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霸天下之光绪大帝》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雄霸天下之光绪大帝- 第2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只是现在悔之晚矣,法军侦察手段先进,而且手段狡猾,兵法用的得心应手。很可能自己这里还没出城,那边法国人就已经安排就绪,准备围点打援了。

    张树声正在左右为难,满心懊悔,章高元疾驰而来:“将军,此时敌人前后夹击,将军速下命令,迟则有全军覆没的危险。”

    张树声也已经慌了手脚:“而今这般,该如何是好?”

    章高元急忙道:“为今之计,士气低落,北宁城已经保不住了,即便我军退回城中,敌人必定会踩着脚后跟冲进来。我们索性弃城而逃,全军撤往谅山,再晚,怕来不及了!”

    张树声万般无奈,只好下令,所有部队转向往北,抛弃一切辎重和重武器,全速“向北进攻”。

    章高元心里暗骂:“死要面子,分明是向北方逃跑了,还说什么向北进攻,真能往脸上贴金啊!”

    很快,整个部队分成无数股,散乱不堪的往北方逃跑。

    担任后方护卫的魏刚部队也已经被彻底打垮,团长魏刚换上小兵的衣服,沿着小路往北逃窜。

    眼见援兵崩溃,涌球高地上苏元春,当天晚上下令把大炮全部推进旁边的月德江,所有人都换上越南的衣服,从高地隐秘的斜坡,偷偷用绳子一个接一个的吊下去,化整为零,钻进了月德江旁边的丛林。

    而在北宁城中,早有心理准备的徐世昌,听到前方报告,说主力部队遭受法军前后夹击,知道大势已去,再留在城里,只能当俘虏了,只好长叹一声,和郁闷的王德榜、高胜等人,打开城门逃走了。

    临走前徐世昌发狠:“连一坨热乎屎,都不能留给敌人!”

    军饷银子反正很沉重,带也带不走,索性全部分发给城里的老百姓,还没等这些越南人高兴,徐世昌马上命令,在城市的各个地方,统统扔下火把,大火迅速蔓延,最后将民房也点着了,越烧越旺,最后成了蔓延全城的熊熊大火,老百姓只好带着银子,哭笑不得的出城四散逃走了。

    大火烧了一整夜,火光冲天而起,在漆黑的夜里,仿佛巨大的火炬,站在十几里开外的榄山,也能清楚的看见。

    法军统帅米乐中将,站在榄山山顶,看着这把大火,良久都沉默不语。

    大火一直烧到了第二天早晨,才渐渐熄灭,全城都化为了一片焦土,等到法军进城,看到的只有一片废墟而已。

    北宁之战,是中**队进入越南以来,进行的最大规模战役,双方都投入上万的兵力,最后是以中方大败而结束。

    中方死亡将近三千人,被俘将近两千人,其中有一半是伤病较重,无法及时撤退。

    而撤退的部队里也还有两千多伤员,暂时无法继续作战,第三师遭到沉重的打击,减员将近三分之二。

    师长张树声,在撤退路上企图自杀,用佩刀割了自己脖子,被旁边的军官及时按住,虽然没死,但也伤的很重。

    团长魏刚在逃跑途中,躲在寺庙里,由于部下叛徒出卖,被法军巡逻队抓获。

    重炮营营长蒋宗汉,在乱军中,不幸被流弹打死。

    越南军倒是损失不大,所有人军衣一扔,混入平民当中,拿起锄头比拿枪更是得心应手。

    而法军方面,八百多人死亡,近两千人不同程度的受伤,由于法军的野战医院制度非常完善,受伤较轻的都能恢复。

    即便如此,这个伤亡也让米乐颇为肉痛,他感到要杀到中国去的话,手头兵力明显不足。因此他一边命令部队在北宁地区休整,一边向国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法国现在的战略是全面进攻,一边攻打北圻,一边进攻台湾。

