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三国志》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汉末三国志- 第14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知道文钦被杀,于是投降司马昭。文鸯二人获封赏更令寿春的兵民丧失战意。

    最终司马昭在二月攻克寿春,诸葛诞兵败出城逃亡,被胡奋部下士兵击杀,诸葛诞麾下数百人于寿春被俘,坚决不降,更说:“为诸葛公死,不恨。”行刑时排成一列,每斩一人都招降下一人,但始终无人投降。

    吴将于诠亦力战而死,唐咨和王祚等人则投降,司马昭还上表给他们加封爵,士卒饥饿有病的,都供给粮食医药。有人说吴兵必然不肯为我们效力,请求把他们活埋了。司马昭却说:“放他们回去,才显示出大魏的宽宏大度。”后来将他们迁徙到三河。这年四月,司马昭回到京师,魏帝把丘头改为武丘,以彰显武功。

    甘露三年(258)五月,在平定诸葛诞之乱后,魏帝封司马昭为晋公,封地包括并州的太原、上党、西河、乐平、新兴、雁门和司州的河东、平阳,共八郡,地方七百里,加九锡,晋位相国,晋国府中置官司。司马昭九次辞让,天子才勉强同意了。于是增加封邑一万户,,食三县租税。儿子中没有爵位的都封为列侯。

    淮南三叛是曹魏内部守旧势力对于司马家掌权派的反击,三次叛乱分别发生在司马懿、司马师以及司马昭掌权期间,然而这三次叛乱都失败了,司马家也就此成功铲除拥护魏帝的势力。

    此后司马昭夺权的趋势越加明显,在司马昭接受晋公和相国之位后,魏帝曹髦最终铤而走险,发动了甘露之变。

第040章 甘露之变() 
相比无能的曹芳而言,曹髦作为魏国皇帝就积极多了,他上台曾经一度企图利用司马师去世的机会夺权,之后更是在绝望之下发动甘露政变,可惜失败被杀。

    曹髦是魏文帝曹丕的孙子,东海定王曹霖的儿子,于正始二年(241)冬季出生,要比曹芳小了快十岁。正元元年(254),司马师废掉曹芳,在郭太后的建议下改立尚且年幼的曹髦为帝。

    曹髦年龄虽然小,但表现的却非常沉稳,他在到达京都洛阳北郊邙山的玄武馆后,群臣奏请他住在前殿,曹髦回答说前殿乃先帝寝殿,不敢越礼,于是暂住在西厢房中。群臣又奏请以天子之礼迎他入京,他仍不同意。

    曹髦进入洛阳后,文武百官都到西掖门南拜迎,曹髦见状也赶紧下车答拜百官。司礼官奏说:“按礼仪您为天子,不必答拜臣下。”曹髦回答:“眼下我也是别人的臣子啊!”遂对群臣答拜还礼。行到宫廷的正车门,曹髦也要和群臣一样下车步行。左右皆劝阻:“按惯例您可以一直乘车进去。”他说道:“我被皇太后征召而来,至于安排我做什么现在还说不准呢!”还是下车和群臣一样步行到太极东堂。皇太后在那里会见了他。当天他便在太极前殿正式登基称帝,朝中百官都很高兴。

    曹髦在继位之后就派遣派身边的一批侍从官员到国内各地巡视,代表天子了解各地人情世故,慰问地方官员和百姓,同时调查有无冤案和官员失职的情况。次年(255),司马师去世,曹髦一度打算趁机夺权,不想让司马昭回京,可惜被司马昭识破,无奈之下曹髦让司马昭继承了司马师的地位和权力。

    甘露元年(256)曹髦在太极东堂宴请群臣,并和诸位儒生讨论夏少康与汉高祖刘邦的高下,最终定论以少康为优。后来还在太学和群臣们探讨了很多。历史上少康是夏朝的中兴之主,刘邦则是汉朝的开国君主,曹髦在这里说的不是少康和刘邦,而是他自己和司马昭啊!

