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士廉和虞世南肠子都悔青了,没事瞎凑啥热闹?他俩年龄大了,虽然平时身体不错,但也经不住这么折腾,俩人累的直打晃。
不止累,还很冷。如今已过十一月,西北的天气很凉,山上的温度更要低一些。唐朝没有棉花,他们换下朝服后,都穿了很多层麻衣。现在还算好,唐朝到宋朝是气候温暖湿润期,这要是在现代的陕西十一月穿这些,得冻死他们。
“圣上,您看!”顺着魏征的手指,众人看到一个很大的亭子。亭子中央有一个方形大案,案上摆着两大壶茶和几叠茶杯,茶水还冒着热气呢。
上次为了找个能歇脚的地方,杜如晦差点没把眼睛找瞎,他肯定地说道:“之前这里绝对没有亭子!”
李世民大手一挥:“大家过去休息一会儿。”
得到老板同意,众人快步向亭子走去。文臣们也不推让,率先找了个挡风的地方坐着。
“王娘子真是好人!”程咬金大嘴一咧,咕嘟咕嘟往嘴里灌茶。
有几人忍不住在心里嘀咕:王娘子要真是良善人,干嘛约这么个地方见面……
一群人在路上歇了三次,才将将在午时三刻到达山顶。古人还是很有时间观念的,紧赶慢赶也得赶到。
王珏一早就让仆人搬了宴客用的器具上山,还教了周婶几个特定的菜式。她打算以宴客的方式迈个关子,顺便让千年前的老祖宗们品尝一下后世美食。
她想法不错,在大自然的乐声中配以美味佳肴,必然宾主尽欢。问题是,她自己经过基因改造后不畏寒,不代表别人也不怕冻。为了今天这顿显摆,几日后她可是没少出血……
王珏今日依然是做郎君打扮,只是换了一身帅气的黑色长衫,身上多了一些沉稳之气。见明月与清风这对姐妹花已将众人带至竹林,她连忙起身相迎,“多日未见,诸位请上座。”
至于人数为啥比上次多,王珏自动忽略此问题。经过接触,她已对大唐乡亲们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喜欢不请自来……
“王娘子怎么在摆宴?今日不是要告诉我们应对天灾的方法吗?”尉迟敬德说完话,见小伙伴们没像往常一样跟着起哄,诧异地往左右看了看。怪了,怎么没人点赞,还全体怒视他?!
爬山的一个多时辰中,新加入的大臣们已经得知事情的前因后果。所谓客随主便,他们有事相求,人家又好心请客,傻大个捣什么乱!
“不急,待会儿边吃边说。”王珏云淡风轻的摆摆手,一副完全不在意尉迟敬德无礼的样子。
李世民连忙接话:“有劳王娘子,我们确实未曾用饭。”
周婶从早晨开始上山准备,很多菜早就做好温着了。没一会儿,每人案上都摆满了美食。
“太好吃了!王娘子,这些都是啥菜?”程咬金吃得满嘴流油,大家刚动筷子,他的菜已经下去大半。
所谓君臣齐心大概就是形容这样的场景,现在他们脑中有个共同的想法:咋把这货也带出来了。
“土豆炖排骨,土豆红烧肉,酸辣土豆粉,酸辣地瓜粉,土豆饼,地瓜饼,拔丝地瓜,水晶地瓜糕,莲子地瓜粥,烤鹅,小鸡炖蘑菇,鱼头泡饼,老鸭汤。厨房材料很足,各位莫要客气。”众人闻言也不再装矜持,撸起袖子一顿狂吃海喝。毫不夸张地说,跟这些菜比起来,他们觉得自己以前吃的都是猪食!(阿绿:别总拿猪说事儿。)
杜如晦一边迅速又斯文地咬着土豆,一边琢磨着把话题往灾情上引,“土豆和地瓜是何物?我竟从未见过。”
