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贤养成系统(唐朝)》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圣贤养成系统(唐朝)- 第8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武照虽年幼,由于自小被家里兄长苛待,小小年纪已是十分懂事。自己常年在老师家里吃住,怎么好再向老师索取更多东西。皂品生意的丰厚分成都存在她的小院里,这么一直攒着等阿姐和妹妹到婚龄时,足够置备非常非常丰厚的嫁妆。
  也知道老师是准备亲自送她回家,好亮明身份使得兄长们能转变对他们母女四人的态度。若这么做随之而来的后果则是,兄长们会三天两头上门求老师办事,甚至在外打着老师的名头肆无忌惮地闯祸。
  王珏理解武照的想法,遂也没再劝过多劝说。她这么做一方面是尊重弟子的选择,一方面也希望武照能通过自己解决这些烦扰事得到成长。
  李晋江离开后没两日,杨氏就悄悄来接武照了。杨氏一直谎称武照在外祖家,关于孩子已拜王珏为师的事情她早跟娘家打过招呼。杨家人也不傻,无论是出于亲情考虑还是出于利益,自然愿意帮忙圆谎。这不,赶在杨家送年礼的当会儿,杨氏想让武照在官道上跟送年礼的车队一起回家。
  杨氏如今是有女万事足,除了尚在学走路的小女儿,她跟大女儿都因武照被王珏收为入门弟子而对未来充满期望。一年未归家,哄睡小妹后,武照急切地拉着母亲和大姐开始给她们讲自己这一年的学习生活。
  听到武照说起分成和嫁妆之事,杨氏和武顺又好顿抹眼泪。杨氏怪自己为母却要年幼的闺女承担太多,武顺也懊恼自己不能照顾妹妹反让她为自己操心。母女三人流着眼泪秉烛夜谈,虽依然要受武家二位郎君的苛待,她们却看到了摆脱现状的希望。
  不提武照在归家期间如何对兄长们视而不见,再说说带着王家仆从和大批礼物离开的李晋江。
  自《兰陵王面具》一书火爆销售,通过各地书商疯狂囤货,酒肆客栈说书人不断,又有大量读者不远千里送来书信来看,李晋江能感觉到自己的名声正在急速上升。从走出长安开始,他在回家的这段路上有了更切实的体会。
  原来不止是长安,各地都有说书人在讲他的三本小说,还有很多挑货郎行走着售卖各式各样的面具,便是天色暗下来后走在坊间遇到戴面具的郎君,大家只会轻声一笑却没人将对方当成贼人。
  从初次了解情况时的热血沸腾,到快速赶路回家想要体会一下衣锦还乡的感觉,李晋江内心深知他如今已非吴下阿蒙。当然,他并未忘记将这些感受都记下来,尤其是关于老师对他的帮助和爱护,都被他写在平日专门记录老师言行的那本册子上。
  兴奋之余全是对老师满满地感激,每每有所感慨他就忍不住要写封信,再买些当地特产到驿站托人一同给老师送回去。李晋江这人非常懂得感恩,不管出于何种考量,长孙尚书一直在给他当推手,这是不争的事实。因此,长孙无忌也受到跟王珏一样的待待遇,只是频率上小了不少。
  接连收到东西和书信,弄得王珏和长孙无忌既感动又哭笑不得,最后终于在李晋江送信报平安说已归家才停止。当然,王珏的哭笑不得纯属是为自家弟子的性子。
  长孙无忌的哭笑不得就是字面意思,每当想到自己的名字跟李晋江联系到一起他就想哭,但李晋江此番作为又让他感觉到对方的真性情和对自己发自内心的感激,老狐狸读着李晋江的来信总忍不住会心一笑。
  李晋江同黄文一样擅长讨好人,后者是惯会察言观色看人下菜碟,前者则是抛弃含蓄、什么肉麻话都能说得出口。别人说或许会被当成阿谀小人,他的表达方式却能让人感受到毫不掩饰的真诚。
  哪怕李晋江尽量加快赶路速度,李氏族人依然等得很着急,全因他去年这会儿早已到家。李晋江一路上虽感受到百姓们对自己作品的追捧,却因他的画像没有广为流传而并未在行路上受到阻碍。这种顺当的赶路方式,在进入涟水县的那一刻终止。
  “大家快看,写话本的李郎君回乡过年了!”