    甘露三年(258),曹髦更是下诏推行教化政策,推举德高望重的三老、五更给予极高的荣誉,并且最终决定推举王祥为三老,郑小同为五更作为明例。诏令发布后,曹髦亲率有关朝臣,按照古代的习惯举行聘任礼仪。

    而此时,曹髦也就十八岁。钟会曾经私下对司马师评价曹髦说到:“才同陈思,武类太祖。”

    司马昭平定淮南诸葛诞之乱后,声望已经极高,并且还拒绝了朝廷晋公的封赏,曹髦心中很明白这离司马家篡位已经不远了。然而曹髦本人却没有任何办法,只能坐以待毙。

    甘露五年(260)四月,魏帝曹髦诏令有关部门按照前面的决定,再次宣布由大将军司马昭出任相国之职,封晋公,加九锡之礼(注1),而这次司马昭没有拒绝。司马家篡位正式进入了相关流程,曹髦再也忍不下去了,他不想做第二个汉献帝,不想将曹氏江山拱手让出,于是曹髦决定拼死一搏。

    同年五月,曹髦发动了甘露政变,失败被杀。

    据《汉晋春秋》记载:曹髦见自己权力威势日渐削弱,感到不胜忿恨,于是命冗从仆射李昭、黄门从官焦伯等在陵云台部署甲士,并召见侍中王沈、尚书王经、散骑常侍王业,对他们说:“司马昭的野心,连路上的行人都知道(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我不能坐等被废黜的耻辱,今日我将亲自与你们一起出去讨伐他。”

    王经说:“古时鲁昭公因不能忍受季氏的专权,讨伐失败而出走,丢掉了国家,被天下人所耻笑。如今权柄掌握在司马昭之手已经很久了,朝廷内以及四方之臣都为他效命而不顾逆顺之理,也不是一天了。而且宫中宿卫空缺,兵力十分弱小,陛下凭借什么?而您一旦这样做,不是想要除去疾病却反而使病更厉害了吗?祸患恐怕难以预测,应该重新加以详细研究。”

    曹髦这时就从怀中拿出黄绢诏书扔在地上说:“这样就已经决定了,纵使死了又有什么可怕的,何况不一定会死呢!”说完就进内宫禀告郭太后。王沈、王业跑出去告诉司马昭,司马昭知道后得以防备。

    曹髦随即拔出剑登辇,率领殿中宿卫和奴仆们呼喊着出了宫。司马昭的弟弟屯骑校尉司马伷在东止车门遇到曹髦的军队,曹髦左右之人怒声呵斥他们,司马伷的兵士都吓得逃走了。中护军贾充从外而入,迎面与曹髦战于南面宫阙之下,曹髦亲自用剑拼杀。众人想要退却,贾充军将败,骑督成倅之弟太子舍人成济问贾充说:“事情紧急了,你说怎么办?”贾充说:“司马公养你们这些人,正是为了今日。今日之事,没什么可问的!”于是成济立即抽出长戈上前刺杀曹髦,把他弑杀于车下。司马昭闻讯大惊,自己跪倒在地上,说到:“这下天下人怎么看我啊!”。太傅司马孚奔跑过去,把曹髦的头枕在自己的腿上哭得十分悲哀,哭喊着说:“陛下被杀,是我的罪过啊!”(注2)

    曹髦被杀后,司马昭进入殿中,召集群臣议论。尚书左仆射陈泰不来,司马昭让陈泰之舅尚书荀顗去叫他,陈泰说:“人们议论说我陈泰可以和您相比,今天看来您不如我陈泰。”但子弟们里里外外都逼着陈泰去,这才不得已而入宫,见到司马昭,悲恸欲绝,司马昭也对着他流泪,说:“玄伯,您将怎样对待我呢?”陈泰说:“只有杀掉贾充,才能稍稍谢罪于天下。”司马昭考虑了很久才说:“你再想想其他办法。”陈泰说:“我说的只能是这些,不知其他。”司马昭就不再说话了。

    随即司马昭威逼郭太后下旨,褫夺了曹髦的皇帝封号,以平民之力葬之,因此其在位期间的年号均为高贵乡公某年。后太傅司马孚,大将军司马昭,太尉高柔等人上疏,改以王礼葬之。

    王经因为没有告密,事后为司马昭所杀,据《魏氏春秋》记载,司马昭又因群情激愤,让成济等人背锅,诛杀了成济三族,成济兄弟不服罪,光着身子跑到屋顶,大骂司马昭,被军士从下乱箭射杀。