    但米乐认为法国远隔万里,补给困难,资源有限,应该改变战略,主张重点进攻,要么专心于陆地战争,集中兵力于越南北圻,杀到中国南方去。

    要么专心于海上,打击中国沿海地带,甚至直接攻击天津大沽口。

    这样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

    米乐甚至引用了中国的一句俗话“不搏二兔”,意思是不能想着同时抓两只兔子,最后可能一只逮不着。

    但是法国总理甘必达不这样认为,他坚持“台湾是中国海上的钥匙和屏障,如果占领台湾,将使整个中国时刻无法安心,同时拥有煤矿的基隆,将成为法国远东舰队最好的补给站。只要得到台湾,法国就能在远东的地图上,占据中心位置,对法国的长远利益极为重要。即便未来与中国进行谈判,台湾也是最好的抵押品。”

    此时的利士比舰队已经做了充足的准备,约翰尼奈利的第四旅,已经被全部护送到了台湾海峡,并在西贡补充了一切必要的物质,足以支持几个月的战斗。

    1880年12月末,舰队开始了对台湾的进攻。

    台湾保卫战开始了。

第四十五章 台湾的防御() 
更新时间:2013…12…18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早就三国时期,吴国就派将军卫温、诸葛直率领甲士万人到台湾,随后历朝历代,中央政府都会在此设立行政区划,进行开发建设。

    1874年日本假借琉球渔民被台湾土著杀害之名,西乡从道中将率军侵犯台湾,从中国手里勒索了50万两白银。

    之后为了加强台湾的防务,钦差大臣沈葆桢于1875年在台湾北部修建了沪尾(今天的台北淡水)炮台和基隆炮台,在台湾南部修筑了旗后(今天的高雄)、安平等炮台,以防御外国的入侵。

    1879年的年底,刘铭传奉旨率领新组建的近卫军一个团,来到台湾,全面接管了台湾一切防务大权,丁云桐赋予他最大的权限,紧急情况下,他不需要请示就可以做出一切必要的决定。

    在法军于1880年12月底发起进攻前,刘铭传有了极为宝贵的一年,他用这一年的时间对整个台湾的防御计划做了全面的安排。

    台湾全岛孤立悬于海上,理论上讲敌人可以从四面八方登陆,几乎无法防守。

    但事实并非如此,岛的东西两侧都是悬崖峭壁、浅滩礁石,以当时的航海技术水平,很难真正登陆。称得上良港的也只有台北的基隆以及沪尾一带,或者台南的旗后、安平一带。

    相对而言,台北又更容易导致外敌入侵。因为台北处于上游地带,能够掌控台湾全局;而且台北地区是平原地带,地势平坦,物质丰富,水源充足甜美;台南却是山林众多,地势崎岖,安平和旗后两港,一个险峻,一个淤泥,对登陆部队是极大考验。加上水源咸苦,痢疾横行,外来者很难适应。而且台南从郑成功收复台湾开始,经过长年的建筑整修,堡垒工事众多,地形复杂,易守难攻。而台北地区易攻难守,尤其是基隆的煤矿,更具有战略意义。

    沈葆桢曾经禀报朝廷,基隆出产的煤“质坚亮且轻,能耐久烧,并少灰土,洵称好煤,成色甚佳,与外国上等洋煤相当。”

    得到这个煤矿,法国的舰队便可大大减轻补给的压力。

    经过这般分析,刘铭传认为,法军必定会进攻台北地区,而不会是台南。因此他将防御的重点放在了基隆和沪尾地区。

    关键是基隆还是沪尾呢?

    基隆港在台湾正北方,从基隆港出发坐轮船,到福建五虎门只需六个时辰。

    港口后面有一个人口将近万余的城镇,往东五里,正是大名鼎鼎的八斗煤矿,设有煤局。整个基隆地区仿佛一个小盆地,前面是海,后面则是一圈连绵的高山丘陵,从港口西边的基隆岭,到南边的月眉山地区,形成一条杂乱而又浑然天成的“长城”。

