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祯为何在这个时候提出尚武?
大宋已经足够强大了,并且民间已经出现了尚武之风,百姓和民族的自信已经到达了定点,否则就不会出现一国之君在敌国之中,满朝文武,朝野上下却并不是非常担心。
因为所有人都知道,一旦自己出现什么问题,整个大宋就会倾举国之力灭掉,甚至是屠杀掉整个契丹和辽朝。
自从被萧挞里带回辽朝之后,赵祯就想了特别多,尚武这个问题也在他的考虑之内,他发现现在不是他自己提不提倡尚武的问题,而是什么时候提出的问题。
所有的时机契机都适合了,大宋这个国家就像是一个人一样,从原先的胆小,懦弱一下成长为一个强壮,自信的人,而尚武这种东西根本就不需要刻意培养,自然而然就出现在了大宋的身上。
赵祯这位一国之君索要做的就是引导这个国家,引导臣子百姓走上这条路而已。
逐渐的,赵祯发现自己有些多虑了,事实上朝臣们自己心中早已有了答案,随着两府相公的开口,整个宫帐之中的朝臣也开始激烈的讨论起来。
在大宋这种情况颇为正常,只要不是朝会以及正式的事情,如眼下的饮宴之类,文臣武将并没不会束手束脚,这是大宋自开国以来就有的定制,当然赵祯亲政之后把这种规矩发扬光大了。
“官家说的是!就该尚武,别说是朝堂,这风气在民间早已出现,神都城的百姓有多少入了结社?不用我多说了吧?!这是为何?因为百姓早已不喜文绉绉的东西了。”
“苏子瞻!你休要在此胡言,百姓若是不喜读书,为何学堂兴盛?!读书的孩子每年愈发的多了,而科举者更是数不胜数!”
“笑话,难道以老兄的意思,读书就不能尚武?读书者乃是为了明白道理,尚武乃是拥有气节,两者以何冲突?再说结社之中的读书人可不在少数,神都城中已经出现佩剑君子了,老兄难道不知?”
苏轼不待那人回话,继而迅速开口道:“唐人尚武,上下,文武皆不例外,实乃国之强盛!否则你且说说为何有“投笔怀班业,临戎想顾勋。还应雪汉耻,持此抱明君”之句?”
……………………
赵祯坐在上首的御座上,瞧着苏轼的慷慨激昂,瞧着他对尚武的大加赞赏,心中微微一笑,自己果然没有选错人,他苏轼的口才和文采,总能在这种时候发挥出意想不到功效。
赵祯不是傻子,早在这次秋狝之前他便已经准备了许多东西,提出尚武是必须的,但如何提出却是有相当的技巧,这次宫帐对话是他早已相好的。
两府相公定然是支持自己的,因为他们没办法反对,朝臣当中自然要选择一些“托”,不过这些“托”本就是支持尚武之风的。
。顶点
第一千四百八十二章改革与祖宗之法()
一场赐宴变成了辩论会,围绕着尚武的问题不断的讨论,赵祯在上面看的精彩,谁能想到对于这个问题会惹得朝中文武百官各种各样的辩论。
当然这一场辩论还有意外之喜,赵祯决定秋狝的这段时间里,每晚赐宴,不光是培养朝臣们的尚武风气,更是要把一些积压的问题尽量解决。
既然是秋狝,白天的时间自然被安排的满满当当,各种各样的狩猎活动,以及祭祀无时无刻的不在进行,而朝会自然是会被耽误的。
于是晚上的时间就变成了类似于朝会的赐宴,虽然讨论的不是朝政,但却是许多棘手的问题,比如大宋衙门的合并与改革,这就是一个大类。
年轻的文官最为支持合并,许多本就不合理的东西在他们眼中就不该存在,明知有些衙门根本就没有作用,或是多余,为什么不去砍掉?