王珏状似不在意地回答:“此二物为我师傅从海外带回,土豆亩产大概十五石左右,地瓜要比土豆少些,具体数值还得种植后再算。这两种作物在旱地和沙地就能种植,它们可以切片晒干还能做成粉条,加工后能保存更久不变质。”
其实她心里已经笑翻了天,自从有过一次美妙体验后,王珏又增加一个新乐趣……看乡亲们出丑。
果然,王珏话音刚落,便响起一片筷子掉落的声音。
“王娘子,此话当真?”李世民声音有些颤抖。玄武门事变后,他经常夜不能寐,闭眼就是大哥和四弟的脸。他一再提醒自己要做个好皇帝,他配的上这个位置。自从得知将有接连的天灾,他内心苦不堪言。没想到事情竟然峰回路转,看来老天还是眷顾他的。
“王娘子,这可是大事,开不得玩笑啊!”孔颖达对王珏印象很好,怕她年轻气盛夸大其词,连忙接话提醒她。粮食产量这种大事若出差错,即便李世民为人再宽厚,也不会轻易放过她。
“我既敢说,自然千真万确。可惜我不是种田好手,若由我师傅来种,亩产翻一番都是小意思!”说的又不是她会种,吹呗,不吹百家派如何扬名。
“什么?!三十石?!”众人期待地看着王珏。
“十五石便可基本解决百姓温饱问题,我再试着研究一下,看能不能增产。”产量提不上去,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大唐没肥料。系统里关于化学方面的知识她还没学,没准以后真能研究出来,反正她又没承诺什么。
“天佑大唐!天佑大唐啊!!”从欧阳询、虞世南这两个文艺老青年开始,一群人或抱头痛哭,或悄然掩泪。就连魏征、房玄龄和杜如晦这种一贯冷静的人,也忍不住老泪纵横。
王珏原本想把这些人弄来调戏一番,毕竟唐朝连个电视也没有,怪无聊的。如今看到大唐群臣的真情流露,突然有了很多真实感。这不是养成游戏,她活生生的存在于这个时代,她的同胞们正在为了能解决基本的温饱而感激上苍!只是亩产十五石的粮食,就能让这些见惯风雨的人方寸大乱,可见如今境况之差。
她想到了末世的日子,那些原本卖不出去、被老农忍痛倒掉的水果,在末世有价无市。不禁感叹,无论何时,人类都是同自然在抗争。
那又怎样?她就是要与天争、与自然争、与五年的时间线争!王珏顿时生出一股豪情,拍案而起,“各位郎君,什么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人怎能与草木同?天若不仁,人必抗争,如今咱们有了粮食,大唐盛世指日可待。来来来,咱们继续吃。”
阿绿在案下忍不住捂眼,又给猪丢脸,简直不忍直视。
“好!王娘子说的好!咱们吃饭吃饭!”程咬金抹干眼泪,又开始猛吃。
王珏看着程咬金的脸,突然来了一句神转折:“这位郎君举止颇有魏晋遗风,如何称呼?”
程咬金豪爽地拍拍胸脯道:“我叫程咬金,你以后叫我程老哥就行。”
其他人渐渐稳定了情绪,正忙着整理仪容。听王珏这么一说,俱是一顿。众人这才反应过来,他们在人家地头又吃又喝的,连名号都没报。于是,一群人做了一遍迟来的自我介绍。
至于说程咬金有魏晋遗风什么的,他们觉得若魏晋名士们听到这话,能气得从棺材里蹦出来。众人对王珏的评价也加了一条:王娘子相人,眼光清奇。
恰此时,明月拿着一摞碗,带着三个怀抱酒坛的壮汉走进竹林。酒坛子一打开,一股浓浓的酒香味儿充满竹林。有那么些人,比不得酒中仙的才,却能完爆酒中仙的量。
“好酒!够爽快!再来再来!”
“给我也满上!”
