镇南将军滕循率万人从东道讨伐,与郭马部将殷兴在始兴郡交战。郭马又进兵南海郡,杀太守刘略,逐出广州刺史徐旗。孙皓又派徐陵督陶将七千人从西道,交州牧陶璜部伍及合浦、郁林诸郡兵,与东西军共击郭马,攻克,诛郭马。

    《汉晋春秋》记载,当时有传言道:”吴国将败,军队会从南方开始,灭亡吴国的将是公孙。孙皓听到了传言,将从大臣到士卒中姓公孙的人,都全部流放到广州,不让呆在他们在长江附近,听说郭马叛乱,大为恐惧:“这是要被天灭亡啊。”

    ps:本书即将完结,不过我准备重新修一遍,所以下本书可能会晚点,有错漏的地方大家请指正。

第084章 晋灭吴之战() 
天纪三年(79)末,晋国晋武帝令镇军将军司马、安东将军王浑、建威将军王戎、平南将军胡奋、镇南大将军杜预、龙骧将军王、巴东监军唐彬等分六路大举伐吴。

    次年,吴**队节节败退,孙皓效仿刘禅向王投降,吴国正式灭亡,三分归晋。

    【终于开始的灭吴之战】

    历史上在孙皓上台后,他不修缮内政,暴虐荒淫,导致民穷财竭,上下离心,各地叛乱四起;又自恃水军强大,凭借长江天险,戒备松散,吴国亡国之相早已明显。

    而在晋朝方面,司马炎则是积极在灭吴做准备,在当时晋朝陆军强大,而水军弱小,于是王在益州造战船,治水军数万人,使晋军的弱点得以克服,实力大为增强。陆抗死后,征南大将军羊祜一度奏请伐吴,指出伐吴的条件已经成熟,可惜由于西北鲜卑族首领起兵反晋,后方不稳,此事就被拖延了下来。

    羊祜去世后,晋武帝依羊祜生前所荐,以杜预继任征南大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当时羊祜做的准备已经相当齐备,杜预在羊祜的基础上,利用离间之计解决了驻守西陵的名将张政。灭吴的条件已经完全具备,于是杜预连续三次上书请求伐吴,司马炎终于同意,灭吴之战于是开始。

    【六路大军来袭】

    历史上司马炎采用羊祜生前拟制的计划,发兵二十万,分六路进攻吴国:1。镇军将军、琅邪王司马自下邳(今江苏邳县南)向涂中(今安徽滁河流域)方向进军;。安东将军王浑自扬州(州治在今安徽寿春),向江西(指今安徽和县方向),出横江渡口进军;。建威将军王戎自豫州(州治在今河南许昌东南)向武昌(今湖北鄂州)方向进军;4。平南将军胡奋自荆州向夏口(今武汉市武昌)方向进军;5。镇南大将军杜预自襄阳向江陵(今属湖北)方向进军,尔后南下长江、湘水以南,直抵京广;6。龙骧将军王,广武将军、巴东(郡治在今四川奉节)监军唐彬自巴蜀顺江东下,直趋建业。以太尉贾充为大都督,冠军将军杨济为副,率中军驻襄阳,节度诸军;中书令张华为度支尚书,总筹粮运。

    总体而言就是全线压进,将吴军各个击破,力图一举攻入建业。双方最终的交战过程则是吴军节节败退,完全没有一战之力。

    孙皓先是让丞相张悌统率丹阳太守沈莹、护军孙震、副军师诸葛靓率兵三万,渡江迎战,以阻止晋军渡江。沈莹认为应集中兵力于采石,等待晋军前来决战,不应该冒险渡江,而张悌则认为吴国早已经大势已去,不冒险一战再无机会,于是率兵渡江,正遇王浑部将城阳都尉张乔率七千兵马赶到,张悌军随即将张乔军包围,张乔兵微势弱,便闭寨请降。副军师诸葛靓认为,张乔是以假投降行缓兵之计,拖延时日,等待后援,我应急速进兵予以歼灭。但张悌却主张放过他们,因为强敌在前,不可因小敌而出战。遭遇晋军主力部队后,吴军先是屡战不胜,后又被伪降的张乔军夹击,全军溃败而逃。诸葛靓见大势已去,收集败兵数百逃回江南。张悌不肯逃走,与沈莹、孙震力战而死,吴军三万多人,被斩近八千人,余皆逃散。