    而越过这条“长城”之后,往西是沪尾港,往南则是台湾的政治中心,物质补给基地和大本营,台北府。

    丁云桐在电报中,以一种不容置疑的口吻,告诉刘铭传,法军将会首先进攻基隆,但是防御重点要放在沪尾。

    因为台北府城是大本营和补给基地,重中之重,基隆至台北府之间有“长城”阻隔,崇山峻岭,易守难攻,所以基隆失守不会威胁到台北府。

    但沪尾失守却会让法军沿淡水河而上,直捣台北府,同时也抄了基隆后路。

    但是还有一个原因,丁云桐没有说。

    那就是前世的中法战争中,法国人是在攻占基隆一个多月后,才意识到沪尾港的重要性。法国人没有丁云桐穿越者的预见,必然是遵循其同样的逻辑,全力攻击基隆港。

    因此丁云桐强调基隆港可以丢,沪尾港必须守。虽然法国人坚持海上封锁,但保住沪尾港,一些悬挂英美旗帜的商船总还是趁隙过来,就能从大陆获得物质补给。这样法国人就像猎人抓狐狸,堵住了前门,后门却还开着。

    丁云桐在来回的电报中反复强调:基隆港地势平坦,无险可守,是顶不住法国人的进攻的。港口既开阔,水又深,无法用堵口的办法阻挡法军舰队。因为法军的舰炮强悍,敌人军舰一进口岸,事实上港口就已经失守。

    如果把兵力集结在海边,无异于白白当敌人的靶子。我们所依靠的是山势险要,敌人依靠的是火炮猛烈。“彼来攻我,我得所长。我去攻彼,彼得所长……。”

    因此必须让兵力后撤,把防御重点放在基隆港后面那一圈山脉“长城”上,利用地势险要来杀伤敌军。

    在前世的时候,中国人是在付出了重大的伤亡后,才总结出这些道理。

    根据电报讨论的结果,刘铭传制定了自己的防御计划。

    此时他手上兵力主要有三部分:首先自己带来的近卫军的一个团,这是一支朝气蓬勃,战斗力强的新式军队,名义上是练军独立团;

    然后是从大陆周氏兄弟独立旅里调来的援军,由周盛波指挥的两个团,3200多人,战斗力要弱于近卫军。

    最后是原先就驻防台湾,由绿营整编而成,曹志忠指挥的巡防营,仍旧是老的编制,一个营500人,一共有12营,6000余人,装备和训练水平都比较落后,但是却熟悉地理山水,适应气候水土,在骚扰和游击战中,还是能发挥作用。

    按照计划,刘铭传将兵力做了如下配置:

    刘朝祜率领四个巡防营驻守台南;

    黄志忠率领四个巡防营驻守补给基地台北府;

    邓长安则指挥剩下的四个巡防营,驻扎基隆港;

    刘铭传亲自率领近卫团,驻防沪尾,手下主要军官分别是林朝栋、唐殿魁和刘盛藻,同时将李彤恩和孙开华,这两个一文一武,原先就驻守沪尾的官员,也调进了近卫团;

    周盛波指挥的练军两个团,全部集结在“长城”山脉里,周盛波本人带一个团,防御月眉山地区,杨洪彪带另一个团驻守基隆岭一带;

    这样,在法军进攻基隆时,最有战斗力的部队全部放在第二线,可以完整的保存力量。

    在港口防御,重点也在沪尾港。

    沪尾港其实是淡水河的入海口,它是台湾最重要的商业口岸,也是台湾茶叶最重要的输出中心,英国人很早以前就在这里设置了德记洋行,专门贩卖台湾的茶叶和樟脑,每年光茶叶出口就有五六百吨。

    孙开华一直担任陆路提督兼沪尾守备,此人十八岁参军,打仗极为勇猛,但是长得却是一副女人模样,颇为妩媚,大家暗地里都叫他“孙美人”。

    至于李彤恩,原本是担任沪尾的通商委员,对沪尾洋人的情况非常熟悉,而且很有智谋。他本来体弱多病,想要退休,但刘铭传将他留下来,作为智囊倚重使用。

    在李彤恩的建议下,刘铭传采取了几项重要举措,第一项就是堵塞沪尾港,用一些帆船装填上石头,沉在沪尾港口水底。这样,吃水深的大型战舰,就无法进入港口,但是一些轻型船只仍能进入。沉船选择的戎克船,所谓戎克船就是中国独创的帆船。同时在港口设置了大量的浮动木桩。