好家伙,一顿饭从午时吃到申时,桌上没几个直着的,真是宾主尽欢。
池边对答
人也撂倒了,热闹也看够了,王珏打算干点正事。
“圣上,咱们去看作物吧,它们都种在山上。”
这话李世民爱听,他都快激动哭了,一下午就等这一刻呢。
“我也要去!”别看案上趴着的几个醉酒,耳朵可够灵,晃晃悠悠就想站起来。
“等你们醒酒再看。”不理会背后一众幽怨的眼神,李世民拍拍屁股走人。
王珏带他们来到事先准备好的两片地,分别从中刨出一个作物递给李世民,“此二物便是刚才食用的土豆和地瓜。”
“这两种粮食如今有多少?”唐俭比较关心这个,要是数量少,那也是杯水车薪。
“大概能出八十石土豆,七十石地瓜。土豆四个月可以食用,五个月完全成熟。地瓜比土豆怕涝,需做好排水。”
王珏说完,从袖中拿出一张记录土豆和地瓜种植方法和注意事项的纸递给唐俭。
李承乾突然插口道:“王娘子,我想拜您为师。”
自从李承乾看了王珏的著书,又听她说过自己所学知识后,便心生向往。古人最看重传承,如果不拜师,少有人会传授真本事。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孔子都能拜稚儿为师,他还有什么放不下脸面的?
经过再三考虑,李承乾最终英勇入坑。
“圣上,我可否跟太子殿下单独谈谈?”别看王珏表情严肃,其实她心里已经开始放烟花了。鱼儿自愿上钩,也免得她再找机会算计。
见李世民点头,王珏连忙把手里的小竹棍交给唐俭。她对几人指了指地上剩余的竹棍,又指了指埋土豆和地瓜的那两片地后,带着李承乾快速离去。
再不走王珏怕自己笑场,这个整人的方法她可是想了很久。她回家时并没带这些粮食,这点大家有目共睹。为了掩饰系统的存在,她只好把粮食埋山上,当成是回家前种下刚长出来的,这七天可把她和阿绿累坏了。
粮食给他们展示过了,种植方法也写得很清楚,还很贴心的准备了竹棍。想要粮食?自己挖呗!
李承乾恭谨地跟在王珏身后,内心有点小忐忑。不知道入门考验是什么,若是通不过,老家伙们得嘲笑死他……
王珏带李承乾来到天池边,今天她依然让人准备了茶具。先给各自斟了一盏茶,然后开口问道:“敢问殿下,世家因何势大?”
李承乾挺直腰板,谨慎地回答:“世家子弟皆读书,又出过诸多名臣雅士。”
王珏再问:“为何平民比世家读书人少?”
“平民要为温饱操劳,没有时间读书。而且书籍抄写困难,传播慢。他们想读书也无处可寻,更无人教导。”李承乾嘟着小脸很疑惑,王娘子干嘛问这些显而易见的事情?把他当成不识人间疾苦的晋惠帝了?
“很好!大唐用雕版印刷佛经,为何不用它大量印刷经史典籍?”
李承乾恍然大悟,起身欲向王珏拜大礼。王珏摆手阻止:“不必如此,我还不是你师。”
自古当权者都在与世家争斗,既用他们,又防他们。无论从曹操开始的征贤令还是大唐如今的科举制度,都是为了在平民中选拔良才,遏制世家势力。对于这一点,李承乾身为太子,李世民没少对他言传身教。
看到李承乾崇拜的眼神,王珏觉得火候差不多了,她从袖子里摸出一个锦袋递给李承乾,“雕板印刷依然太费人力、物力。想出更实用的印刷方法,不可求助他人,这便是你的入门考题,锦袋内是提示。”
王珏说完便独自扬长离去,不再理会跪坐冥思地李承乾。
多年后,此幕由王圣人大弟子李承乾记入《圣言》一书,史称:池边对答。
他没记载的是,此时,他爹正带着一干大臣面朝黄土背朝天地……挖地。也只有苏大才子的诗,才可以表达出他们现在的状态与心情: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为了显示自己对王珏的信任,李世民并没带侍卫上山,这点可以称得上艺高人胆大。帝王嘛,像他这样的枭雄,总是喜欢用这种方式不着痕迹的施恩。如果这招玩不好,没选好对象,也容易阴沟里翻船,比如曹操,比如现在的他。
见李世民拿着小竹棍捅地,魏征实在看不过眼:“圣上,您歇会吧。”
“那怎么行,朕要亲手把它们挖出来,它们是大唐的希望!也是朕的希望!!”李世民目光坚定,言辞强烈地拒绝着。
围观党很疑惑,魏征何时这么关心圣上了?那张死人脸也不像在溜须拍马呀!
