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秦霸世》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帝秦霸世- 第10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这份心机,让群臣心惊肉跳。特别是自从胡亥幡然醒悟以来,简直就像是天神附体一般,每一次出手都带给他们巨大的惊喜。

    刚开始的五位一体,彻底将大秦帝国牢牢抓在手中,如今更是建立从下而上的人才培养机构,为大秦帝国发下打下良好的机会。

    每一次,都与众不同。每一次,都惊艳一方。

    秦帝胡亥虽然清楚,群臣心里的感受,但是并没有骄傲自满。因为只有他清楚,他不过是拾人牙慧,直接将后世学校制度搬了上来。

    因为只有这样做,才能打压山东士子嚣张气焰。同时也能打压诸子百家,为大秦帝国再一次革新,获得强大生命力。

    特别是秦学一旦壮大起来,对于大秦帝国的未来,有着太重要的意义——武力天下第一的帝国,绝不能成为文化的荒漠。

    胡亥来到大秦帝国这么久,由于接受了原主的记忆,对于大秦帝国一些体系,有一定的了解。

    当他彻底消化了记忆,胡亥才真正比这个昙花一现的帝国震惊了。大秦帝国是一个富有强大战斗力的帝国,老秦人是一个富有创造力的民族。

    在大秦帝国之中,男子十七岁成年,或者应征参军,在战场之上杀敌立功。亦或者入学室学习,通过选考出任官吏。

    这是多么成熟的体制,简直让人震惊,细思恐极。

    ……

    特别是大秦帝国军中有二十军功爵位制,用来层层选拔优秀人才。而文官系统,也不逞多让。

    学室是大秦帝国专门培养文法官吏的官设学校,分别设在咸阳与各郡。学生多从文法官吏子弟当中选拔,十七岁入学,学习三年。

    学满三年之后,在所在学室参加资格考试,背诵五千字以上者为合格,除授为史外,既可以担当文法小吏。

    授为史者,进而可以参加朝廷主持的初等选拔考试,初等选拔考试在各地进行,各郡考卷统一送往咸阳,统一由少府属下的大史审阅判定。

    判定的结果,提拔最优,处罚最劣。

    成绩最优秀者一般会任命为出身县的令史,相当于秘书一类,直接在县令手底下工作。成绩最差者,其所授的史职将被取消。

    三年之后,出任令史者还有一次高等选拔考试,经过严格的考试和审查,选拔最优秀的一个人,进入宫廷担当尚书卒史,以内廷秘书的职务,直接在皇帝左右工作。

    正因为如此,在大秦帝国这等民风彪悍的大环境下,每一个脱颖而出的人,都是朝廷不可多得的文武双全的人才。

    而一个人升迁到这一步,按照大秦帝国制度,最快需要九年时间。而一个人十七岁成年入学宫,到这个时候也不过二十七八岁。

    二十七八岁前后,正当年华,可谓是前程锦绣灿烂。

    ? ?学宫选拔制度与二十军功爵位制,再加上一个秦法,是不是有一种学校,军衔制度,法律三驾马车的既视感……

    ?   让人不得不感慨,这里是那个迅速凋零的帝国……

    ?

    ????

    本章完

第268章 以诗书教化,以占卜星象愚弄。(第三更(第三更)() 
学室选拔制度,可以源源不断的选拔人才为中低层服务,治国大才来自于山东士子。

    二十军功爵位制,从军中源源不断的提拔中低层武将,甚至于偶尔出现一两个惊世之才,一如武安君白起。

    这两大制度,便是大秦保持顽强生命力的根源。

    胡亥深知,他虽非政治大才,然绝非对大秦帝国政治方略没有评判力。超越千年的见识,足以让他一眼看穿大多数政策的缺陷。

    在胡亥看来,一个穿越者。在古代最适合的位置不是什么地主,也不是什么名将,更不是什么位极人臣。

    而是做一个皇帝,作一个朝代的主宰者!

