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以北不顺从,史招、李绩先后瓦解。内部不顺从,外部背叛,自知必定失败,被困的野兽想要决想斗,迅速交战更合他们心意。虽说必定克敌,但死人也多。再说毌丘俭等人欺骗将士,十分狡诈善变,稍稍与他们相持一段时间,骗局自然会败露,这样就能不战而胜。”于是司马师派遣诸葛诞督率诸军从安风向寿春之间出兵,征东将军胡遵督率青、徐诸军向谯、宋之间出兵,切断叛逆退路。
司马师下令各路军队都坚守阵地,不要正面交战。毌丘俭、文钦等向前不能战斗,退后到寿春又怕遭到袭击,前后无路,无计可施。淮南将士,家乡都在北边,军心涣散,相继投降。只有淮南新近归属的当地农民愿意为他们打仗。司马师屯兵于汝阳,派遣兖州刺史邓艾督率泰山诸军进驻乐嘉,示弱诱敌。
当时邓艾装出不堪一击,用以诱使毌丘俭、文钦出击。司马师很快率军从洙地来到。文钦不知是计,果然在夜里想要袭击邓艾。等到天亮,见兵马强盛,才撤回军队。文钦进军将攻打邓艾后,司马师秘密派兵,径直奔赴乐嘉,与文钦相遇。文钦的儿子文鸯,十八岁,在三军中最为勇猛,对文钦说:“趁封方立足未稳,请登上城墙擂鼓呐喊,可以打败对手。”然后按计谋行事,三次呐喊而文钦不能应战,文鸯退兵,一起引兵向东。魏臣尹大目追出试图劝降文钦,但遭文钦拒绝。
司马师就对众将说:“文钦逃跑了。”命令派精锐部除追击文钦。众将都说:“文钦久经沙场,文鸯年轻有锐气,引军入项城,并没有失利,必不会逃走。”司马师说:“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文鸯三次擎鼓,文钦不回应,他们的气势已经衰竭,不逃走还等什么?”
文钦将要逃走,文鸯说:“不先打掉敌人的锐气,是不能走的。”于是与十除名骁勇的骑兵攻入景帝军队的阵地,所向披靡,然后引兵撤离。司马师派左长史司马琏督率八千精壮骑兵徒侧翼追敌,派将军乐林等督率步兵为后继。等到了沙阳,多次攻破文钦的军阵,射出的箭密集如下雨,文钦顶着盾牌逃奔。大破敌军,众人都扔下兵器投降,文钦父子与部下逃跑去保项城。毌丘俭听说文钦战败,抛弃众人连夜逃往淮河以南。安风津都尉追上毌丘俭,杀了他,把毌丘俭的首极傅到京都。淮南平定后毌丘氏与文氏两家的人,凡是留在魏国的,都一齐被斩杀。文钦、毌丘秀和毌丘重等人投奔吴国,吴任命文钦为都护、假节镇北大将军、幽州牧、谯侯。
因为诸葛诞率先率兵进占叛军的据点寿春,稳定战局。再加上他长期在淮南驻守,于是被任命为镇东大将军、仪同三司、都督扬州诸军事。
:。:
第038章 司马昭上台()
正元二年(255),魏国大将军司马师因为平定叛乱时惊吓过度,致使眼睛震出眼眶,于同年在许昌去世。司马师死后,魏帝曹髦夺权不成,司马昭继承兄位,继续控制魏国朝政,此后魏国进入了司马昭时代。
当初,文钦之子文鸯带兵袭营,司马师惊吓过度,再加上本来眼睛上就有瘤疾,经常流脓,致使眼睛震出眼眶。于正元二年(255)辛亥日(二十八日)痛死于许昌,终年四十七岁。
在司马师去世的一年前,魏帝曹髦已经开始授予他统领全国兵马及京师内外诸军的权力,并特许大将军司马师朝拜时不必小步快走以表示对天子的尊敬,向君王奏事时只称官职不直呼姓名,还可以穿鞋佩剑上殿。
