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霸天下之光绪大帝》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雄霸天下之光绪大帝- 第8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而刘锦棠自己则率领完整的第九师,作为预备队驻扎平壤。他的如意算盘是利用山川险要和坚城壁垒,逐渐消耗日军的进攻锐气,选择适当时机再用第九师给敌人以致命一击。

    平壤会战即将爆发。

第一百四十七章 攻击与防御() 
1883年11月5日,撤退到班特朗的潘鼎新和赵怀业,接到了北京的电令,上面对万象的失守并没有大加斥责,而是轻描淡写的让潘,赵二人总结教训,整肃纪律,然后放弃中寮,撤到上寮的琅勃拉邦,听从左宝贵的指挥。

    二人原以为惩处难逃。,重的有可能命令军统就地正法,轻的至少也要戴罪立功,没想到却是这般结果,二人即是狐疑,又是庆幸。

    11月7日,昭帕耶。素里旺率军攻占了川圹,至此整个中寮几乎兵不血刃地攻下了,与此同时,亲王潘努朗吉西指挥的第二波部队,也进入了万象城,暹罗似乎已经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在曼谷,数以万计欢庆的百姓,涌进了曼谷最老和最大的寺院万佛寺,这座由拉玛一世建於1793年的巨大寺庙,因为有一座庞然的卧佛,所以又称卧佛寺。被胜利鼓舞的民众,焚香拜谢佛祖的保佑,能让暹罗男儿一往无前,一直杀到那蛮横无理的中国去,连正停留在印度观望的朱拉隆功,也不禁动起了回国的念头,因为根据密报,由于战事顺利,担任太子监国的尖竹汶亲王吉滴耶功,在朝野上下的威望急剧升高,这让朱拉隆功颇有些忧心。

    11月11日,两波暹罗大军一前一后,开始向上寮挺进,横亘在他们面前的,就是左宝贵驻守的琅勃拉邦,只要攻下这个要塞,暹罗军就能杀入丰沙里,收复被中国霸占的领土,洗刷所有的耻辱。

    他们不知道,决定了暹罗未来命运的“庐山计划”已经启动了。

    根据丁云桐的安排,近卫军第二师被一分为三,苏元春旅被调往朝鲜,少将马金叙指挥一个步兵团以及一个骑兵营,被放在云南景洪港,与叶祖珪指挥的内河舰队一起,成为后方突击力量,而中将左宝贵则指挥一个旅,包括一个重炮营,作为正面堵截部队,被放在了琅勃拉邦。

    计划能否成功,要看正面的左宝贵部能不能挡住暹罗的进攻。

    左宝贵是山东回族人,从小就父母双亡,出身极为贫苦,作战一向身先士卒,而且谋勇兼备,在军中威望极高。现在暹罗大军正在逼近,预计16号或17号会兵临城下,他自感责任重大,必须争分夺秒。

    首先是对巡防军进行整编,巡防军虽然还有八千来人,但缺少武器弹药,左宝贵尽全力搜罗,从后膛枪到前膛枪,甚至抬枪,火绳枪,鸟枪,大刀长矛,总之把能找到的所有武器全部用上,好不容易才把这些人重新武装起来,放到第一道防线,派了一批近卫军官督战,有谁敢逃跑就地正法。

    然后左宝贵亲自率领近卫旅,等在第二线,又把那个重炮营放到了第三线,将4门210mm重型榴弹炮,和32门78mm轻型野战炮一字排开,这样的火力足以傲视整个暹罗陆军。

    11月7日,在云南景洪澜沧江上,硕大的红龙旗冉冉升起,血红的战旗迎风招展,随着汽笛声鸣响,排成整齐队列的中国内河舰队也正式启航了。

    旗舰装甲炮舰龙威号一马当先,紧随其后的是万年青、湄云、安澜、镇海、超武等5艘炮舰,然后是永保、琛航、大雅等三艘运输舰,满载着士兵和物质,最后是济安、飞云、福星、振威、伏波、艺新等六艘炮舰,队伍浩浩荡荡的顺流而下。现在正是汛期,水量丰足,通航顺畅,从景洪港只需十天,到了11月中旬便能兵临万象城下了。