    因为只要是熟悉历史走向的人,都是这个时代最好的战略大师。

    ……

    一口气说了这么多,胡亥便不再说了,随及一摆手,道:“今日到此为止,诸卿退下吧,朕一个人静静。”

    “是——!”举殿齐呼一声,群臣一一退去。

    这一刻,大秦帝国朝臣也没有再追问东出的进兵方略。因为今日秦帝胡亥吐露出来的东西,对他们的冲击太大了。

    不管是太尉尉缭,还是左相子婴,甚至于通武候王贲,都需要好好的思谋一二,消化消化。

    唯有如此,才能理解胡亥心头想法,跟得上胡亥的脚步,君臣一体。

    ……

    “陛下,汤饼准备好了,已经温热——”就在这个时候,中车府令韩谈将饭食端了进来。

    “放着!”胡亥一摆手:“朕马上吃——”

    对于韩谈对他的衣食住行的操心,胡亥感觉到满意。有韩谈这样一个贴心人,必然是省去太多的麻烦。

    胡亥喝下一大碗米酒,连续吃了一鼎汤饼,酒足饭饱之后,搽去了嘴角的油渍:“韩谈,陪朕出去走走——”

    “是!”点头答应一声,韩谈随即与胡亥出了书房。

    走出书房,胡亥二人站在书房外的湖边,望着湖面久久未言。

    此际夜风习习,一轮明月高挂,碧蓝水面波光粼粼,使这座池畔宫殿有着一种难得的宏阔清幽。

    站在湖边,胡亥心头有了一丝轻松,心情也分外欢快,没有了在书房中的沉闷。

    “秦学以及郡县乡三学,关系到大秦帝国的千秋万世!”凝望着粼粼水面的月光,胡亥不禁由衷一叹:“当下大秦帝国缺兵少将,朕不得不亲自率军东出。”

    “故而,秦学一事朕根本无力顾及。举朝上下,各有忙碌之事。况且此事需要一个心腹去做,朕想到了你!”

    这一刻,韩谈看到了秦帝胡亥眼中的无奈与信任,心头立即升起了感动。

    一念至此,韩谈对着胡亥肃然一躬:“陛下放心,老臣绝不会辜负你的期望——!”

    “嗯。”

    点了点头,胡亥目光闪烁了一下,道:“交给你,朕还是放心的!”

    从湖面望去一片银白,一轮明月投射在湖面中央,恍如天然生成,气势分外融洽。特别是周围七座小山环绕,更有一种特殊的意味。

    “七星伴月么?”

    胡亥看着这一幕奇景,凝视良久,问道:“此湖因何而建?”

    旁边韩谈一拱手,道:“禀报陛下,此乃商君所建,历代略有改动,加高了左侧山势。无非有山有水,为缓解心情尔。”

    胡亥默然片刻,终于一笑道:“这七座山头依照七星摆列,合为七星之势,但却不能孤立看待,不然将会看不出什么!”

    “韩谈,你将朕的书房算在一起仔细看看!”胡亥幽幽一笑,道:“这当是国史书中记载的七星伴月的大格局!”

    “七星伴月大格局?”韩谈微微点头,若有所思。

    闻言,胡亥,道:“有了七星拱卫,那么书房所形成的半月之势威力就将以几何倍数放大,中央以天月投影为镇,真是完美的结构啊!”

    突然仿佛发现了什么,胡亥嘴角勾起一抹诡异:“韩谈,父皇之时,这七座山是不是修缮过?”

    “禀陛下,始皇帝横扫六国,登基称帝之前修缮过。本来始皇帝要重选书房,后来就不了了之……”这一刻,韩谈心中也有些惊讶。

    胡亥清楚这山的阴阳面和朝向都发生了变化,能够看出是人为而成,十有八九便是始皇帝所为。

    经过始皇帝大手笔,七座小山对书房隐隐形成朝拜之势。这根本就是改七星伴月为七星拜月,至尊之气四溢。

    “陛下,敢问何为七星伴月大格局?”实在是理解不了的韩谈,忍不住问了一句。

    闻言,胡亥默然片刻,随及微微一笑道:“无怪你不知道。此乃阴阳星象之说,在我大秦帝国并不流行!”

