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见到楚王,行礼之后,惠盎迫不及待的问道:“大王,不知贵国是否愿意出手相助?”
熊槐点了点头,用不容置疑的语气道:“宋国乃是楚国盟友,如今齐国屯兵宋国边境,意图不轨,寡人自然不会袖手旁观!”
惠盎闻言立即露出欣喜之色,拱手谢道:“谢大王出手相助!”
熊槐闻言摆了摆手:“惠卿先别急着谢,听寡人说完。”
“想必惠卿也知道楚国现在的情况,若是出兵与齐国对持,楚国消耗实在太大。所以,寡人准备先礼后兵,派出使者前往齐国劝说齐王不要有侥幸心思。”
见惠盎面有忧色,熊槐继续道:“当然,齐王也未必愿意听寡人的劝告,所以寡人打算派一位重臣前去宋国用事,向齐王表示楚宋两国亲近之意。”
“若是齐王依旧一意孤行,那么寡人立即停止修建水渠,然后尽起江淮大军,出兵援宋伐齐,不知惠卿是否满意。”
惠盎一愣。
现在楚国的情况,出兵已经不可能了,若是能有一个楚国重臣前去宋国,倒是可以狐假虎威一番。
毕竟齐国现在的情况不是要攻打宋国夺取土地,而是想从宋国获得粮食。
要是因为攻打宋国而导致齐国与楚国再起战端,这也是现在缺粮的齐国所不想看到的。
想着,惠盎微微一笑,拱手问道:“不知大王打算送哪位大贤入宋?”
熊槐指着左成一笑:“乃是寡人心腹重臣,中大夫左成!”
······
齐国。
齐国派往各国的使者陆续回到临淄,除了出使魏国与中山国的使者带回了好消息,其他防线的使者全都失败而归。
对此齐王显得毫不在意,或者说根本也不用在意,派出去的使者能否借到粮食,这对齐王来说,都不是事。
反正粮食被烧只是齐国做给其他国家看的烟幕罢了。
只是出使越国的使者返回之后,带回了一个令齐王迟疑的消息。
齐王面色凝重的向储子问道:“相国,这越国究竟是什么意思?”
储子想了想,开口道:“大王,依臣之见,恐怕是越国害怕了。”
“如今我齐国已经与赵魏两国结盟,燕国已经服软,可以说已经解除了北部的威胁,已经可以腾出手来解决南部的问题。”
“南面的楚国,乃是一个比齐国还要强大的国家,齐国要想直面楚国,只会两败俱伤。所以,接下来,我们齐国的主要目标,就是与楚国争取宋国以及越国。”
说着,储子笑道:“恐怕越国也知道这一点的,所以才故意表现出想要借粮给齐国,却被楚国阻挠的情况。一面想要用这种方法向我们齐国示好,一面想要激起齐楚两国的矛盾,避免齐国的目光率先凝聚在越国身上。”
齐王闻言点了点头,对越国的暧昧不置可否。
对齐国来说,接下来的主要的目标是宋越两国,这两个国家,越国的实力比宋国强大许多,但是越国的位置相对偏僻。而实力较为弱小的宋国,其地理位置却比越国重要十倍,一旦宋国倒戈,那么齐国就算是彻底扭转了面对楚国的弱势局面。
到时,齐国就可以伙同秦国,联络三晋,趁机攻打楚国,一举奠定齐国的霸业。
所以,偏僻的越国,从来都不是齐国的目标。
想到这,齐王不由以手抚额道:“相国,越国暂时不必理会,只是宋国一心与楚国搅和在一起,这次更是任命楚国的大臣做宋国的卿,试图借楚国来威胁寡人。”
“虽然此举对寡人来说,根本毫无意义,但是宋国这么坚定的站在楚国那边,那就令寡人很为难。”