    沉船堵口,自然会影响港口的贸易来往。为此,李彤恩与英国领事反复交涉,辨明厉害,才使对方接受堵口。

    第二项措施是在港口内安设了数十枚水雷,这些水雷并非锚雷,而是装满了炸药和电雷管,用电线遥控指挥的电发水雷,指挥所就放在港内炮台的后面。

    其外壳采用生铁、熟铁、马口铁皮、铜或木材等制作。炸药为黑火药,发火机构叫电雷管,主要以二铜丝装入导管内,铜丝下端连以白金丝作为电桥,将导管插入铜管,装以雷管、棉花药(硝化棉)等物,然后密封,用电线连接,一线一雷,也可一线数雷。所用电源则大都为湿电池,电池大都进口。

    有了堵口、水雷、以及炮台的配合,法军就无法发动突袭了。

    第三项措施是严格监管那些外国船只以及外国引水员(领航员),使其不被法军利用。

    同时沪尾炮台也得到了整修加固,有两门280克虏伯重炮,这样的火力就相当可观了。

    而基隆港虽然不是防御重点,但也对基隆炮台做了改进,主炮台有两门170滑膛炮,另左右各有一个副炮台,共有六门180滑膛炮。但是除了那两门克虏伯炮,其余的都是旧式的滑膛火炮。所谓滑膛炮,就是炮膛里面没有螺旋膛线,早期火炮大都是滑膛炮,其射程、威力和稳定性远远不如线膛炮。

    法国的装甲军舰,装甲最薄处也有150厚,只要距离1000米开外,这些滑膛炮炮弹,即便击中也无法穿透。

    但正如刘铭传事先的规划,就不必对这些火炮进行更新了。

    现在一切准备就绪,就等法国人动手了。

第四十六章 基隆失守() 
更新时间:2013…12…19

    1880年12月29日,基隆外海,法国远东舰队。

    在孤拔舰队覆灭之后,利士比成为舰队的最高指挥官。虽然远东舰队在马尾遭到了惨重至令人难以想象的损失,窝尔达号巡洋舰、费勒斯号巡洋舰、野猫号炮舰、益士弼号炮舰、腹蛇号炮舰等五艘战舰被击沉,阿塔朗特号铁甲舰,拉加利桑尼亚号铁甲舰,杜居士路因号铁胁巡洋舰,德斯丹号巡洋舰等四舰被俘虏了。

    但即便如此,利士比此时手上所拥有的舰队,仍然是整个东亚地区最强大的海上力量,一共拥有14艘战舰,分别是:

    胜利号铁甲舰(旗舰);

    凯旋号铁甲舰;

    雷诺堡号巡洋舰;

    梭尼号巡洋舰(由运输舰改装而来);

    阿米林号巡洋舰;

    拉佩鲁兹号巡洋舰;

    尼埃利号巡洋舰;

    杜沙佛号巡洋舰;

    凯圣号巡洋舰;

    侦察号巡洋舰;

    香伯兰号巡洋舰;

    都威尔号巡洋舰;

    黎峨号巡洋舰;

    鲁汀号炮舰

    虽然中国海军俘虏了一些主力战舰,但彻底的修理好军舰,至少需要几个月。而且即便修理完好了,要分派官兵上舰进行操作,熟悉各种性能,最终形成战斗力,没有一年半载使不可能的。尤其现在港口外还有法军舰船监视,中国海军不敢出港演练,所以至少在战争期间,中国海军是不敢冒险出来挑战远东舰队的。

    另外大批运输船和保障船只,装载着约翰尼奈利指挥的第四旅。这个旅之前在运输途中遭到了刘步蟾等人的拦截,损失了一千多人,现在还有两千余人,加上原先就有的一千多陆战队员,这样利士比手上就有三千多兵力,他自信能够达成攻占台湾的战略目标。

    利士比完全同意法国政府的观点,台湾紧扼住闽江的入口,控制着北直隶湾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