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城了?”陈轸一怔,立即问道:“是我们的探子暴露了,还是他意识到不妙,亦或者是外出经商。”
“不知其故,不过我们的探子还没有暴露,一直都跟着李氏。”
“嗯,好。”陈轸点了点头,随口吩咐道:“不管是什么原因,不能让他们跑了,通知各地郢都五十里外的各处的关口渡口,只要见到李氏的队伍,就抓起来,不能让李氏父子跑了。”
“诺。”
属吏才走了四五步,一个探子快步来到陈卿身前:“刺史令,不好了,刚刚司败罗异在大街上遭到二十多个自称是乐君司马等门客的死士刺杀。”
“二十多个死士!竟然还有这么多?”陈轸一惊,随即问道:“司败情况如何?”
“司败无事,只是马车倾覆时受了点轻伤。并且那二十多个死士,被杀了十八人,还有两人重伤被擒,眼下司败正在审讯刺客。”
陈轸一听,顿时松了一口气,但还未来得及说话,又一个探子惊恐的跑过来:“刺史令不好了刚刚有三十多个自称是乐君弋阳君的门客的人,手持利器冲击太子府邸,扬言要为乐君他们他们报仇雪恨。说是太子本已与乐君他们说好了,结果太子出尔反尔,出卖了乐君司马他们,以致乐君司马等八人惨死郢都。”
“什么?”陈轸脸色一变,急忙问道:“太子府情况如何,可有人受伤?”
那探子飞快的喘了一口气,连忙应道:“不曾,那些死士连太子府的大门都没有冲进去,就被太子府的护卫绞杀一空。不过,太子得知此事后,异常震怒,已经去宫中求见大王了。而且,太子还派人去了司败府以及我们刺史府。”
这话音还未落下,不远处便传来一阵慌乱脚步声,接着,一个刺史府属吏快步前来禀报道:“刺史令,太子遣使者来见。”
陈轸一听,脸色一沉,应道:“请。”
说着,陈轸立即向外走去。
走了十余步,就见一个身穿铠甲的将领走了进来。
此时,那将领一见刺史令来迎,立即行礼道:“在下太子府卫队屯将景汾见过刺史令。”
“不可太子遣将军前来有何吩咐?”
“不敢。”景汾拱手道:“刚刚太子府遭到一群贼人攻击,以致惊扰太子。是故,太子遣在下前来询问,刺史府探子遍布郢都,不知刺史令可曾提前探查到此事。”
陈轸脸色一变,连忙摇头道:“事发突然,在下也不知道那些贼人竟然胆敢冲击太子府,是在下失察,还请将军回禀太子,这是在下的过失。”
景汾一听连忙摇头道:“刺史令多虑了,太子并无责问刺史令的意思,只是想要知道究竟是何人敢冲击太子府而已,免得府中妇孺再受惊吓。”
说着,景汾又拱手道:“既然刺史令不知,那还请刺史令竟快查清楚贼人的身份,以安太子之心,并还太子以清白。”
陈轸闻言,心中顿时一沉。
刚刚他听说一伙贼人冲击太子府,结果连大门都没有冲进去,就被太子府的卫队全部消灭了。之前他还以为是各国的死士多的没处用,这才让他们去送死。
但现在眼前的景汾一开口,他算是知道那些死士的作用了。
这不仅仅只是将太子重新牵连其中,更重要的是,通过太子,甚至通过群臣向他施加压力,要他尽快结束郢都的谣言。
不不仅是他,还有司败罗异。
罗异昨天刚被大王责罚,今天又发生自己当街遇刺的事情,甚至连太子都被波及。故而现在罗异所承受的压力远远超过了他,罗异要求尽快结案自保的迫切希望也远远超过了他。如果他所料不差,那罗异应该已经在前来刺史府的路上了!
所以
陈轸目光微微一沉,结合这两件事来看,似乎对方现在已经不打算继续跟他纠缠,要他尽快结束结案,对方已经打算弃卒保车,打算抛弃那些已经暴露的棋子了。
只是他能让对方如愿以偿吗?
想到这,陈轸看了看对面的景汾,如果景汾是楚王的使者,那他还会顾及一二,但可惜,景汾只是太子的使者。
想着,陈轸面色平静的应道:“请太子放心,那些贼人的背后主使者是谁,在下还是清楚的,这事不会让太子牵扯进来的。”
景汾闻言,心中有些失望,虽然太子已经不想横生波折,不想屡次三番地牵扯到这事中,可是陈轸却没答应太子的请求。
不过,好在陈轸已经保证不会将太子与乐君他们牵扯到一起,这也让他能够向太子交差了。
想着,景汾立即拱手道:“多谢刺史令,在下感激不尽。”
景汾很快就走了,只是陈轸看着景汾的背影,却在心中长长一叹:这太子的沉稳可是远远不及大王啊!
这几天来,大王一直身处舆论中心,但大王却一切如常,没有丝毫异状。可是,太子才稍稍被舆论波及,就如此的沉不住气!