  随着这一声吼,一群百姓围嗖嗖围过来。好在王家仆从常年经历这种事情,因着长安百姓们对王珏的追捧,他们应对这种情况早已轻车熟路。见李晋江激动得对着同乡作长揖,周志也在其身后带领仆从们做同一动作。
  王珏派出不少人送李晋江回乡,由于人数多、动作到位又整齐,引得百姓们一阵欢呼赞叹,还有很多小娘子羞红了脸。李晋江同师兄们一样,崇拜老师的同时会不自觉地模仿一二。他起身后,对围观百姓说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能有今日成就除了老师的教导,亦离不开咱们涟水县风土人情的影响。”
  狗不嫌家贫,儿不嫌娘丑。李家小子并没有因为拜得好老师,去长安见过世面又声名鹊起,而瞧不上他们乡里人,是个好儿郎!
  听得同乡们对自己的赞扬,李晋江面色微红。恰此时,李梁氏得知儿子归家,迫不及待地出来接人了。李晋江见母亲过来,对同乡们说道:“我甚是思念家人,今日先随娘亲归家,待过几日再同大家相聚。”说完,又是有礼作揖。
  李梁氏瞧着儿子说话得体,遇到事情也是应对自如,不由自主地想起他儿时的调皮,感慨着竟抹起眼泪来。见她如此,乡亲们又免不了一番安慰赞扬。
  李晋江扶着李梁氏归家,王家仆从们默默地赶着车跟在后面。涞水县李氏不是士族,却也是传承很久的耕读家族。族中人口不少,光他们族人居住的地方占地就不小。得知李晋江归来,李氏族人都激动得等在外面,其中也包括族老和其父亲李保忠。
  “祖父、爹爹,堂叔…,你们怎么都出来等我了?外面天儿冷,快进屋说话吧。”
  听着李晋江叫了一串人,跟在他身后一直很从容、时刻提醒自己不能给主家丢脸的王家仆从们,集体被绕晕了。由于主家人口简单,他们啥时候见识过这样庞大的亲族啊。
  李保忠可不似李梁氏一样眼里只有儿子,他注意到李晋江身后的牛车队和着装统一的王家仆从们,出言问道:“这些郎君可是与你一同回来的?咱们是否要安排住所?”
  李晋江闻言连拍脑门,光想着家人咋把这事儿给忘了。别看这次领头的周志比自己年龄小又是仆从身份,因着老师为他而著启蒙书籍又让其到启蒙书院上课,他们这些弟子们摸不透老师想法遂对周志的态度也不似对普通仆从。
  再有,此次跟来的王家仆从都被老师教导过武艺,以他们的身手若从军保不准也能出人头地,对于这些有本事的人李晋江向来十分客气。
  李晋江拍完脑门,笑着回头说道:“我归家来太激动,把你们都给忘了。外面太冷,我先给你们安排住所。”说完,边走边对家人解释这些人的来历。
  俗话说得好,宰相门前七品官。李氏全族本就无人入仕又,又因离得远而时常担心自家孩子情况,自然不会做出那种对人家仆从指手划脚的脑残事儿。安排随行仆从去休息,族老们来到李晋江家里跟着聊天。
  李梁氏坐定后,紧张地问道:“王县伯怎么给你带回那么多东西,你都不知道推辞吗?!”
