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望族》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明望族- 第17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乔大老爷偷拿私房;乔大太太分家前旁敲侧击三房家底;这兄嫂两人的贪婪嘴脸;已经使得乔三老爷不耐烦。

    乔永德这个侄子;仗着是长房幼子;打小被长辈们娇惯;行事也不像话。真要论起长幼来;他比乔永善还要大半岁;可说话行事没有半点让着堂弟的地方;对于二房庶出的七哥;更是鼻孔朝天;没有半点友爱。

    与兄长们在一起;乔永德要求哥哥们“兄友”;与堂弟们在一起;又要求堂弟们“弟恭”。他自己则是处处抢在头里;好像小一辈只显着他一个。

    乔三老爷看不惯侄儿的为人行事;怕将自己儿子拐带坏了;是打定主意要将两人分开。

    “我是去拜见长辈;不是去游玩;怎么好临时加人?五哥想要出去玩;去找大哥、二哥去”乔三老爷板着脸不客气地说道。

    乔永德满面赤红;望向乔永善的目光带了祈求。

    乔永善犹豫了一下;小声对三老爷道:“爹……”

    看在乔三老爷眼中;就是儿子没有主见;唯堂兄眼色事从。

    他神色更冷;只当没听见;招呼沈琰、沈一声;大踏步出门而去。

    见着乔永德失魂落魄模样;乔永善虽有些不忍;可也不敢忤逆父亲;跟在后边走了。

    到了田家;田家太爷精神矍铄;待晚辈们也温和。

    待乔三老爷表明来意;想要送几个少年来南城书院读书;田太爷却道:“老了;老了;如今那边都是老大在打理;你且与他说去……”

    田山长并未一口回绝;可也露了为难。南城书院毕竟是私家书院;课舍规模有限;学生人数都有限制。如今年底;又不是招生的时候。

    乔三老爷晓得这办书院的最爱才;就将沈琰、沈兄弟夸了又夸。这兄弟两个一个少年举人;一个少年秀才;确实拿得出手。加上这兄弟两人虽父祖早逝;无亲族倚靠;可却是书香子弟;父、祖、曾族三代都有功名;是科举考试时的“热籍”。

    田山长听了;亲自考校一番;倒是有几分意动;就打算收下这兄弟二人。至于乔永善;少不得做个搭头。不过听闻这兄弟两个是“松江府人氏”;嘴边的话就又咽下去;只说自己想想法子;请乔三老爷过几日听消息。

    对于这个结果;乔三老爷虽有些不高兴;可也晓得如今是有求于人;只能按照这边的规矩来。

    能在京城书院做山长;且将书院展的蒸蒸日上;田山长可不是不通世事的腐儒。

    乔三老爷一行走后;田山长就打人去请了妹婿沈三老爷过来。

    “这是你们哪一房的子弟?如今到了京中;怎么不是你们这些族亲照拂;反而投了岳家?”田山长直接说了沈琰、沈兄弟的事;问道。

    世人眼中;最重宗族。越是读书人;越是爱追根溯源。

    不管搁在什么人家;这少年举人、少年秀才都为族人看重。即便本是偏房庶支;这个时候也当开始好生关爱教养。要是一直不接纳;除非是父祖有过失;不为亲族相容。

    沈琰、沈兄弟的事;沈沧夫妇知晓;沈瑞兄弟知晓;可三老爷偏偏不晓得。

    他摇头道:“还是真没听过此人。老家那边有八个房头;嫡支小辈就有数十人;旁支庶房更是数以百计;谁能记得清都有哪个?”

    田山长虽起了爱才之心;可是又担心这沈琰、沈的来历不清白。

    沈三老爷道:“我虽不晓得;珏哥当是知道的。”

    沈珏本是族长之孙;宗子之子;打小在松江长大;这次又是同乔家三老爷一道上京;对于乔家三老爷这“女婿”应该也知晓。

    沈瑞去了官学;沈珏被叫到田家;听说问的是沈琰兄弟的事;就有些傻眼

    二房出妇是沈家祖辈阴私;不足为外人道。

    他就含糊道:“听说他们祖上是外室子;祖辈、父辈都不在松江居住;沈琰他们兄弟也是丧父后才回松江;一直没有上族谱。”

    田山长听了;倒是觉得与自己猜测的差不多。

    沈家是书香望族;不能上族谱的子孙;多半生母身份不体面。不过这都几代人过去;沈琰父祖两代都有功名;就说明这身份不碍律法。

    田山长放心了;觉得可以收学生。

    沈三老爷却是不好糊弄;叔侄两个离开田家;就问道:“方才问他们兄弟是哪个房头下的子弟;珏哥怎么避而不答?莫非是宗房或二房的庶支?”