若是
第九百八十章 接踵而来()
陈轸心里感叹了两句,正欲返回处理城中失误,此时,一个属吏快步走到近前:“刺史令,刚刚各个据点的探子来报,不久前有人接触正处在我们密切监视的各国探子。”
陈轸闻言精神一振,他放着城中各国探子不动,本是想要顺藤摸瓜,不想,现在却有鱼主动上钩了。
想着,陈轸不禁喜道:“可曾查明那些人的身份?”
“大部分已经查明,已经查明的这些人一部分是城中的商人游侠,一部分是一些贵族家中的门客,还有一些则是郢都中官吏。至于那些暂时还未查明底细的人,我们已经有探子盯着他们了,郢都之内,他们全都跑不了。”
“连城中官吏都有!”陈轸微微一怔:“看来这次主动上钩的鱼分量不轻啊!”
说着,陈轸又皱起眉头,刚刚他本来以为各国派出死士对太子府以及司败罗异进行自杀式袭击,是为了逼他尽快动手,一则引发郢都的动乱,搅乱郢都的次序,二则是为了保护那些还隐藏在深处并没有暴露的奸细。
但是,现在的情况却是,大量的奸细主动跳出来,这与他之前的猜想有所不同。
不久,又有一个属吏来到陈轸身前:“刺史令,探子传来的消息,我们监视的各国探子刚刚在城中各处疯狂的散布谣言。说是:
大王残暴,竟然借敌国之手削弱本国封君,而且,事成之后,不仅没有对失去封地的乐君等人安抚,反而要斩草除根,意图将乐君等人灭族。
还有,城中现在到处谣传:乐君等人不堪大王欺侮,已经准备起兵反抗,要处暴君,另立新君。”
陈轸一听,皱眉道:“那些探子又跳出撒野,这是在逼我动手啊。”
就在陈轸权衡利弊之时,又一人前来禀报:“刺史令,司败来访。”
陈轸闻言,一边应着一边向外走去:“快请。”
另一边,罗异刚刚抵达刺史府的会客厅,就见陈轸走了过来。
见到陈轸,罗异等不及相互行礼,直奔主题道:“刺史令,自从各国探子在郢都散布谣言时起,已经足足过去了三天,而且各国的探子已经在城中散布了三次,不知刺史令是否已经找到各国的探子。”
罗异话音一落,陈轸已经深深的感触到罗异内心的急促。
想想也是,短短四天,楚国郢都之中就掀起了三波谣言,他罗异中计一次,被刺杀一次,甚至连太子府都遭到贼人的袭击。
如是种种,罗异也应该心急如焚了。
只是,陈轸虽然知道罗异此刻很急,但是他却依然还有些担心,这次各国主动暴露出这么多的奸细,牺牲如此之大,其中所图非小。
想着,陈轸正欲安抚罗异之时,一个刺史府属吏急冲冲的走了过来:“刺史令,不好了,刚刚令尹府上传来传来消息,令尹之子射阳君世子昭兴在接见已故陈地守昭应府上门客时,遭到昭应门客的刺杀,刺客一举刺中射阳君世子胸口,说是要···”
此时陈轸罗异闻言,脸色全都一变,陈轸正欲询问详情之时,罗异抢先开口问道:“现在射阳君世子情况如何?”
那属吏一听,看了看陈轸,见其没开口便应道:“回司败,刺客一有异动,世子就有了防备,所以世子胸口的创伤并不深,现在已经有医者在为世子治伤了。”
“好,太好了。”罗异顿时松了一口气。
属吏见罗异没有问话后,继续刚刚的话道:“刺史令,那刺客行刺之时,扬言令尹迫于大王压力,出卖了陈地守昭应,以致陈城失守陈地守昭应惨死陈城。是故,其是为陈地守昭应报仇的。”
陈轸一听,立即反驳道:“荒谬,他身为将军昭应门客,没有针对令尹,却在令尹领军在外的情况下行刺令尹之子,这等欲至将军昭应满门于死地的行为,岂是忠臣所为。”
说着,陈轸立即断言道:“那刺客必然已经被各国收买了。”
罗异一听,急得满头大汗道:“刺史令,别管刺客现在究竟是为谁出力,现在城中接连发生刺杀案,人心惶惶,此时应该立即抓捕城中的各国奸细,以免再次发生刺杀案。”
陈轸闻言,不禁皱了皱眉,罗异心乱了。
其实直到现在,城中的刺杀案才真正的发生半起。
无论是罗异遇刺,还是贼人冲击刺杀府,这都是为了弄出动静,扩大影响,而不是真正的刺杀。
甚至连射阳君世子昭兴遇刺,也不是精心策划的刺杀,否则,以刺客的身份,只要策划得当,再加上一群死士,那昭兴肯定就死了。
现在昭兴只是受了一点轻伤,只能说明刺杀仓促,算半次刺杀。
正想着,又一个属吏来到陈轸面前:“刺史令,探子来报,我们监视的各国奸细,有许多人正准备出城。”
罗异一听,不等陈轸回话,便急忙开口道:“刺史令你自己听,奸细已经准备出城,若是早不动手,那就晚了。”
话音一落,陈轸还未来得及答话,就见一个身着甲胄的人走到罗异面前。
“司败,不好了,城中各处突然出现大量盗贼,这些盗贼有的在大街上公然宣称乐君等人攻城在即,有的人在城中放火,有的人手持利器在街上随意砍人。虽然我们的军队在街上到处抓捕盗贼,但是,事出突然,城中百姓众多,场面混乱,骚乱不止。”
