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太平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乱世太平王- 第2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众人摇了摇头,张华叹道:“足足抵得上我大晋十年的税赋。这一下可解了朝廷的急难了。”

    这番话引来了大家的一片惊叹之声。

    杨柯不动声色的问刘伶道:“案子已经板上钉钉,结案的奏疏太后已经看过了,还有一件事要劳动伯伦兄,这个旨意该如何下?草诏之责非伯伦兄莫属啊。”

    刘伶沉吟片刻说道:“旨意的要点不全在于这三人的骄纵不法,罪证不过是个手段,关键是要警醒百官,从此杜绝奢靡之风,俭以养廉,切责玄学空谈的为官之道,务实勤政。”

    杨柯击节而叹:“好一个俭以养廉、务实勤政,真正是切中朝廷时弊的要害了,有劳先生代为草诏,太后不日有旨,先生做好去太学上任的准备吧。先生上任之后,柯还有一事相求。。。。。。。”

    “公子请说,伶必尽心竭力。”

    “就在太学院单辟一处地方,将石崇等三人的罪证择其大要陈列其中,并安排专人负责讲授,以后朝廷官员定期要来此受训。”杨柯说道。

    众人初时觉得匪夷所思,细细一想,不禁啧啧赞叹称奇。刘伶脱口而出:“此处就叫诫官堂,还要专门开授官吏操守的训诫窗课,将历朝历代的贪腐之臣均列入教义。。。。。。”

    “窗课考评的结果列为吏部评官依据之一,无此一项,官员不得升迁。”杨柯紧跟着补充了一条。看到刘伶能举一反三,杨柯十分欣慰,这个办法其实就是后世的反腐教育,也是党校的雏形。开了这个头,众人纷纷脑洞大开,引申到了一系列的防范贪腐的制度建设和监督办法,谈话在热烈而又民主的气氛中进行着。张华最后还提出了搞一个示范典型的办法:“就从后宫嫔妃宫女的裁撤开始,为天下臣民做个表率。”

    众人听完这个建议,突然都缄口不言了,张华一时也觉得自己说话冲动了,捅了个别人轻易不敢碰的马蜂窝。

    杨柯心下十分了然,在座的几位虽然都是当代才智卓绝之士,但还没有办法在思想上超越时代,晋朝奢靡之风的始作俑者不是别人,正是晋武帝司马炎。众人不能不为尊者讳,但他可没有这种思想束缚。

    杨柯知道“羊车望幸”这个成语就是出自这位武帝老兄,司马炎患上了过夜选择恐惧症,就坐上了羊拉的车,羊儿停在哪个嫔妃的门前,他就在哪里过夜。有些嫔妃很聪明,纷纷在门前的青草上洒盐,用来吸引羊驻足吃草,争夺皇帝临幸的机会。司马炎之所以得了这个病,还要从他37岁那年说起。

    泰始九年(公元273年)某一天,应该是一个春光烂漫的日子,司马炎突然发现自己虽然贵为天子,但之前的小半辈子简直就是白活了,只工作,不享受,实在是亏得慌。何况自己是谁啊?自己是皇帝啊,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全天下好吃好玩的东西都应该是自己的,全天下的美女也都该尽着自己先挑啊,爱谁谁啊。想明白了这个道理,司马炎同志就以亡羊补牢的精神,开始只争朝夕。于是,就在那一天,司马炎向全国臣民发布了三条命令:

    一、全国世家大族的女儿都送过来,参加海选,朕挑一挑,填充六宫;

    二、如果有隐匿不报者,以“不敬”治罪;

    三、在朕挑选好美女之前,全国适龄男女禁止结婚!