二月,曹髦素服临吊,谥号忠武。有关官员商议认为,司马师的忠心安定了国家,功业救助了天下,应该依照霍光的先例,追加大司马的称号加在大将军前,增加食邑五万户,谥号武公。司马昭上表劝说:“臣下已故的父亲不敢接受丞相相国九命的礼遇,已故的兄长不敢接受相国的高位,完全是因为太祖曾经任过丞相一职。如今谥号武帝、文帝相同,必定令人惶恐。过去萧河、张良、霍光都有挽救时局辅佐国君的功镜,萧何的谥号是文终,张良的谥号是文成,霍光的谥号是宣成。如果一定要以文武作为谥号,请依照萧何等人的先例来加赠。天子下诏应允。
后来司马昭受封晋王,追尊司马师为晋景王。司马炎称帝后,尊司马师为晋景帝,其墓称为峻平陵,庙号世宗。历史上司马师的妻子夏侯徽给其生了五个女儿,其中并没有儿子,只有养子司马攸。所以司马师死后,他的权力和地位是由他的弟弟司马昭继承的。
司马师是司马家的二代领袖,最高官居大将军,他掌权时间(251…255)并不长,只有短短四、五年,就比他的父亲司马懿掌权时间多一点。
但历史上司马师并不是一个小觑的人物,他在掌权期间积极拉拢郭太后,废立君王,将司马家代魏的局势进一步明朗化。在军事方面他讨伐毌丘俭,平定了淮南第二叛,更是提拔重用了邓艾、王昶、陈泰、胡遵等众多人才。
司马师是司马家承上启下的一个关键性人物,他继承了自己的父亲司马懿的事业,将司马家进一步发扬光大,为自己的弟弟司马昭掌权打下了良好的根基,只可惜司马师没逃出司马家长子短命的命运,和他的大伯司马朗一样因为战事英年早逝,死时都是四十六、七岁。
大将军司马师病重时,司马昭自京都到许昌省问,被拜为卫将军。司马师将大业托付给司马昭后,一命呜呼。
当时,司马师已经死去,而司马昭又不在洛阳,魏帝曹髦意识到这是夺权的好机会,于是一面下诏命司马昭留守许昌,让尚书傅嘏率六军还京师,一面甚至可能着手筹划宫廷政变。钟会与傅嘏密谋,让傅嘏上表,和司马昭一同出发,退到雒水南屯兵驻守。司马昭最终亲自率军回京,到洛阳后,魏帝曹髦晋其为大将军,加侍中,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辅助朝政,带剑穿履上殿,司马昭虽然辞让不受,但魏国实际的大权已经落入其手,就此魏国进入了司马昭时代。
甘露元年(256)正月,朝廷加司马昭大都督职衔,奏事不提自己的名字。六月,晋封为高都公,封地方七百里,加九锡,假斧钺,晋号为大都督,带剑穿履上殿。又辞让不受。八月十六日,加赐黄钺,增加封邑三县。这一年朝廷还升司马昭的伯父太尉司马孚为太傅。
诸葛诞在司马师平定毌丘俭之乱后担任镇东大将军,驻守淮南,后东吴丞相孙峻率领吕据和留赞支援毌丘俭,知道毌丘俭和文钦兵败和寿春被占后撤退,诸葛诞于是派部将蒋班追击东吴军,斩杀留赞。战后诸葛诞获封高平侯,邑三千五百户,转任征东大将军。
司马昭接掌权力后,任贾充为大将军司马,转右长史。当时司马昭新掌朝政,贾充就建议他派遣部下去慰劳征东、征南、征西、征北四位将军,并观察他们的志趣、动向。于是司马昭就派贾充到诸葛诞那里。
贾充试探诸葛诞说:“洛阳的贤人们,都同意皇帝禅让,这您知道的。您认为如何?”但遭到诸葛诞厉声指责:“你不是贾逵的儿子!你世代受曹魏的恩惠,怎可以辜负国家,欲将曹魏江山给了人?这话我根本听不下去。如果洛阳皇帝有难,我会力搏一死。”贾充沉默不言,回去后对司马昭说:“诸葛诞在扬州,早有威名,能得人死力。看他略显规模,必然反叛。如今征讨反而是小事,若事情迟了必大祸。”(注1)司马昭最终选择了听从贾充的建议。