    曹髦死后,司马昭另立燕王曹宇之子常道乡公曹璜为天子,改元景元。甘露政变后,司马昭因为曹髦之死被迫再次推辞了晋公、相国以及九锡之礼。

    曹髦这次政变发动的确非常没有技术含量,失败也是必然的,但毕竟司马昭已经当上了晋公,开始了篡位的流程,曹髦的时间已经不多了,他在忍下去,虽然自身性命应该能保的住,但自己的国家百分百保不住了,至于等待时机,以曹髦当时的力量实际上后面看不到什么机会的。

    曹髦虽然失败了,但他死的轰轰烈烈,他没有软弱、屈辱和退让,而是敢于直面,奋起抗争,视死如归。作为一个皇帝他有着很难得的勇气,而且曹髦的死也不是一无所得的,从某个意义上来说,曹髦一死司马昭本人的声望也彻底毁了。

    正常来说,作为司马家第三代领导人,司马昭已经差不多满足了篡位的所有条件,只有再当上晋王后就可以取而代之了,但曹髦这样一闹,司马昭就失去了先天大义,政变后不久就不得不放弃了已经到手的晋公和相国之位,终其一生最高只是晋王,是由他的长子司马炎完成了晋代魏的朝代更替。

    注1:关于这件事情在《晋书·文帝纪》里面没有记载,因为司马昭真的封公之后,曹髦立刻就和他拼命去了,这个事情实际上就是甘露政变的直接导火索。事后,司马昭还不得不放弃了到手的公爵和相国之位,所以被唐代人就没有写,但在《三国志》里面记载的很清楚。

    注2:关于甘露政变之事在很多资料中都记载,但在《汉晋春秋》记载更为全面,内容上基本都基本一致。

    :。:

第041章 司马昭之死() 
在司马炎篡位之前,司马家已经有过三代人掌权,其中司马懿年龄太大,司马师因病去世,司马昭掌权时间是最久,他在执政期间,先是平定了诸葛诞的叛乱,后发兵灭蜀,封公称王,为司马炎日后的夺位扫清了一切阻碍。

    司马昭在司马懿没有掌权之前,虽然是大家族出身的孩子,但手中也没有多少实权,高平陵政变之后,司马昭才正式成为了魏国核心大臣之一,司马懿死后,司马家虽然由其兄长司马师接替,但因为司马师无后,所以司马昭的实际地位基本仅次于他的哥哥。

    景初三年(239),司马昭被封为新城乡侯。正始初年(240),他转为洛阳典农中郎将。当时正值魏明帝大兴奢侈之风以后,司马昭免除苛捐杂税,不误农时,百姓大为喜悦。后转为散骑常侍。

    大将军曹爽伐蜀时,,以司马昭为征蜀将军,作为夏侯玄的副手,率军出骆谷,驻扎在兴势。蜀将王林夜间偷袭司马昭军营,司马昭坚持按兵不动。王林终于退走。事后,司马昭对夏侯玄说:“费祎占据险要之地而固守,我军前进得不到作战的机会,攻坚而不能下,应赶快撤退,以后再作打算。”曹爽等引军撤退,费祎果然率兵急奔三岭,截其归路,魏军夺得险道才得通过。回到京都,拜为议郎。

    嘉平元年(249),司马懿杀曹爽,开始专权国政,司马昭率众保卫二宫,因功增加封邑一千户。此后司马昭的地位随着他父亲掌权开始节节高升。

    同年,蜀将姜维侵扰陇右一带,征西将军郭淮从长安出发抗拒蜀军,司马昭晋位为安西将军、持节,屯兵关中,调度诸军。姜维退兵后,司马昭转为安东将军、持节,镇守许昌。

    嘉平三年(251),司马懿发大军讨伐王凌,以司马昭都督淮北诸军事,率军会师于项。增加封邑三百户,赐给金印紫绶。不久又晋号都督。这一年司马懿去世,司马昭的兄长司马师开始掌权。

    嘉平四年(252),司马师南伐失败,司马昭参与了这一战,因此削去侯爵。同年,司马昭因为讨伐姜维、平定叛乱有功,封为新城乡侯。

    嘉平六年(254)司马师废曹芳,立曹髦为帝,贬曹芳为齐王,司马昭参与谋划定策,晋封为高都侯,增加封邑二千户。

    次年(255),司马师亲自领兵讨伐毌丘俭,司马昭兼任中领军,留镇洛阳。司马师平定叛乱后,受创回到许昌,命不久矣,司马昭自京都到许昌省问,拜为卫将军。在司马师死后,领兵回到洛阳,得以继承司马师的权利和地位。