    为尊者讳;能让沈珏为难的也只有这两个房头的事。

    沈珏就将沈琰兄弟的身份说了;听得沈三老爷睁目结舌。

    三太爷早年移了户籍、孤身进京之事;沈三老爷当然知晓。不管是与本家几十年不往来;还是三太爷对于孙太爷的感激;都是此事的后续。

    惊讶过后;沈三老爷就添了忧心。

    那兄弟俩本就比沈瑞、沈珏兄弟年长;如今又都有了功名;要是因祖辈之事敌视二房;也不无可能。

    田家收了他们做学生;定会用心教导;那不是给沈瑞、沈珏兄弟培养仇人

    沈三老爷道:“你大伯怎么说?”

    沈珏道:“大伯说无须如临大敌;只要不招惹沈家;且谁他们去”

    沈三老爷听了;晓得大哥用意;这是要留沈琰兄弟做沈瑞、沈珏的磨刀石

    他不由羞愧;方才想到沈琰兄弟或许会对自己有敌意时;他想的是遏制兄弟两个的展;这点就比不上兄长了。

    他看了眼沈珏;决定对这个侄儿教导的更用心些。有备无患;同为沈家子弟;总不能让沈瑞一个人支撑沈家……

第二百八十四章 较长絜短(一)(第一更)() 
没几日;南城书院的田山长派人给乔家送了手书过去;上面只有几句话;赞了沈琰兄弟资质颇佳;对于他们入学书院之事荣幸之至。

    至于南城书院束惰几何、生员是走读还是住宿之类;乔家这边早就使人打听好了。

    读书的地方有了着落;沈琰就同乔三老爷提了出去典屋而居之事。

    乔三老爷倒是没有拦着;沈琰要在京备考;沈要求学;明年老太太周年后;两家还要办亲事;即便现下不寻屋子;明年等三房搬出去也得与三房分开住。乔家是嫁女;不是招赘;没有留女婿在家住的道理。

    乔三老爷便应了;打管事去南城寻空宅院;那边出城近;往来书院也便宜些。

    南城书院并不在城里;而是在南边城下坊。那边街坊住宅价格虽比城中要便宜一半;可没有城墙围护;住的人鱼龙混杂;并不宜长期居住。

    沈家若是只有兄弟两个;住在哪里都无所谓;如今带了寡母在身边;明年还要娶亲;当然要门户严谨的地方。

    因到年根底;离京归乡的人多;空宅院还算比较好打听;乔家管事出去打听两日;便寻了个妥当牙行;挑出三、四处空宅院出来。

    其中三处是三进院;只有一处是两进院。

    这管事既得乔三老爷看重;自然也全心为主家思量。

    沈家母子三人;带了几个下人;拢共不到十口人;按理来说;两进小院就能住的极宽敞。可是家里小姐明年年底就要嫁过去;要是只有两进院;这住着就不便宜了。

    不仅需要跟婆婆挤在一个院子里;还同将成年的小叔子抬头不见低头见;未免委屈。

    因此管事叫牙行寻宅子时;就提了要三进的宅子;至于那进两进院并不在南城;而是在东南方向;与乔三老爷名下一处宅子在一个胡同里;且不是典租而是对外出售;管事的才多问了两句。

    等到明年年初;乔三老爷一家要搬的新居就是那边。要是沈家能在一个胡同里住着;两家也有了照应。

    不想沈琰问了问典房价格;却是一处都没有看上;原因无他就是京城的房价太贵了了;以他的家底委实典不起。

    现下想要搬家;可以选择买房、租房、典房。京城房价畸高;就是低品级的京官也多是租房、典房的人多;租房的话;还要去打听房东家的人品底细;否则就容易纠缠不清;房屋损毁修缮之类也容易扯皮;同买房、租房相比;典房就省事的多;约定好期限;拿出“典金”来;住起来也稳定。