    韩谈暗自长吁了一声,一挺身奋然道:“秦取天下不用山东诸学,有秦法存在,大秦必将会万世长存。”

    望着越发清晰的银月,胡亥哈哈一笑,道:“取天下不用山东诸学,治天下未必不用山东诸学了。”

    听到这里,韩谈眉头皱了皱,对着胡亥一拱手,道:“大秦帝国以法治天下,不用诗书王道!”

    这一刻,胡亥的脸上已经没有了笑容,他清楚这是大秦帝国的弊端。

    沉吟了片刻,胡亥,道:“山东诸学,以诗书礼乐阴阳星象为主。大秦帝国是法治天下,可天下读山东诸学者大有人在,不知山东诸学,如何知人心?”

    胡亥眼底掠过一抹凝重,他清楚始皇帝并不是没有向山东诸学示好。但是人家看不上,逼得大秦帝国有无衣而无蒹葭。

    心中念头翻滚,一时间胡亥不禁大是感喟,道:“秦法治天下,天下大安矣,有道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大秦帝国想要长治久安,只存法家并不可取!”

    “只有以法家为主,继续建设法治。同时对大秦帝国国人百姓,进行诗书礼乐教化,才能真正的长久。”

    “前车之鉴,当为后事之师!”

    ……

    胡亥心头有一句话没有说——那就是以星象阴阳愚弄人心。

    胡亥记得孝公有一句话说的极为有理,阴阳星象,从来不会怜悯弱者,它从来都是强者的光环。

    只要大秦帝国掌控阴阳星象之学,便可控制舆论……

    本章完

第269章 他为始皇子嗣,此去必将名动天下!(第一更)() 
百川既容,大海自成,天下大安哉!

    秦帝胡亥清楚,始皇帝没有做到的,他一定要做到。大秦帝国只有无衣,没有蒹葭的时代终究将会过去。

    因为胡亥清楚一点,在一定的程度上,文化的强盛与否也是一个国家国力的象征,这种软实力有时候颇为致命。

    胡亥清楚身为大秦帝国二世皇帝,绝不能以一己私欲,一时喜好决定一国学术兴盛衰竭。

    他虽有恃无恐,却也清楚有时候随波逐流,才是最容易成功的道路。

    胡亥清楚塑造一种信仰的复杂与艰难,不论是后世的朝廷的数十年如一日的塑造,却成绩平平。

    欧洲以法国为首,文艺复兴路途艰难,庙堂谋算,革命不断爆发,冲突迭起,鲜血染红了整个法国大地。

    这还仅仅是一场文艺复兴,更别论塑造一种新的学术,纵然有他的强力推行,恐怕也不会是数年可成。

    数十年,甚至于数世都难以完成的洪荒巨著。有着后世的经验,胡亥有太多选择。然而,他却选择了最为艰难的路。

    天下百姓国人,对于秦法有极深的误会与抵触,这一点,必须要化解。

    ……

    二世五年四月二十七日。

    ……

    一纸诏书在短时间内传遍大秦帝国各郡县,征发劳役之事,引起了轩然大波。听到参与这一次的劳役以后,可以免除入冬以来的国役之后,人心思动。

    特别是只有一个月之期,让各地国人百姓欣喜若狂。大秦帝国偏安一隅,在于西隅,由于天气偏凉,农忙之时大概都到了六月中。

    一月为期,完美的错开了农忙时间。这让国人百姓心头的芥蒂,一下子小了不少。这个安排,足以看出朝廷对于他们的关注。

    一月为期,免除入冬国役,有了此番点睛之笔,大秦帝国朝野上下遂荡漾出一种特有的豪迈喜庆。

    一时间,“大秦万年,二世皇帝万年”成为庙堂与市井坊间争相传诵的相逢赞语。

    由于胡亥向黑冰台暗示,有了黑冰台暗中推波助澜,更被酒肆商铺制成横竖各式的大字望旗悬挂于长街。

    一时间,久违的好战之风,席卷整个大秦帝国。老秦人清楚,战争将要来临了,要不然,朝廷绝不会在农忙之前征发劳役。

    一时间,劳役大军不断聚集,粮草被不断地运往函谷关。

    在诏书颁布的第二天,四月二十九日,秦帝胡亥带着五百铁鹰锐士,轻车简从与通武候王贲一起赶往函谷关。

    青铜轺车之上,胡亥与王贲对坐。从咸阳至函谷关,快马也得一日半路程,纵然轻车简从,也有两三日。

    途中,胡亥:“通武候,这是朕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率军出征,事关大秦东出大策,心头不安。”