    扬州别驾何恽认为应该乘胜追击,一举杀入建业,但主帅王浑认为应该按照命令等待王军的到达。

    当时琅邪王司马所率的一路大军,自正月出兵以来,迅速进至涂中后,令琅邪相刘弘率兵进抵长江,与建业隔江相峙,以牵制吴军;同时派长史王恒率诸军渡过长江,直攻建业。王恒军进展顺利,一一击破吴沿江守军,歼灭吴军五六万人,俘获吴督蔡机。而王率水陆大军自成(g)都沿江而下,过瞿塘峡、巫峡,进至秭归附近。王率巴东监军、广武将军唐彬攻破吴丹阳,擒吴丹阳监盛纪。然后顺流而下,进入西陵峡,遇到了吴军设置的拦江铁锁和暗置江中的铁锥。由于此前羊祜擒获吴国间谍,得知上述情况,王就做了几十个大木筏,每个也有方百余步大,筏上扎成草人,被甲执杖,令善水士兵乘筏先行,铁锥刺到筏上都被筏带去。又做火炬,长十余丈,大数十围,灌上麻油,放在船前,遇到铁锁,就点起火炬,将铁锁熔化烧断,于是战船通行无阻。二月初三,攻克西陵,俘获吴镇南将军留宪、征南将军成据、宜都太守虞忠。初五,攻克荆门、夷道二城,俘获监军陆晏。初八,攻克乐乡,俘获水军督陆景。平西将军施洪等投降。十八日,晋武帝下诏进王为平东将军、假节、都督益梁诸军事。

    王从蜀出兵,兵不血刃,无坚不摧,夏口、武昌的吴军,无敢支吾抗拒者。于是挥师顺流而下,直抵吴都附近的三山,孙皓派遣游击将军张象率水军万人抵御王,张象望见晋军旗帜而投降。

    原先吴主派往交趾征讨郭马的将军陶,行至武昌时,听到晋军大举进攻的消息,便停止去交趾,返回了建业。孙皓就立即召见他,问他水军的情况,回答道:”蜀国的船都很小。现在给我二万兵,乘坐大船战斗,也足够了。“于是就汇集大众,授陶浚假节钺,明日出发,结果当天夜里所有人已经全部逃走了。

    【孙皓投降】

    王浑、王和司马等各路大军已逼近吴国京师建业长江的北岸,孙皓已经将要落败,就写信给舅舅何植,又给群臣留下书信,承认错误,已经没有了战意。于是吴国的司徒何值、建威将军孙宴等交出印信符节,前往王浑军前投降。

    吴主孙皓见自己内部已分崩离析,便采用光禄勋薛莹、中书令胡冲等人的计策,分别派遣使者送信给王浑、王、司马,请求降服,企图挑唆三人互相争功,引起晋军内部分裂。使者先把印玺送给司马。王此时正挥军直进,三月十五日行至三山时,王浑派使者命其暂停进军,王不理,借口风太大,无法停船为由,扯起风帆直冲建业。

    孙皓听从胡冲的建议,仿效刘禅的做法:备亡国之礼,素车白马,肉袒面缚(两手反绑),衔璧牵羊,大夫衰服,士舆榇(把棺材装在车上),率领太子孙瑾等二十一人来到王营门。孙皓决定投降后,为了让晋军顺利接收各地,广发劝降书信给臣僚。王接受孙皓的投降,亲解其缚,接受宝璧,焚烧棺榇。并派人将孙皓一家送到晋都洛阳,孙吴至此灭亡。

    ps:最近加班,大家久等了。

第085章 昏暴的孙皓() 
在汉末三国历史上孙皓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昏君和暴君,而且还是一位非常迷信之人,个人对于吴国基本没有任何贡献。历史上孙皓留给人们的只有三个显著的特征,第一个是迷信,第二个是昏晕,最深刻的则是残暴。

    【迷信鬼神】

    首先是孙皓的迷信,这点从年号、迁都等事情上就一目了然的看出来,历史上孙皓有八个年号,基本上都和祥瑞挂钩。

    孙皓的第一个年号是元兴,元有第一的意思,兴指兴旺发达,这个年号很正常;第二个年号是甘霖,缘由是传说蒋陵有甘露降下;第三个年号是宝鼎,起因是他得到了一口大鼎;第四年号是建衡,这个年号缘由是当年孙皓册立儿子孙瑾为太子,分封诸王,庆祝喜事,也是属于正常的;第五个年号是凤凰,因为西苑传说有凤凰栖息;第六个年号是天册,据说有人挖到银条,上面刻着年月等字样;第七个年号是天玺,传言临平湖边挖出一个石匣,里面装有小石头,上面刻着“皇帝”字样;第八个年号是天纪,传言当时有人在吴兴阳羡山上发现有颗石头,上面有字,翻译出来的意思是孙皓将一统天下。