    于是乎,不敢说后无来者,但一定是前无古人,司马炎开了皇帝选妃“权禁天下嫁娶”的先河,真正是千古第一任性新郎。

    具体承办选妃事宜的,是前皇后杨艳。大老婆挑小老婆,用脚趾头都能想明白,这事儿肯定不靠谱。果不其然,杨皇后只挑选皮肤白的傻大个,长得漂亮的通通淘汰。司马炎一看就急了,但迫于当着皇后的面,吃相不敢太难看,他用扇子遮住脸,偷偷指了指大臣卞籓的女儿,皇后一看,老卞的女儿小卞确实是个标准的美女,立刻急了,搬出了一条不是理由的理由,卞家三世都是我的亲戚,尊贵着呢,做小小的嫔妃,这不是欺负娘家没人吗,坚决反对。美色当前,司马炎彻底撕掉了君子的面具,急赤白脸的举牌:反对无效。(“帝怒,乃自择之”)。

    手机用户请浏览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第五十六章 大势所趋() 
于是凡是司马炎看上的小美妞,就在胳膊上系绛纱做记号。公卿之家的女儿选为高等级的妃子(三夫人、九嫔),二千石俸禄官吏的女儿,选为九等以下的妃子。

    做皇帝的小老婆,看似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实际上不尽然,一入宫门深似海,从此亲情似路人,尤其是给妃子多的皇帝当小老婆,基本上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不争宠则可能一辈子连皇帝的面都见不上,直接等于守活寡,还没有贞节牌坊。如果争宠,那就等着过五关斩六将,搞不好是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滴干活。很多世家大族的女儿穿上破衣烂衫、装疯卖傻,冒着被治罪的危险躲避甄选,被选入宫的哭天抹泪。其中有个代表人物就是大将军胡奋的女儿胡芳。胡芳被选中之后直接在殿堂上就一哭二闹三上吊,身边的人劝她不要闹了,万一被皇帝听见就麻烦了。牛人胡美妞语出惊人:“老娘死都不怕,还怕皇上?”

    第二年,泰始十年,尝到甜头的司马炎发动了二次小老婆全国海选运动,这次范围更大,影响更深远,不仅仅是朝廷大员,包括小吏和平头百姓,一网打尽,也不论出身了,标准只有一个,漂亮就行。充分显示了这位老兄在选老婆的事业上不唯出身的公开、公平、公正的三公精神。于是出现了史书记录的“诏又取良家及小将吏女五千人入宫选之,母子号哭于宫中,声闻于外”的盛景。这一年,杨皇后去世了,司马炎同志以更加忘我和无所顾忌的状态更疯狂的大踏步前进。

    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晋灭吴,又是一个春光烂漫的三月,司马炎全盘接手了原吴国皇帝孙皓的五千多个小老婆,到了这个时候,这位老兄的后宫队伍成功突破了万人大关,即使一天一个,从不缺勤,全部轮一遍也需要整整27年,这也就是晋武帝过夜选择恐惧症的由来。

    杨柯默默盘算着,晋代奢靡之风日久,醉生梦死之风蔓延全国,还真要找到一个突破口才能将反腐倡廉大计实施下去,从后宫开刀确实是个提纲挈领的好办法。一是做了表率,有宣传和引领作用。二是定了标准,看谁敢超过皇帝和太后。三也是个民心工程,放没有生育的嫔妃回家,起码这些嫔妃和她们的家人会感恩戴德。至于节省宫中用度等等的好处就不用枚举了。

    只是有一点,在舆论上必然要否定司马炎,这倒是个麻烦。在封建时代,皇帝除了自己下罪己诏,朝廷是不可能公然承认皇帝犯错误的,因为自古以来,君王都被自诩为天授神权,故名为天子,宋代已降,诏书起头的标准格式一定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既然是天之子,怎么可能犯错呢,那会动摇统治根基的,皇权威信神圣不容侵犯。

    “罪己诏。。。。。”杨柯突然有了灵感,怎么忘记了神棍们的一套把戏了,于是计上心来,微微笑道:“就从后宫裁撤嫔妃开始,这件事我来谋划,只是还得要子平兄你来操刀。”

    张昌愣住了:“后宫的事,我老张怎么管得了?”