    司马昭在正元二年(255)一直到咸熙二年(265)掌权,他在执政的十年中平定了诸葛诞的叛乱,更替更为听话的曹奂(原名曹璜)为帝,派邓艾、钟会等人消灭了蜀国,并且正式封公称王,当上了晋王。

    在淮南三叛之中,虽然诸葛诞叛乱的信念不是最强的,但因为他果断的联合了孙吴,所以叛乱的规模是最大的,作乱的时间也是最长的。历史上为了平定诸葛诞的叛乱,司马昭不仅挟持了皇帝和皇太后一起东征,还调动了数州将近三十万的大军,花了将近一年的时间。最终强势的平定了这次叛乱,还连带着歼灭了孙吴了不少部队。

    甘露五年(260)四月,魏帝曹髦诏令有关部门按照前面的决定,再次宣布由大将军司马昭出任相国之职,封晋公,加九锡之礼。这次司马昭没有拒绝,司马家篡位的仪式正式开始了,曹髦无法容忍曹魏被司马氏所夺取,于是在同年五月自杀式的发动了甘露政变,结果惨遭杀害,事后司马昭虽然改立曹奂为帝,并且名义上废掉了曹髦的帝位,但司马昭也因此背上弑君的名声,司马家篡位的步伐被大大减缓。

    景元四年(263)司马昭因为姜维屡次扰边准备发大兵伐蜀,他不顾大臣们的反对,征发四方之兵十八万,让钟会作为主帅,邓艾和诸葛绪各带一路偏军进攻蜀地。这次作战取得了空前的成功,钟会非常顺利的就攻取了汉中,只是被姜维阻在了剑阁,然后邓艾偷渡阴平,一举打入蜀汉内地,大破诸葛瞻,蜀汉后主刘禅开城投降,蜀国就此被亡国。

    景元五年(264),钟会、邓艾等人灭蜀之后,钟会离间了朝廷和邓艾,准备谋逆,司马昭一面召邓艾入朝,一面亲自带兵道长安,稳定局势,钟会和姜维最终在成(g)都作乱,失败被杀,邓艾亦被监军卫瓘派右将军胡烈所杀。

    当初,钟会将要伐蜀,西曹属邵悌对司马昭说:“钟会很难让人放心,不能使他伐蜀。”司马昭笑道:“取蜀易如反掌,而众人都说不可,只有钟会与我意见一致。灭蜀之后,中原将士人人思归,蜀之遗民尚有恐惧之心,钟会即使有叛逆之心,也不会实现的。”事情最后果如司马昭所料。

    这年的正月,郭太后去世。三月,魏帝曹奂加封司马昭为晋王,其后追命舞阳宣文侯司马懿为晋宣王,舞阳忠武侯司马师为晋景王。

    咸熙二年(265),司马昭病死,葬于崇阳陵。数月后,司马昭被谥为文王。他的儿子司马炎代魏称帝,国号晋,史称西晋。司马昭被追封为文帝,庙号太祖。

    姓名:司马昭

    属性:领导力(a…)司马昭先平定诸葛诞叛乱后发兵灭蜀,然而却背上了弑君的逆名

    谋略(b)司马昭作为司马家一代权臣,为人很深

    政治(b)在甘露政变中司马昭也是其中的输家

    统率(b)司马昭先平定诸葛诞之乱,后发兵灭蜀

    总评(a)司马昭是魏国后期掌权的三位司马家族人之一,能力很强

    别名(称号):司马子上、晋文帝、司马文王

    性别:男

    民族:汉

    职业:政治家、军事家

    官职:晋王、相国

    谥号:文王→文皇帝

    庙号:太祖(晋追封)

    陵墓:崇阳陵

    家庭出身:司马家族

    生卒:211……265

    出生地:河内温县

    主要社会关系:父亲(司马懿)兄弟(司马师)儿子(司马炎)

    主要经历:

    年追随父亲司马懿和兄长司马昭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