    1883年11月13日,日本第一军终于赶到了大同江以东地区。

    这一路行军,日本人倍感艰辛。朝鲜政府一再严令,要求各地的官府组织军民抗击日军,但那些地方官员早就收拾细软,溜之大吉,而军民也都一哄而散。但即便如此,也已经让日军吃尽了苦头,所到之处,十室九空,一切物质都要从国内运来,在地方上几乎得不到一点补给。

    另一方面,朝鲜到处都在传闻日军在汉城大肆屠戮,这让朝鲜百姓又惊又惧,日军还没到一地,朝鲜人早已跑得精光,只剩下一个个空荡荡的村庄,连拉几个人力伙夫都不行。即便好容易从山沟里找到一些朝鲜人,强征过来干活,这些人都会随时寻找机会逃掉。

    因此,日军在行进途中备尝给养缺乏之苦,吃的除了粗米饭外,一点副食都没有,往往连着几天,只能靠一匙的盐来下饭。

    11月14日,日军第六师团也已经抵达了大同江上游的麦田店。当晚全军宿营东岸,准备第二天渡江。

    就在当天深夜,被日军辎重队强行雇佣的一批朝鲜民夫,带着53匹驮马以及军粮偷偷溜了,直到天亮才被发现。辎重队大队长古志正纲少佐,自责引咎,直接剖腹自杀了。

    日军计划兵分三路,第一师团从正面进攻大同江东岸的船桥里,以牵制、吸引清军,便利其他部队对平壤东北和西南两个方向的夹击;

    第二师团从平壤南面的龙冈渡过大同江,从西南方向攻击平壤;

    第六师团从麦田店渡江,从东北方向进攻牡丹台,截断平壤的铁路线。

    到了11月15日,日军各部相继到位,三个师团除去那些非战斗人员,总兵力达到了五万多人,而防御的近卫军只有将近三万人,兵力上居于很大的劣势。但近卫军也有自己的优势,那就是各种物质应有尽有,粮食堆积如山,足以吃用半年。弹药极为充足,能够让近卫军维持强大的火力。同时还占据了地形优势,山环水抱,城墙高大坚固。

    当天晚上,日军开始进行动员,有栖川宫炽仁亲王对全军宣称:“万一战局困难,也绝不为敌人所生擒,宁可清白一死,以示日本男儿之气节,保全日本男儿之名誉!”

    根据计划,第一师团将首先进攻船桥里阵地,以吸引中国守军的注意力。

    镇守船桥里的,是近卫军第七师的方友升旅,方友升是湖南长沙人,咸丰末年参军,南征北战,经验极为丰富。

    此时,近卫军的战略战术已经有了极大的提升。不但一批高级指挥官留学过欧洲,而且丁云桐对整个近卫军的战法,从组建部队的最开始,就一再强调要以现代思维来看待战争,强调火力至上原则,其中有一条,就是要灵活使用火炮和机关炮。在战斗中,要适时得集中火力,最大限度以火力杀伤敌人,这能够极大地破坏对方的士气。

    方友升充分使用了这个原则,他把步兵的主力放在阵地的两端,依靠堡垒和地雷阵的掩护,用精良的克虏伯78mm野战炮和毛瑟枪来杀伤日军。而在阵地的中央,没有埋设地雷,但是却安排了一个杀手锏。

    现在,近卫军的装备已经得到了新的提升,最大的变化就是增加了大量的哈乞开司机关炮,平均每个连装备了一架。方友升将整个旅三十多架哈乞开司机关炮全部集中到阵地中央,在堡垒的掩护下,将形成一片恐怖的火力网。