储子闻言轻轻一叹。
宋国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
因为宋国不大,所以宋国面对周围的齐楚魏三国,也没有直接对抗的勇气,在外交显得很被动,轻易不会主动背叛盟约,免得遭到报复。再加上之前郑国这个悲剧的教训,宋国在外交上也不敢朝秦暮楚,而是不到紧急之时,不会轻易改换大哥。
而同时,宋国也不小,实力不弱,其他国家想要逼迫宋国改弦易辙,去的军队太少,可能打不过宋国,可若是全力而战,不仅会遭到宋国的全力抵抗,而且还要防备宋国的援军。
即便打败宋国,自己也会损失不轻。
若不是上次齐国执意吞并燕国,导致齐国遭到各国围攻,恐怕现在宋国还是齐国的盟友,而不会投入楚国的怀抱。
想着,储子沉吟道:“大王,宋国并不是我齐国的目标,现在楚宋两国亲近,臣以为逼迫宋国倒戈,还需一段时日。”
“在此期间,我齐国一则需要离间楚宋两国的关系,二则也需要对宋国进行打击。打击宋国有两点好处,一是教训宋国,对宋国形成强大的压力,二是用宋国来引诱楚国来援,以此消耗楚国的实力,并且打断楚国修建水渠的计划。”
说着,储子不由摇了摇头:“可惜的是上次削弱秦国太严重了,导致现在秦国自顾不暇,正与赵国在上郡纠缠不清。”
“若是秦国依旧对楚国耿耿于怀,那么秦齐两国联手,拉拢甚至挟持三晋围攻楚国,那么宋国只有背叛楚国这一条路,哪里用得着如此麻烦。”
齐王闻言轻轻一叹,上次攻打秦国的行动,结果实在是出人意料之外。
二人沉默了一下,储子开口道:“大王,虽然失去了秦国的助力,但是郢都毕竟离宋国太远,我们逼迫宋国倒向齐国,终归容易一些。”
“而且越国对齐国的示好,虽然我齐国不放在心上,但是对宋国来说,情况就有所不同。”
“况且楚国如今正在全力修建水渠,如此劳民伤财,恐怕难有余力顾及宋国。”
说着,储子笑道:“大王,我们正可借着楚王越王送来的东风,联合魏国逼迫宋国。”
齐王闻言笑着点了点头:“宋国欠寡人的债,现在是该还了。”
“另外,楚国这三年的心血,寡人也准备要了······”8)
第二百四十八章 宋魏()
楚国。
时光在不经意间流逝,到了十二月上旬,齐国借粮一事终于尘埃落定。
除了魏国以及中山国,其他各国全都没有借给齐国一粒粮食。
熊槐得知这一个消息,虽在冷冽的冬季中,也顿感心花怒放,得意洋洋。
其后,齐国那边接连数日没有消息传来,熊槐便松懈了下来。
又过了数日,进入十二月中旬。
这一日,熊槐闲来无事,特意召来太子傅环渊为自己讲解《老子》。
这几年来,随着阅历的不断增长,再加上前任留下的丰厚馈赠,熊槐对《老子》一书理解的越发深刻了。
每每读及此书,都有一番领悟。
而太子傅环渊正是老子的传人,连熊槐手中的《老子》一书,都是环渊亲手所刻,故而熊槐一有空闲,就会召环渊入宫为他讲解《老子》。
当然,地位不同,经历不同,看问题的角度就会不同,环渊对《老子》的理解自然也不会与熊槐相同。
对这,熊槐有所准备,没有刻意强求自己对《老子》的理解与老子传人环渊一致,也没有强迫环渊认同他的理解。
他只想换一个角度去看问题,能多收获一个看法,一个观点,换个思路,那么世界就会有所不同。
至于谁对谁错,这又有谁知道呢!