    乔家管事寻的那几处三进宅子;都在南城;比东城、西城的房价要低的多;不过因是三进宅院;最小的一处也要值七、八百两银子;其他两处房舍稍多些的;则都是房价在千两银子以上。典房的话;即便不用拿出全部房款;按约定俗成的规矩也要拿出六成以上。

    沈琰要是拿出这些“典金”;手中虽还剩下些;以后的日子就要拮据。

    三进宅子他是考虑也不考虑的;只能考虑二进小院。而管事提及的那处二进小院;因是出售;不是典屋;需要全价买下;加上位置好;就要六百两银子;已经了沈琰预算。

    乔家管事傻眼了;他晓得未来的大姑爷是寒门子弟;家无恒产;不过是有了功名后才有几个积蓄。

    不过自己老爷吩咐找房时;只让找大的;他本没想着沈琰会自己“典房”;才寻的都是三进大宅。

    乔管事没法子;只能去寻乔三老爷拿主意。

    乔家分家各房头虽没分多少银钱产业;可三老爷在江南任官多年;手中不乏积蓄;千把来两银子实不算什么。

    乔三老爷的本意;寻到合适的宅子;或典或买;都是他这边出钱。毕竟女婿是随他到京;他花钱帮着安顿也是应有之义。要是能买下;明年就直接给女儿做嫁妆。即便女婿以后有了官身要外放;京城的宅子也是不怕空着;或典或租都是贴补。

    如今沈琰却是要“自力更生”;乔三老爷想了想;倒是没有去勉强沈琰接受乔家的好意;而是叫管事随沈琰吩咐。

    他虽有心提挈女婿;愿意对沈琰好些;可也要沈琰乐意领情。否则就不是施恩;而是挟恩了。

    年轻人都有好胜之心;让沈琰自己“扑腾”、“扑腾”也好;知晓了世道的艰难;才能更晓得有一门好姻亲的益处;知道好赖;否则“升米恩、斗米仇”;不是养助力;而是就养白眼狼了。

    管事无法;只好再去寻沈琰;细问典屋的条件。

    沈琰看来心中也早有打算;想了想;便道:“房舍无需太多;内外院分别就行;典银不过三百两;典屋年限在三年以上。需僻静;不能离坊市太近。

    管事听得木了脸;沈琰却是只能心中叹气。

    他并不道京城的房价;可在南京时却打听过南京的房价。听说早年秦淮河畔一间屋子不过几十两银子;不过近几十年来;翻了十几倍;已经六百两一间。不过这是特例;不能算是常态;不过南京房间之高;也可见一斑;二进、三进的院子;稍好一些;价值千八百两都是寻常。

    要知道在松江府;五进大宅也不过一千二、三百两银子。

    就算是南直隶的官员;除非做到堂官;否则也没有几个能买得起宅子的;多是典房或租公房。

    南京尚且如此;京城即便繁华比不上南京;可到底是天子行在。

    即晓得京城居、大不易;沈琰就没想过打肿脸充胖子。

    虽说他现下的银钱;也能典一处大房住;可那样的话以后怎么办?明年没钱预备聘礼;以后的日常开销也不是小数目。

    他要是想要生活奢华;那接下来的日子就要为银钱愁;哪里能安心读书

    是生活安逸重要;还是读书重要;这压根无需取舍。

    要不是明年要成亲;年轻叔嫂需避讳;沈琰连两进宅院都不会找;找个四合院就心满意足。

    沈琰拿出个二两小元宝;递给那管事道:“家资寒薄;只能请管事费心了

    那管事拿人手短;加上到底顾及沈琰的举人身份;不敢摆脸色;谢了赏;继续找房宅去了。

    过了三、五日;这管事还真的寻了两处二进小院;都在靠近崇文门的明时坊。

    一处在坊北;因空置了半年;有些破败;院落也小;不过因离贡院近;附近住的读书人多;价格居高不小;典房价格正好是三百两;另外一处则是在坊南;刚腾出屋子;里面收拾得整整齐齐;带了九成新的家具陈设;房舍厢房也多;典银二百六十两;不过就是附近住的都是商贾百姓;邻里杂乱了些。