    11月16日清晨,第一师团开始进攻大同江东岸的船桥里阵地,在数十门野炮和山炮的掩护下,数千日军步兵头缠白布,高呼“天皇万岁!”,发起了决死的冲锋。

第一百四十八章 平壤血战() 
清晨,丁云桐从床上爬起来,晃晃自己的脑袋,还有点昏昏沉沉的。他抬眼看看旁边,王雪慧倚靠在旁边的椅子上睡着了。

    作为侍卫统领,王雪慧并没有穿侍卫衣服,一身的水袖长衫,秀发油黑,刘海飘动,腮帮子像个红透的苹果,看上去极为妩媚,但丁云桐知道她的长衫下面还放着两把手枪。

    这几天,丁云桐不知道自己怎么回事,老是睡不好,一定要王雪慧待在旁边,才能眯一会,到底还是心理压力大啊。

    北边是日本,南面是暹罗,身边还有个黑石会,暹罗倒也罢了,日本和黑石会一内一外,让丁云桐精神紧张,丝毫不敢马虎。

    自从经历了赖钰莹的暗杀,让丁云桐对自身的安全更加注意,尤其在破译姬昌星的“密码”,掌握了“戊狗”的身份之后,他对所有人都不再信任了,除了王雪慧。

    因为从逻辑上讲,王雪慧作为贴身侍卫首领,朝夕相处,又携带武器,要杀他易如反掌,他现在还活着,说明王雪慧值得信赖,而且从感情上讲,丁云桐也愿意信赖她。

    看她睡得很熟,丁云桐不愿意吵醒她,悄悄披衣出去了。他来到养心殿正殿,开始浏览南北战场发来的电报。这些都是例行的形势报告,如果是紧急电报,那么不管多晚,都要立刻传进寝宫奏报。

    从电报上看,平壤的会战即将开始,这将是一场空前规模的战役,近卫军无疑将承受巨大的考验。

    但丁云桐对自己这支宝贝军队,有着很大的信心,因为近卫军不但有顽强的意志,精良的装备,更有崭新的理念,完全有能力打退日军的进攻。他更多的想着未来,日本会不会像前世一样,在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登陆,攻击中国的腹地,在这一点上,丁云桐还吃不准,这也是他为什么把近卫军第一,第三,第五,第八师放在华北,而不派往东北,他要看准了再出手。

    16日的清晨,对日军第一师团长官野津道贯少将来说,简直是一个梦魇般时刻。他曾经历过萨英战争,戊辰战争,以及西南战场,可以说身经百战,见惯了死亡,但这一刻从望远镜中所见到,仍然让他心生战栗。

    数千日本步兵沿着大道呐喊着向前冲去,每个官兵头上都扎着“必胜”的白布,嘶吼声和轰隆的脚步声,犹如雷霆万钧一般,日军坚信在如此巨大声势下,任何防御都会被摧枯拉朽般的击溃。

    但在靠近到中国阵地四百米左右的距离时,突然一阵巨大的金属风暴,毫无征兆地迎面席卷而来。

    30多架哈乞开司37mm五管机关炮,演奏出了恐怖的死亡交响乐,歇斯底里冲在前面的上百名日军步兵,就像纸糊的一样,被重量达1。1公斤的弹丸,瞬间就撕得粉碎,碎裂的头颅,残肢断腿,被巨大的冲击力甩上半空,带着血雨四散飞落。这样的场景立刻让后面的日军丧失了勇气,狂热的头脑就像被一盆冰水从头淋下来,不由自主地往后溃退。

    野津道贯是有生以来第一次,看到如此的惨烈的景象,中国人居然集中大规模的使用机关炮,汹涌的火力实在闻所未闻,这不是战斗,是屠杀,是收割。他不得不下令部队后撤,暂停进攻。

    随后日军改变战术,放弃中央突破,分兵向大道左右两侧的堡垒群发起突击,但两侧集结了近卫军大量的步兵,毛瑟枪搭配野战炮的火力同样猛烈,日军的进攻很快也被瓦解了。

    这边的激战只是序曲,在同一时间,日军第六师团也正从东北方向猛攻牡丹台。

    牡丹峰是平壤地区的一个高地,在上面可以俯瞰整个平壤城,因此这里也成为了日军的一个主攻方向。

    日军首先是用70mm的野战炮,连续轰击牡丹台上的堡垒,但日军的炮火威力有限,只能摧毁一些小型堡垒,却不能损伤几个大型的核心堡垒。

    这些堡垒的建造类似于马尾炮台,建筑材料采用灰,沙,土混合糯米浆,搅拌而成的三合土,只能用重型火炮才有可能炸塌,而日军的轻型青铜炮,只能在上面留下一个个白印。

    而中国阵地上的火炮也不断反击,敌我双方的枪炮声极为炽盛,弥漫的硝烟与朝雾相混合,几乎咫尺之地难辨东西。

    在这种混乱的掩护下,日军出动大批工兵,开始清除牡丹峰前的地雷。

    日本参谋本部仔细研究中法战争,认为法军的进攻之所以效果不佳,主要是由于地雷的阻碍,因此从战前就大量进口扫雷器材。除了一般的探雷棒和探雷针,还特地从德国进口了大量最新式的探雷机。