    石崇等三人的大案尘埃落定,朝廷正式昭告天下,诏书读来真的是字字铿锵,言之凿凿,三人的罪行罄竹难书,恶贯满盈。最后朝廷传达了几个意见,第一是表达了惩处腐化堕落的决心和意志,第二是号召天下臣民要做遵纪守法的模范,第三是树立了勤俭节约,求实务真,励精图治的价值观。第四是宣布以石崇等为首的金谷二十四友为非法社团,传递腐化堕落的学术观点,拉帮结派搞党争,首恶已办,胁从宽大,予以解散,文艺战线的同志们以后要承担弘扬正能量的功能,不能用反动腐朽的意识形态毒害人民,助长歪风邪气。

    这四条一出,无疑向天下人传达着一个重要的信号,朝廷要一改遗风陋俗,刮骨疗毒了。这铮铮刀笔当然是刘伶的手笔,竹林七贤之一的大家当然不是白给的。

    一些别有用心的朝臣们刚刚开始要对先帝治国之法到底是要否定还是要继承进行争论的时候,一道闪电猝不及防亮瞎了他们的双眼,先帝神迹频频在全国几个地方出现,有的是从地下挖出了先帝手书的石碑,有的是被人亲眼见证了先帝车驾巡狩,还有的地方是先帝托梦,形式虽然不同,内容就是一个,先帝下了罪己诏,告诫子孙别学自己安于享乐,要裁撤后宫,节省用度,并号召全天下的人在太后与皇帝的带领下过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日子,勒紧裤腰带干革命,辛苦奋斗个几年,为明天的幸福生活而努力拼搏。朝廷反应的速度也非常之快,全文转发了先帝的罪己诏,同时加上了点评:“先帝一生有功也有过,但功大于过,我们要继承精华,去其糟粕,在革命的光辉道路上大踏步前进。”这些事迹当然就是张昌的劳动成果了,在他的麾下,从来不缺那些招摇撞骗的江湖术士,愚弄一下普遍有封建迷信思想的古代民众,制造一点轰动效应,掀起舆论风暴对他们来说,正是看家的本事。

    于是,一场轰轰烈烈,遍及全国的反腐倡廉、勤俭节约、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整风运动成了燎原之势,大势所趋,无人敢跳出来唱反调,否则就是冒天下之大不韪,会成为众矢之的。杨柯此时却在疾风骤雨的运动中,悠然自得的躲进自己的园子里钓着鱼,品着茶,这把火放过了,朝局需要好好消化一阵子,手下的那些人该有得忙了。

    手机用户请浏览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第五十七章 暗流汹涌() 
谢衡谢德平的府邸入夜之后灯火通明,当日在王祥府门前聚集的士族族老们仿佛集体乾坤大挪移到了谢家的书房之内,正争论得脸红脖子粗。谢衡静默不语,良久不发一言,兰陵萧家的族老萧中岳终于忍不住了,率先责问道:“王老闭门谢客,谢兄你倒是开门迎客了,可却徐庶进曹营,我等世家难道真的就此成为一盘散沙,作壁上观,眼睁睁看着士族的子孙后代断了进身之阶不成?”

    谢衡看着了看在座的人等,微微一笑:“王老何以闭门谢客,衡又何以一言不发,诸位可知个中缘由?”

    众人一起摇头,萧中岳急道:“都火烧眉毛了,老谢你还卖什么关子。”

    “你啊,就是个急脾气。”谢衡叹了口气道:“我等如再像这样方寸大乱,还不如一静。王老历经三朝,百炼成精,就是怕我们事情还没个商量出个头绪,就闹得满城风雨,授人以柄。”

    “谢兄,萧老就是这种火爆性子,你别介怀,咱们四大家荣辱一体,眼下朝局之争只有王老一人入了中枢院,还是个高高在上的闲差,况且王老年事已高,说句不该说的话,王老百年之后,朝中谁能替我们士族撑起这个天啊。除了王老,谢兄你就是众人之望了,此时万不可再置身事外了,赶紧想个法子才是啊。”陈郡袁氏族老袁熙也给萧中岳帮腔。

    谢衡淡淡道:“我也是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了,袁兄实在是高看我了,谢某当不起这众人之望了。”

    “谢兄何出此言?”众人惊诧莫名,七嘴八舌的询问。

    萧中岳插话道:“朝廷不是刚下旨首次推行的科举大考由谢兄来作主考官吗?足见太后对谢兄圣眷正隆啊,谢兄多虑了吧?”