果然还有后续,“圣上,臣手里这几颗戳破皮的土豆都是您挖的。”
李世民臊红了脸,他也不能无故对魏征发火,只得把竹棍扔了,学着魏征和唐俭一样用手挖。见圣上都如此,其他人也跟着有样学样。
唐俭隐晦的向魏征投去一个感激的眼神。这些作物运回去后由他负责着人种植,如果产量与王娘子种植的时候差太多,罪责肯定由他来承担。
李世民还好,人家起码上过战场吃过苦。虽然干起活来有些笨手笨脚,效率还算可以。文官们可就惨喽,这些人各个细皮嫩肉,有人没挖两下手就见血。如果上天再给他们一次机会,他们一定会选择在今天下午长醉不起……
没人敢说让山下的侍卫上来挖,也没人提议明天让民部的人来处理。这种为了大唐的未来跟帝王同甘共苦的机会,到了如今这种太平时期已经不多。是受苦,也是机遇。既然遇上,就要把角色扮演好,跪着也要演完这出戏。
好在武官们很快就寻来,又有王珏派来的仆从帮忙,没让这群人受太多苦。即便如此,也花了一个多时辰才挖完,众人离开时太阳已经落山。
一群人扛着麻袋,小心翼翼地走着山路,生怕肩上的作物有什么损伤。他们早已疲惫不堪,但还是怀着无法抑制的兴奋心情憧憬着未来。
想到这些作物由他们亲手挖出,想象着史书上将会如何抒写描述这个场景,他们怎么能不兴奋?这可是利在千秋的功业!
这些人当官图什么?除了出人头地,庇佑家族,谁不想青史留名?自三皇五帝以来,哪个朝代能保证治下人民都有饭吃?如今机会来了,这种人人渴求的生活将通过他们的双手来共同缔造,他们就是辅佐仁君开创盛世的中坚力量!
回到皇城,李世民立刻做了一系列布置。负责种植的,负责记录数据的,还安排了军队看守试验田。
这一晚,大唐乡亲们又一次集体失眠,其中包括他们的头头李世民同志。
“观音婢,老天眷顾我,我是对的…我是对的……”李世民抱着长孙皇后囔囔自语,长孙皇后像哄孩子一样,轻轻拍他入眠。
上门请医
次日一早,李世民看着空了一小半的朝堂很是郁闷。与他预想的:他把得到高产量粮食的事儿说出来,然后虎躯一震如有天助。大家歌功颂德,君臣共同展望美好未来这样的场景相距甚远。手指受伤就请假了?挖两个时辰地能累得卧床?他早晨起来也头痛,不还是按时点卯上朝?
早朝后,李世民第一件事就是让内侍去太医署召人过来询问情况。
两个太医令都没到,内侍只带来一个年轻的医正,此人一见李世民就开始打哆嗦。
“太医令呢?医丞呢?难道也病了不成?!”
医正被李世民一喝,吓得额头直冒汗。心想,难怪几个头儿跑得比兔子还快。都怨自己腿短,才被留下来等着圣上召见。
“回圣上,从昨晚开始各大人府上陆续有人到太医署请人,大人们多是天冷饮酒邪风入体。几位手上有伤的大人偶有低烧,如今病情已经控制住,只有蔡国公似乎情况不太好。”
这也难怪,杜如晦本来就身体不好。昨天又各种喜极而泣,吹风饮酒,挖土抗物,不发病才怪!
听到医正的回话,李世民急得直在房内转圈。房谋杜断相辅相成,他谁都离不开。突然得知这种噩耗,之前想找人立威的那点儿小心思早被抛到九霄云外。
不能在宫里干等,李世民连忙让內侍帮他更衣向蔡国公府赶去。他到时,房玄龄等几个住得近的,早已等在杜府院中。
“怎么样了?”李世民看着众人晦暗的脸色,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