    除了第一个元兴和第四年号是建衡之外,基本都和孙皓迷信祥瑞有关。

    另外当年孙皓迁都武昌,亲自领兵北伐,也都和迷信有关。迁都武昌是因为当时有人说荆州有天子气,亲征是因为有传言表示吴天子当上。

    可以说孙皓是非常迷信的,常凭借运历、望气、筮卜、谶语之类的原因来决定如迁都、用兵、皇后废立等重大事件,并因此一直坚信自己将统一天下。

    【昏晕无度】

    第二个则是孙皓的昏晕,这在很多方面也是很明显的,孙皓先后亲信何定、张、岑等奸邪小人,又放纵后宫,大兴建筑,宦官也开始干预朝政。

    何定是孙皓时期最出名的小人了,这位老兄在历史上被陆凯直接骂过,被陆抗上书指责过,还曾经逼反孙秀,后来奸秽的事情被发现,认罪被诛,还被孙皓改名为何布;张也常进谗言,特别受到孙皓的宠爱,被迁升为司直中郎将,封侯。后来他的极恶罪行被揭发,认罪被诛;岑时任尚书,以险谀贵幸,致位九卿之列。晋军杀来后,百官要求岑背锅以死谢罪,孙皓想阻止,岑已经被杀了。

    孙皓时期,他的后宫人数是比较庞大的,陆凯就因此劝谏过。当时孙皓派遣宦官走遍了州郡,挑先将吏家中的女子;只要是二千石大臣家里的女儿,每年都要申报姓名年龄,到了十五六岁就要进行考察、检选,没有被选中的才可以出嫁。后宫女子已有上千人,孙皓却仍然不断地挑选新人入宫。孙皓还曾经大建昭明宫。

    司市中郎将陈声因为秉公执法得罪了孙皓的爱妃,结果被斩,《三国志陆抗传》中曾经记载过:“何定弄权,阉官预政”,说明当时吴国内宦官势力也是一个不稳定因素。

    孙皓在掌权后期,还多次分封诸王。历史上据说他可以考据的子女目前就有三十四位。建衡元年(69),孙皓册立儿子孙瑾为太子,又封了淮阳王、东平王;凤凰二年(7)孙皓改封淮阳王为鲁王,东平王为齐王,又封陈留王、章陵王等九王,共计十一王,每位王授兵士三千;天纪二年(78)孙皓册立成纪王、宣威王等十一位王,每位王授予兵卒三千;天纪二年(78),孙皓册立成纪王、宣威王等十一位王,每位王授予兵卒三千。

    孙皓还多次大赦全国,根据《三国志》里的统计,孙皓在位十七年,大赦天下十五次,几乎是一年一次了,其理由主要是祥瑞,封王。而就算是三国历代皇帝中在位时间最长(四十多年),被认为是最昏晕的刘禅,也不过大赦全国十三次,其中十二次是在诸葛亮去世之后。

    【残暴不仁】

    然而,这些都比不了孙皓的残暴,孙皓继位后不仅诛杀了辅佐他继位的濮阳兴、张布,还弄死了前任皇帝孙休的两个年长的儿子,逼杀景皇后朱氏。

    当时作为孙皓的臣子,可完全是一个高危的职业。先从丞相说起,濮阳兴、陆凯、万以及张悌四位,没有一位有好下场,濮阳兴一手将孙皓送到皇位之上,事后就被孙皓诛杀;陆凯因为陆家根基深厚,孙皓勉强忍耐,等到陆抗死后他立刻就将陆凯的家人流放;万有着从龙之功,后来也被孙皓逼着喝毒酒,最终抑郁而死;张悌是孙吴最后一位丞相,最终战死沙场。

    五官中郎将徐绍因为说了几句晋国的好话,就被孙皓追杀;散骑常侍王蕃不能承颜顺指,于是孙皓不悦,将其处死,让左右亲随抛掷王蕃的首级,像虎狼那样争抢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