甘露元年(256)冬天,东吴打算进攻徐堨。朝廷知道诸葛诞所统领的兵力足以抵御外侵之兵,但他还是请求朝廷派十万人守寿春。又求沿淮河修筑城池以备迎敌,其实是想积极保住淮南之地。
甘露二年(257),司马昭知道诸葛诞对朝廷已起疑心,但考虑诸葛诞是老臣,想把他召回来再说,就下诏升诸葛诞为司空,并入朝任职。当时钟会母亲去世,正守丧在家,他算定诸葛诞必不从命,于是驰马报告司马昭。司马昭认为事已至此,不再追改。
诸葛诞接到诏书后,更加恐惧,于是举兵反叛,召集各路军队,攻打扬州刺史乐綝(乐进的儿子),并杀死他。又聚集淮南淮北十几万官兵,扬州新归属的四五万人,储足了有一年的粮食,闭城死守。还派长史吴纲领着小儿子诸葛靓到东吴,请求援助。
诸葛诞和王凌以及毌丘俭相比,他反叛的决心是比较低的,王凌在高平陵之变后就开始谋划动手,毌丘俭在司马师废立君主后也毫不犹豫,只有诸葛诞表现的非常犹豫不决。早先毌丘俭叛乱后,他拉拢过诸葛诞,诸葛诞反而却出卖了毌丘俭,并且第一个打下了淮南,等到自己当上了征东大将军后,诸葛诞又开始准备谋逆,最后他也是被逼反了,而不是主动作乱。
注1:这里是《晋书》中的记载,取材于《世语》和《魏末传》。
世语曰:司马文王既秉朝政,长史贾充以为宜遣参佐慰劳四征,于是遣充至寿春。充还启文王:“诞再在扬州,有威名,民望所归。今徵,必不来,祸小事浅;不徵,事迟祸大。”乃以为司空。书至,诞曰:“我作公当在王文舒后,今便为司空!不遣使者,健步赍书,使以兵付乐綝,此必綝所为。”乃将左右数百人至扬州,扬州人欲闭门,诞叱曰:“卿非我故吏邪!”径入,綝逃上楼,就斩
斩之。
魏末传曰:贾充与诞相见,谈说时事,因谓诞曰:“洛中诸贤,皆原禅代,君所知也。君以为云何?”诞厉色曰:“卿非贾豫州子?世受魏恩,如何负国,欲以魏室输人乎?非吾所忍闻。若洛中有难,吾当死之。”充默然。诞既被徵,请诸牙门置酒饮宴,呼牙门从兵,皆赐酒令醉,谓众人曰:“前作千人铠仗始成,欲以击贼,今当还洛,不复得用,欲蹔出,将见人游戏,须臾还耳;诸君且止。”乃严鼓将士七百人出。乐綝闻之,闭州门。诞历南门宣言曰:“当还洛邑,蹔出游戏,扬州何为闭门见备?”前至东门,东门复闭,乃使兵缘城攻门,州人悉走,因风放火,焚其府库,遂杀綝。诞表曰:“臣受国重任,统兵在东。扬州刺史乐綝专诈,说臣与吴交通,又言被诏当代臣位,无状日久。臣奉国命,以死自立,终无异端。忿綝不忠,辄将步骑七百人,以今月六日讨綝,即日斩首,函头驿马传送。若圣朝明臣,臣即魏臣;不明臣,臣即吴臣。不胜发愤有日,谨拜表陈愚,悲感泣血,哽咽断绝,不知所如,乞朝廷察臣至诚。”
第039章 诸葛诞之乱()
虽然诸葛诞反叛的决心比不过王凌和毌丘俭,但诸葛诞叛乱的规模因为联合了孙吴要比早先二人大很多,内乱的时间也持续了将近一年,远远强于前面两人。
诸葛诞反叛之初,议论此事的人请求立即讨伐淮南军,司马昭却说:“诸葛诞认为毋丘俭举事轻率急速而导致失败,今天他必然外连吴寇,这样一来,叛变的规模大而行动迟缓。我可以与四方将领联合起来,以全胜之策来制服他。”于是向天子上表说:“昔日黥布叛逆,汉高祖亲征;隗嚣违抗,光武帝西伐;烈祖明皇帝多次御驾亲征,都是为了振奋士气,耀武扬威。陛下应暂时亲临军旅,使将士得以借助天威。今讨贼诸军约五十万,以众击寡,没有不胜的。”
同年七月,护卫着天子与皇太后一起东征,征发青、徐、荆、豫四州兵马,并从关中分部分军队,共同会师淮北。大军至项,让廷尉何桢持符节出使淮南,劝慰叛军将士,申明朝廷逆诛赏顺的政策。司马昭进军丘头,并派镇东将军王基及安东将军陈骞包围寿春,派石苞、州泰领兵抵抗吴兵。