    沈琰听了介绍;就已经有了倾向;亲自随着管事去转了一圈;就选择了与贡院一街之隔宅院。

    对于乔三老爷挑的这个女婿;各房本说什么话的都有。

    有瞧不起他们;觉得是外地乡巴佬;厚脸皮攀权乔家;也有觉得沈家兄弟年纪轻轻就有功名;前程可期。

    不过听说沈家连房子也买不起;只能典屋而居;轻鄙的就多了。

    举人是体面;可穷举人就谈不上体面了。不管沈家兄弟以后前程会如何;明年小乔氏嫁过去吃苦却是一定的。

    “怨不得说穷酸;就爱讲究那虚头巴脑的骨气。亲戚里外的;住就住了;非要着急忙慌地寻房搬家。搬了这里;靠的就不是乔家了不成?”乔大老爷私下跟乔二老爷抱怨道。

    乔二老爷道:“上面无父祖可依;支撑门户的长子长兄;到底比旁人想的多些。年轻人吃点苦;不是坏事。”

    乔大老爷叹气道:“老三也算有先见之明;儿子不争气;女婿找补……”

    到底是羡慕的;长房年长的女孩们都嫁到官宦人家;嫁妆也咬牙预备的体面;可婆家多是势利人家;遇到事了都跑得远远的;压根靠不上。若是跟三老爷似的;当年也寻两个举人中女婿;施了恩义;还能多两门助力;嫁妆也能硬撑了。

    乔二老爷心细如;早在沈琰、沈兄弟到京;听到这兄弟名字就觉得古怪;就悄悄叫人打听了兄弟两个的底细;即便不知他们是二房没上族谱的血脉;可也晓得他们就是松江人氏;心下就狐疑不定。

    等到沈瑞、沈珏兄弟陪着乔氏过来时;乔二老爷虽后来出去了;可还是叫人盯着客院那边。等到晚上回来;知晓乔三老爷只叫乔永德兄弟出来陪客;沈琰兄弟提也没提;乔二老爷就晓得这其中说头。

    他虽有些好奇;可也没有细究;却是悄悄吩咐妻子对于白氏母子敬而远之;无需亲近。

    对于丈夫的吩咐;乔二太太倒是没有多想。见过白氏一面;瞧她言行做派与自家小姑差不多;乔二太太心中就腻歪的不行;巴不得不去应酬。

    乔家人都以为沈琰这样仓促找宅子;如今既找到定会迫不及待地搬走。

    不想这回沈琰倒是不着急;拿了银子雇人将那边里外收拾了半月;处处齐全了;才别了乔三老爷一家;母子三人带了几个下人搬了过去……

第二百八十五章 较长絜短(二)(第二更)() 
在搬进新居之前;沈琰、沈兄弟俩也开始南城书院求学生涯。

    说起求学;也不算全对。因为听说南城书院有了功名的学生可以兼职做讲师或是带师弟上小课;沈琰就将自家兄弟俩报了名。

    讲师按照讲课多少;书院这里有银钱薪酬;带学弟的话;收入能更高;不过需要双向选择。师弟选择师兄;师兄也选择师弟。课业的内容;也可以双方协商议定。

    南城书院之所以能留住不少寒门出身的举人与秀才;继续在这边求学;全赖这条规定。

    沈琰本就担心坐吃山空;早已打算搬完家后就想法子看能不能有赚钱的门路;让手中的银钱动起来;如今晓得书院这里可以兼职自然欣喜不已。

    至于沈;对于兄长的决定毫无异议。

    他虽没有赚过银钱;可并非是不知世事的富贵少爷。要是沈琰这几年不出去寻活儿;兄弟俩都闭门读书;一家人早就饿死了。

    大哥能做的;他这个当弟弟的怎么就做不得?

    等到他们兄弟搬家时;沈琰、沈已经在南城书院半工半读有阵日子;师兄、师弟们对这兄弟两个也渐熟起来。

    少年举人、少年秀才到哪里能会被人看重;听了兄弟俩几堂大课后;就有几个出身富裕的士绅子弟;报名了兄弟俩的小课……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