  “哼,你走的时候为父千叮咛万嘱咐,让你好好侍奉老师切勿失了本心,你瞧你回个家弄这些个东西还麻烦那么多人送你,真是太让我们失望了!”李保忠气哼哼地补刀。
  其余人都同他们一个想法,只是到底不是嫡亲血脉,不好意思在孩子刚回来的时候就指责。
  李晋江很无语,他十分想知道,若老师看到屋内这一幕,会露出什么样的表情来。都是自家人,李晋江干脆实话实说,“老师瞧出族人对我的担忧,她本想多送些礼物让你们安心,没想到你们反而更紧张了……”
  “既然如此你怎么不早说,害得长辈们成日为你提着一颗心。”能这么不讲道理埋怨人的,除了亲娘不做他想。
  李保忠也尴尬,他轻咳一声转移话题道:“说说你小子一年在外有没有惹事儿,大家都等着听呢。”
  李晋江了悟,他挑能说的事情从开年回南山那时开始讲起来。由于他语言丰富擅长讲故事,再加上有房遗爱几个在,即便只说些学习时的琐事也让众人听得津津有味。
  晚餐后,族老们临走时感慨道:“你的运道远非常人能比,可得好好珍惜把握机会。”
  次日,李晋江起床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看学堂。他走时只留下钱财并未亲眼看到学堂建成,这一年来心里总惦念这件事情,生怕自己留下的钱不够供学堂开销。瞅着李晋江出门,周志一个闪身跑到院子里找李梁氏去了。
  他先礼貌问好,而后神秘兮兮地从袖子里拿出一封信,“这是主人让我转交给您的,说是不能让李郎君知道。您先看,年后我需带着回信归长安。”
  “有劳小兄弟了,我定在你们离开前将回信写好。”李梁氏与周志话别后,赶紧把信揣进袖子里往书房走去。
  李保忠正在书房练字,见媳妇快步进来以为出什么事儿了呢。没等他开口问,李梁氏就将事情说了一遍。夫妻俩大眼瞪小眼地看着放在案上的信有点紧张,与名士书信往来这样的事情颇让人向往,只是很怕信里内容是老师找家人诉苦的,好纠结好纠结好纠结……
  夫妻对视,李保忠拆开信念了起来。这一念可不打紧,没想到不止不是告状反而是好事儿。李梁氏兴奋得直在屋内绕圈,她感叹道:“儿子果真没说谎,王县伯待他确实尽心尽力。”
  李保忠在一旁赞同地颔首,想想又收起信件带着媳妇去找族老们,打算大家一起聊聊信里内容。
  剩下的弟子们,家里有爵位的年三十那日都按惯例进宫。王珏和王思源就没那么舒服了,崔智贤在仵作验完尸后赶紧着人将尸体送到南山。就赶着年前这会儿,快出孝的王家人又办起丧礼来。刘大包虽不算王家人,但到底是正经亲戚,他们一家也因此事没过好年。
  另有一人虽不与王珏沾亲,还是在家里骂王思维和王芳死的不是时候,此人就是一直等待王老二一家出孝好给他做苦力的李世民。
  虽因有孝在身不好去宫内凑热闹,然而并不代表王珏不知年三十那日宫内都有什么热闹。这不,与王珏交好的孟襄,在大年初一那日就带着弟子来拜访了。
  孟襄说得口干舌燥,他喝了口茶继续说道:“若不是怕殿前失仪,我都想在宫内好好笑一笑再离开。从开宴到结束,圣上的眼睛几乎没离开过殿门。不用想就知道,他是想着今年也有人上门给他送礼呢。没想到今年特别消停,连个来捣乱的人都没有。”
  见孟襄说到没人捣乱时面色皆是遗憾,王珏和王熙然皆露出理解的笑容,李世民总是有能力在短时间内将粉转黑。当初孟襄来献礼时,内心其实是很敬重他的,现在嘛…不说也罢……
  说完宫内的八卦,阴人小组又开始商讨起‘开年大戏’来。
  第135章 准备出海
  阴人小组讨论的开年大戏不是其它,正是出海探索之事。
  由于李世民也跟墨家下订单,使得他们除了造自家和百家派需要的船,余下的时间只够造出卢、郑、崔三家的大船。因着说好共进退,有人却使出小伎俩,好些家主已经在家中咒骂数月了。
  朝中大臣们也不开心,若没有我们跟着使力劝说圣上,百家出世之事哪会这么顺利。我们尽心尽力不就是等着出海捞金吗?关键时刻订不上船算怎么回事儿?