吴国方面则派文钦、唐咨、全端、全怿等三万余人来救诸葛诞,魏诸将迎击,不能抵御,于是他们都突入寿春城内。魏国方面将军李广临敌畏缩不前,泰山太守常时声称有疾不出兵,都斩首示众。
当时司马昭派石苞统领青州诸军,并督兖州刺史州泰和徐州刺史胡质(晋书中记载有胡质参与,但当时胡质应该已经于数年前就去世了),选精锐部队为游军,在寿春外围防备东吴支援。
东吴方面任命朱异为假节大都督,率领三万人屯居安丰。曹魏兖州刺史州泰率军与朱异交战,朱异大败,死伤二千人。孙綝亲率大军进屯镬里,又派遣朱异率领丁奉、黎斐等人的五万军队攻打曹魏。当时朱异屯于黎浆,遣将军任度、张震等募勇敢六千人,在屯西六里处搭建浮桥夜渡淮河,准备修筑半月形的营垒,曹魏监军石苞及州泰发现后将吴军击破。朱异又制造攻城武器车箱围逼五木城,再次大败而归。与此同时魏泰山太守胡烈以奇兵五千从小路奇袭吴军屯放辎重所在地都陆,焚毁了朱异军队全部的军备粮草。
孙綝又再派兵三万命令朱异与魏军死战,朱异不从,孙綝大怒,要求朱异前往相见。此时,跟随朱异军中征战的柴桑督、奋威将军陆抗制止他去见孙綝,朱异于是说道:“子通,家人耳,当何所疑乎!”遂坚持前往。孙綝见到朱异后,马上让力士将其从座位上抓起来。朱异道:“我吴国忠臣,有何罪乎?”但孙綝还是下令处死了朱异,而改派弟弟孙恩虚张声势前往救援,但因感觉无力再战,自己则退回建业。
在寿春方面,大将军司马昭率领二十六万大军,派王基和安东将军陈骞等四面合围,将城包围两重,开挖堑壕、修筑堡垒。文钦等人几次想冲出包围,都被击退。
据《干宝晋纪》记载:当初,寿春一带每年都会下大雨,一下雨淮河就要涨水,一直淹到寿春城下。所以诸葛诞看见司马昭在城下扎营非常高兴,他说:“是固不攻而自败也。”可让他没想到的是,自从司马昭扎营开始,就一滴雨都没下,是少有的大旱。
孙吴退兵后,诸葛诞的部将蒋班和焦彝劝诸葛诞率主力专攻一方,以求突围,不宜困守寿春;但文钦认为东吴救兵必至,劝诸葛诞固守。诸葛诞不听蒋班的建议,更意图杀掉二人,二人于是逃出城投降魏军。
当时东吴右大司马全琮之子全怿、孙全端、全翩、全缉等率领大军来救援诸葛诞。全怿兄长的儿子全辉、全仪留在建业,因为他二人惹上官司,带着母亲和数十曲部渡江,投降了司马昭。钟会设计,秘密替全辉、全仪写信,派遣全仪、全辉的家人进城送信给全怿,说吴主因全怿等人不能拿下寿春而暴怒,要尽杀他的家人,故而才逃往北方。全怿等人闻讯,内心恐惧不安,于是开城投降。投降的人都受到礼遇,从此城中的诸葛诞开始人心背离。
甘露三年(258)正月,诸葛诞、文钦、唐咨等制造出许多进攻的武器,连续五六天,不分昼夜,强行从南面突围。包围的军队从高处用发石车发射石块,用火箭烧毁攻城器具,箭石如雨,尸首遍野,血流满堑壕。诸葛诞等人只能又退进城去。
城内粮食日益短缺,出城投降的人又达几万,文钦想把北方人全都驱赶出去,以便节省粮食,与吴国一起坚守。诸葛诞不接受这个意见,因此两人产生隔阂。文钦本来与诸葛诞就有矛盾。只是因为特殊事宜而聚合,事情越是紧急就越不相信对方。文钦见诸葛诞什么事都要策划一番而不满,于是诸葛诞杀掉文钦。文钦子文鸯和文虎知道文钦被杀,于是投降司马昭。文鸯二人获封赏更令寿春的兵民丧失战意。
最终司马昭在二月攻克寿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