反正熊槐从来没有与环渊争辩。
或许环渊理解错了,或者熊槐理解错了,又或者两人全都错了,也有可能两人全都对了,对此,环渊不会在意,熊槐更不会在意。
对错没有意义,有意义的仅仅只是是否有用罢了。
环渊坐在主位上,声情并茂的讲解着他对《老子》的理解,极少部分是关于治国之策的,更多的则是天下与百姓的现状,顺带谈及对未来的看法,以及道家构建天下的理念。
熊槐坐在环渊对面,津津有味的听着。
甚至,熊槐都未注意到殿外接连出现两位客人。
殿外,陈轸斗由二人先后到来,只是发现楚王正在听环渊讲《老子》,便在大门处定下脚步,没有进入殿中打搅,而是选择在殿外旁听。
良久,环渊才将手中的一卷《老子》讲完,将手中的木简卷起,放在一侧,拱手道:“大王,这卷已经讲完。”
熊槐闻言意犹未尽的道:“不想时间过的这么快,昔我先王庄王言,与贤者说话,便不会感到饥饿疲惫,果然是这样啊!”
说着,瞥见殿外的两位大臣,笑道:“不仅如此,而且还容易物我两忘!”
环渊此时也见陈轸两人在殿外等候,笑道:“大王,臣哪里当的起大贤之称,不过是大王愿意听老朽唠叨,这是臣的荣幸。如今真正能治国安邦的大贤已至,臣请告退。”
熊槐应了一声,对李秋道:“司宫,为寡人送先生。”
“唯!”
环渊离去后,陈轸二人走进殿中,行礼道:“拜见大王!”
“免礼!”
待他们坐好后,熊槐开口问道:“不知两位贤卿来见寡人有何要事?”
陈轸与斗由对视了一眼,斗由微微一笑,向陈轸示意,先来后到,让陈轸先说。
陈轸点了点头,拱手道:“大王,宋国那边出现一些情况,故臣特意前来禀报大王。”
“宋国!”熊槐不解地问道:“宋国出了什么事情?寡人已经派出一位大臣前去宋国用事,难道齐国打算与寡人撕破脸,强行对宋国用兵?”
陈轸摇了摇头:“大王,齐国未曾对宋国用兵,但是在薛地的齐军散去之前,齐使苏代协同魏使翟强一同出使宋国,苏代以齐国缺粮为由,以开战为要挟,让宋国归还齐国在数年前借给宋国的三十万粮食。”
“结果,宋王不堪齐魏两国压力,不仅以两倍的价格卖给齐国三十万石粮食,而且还送出公主做齐王之妾。”
熊槐闻言脸色一沉。
齐国缺粮是显而易见的事情,周围还有自主选择权的国家,就数宋国最为弱小,齐国逼迫宋国也在情理之中,否则楚国也不用派出大臣前去宋国用事了。
在楚国无力出兵的情况下,宋王承受不住压力,卖一部分粮食给齐国,以避免齐国走投无路,这也在情理之中,熊槐早有准备。
左成去宋国的目的就是震慑齐国,一是让齐国不敢轻易出兵宋国,二是让宋国能狐假虎威,有足够底气面对齐国,避免在与齐国的交涉中吃亏。
真正令熊槐意外的,一是魏国在齐国逼迫宋国的事情上插上一手,二是宋国如此软骨头,不仅售粮的价格极低,没有趁机敲诈齐国,而且还主动送出公主去齐国。
这就让熊槐感到很不对劲!
想着,熊槐开口问道:“陈卿,不知卿对宋国之事怎么看?”