  墨家也说了,圣上欲在贞观三年开年遣人出海,我们就够时间造出这么些船。想着墨家不会有钱不赚,这些人又将视线转移回李世民身上。人家都送你三艘船了,你还订三十艘是几个意思。
  这不,李世民在朝堂上提起船的事情,立刻受到众人热情对待……群起而攻之。
  感觉情况不妙,李世民又问了一次,“朕问造船的花销为何不去结算,怎么没人说话呢?”
  打击人小能手魏征来也,“微臣不知朝廷跟墨家订船的事情,若是圣上的私人订购,这钱该从您私库出。至于朝廷去海外的探索,我们有墨家送的三艘船就够了。”
  李世民好悬没气仰过去,什么叫朝廷有墨家送的船,那是墨家送给他的船,送给他一个人的船!也不怪李世民会急,卖皂品的钱小部分还账,剩下的有些以他跟皇后的名义买了日常消耗品送与受灾百姓,还有那些卖儿卖女的百姓们,也都靠他出钱才赎回孩子。
  现在全大唐谁不知道朕又成了穷光蛋,提私库不是故意来刺激人吗?魏驴子,朕早晚有一日要收拾你!但…不是现在,李世民故作疑惑地问道:“听王县伯说出海能赚钱,朕想着我有墨家送的三艘大船已够用,为使得朝廷也有收入才帮忙订船的呀。”
  唐俭为传播新作物,赶年三十那天刚返回长安。想着自己许久未在朝中,他紧跟着站出来秀存在感,“因有天灾,圣上免去很多地方的赋税,国库余下的钱并不多。微臣以为,第一次出海不宜行至太远,若如此普通船只也勉强用得。”
  “能有额外收益固然是好事,但不能动用根基去赌。”此话来自李靖,他总怕朝廷欠军饷。
  好些人的脑筋迅速转开,他们家中都有大船,只是质量上照墨家制造的差很多。若能说服圣上不远航,便可加入自家的船只一起出行,然后再去跟墨家订船,等待第一批出去的船回航后再一起远行。
  当然,不管圣上订的船还要不要,能不能出得起钱买,他们都不敢肖想。赚钱虽重要,若因此被小心眼记恨一辈子可就不值了。
  你们不惦记人家的船,备不住人家算计你们呢。瞅着殿内为说服他轮番上前说话的大臣们,李世民一直没出声。这些人打的什么主意李总心里清楚得很,他在思索着怎么能反将一军,最好一并将造船的费用解决掉。
  李世民装模作样地叹口气,皱着眉头一副忧郁表情,“王县伯说过,若用普通船只很危险,恐怕得在路上折损一半。船只毁坏事小,那船上的难道不是人命吗?”
  在很多人眼里,那样的牺牲根本不算什么,只是谁都不敢将这样的心里话说出来。瞧着李世民的样子不知他又打什么主意,大臣们的心都跟着提了起来。
  继续说,“这样吧,这次朕只出墨家送的那三艘船装活物。至于朕私人跟墨家订的那些船,若你们哪个家族也想出海又没有船,朕可以将船租给你们。”李世民打得好算盘,租船必定要高价,然后再跟大舅哥那拿点钱就能把造船的钱付清。若有船只在路上出问题也不怕,看谁敢不赔给朕!
  很多人动心,也有很多人即便不想跟无赖做买卖,也不得不跟他租船。道理很简单,如果这次不痛快捧臭脚,人家再出航肯带咱才见鬼了。
  所以……
  “圣上仁慈,您尽管开价,微臣的家族要租一艘船。”
  “微臣也要一艘,跟着您这样的圣明之君,我等真是什么好事都占尽了!”
  “关键时刻还是圣上照顾我等,那些旁日称兄道弟的人反而靠不住。”
  听得最后一人说话时还瞅着自己,一直兴奋看热闹的崔智贤完全不在意。不遭人妒是庸才,他可是因为大船的事情得到族人一致追捧。至于这些人三五不时的抱怨,完全是为衬托自己的聪慧。小崔又抖起来了,连手上有三条人命案没办明白的烦心事儿都暂时忘却了。
  瞧着呼啦啦一片人响应,李世民高兴得咧大嘴直嘿嘿。魏征原本还想强调那三艘船的归属,想了想到底没再站出来说话。他是这么想的,反正国库也不充裕,不若先让圣上装满货物运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