    所谓探雷机,是由一个大箱子和一根探雷圈组成,箱子让工兵背在身上,里面装载有小型电机,而探雷圈实际上是一个带磁心的电感线圈,通上电以后,会形成一个小型的磁场。此时的地雷全都是铁质外壳,当探雷机靠近时,金属会对磁场产生干扰,发出细微的噪音。

    日军的工兵都经过了严格了训练,技能非常娴熟,两百多人一起动手,半个时辰后硝烟散去,工兵们已经起出了上千枚地雷,清理出了大片的安全通道。

    随后,日军便向牡丹台发起了猛攻。

    第六师团又称熊本师团,官兵主要来自九州岛的贫苦农民,当兵是当地人一条很重要的出路。素来民风强悍,野蛮凶狠,残暴无情,因此在日本有一句俗语:天下日本兵第一,日本九州兵第一。

    这支部队曾在汉江边重创过苏元春旅,又实施了汉城的屠杀,早已嗜血成性,骄狂无比。此时沿着山坡向牡丹台猛冲,嗷嗷狂叫着,密密麻麻就像一大片发狂发情的野猪,圆瞪着红通通的双眼就上来了。

    镇守牡丹台的是旅长陈嘉指挥的三千近卫军,此时也毫不含糊,依托堡垒,使用猛烈火力不断杀死杀伤对手。日军进攻部队暴露在垒前开阔地面,毫无掩蔽,伤亡惨重。日军督队军官斋藤太郎中佐下令“宁死勿退”,挥舞着军刀驱赶士兵,不断拼死冲击。

    此时,加藤正也带着残余的高岛旅团一千多人,加入了进攻的行列,日军步兵从三面冲击牡丹台,大批的日军被打死,尸体填满了壕沟,部队终于冲到了牡丹台前。斋藤太郎中佐挥舞着武士刀,狂叫着"全员突击",第一个跳上了牡丹台。

    就在此时,一发78mm野战炮弹直接将他击中,原来他竟然正好跳到了牡丹台上的炮台前面,这下真的撞到炮口上了,轰的一声,立刻把他打成了齑粉,原地只剩下了一块铜钱大的肉。

    这时金顺派来的一千援兵也冲上了牡丹台,一顿排枪,马上将几十个冲得最猛的日军士兵打成了筛子,令守军士气大振,日军立刻出现踌蹰之色,逡巡后退。

    陈嘉眼看军心可用,率领近卫军立刻发起了反冲锋,居高临下地向敌人冲去。

    阵地反冲锋,这种破釜沉舟的精神气概往往给进攻一方带来巨大的心理负担,使敌不敢过分接近我军阵地,此招之百试百灵,这与指战员视死如归的精神是分不开的。例如在朝鲜战争中志愿军63军铁原阻击战,187师559团仅一个营,在只剩100人的时候居然还敢于主动向进攻的美军第3师一个加强营发起反冲锋,直赶得美军满山乱窜!此后美军进攻节奏明显放慢,而且始终在我阵地前150米处反复徘徊,可见心理作用之大!

    猛烈的冲击让日军措手不及,不得不溃退下来。师团长官谷干城少将气得直跳脚,他曾经在西南战争中,坚守熊本,让西乡隆盛的叛军无可奈何,在日军中一向以勇猛善战著称,今日却是脚踢到铁板,头碰到南山,愣是冲不上牡丹台。

    旁边的秋山好古,有着与近卫军战斗的经验,认为这样正面猛冲伤亡太大,不是上策,建议先停止进攻,思考别的对策。这让以勇武自诩的谷干城十分不爽,觉得这纯属怯懦示弱,有失皇军的武士道精神

    他愤愤也激励部下:“我今率兵于千里之外与敌作战,蕞尔此山,若不能陷之,有何面目归谒我天皇陛下?我意巳决,今日之战,必举全军以进逼山上,冒敌弹,攀胸墙。胜败在此一举!我军幸得陷山,我愿足矣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