陈轸应道:“大王,宋国做出这样的应对,应该与魏国插手有关。因为宋国这几年来,不仅夺取了齐国十余座城池,而且还攻下了滕国。”
“自从齐国将钟吾城割让给我们楚国后,如今齐国的薛地,已经快成为齐国的一块飞地,只有一东一北两条狭窄的通道联系齐国本土。一旦齐楚之间再次发生战事,那么薛地将被楚宋两国隔断。”
“而孟尝君在天下的声望很高,而且门下更有数千门客,在齐国的实力不容小觑,因此,孟尝君一直在齐国鼓吹伐宋之利。”
“所以,齐宋两国的矛盾很深,臣以为宋国短时间倒向齐国的可能性不高,之所以会出现目前的情况,应该与魏国有关。”
说着,陈轸拱手道:“大王,相对与宋国,魏国的情况才是我们应该注意的。”
熊槐闻言点了点头,宋国实力弱小,在楚国刚刚派出大臣前往宋国用事的情况下,宋国随即就与楚国翻脸,这种事情宋国干不出来,毕竟宋国得罪不起齐国,同样也得罪不起楚国。
真正令熊槐不快的是魏国,魏国联合齐国欺压楚国的盟友宋国,无疑表明了一件事,那就是楚魏两国已经渐行渐远。
虽然熊槐认为楚国接下来的行动肯定会让魏国离心,但是现在魏国主动与楚国疏离,这就有些令熊槐气恼。
想着,熊槐问道:“陈卿,魏国的事情寡人很不满,可有办法限制魏国?”
陈轸想了想,开口道:“大王,若是大王打算争霸天下,那么臣自然有办法,但是现在这个时候,臣以为多一事还不如少一事!”
第三百四十九章 封锁()
熊槐一愣,被陈轸一提醒,立即反应过来,若是再度与齐国争取肯定会与楚国离心的魏国,似乎完全没有必要。
顿了顿,熊槐焕然大悟,明白陈轸出言提醒的另一层意思,不是说要争取魏国,而是要对魏国防一手,免得被齐魏两国联手坑了。
想着,开口道:“好,魏国的事情寡人已经知道了!”
陈轸见楚王点头,便退了回去。
见状,熊槐知道陈轸这次来见他,就是为了禀报魏国宋国的情况。
既然宋国已经卖粮给齐国,那么宋国肯定就会消停一段时日,暂时无事了。
至于魏国······
接着,熊槐看着斗由道:“斗卿,不知卿有何要事?”
斗由拱手道:“大王,臣此来的目的与刺史令一样,也是与齐国有关。”
熊槐闻言一惊,斗由一直负责楚国的财政,与他国发生纠葛的情况极少,齐国的事情怎么会由太府尹来禀报呢!
“贤卿,齐国那边有出了什么事?”
斗由应道:“大王,自从齐国粮食被烧后,齐国因为缺粮而向各国借粮,不惜出五倍的价格,但是各国应者寥寥。”
“因此,齐国无奈之下只好向百姓购粮,如今齐国临淄收购粮食的价格已经涨了近两倍,粟米的价格由之前的三十五钱一路高涨到九十七钱。同时,菽豆麦米的粮价,同样也涨到了八十钱。”
“接着,齐国临淄的百姓因为粮食涨价而怨声载道,为此,齐国不敢继续在国中抬高粮食价格。于是,齐国派出商队前往各国高价收购粮食。”
熊槐闻言一惊,齐国的事情影响到楚国了。
各国对粮食的控制一直很严,齐国前往各国购粮,不仅会拉高各国的粮价,而且还会导致各国严厉打击走私粮食的行为。
这样一来,楚国在各国收购麦米的行为,无疑会变得艰难,而且成本也会急剧上升。
于是,急忙出口问道:“贤卿,那么我在三晋燕国收购麦米的事情影响多大?”
斗由点了点头,面色沉重道:“大王,影响不大但也不小。虽然去年的冬麦已经收获,今年的冬麦还在田中(十月过年),各国的新麦大部分已经被我楚国收购了。但是,原本各国百姓贵族手中还有一些用来备荒的麦米,也会在冬季陆续出手。”
“这一部分的麦米,因为齐国的事情,不仅价格大涨,而且许多商人已经中止与楚国合作,准备将粮食运往到齐国了。”
顿了顿,斗由继续道:“大王,比起这一小部分粮食,臣更加担心的是今年四五月份,各国新麦收获以后,恐怕我们楚国要与齐国竞争了。”
“只是···”斗由看了看楚王,斟酌道:“大王,前两年,我们为了收购麦米已经投入了大量的钱财,太府资金并不充裕。而且,齐国一向都是各国中最富有的国家,所以,臣担心四个月后,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