    “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太后此举不过是安抚我而已,让我在离任之前赚点声望而已,竹林七贤之一的刘伶已经来太学履职,虽然未下旨意,不过是在等大考结束,不久就要接替我的位置了。”谢衡依然不露声色。

    “岂有此理,一介狂生,又是出身寒门,太学何等枢要之地,怎能交由这等人把持,朝廷这是要赶绝我等士族啊,谢兄,我们决不能再退让,大家联名上奏。。。。。”萧中岳又是一个跳了起来。

    “对,大家联名上奏,绝不再让步。。。。。。”又是一片吵吵嚷嚷之声。

    谢衡看了看众人,慢悠悠的问道:“如果太后不准怎么办?”

    袁熙咬着牙,斩钉截铁说道:“那我们就联络朝中官员,去伏阙请愿,再不行我们就去先帝陵前哭陵,不死不休,与其被步步逼上绝路,不如破釜沉舟,放手一搏。太后就算再强硬,难不成会和整个朝廷官员针尖对麦芒?”

    谢衡摇摇头:“袁兄,如此一来,我们正中太后下怀。张华和杨济合纵连横,收拢了不少朝中大员,今日的朝局早已不是从前的铁板一块了,王老之所以站在太后一边,就是因为不想看到我士族在四分五裂的情况下还公然去挑起明知必败的与太后之争,那等于是授人以柄,给了太后将我们士族一网打尽的机会。太后最怕的其实是我们隐忍不发,不留口实,但又让朝廷不得不有所顾忌,所以,她才步步试探,步步削弱我们的势利。”

    “如谢兄所言,我们进也是死,退也是死,岂不是只能坐以待毙吗?”萧中岳急道。

    谢衡冷冷一笑:“科举是太后谋划的选官大计,断了这条路,就从根子上把持了士族子子孙孙的晋身之阶,寒门出不了高士,朝廷除了用我等士族为官,还能有什么办法?到那时,我们就能不战而屈人之兵,这才是上策。何必去计较一城一地之得失。”

    众人一听,频频点头,袁熙问道:“但有什么办法让科举胎死腹中呢?朝廷可是下了大决心的,谢兄莫非已有应对的良策?”

    “何必要让他胎死腹中?”谢衡莫测高深的看了袁熙一眼:“恰恰相反,我们要让此次科举声势闻于天下,动静越大越好,你们还要鼓动藩王家中不能承袭王爵的亲眷子弟都去参加,人越多越好。”

    “谢兄,你就别卖关子了,赶紧说说你的办法啊。。。。。。”萧中岳一叠声催促道。

    谢衡两手一摊:“我的办法已经说出来了,剩下的就靠诸位老兄了。”

    众人面面相觑,纷纷道:“谢兄,你就别打哑谜了。”

    “只要能鼓动藩王世家子弟来参加科举,谢某就有办法。只是要委屈诸位老兄勉为其难,去充当一回说客了。”

    春季二月,朝廷迎来了第一次科考,也是有史以来的第一次春闱,四方学子浩浩荡荡齐聚洛阳,贡院四周的客店家家爆满,满大街熙来攘往的南腔北调,一时盛景空前,街头巷尾的百姓也是津津乐道,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多的读书人云集京都,这是要天下大治的征兆了。

    沿着十字长街望贡院而去,第一间的四开大门脸上高悬着“及第书斋”四个大字,内中陈列的书籍典册琳琅满目,客似云来。进京士子们口口相传,都知道此处书店有最全的朝廷刊印的科举类书目,类似于后世的“黄冈秘籍”。几个店小二正迎来送往,忙的不亦乐乎,从门口走进来了两个人。

    其中一人满面虬髯,身材雄阔,在后面亦步亦趋。当先一人是位翩翩公子,一身白衣一尘不染,长身玉立,气度雍容华贵,一双眸子漆黑发亮,顾盼生辉,一望而知不是凡人,店小二急忙前驱几步,迎奉二人进了店子。

    那年轻公子四顾打量了一番,又随手翻翻捡捡,似乎没有发现自己看中的书籍,看了一眼身边的随从,以目示意,那随从会意,对店小二耳语了几句。小二面露疑惑,随从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