罗异一听,顿时汗流不止,看着陈轸高亢的道:“刺史令,事急矣,若是你再不动手,那就休怪异要再次单独行动,下令城中守军倾巢而出了。”
陈轸闻言,略一沉吟,便点头道:“司败,事已至此,当你我通力合作才是。”
“善!”罗异松了一口道:“三天多了,早就应该动手了。”
陈轸一听罗异抱怨之语,全当没听到,再开口道:“司败,城中的各国奸细以及探子,在下就全都拜托将军了,在下会让刺史府的属吏配合,提供各国奸细的情报。
而在下则打算立即进宫请求大王下诏关闭城门,并且封锁郢都附近的道路,以阻止那些奸细逃亡。”
罗异一听,脸色露出一丝恨意,分化难消的道:“刺史令自去,城中的奸细大可交在下,这些家伙一个都跑不了。”
第九百八十一章 太子()
宫中,熊槐刚将内心惶恐不安的太子横安抚下来,就见一个侍者前来禀报:“大王,刺史令求见。”
“请。”熊槐应了一声,然后看了看一旁的太子横,笑道:“太子,刺史令此时来求见寡人,想来那些贼子的身份已经弄清楚了。”
“父王英明。”太子横闻言立即应了一声,同时,脸色也稍稍舒缓。
如果陈轸能查清那些盗贼的身份,证明盗贼跟乐君他们毫无关系,证明他跟乐君他们毫无关系,既没有联合乐君也没有出卖乐君,那就太好了。
熟话说,知子莫若父,虽然他相信自己的父王是了解他的。但是,相同的道理,知父也莫若子。
从年少轻狂少不更事到现在,他已经做了三十多年的太子,也已经到了不惑之年。二十年来的默默观政,太傅十几年的教导,身边的辅臣的提点,现在的他,已经对楚国的现状有了很深的感触,他同样也对他的父王的决心知之甚深。
从二十多年父王率领五国大军伐秦失败,再到父王与已故令尹昭阳两次清查楚国人口失败,这三次国外国内的大挫败,让他的父王下定决心改变楚国,要在楚国进行变法。
而二十年前屈原等人的第一次变法,在国中贵族封君的强烈反对下,以失败而告终。
但是,那一次的失败,不仅没有打掉他父王的变法决心,反而让他的父王更加坚定了变法决心。
然后,十几年后,屈原唐昧卷土重来,汉北江东两地的先行,对江汉封君的打压,无不表示父王变法的意志已经不容改变。
而面对这种情况,父王在他行冠礼的时候,就给他一个静字,让他学习庄王,默默观望朝政,他的老师太傅环渊也让他大行无为之为。
最初,他对父王与太傅的心意并不理解,但当他真正静下心来,他却明白了。
虽然父王已经下定决心变法,甚至为了变法已经准备了十几年,但是,父王依旧对变法能否成功没有信心。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他这个太子就是楚国未来的保障。
只要他安安静静的观政,既不表现出倾向于变法,又不明确表示反对变法,那他就是一个合格的储君。
若是变法成功,那就什么都不用说,待父王之后,他只需直接享受胜利的果实便可。
若是变法失败,那他这个奉行无为的太子,这个楚国的合法继承人,便可轻易拉拢一大批楚国贵族,然后收拾残局,休养生息,避免楚国因变法而四分五裂,以为将来再度复兴楚国。
而这一切的前提,那就是他不偏不倚,在局势没有明朗之前,不能轻易入局。
否则,那他这个储君就不是父王想要的,也不是楚国所需要的合格储君。
现在,城中的探子三番两次的将他和乐君他们扯到一起,要么说他联合乐君他们,要与父王决裂了,要么说他出卖乐君谄媚父王。
如是种种,无论是哪种情况,都是在断他的根基。
要是他与乐君等人有勾连,明确的站到父王的对面,他相信,这情况只要属实,那他父王一定会废了他的。
对此,他丝毫不怀疑父王的变法决心,哪怕他这个太子也不行。
若是他出卖乐君紧紧的与父王保持一致,这更加不行,楚国有一个一心变法的楚王已经够了,完全没有必要再添上一个太子。
若是他这太子不能给楚国一个稳定的保障,他相信父王也不会介意换一个太子的。
且不说的他的那些弟弟,就说他的嫡长子公子平,再等两年就要行冠礼了。
所以,之前他一听说那些冲击太子府的人是乐君的人,说是他出卖了乐君司马等人,他就立即进宫来了,来向他父王解释,他还是一个合格的太子···
就在太子横思绪百转之时,他见陈轸快步进入宫殿,见此,他立即收拢思绪,然后紧张而期待的向陈轸看去,他可不希望父王这里出现任何对他不利的言辞。
接着,太子横听着陈轸将城中刚刚所发生的事情一一道出,听到陈轸将所有的事情全都推给了各国奸细,这才松了一口气。
此时,陈轸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