    “不知通武候,可有灭魏方略?”

    这一刻,王贲眼中有一丝异样。如今的胡亥仿佛变了一个人,再也没有了之前的玩世不恭。

    王贲曾跟随着秦始皇嬴政,自然清楚在统一天下之时,始皇帝勤政的恐怖。如今看到秦二世胡亥,他一度认为比始皇帝更恐怖。

    倘若胡亥早日如此,巍巍大秦,又怎么会落得如此地步。

    只不过胡亥在最后关头醒悟,王贲心头极为激动。这个时候醒悟,大秦帝国还有可救的机会。

    一想到这些,王贲大为感奋,不假思索慷慨直陈,道:“灭魏方略,尽在八字:遮绝党原,攻取河东。如此魏国可一战而下!”

    这一刻,通武候王贲语气快捷神态自信,显然是久有思索成算在胸。

    闻言,秦帝胡亥眼底掠过一抹凝重,道:“如此方略需兵力几何?此番大秦东出,最多只有十万大军!”

    王贲傲然一笑,道:“十万大军足以——!”

    这一下胡亥惊讶了,他清楚通武候王贲之才,但对于东出有疑,道:“如何进兵?”

    十万大军,新旧各一半。一战而下魏国三郡之地,如此自信,让胡亥心头惊讶的同时,更是感慨万千。

    大秦帝国人才济济,若不是二世乱杀无辜,今日他又何必亲出函谷关。

    王贲指点着摊开在木案上的地图道:“下魏之要,在安邑,大梁,平阳三地。末将所言十万,是决战主力大军。”

    “全局方略尚需两支偏师:其一,陆路偏师插入上党郡,遮绝魏国王室北上逃往齐楚之路!”

    “其二,水军偏师从大河逆流北上,占据离石要塞,遮绝魏国王室逃往赵地之路。与此同时,我主力大军直下平阳,安邑,大梁,如此一来秦军东出必当势如破竹!”

    “如此进兵,主力大军十万便足够了。”

    ……

    “将军雄风也!”胡亥喟然长叹一声:“只是今时不同往日,大秦帝国十万大军便是全部。”

    胡亥的目光一直随着王贲信的指点在地图上移动,听王贲说罢,不禁反问了一句。

    十万大军东出,为了防备各地,秦军绝不能再多。否则秦中的安危,将会成为一种可有可无。

    王贲幽幽一笑:“陛下,大秦帝国未必就无军可用,东出一事事关重大。我大秦帝国根在中原。”

    “大军东出,可调集九原大军五万南下,同时征集战船,组织三万水军入魏。如此一来,两支偏师便够了!”

    “孤注一掷么?”

    胡亥素有壮勇之心,但是他不能拿大秦帝国的未来开玩笑。

    默然良久,胡亥沉吟,道:“孤注一掷,强攻河东,一举拿下上党,太原,堪称上乘方略!主力大军用兵十万决战,已经牛刀杀鸡!”

    胡亥略有有沉吟,思忖道:“朕不擅军事,只觉如此方略,似将大秦帝国之敌只看做一个魏国,不是全天下……”

    大秦帝国当下之敌,遍布全天下。除了大秦故土之外,再无一寸。山东反秦势力,虽然勾心斗角,尔虞我诈。

    但是一旦面对大秦帝国,他们必然能够在短时间内放下仇恨阴谋,迅速合纵而来。毕竟他们的土地,都是大秦帝国所有。

    彼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