典型的事情自然会被拉出来作为“靶子”,而这次负责秋狝之事的便是鸿胪寺,礼部的官员早已对此不满,奈何他们多是职衔而非差遣……
于是矛头便在指向鸿胪寺与礼部的问题时,又指向了差遣官和寄禄官的问题上。
年轻的官员对大宋的官制有着很大的疑议,并且这些疑议在赵祯看来都属于正确的,年轻人就是该有这样勇于质疑的精神,同时也该有据理力争的精神。
曾巩便是继苏轼之后再次挑起事端的人,他的矛头直指礼部和鸿胪寺。
礼部和鸿胪寺之间就有很多的内容是重叠的,同样的问题有时划归鸿胪寺管辖,有时又划归礼部,这就造成许多麻烦与不必要的繁琐。
礼部掌五礼及科举,礼部下辖礼部司、祠部、膳部、主客四司,初由侍郎掌管,各司侍郎均改为郎。四司分掌礼乐、学校、宗教、民族及外交之政。置尚书、侍郎各一人,四司设郎中、员外郎为正、副长官。
但事实上大宋的五礼却是由鸿胪寺掌管,在大宋鸿胪远比礼部来的重要。
掌朝会、宾客、吉凶仪礼之事。凡国家大典礼、郊庙、祭祀、朝会、宴飨、经筵、册封、进历、进春、传制、奏捷、各供其事。
外吏朝觐,诸蕃入贡,与夫百官使臣之复命、谢思,若见若辞者,并鸿胪引奏。岁正旦、上元、重午、重九。。。。。。皆赞百官行礼。”鸿胪寺旧置判寺事一人,以朝官以上充。
置卿一人,少卿一人,丞、主簿各一人。卿掌四夷朝贡、宴劳、给赐、送迎之事,及国之凶仪、中都祠庙、道释籍帐除附之禁令,少卿为之贰,丞参领之。
曾巩的观点很简单,并且有礼有节,赵祯自然支持,而反对之人也大多是老臣,他们反对的理由也很简单,大宋当持“祖宗之法”,继续保留叠床架屋的制度。
这些人都是朝中的“老油条”,他们当然也知道这种制度的不好,但有一点却是他们必须要坚持的,原因很简单,他们就是利益受众。
这些人不愿把问题牵扯到寄禄官与差遣官的身上,一旦这个制度被打破,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官场之中的老人最怕什么?
当然是改革,因为一旦实行改革,他们原本所努力的,坚持的东西都将被打破,更有甚者认为,他们自己就是从那个叠床架屋的时代走过来的,凭什么晚生后学不用接受这种“苦难”?
而且这种改变会打破从东京城开始一直延续到神都城中的利益链和利益集团,也许他们不是有意为止,但时间长了,有些事情就成了“规矩”。
对于朝堂之中的改革可谓是牵一发而动全身,虽然身为平章事的范仲淹对曾巩大力支持,并且照拂有嘉,有欧阳修这样的改革之士附和,但反对的声音和力度都很大。
如包拯这般的老臣坚决反对,并且他们的观点也难以让人有话说,“叠床架屋本就是大宋的祖宗之法,为的是限制官员滥用手中的权利,并且起到相互牵制与制衡的作用,一旦撒手,用什么去限制?”
赵祯心中真是有些无奈了,这说法真的让人怀疑他们是站在文官一边的,给你文官放权还不好?非要在叠床架屋的制度下挣扎才舒服?
这波忠心表的让赵祯“毛骨悚然”可见有时候为了保有现在的权利,人会固步自封到什么程度。甚至放弃了美好的未来,放弃了更为高效的制度,放弃了进步…………
但很显然,老臣的观点非常有卖点,让一些保守的人无话可说,相对于改革和高效,安稳却是极为重要的……
赵祯是皇帝,是大宋的官家,可惜有些时候他做事也要得到整个朝堂的支持,最少是两府相公的支持,他完全能把包拯外放,把不支持的人都外放出去,可如此一来,便会有更多的官员抗议,更多的官员上疏,矛盾就会愈演愈烈。
“蛋糕”可不是谁都能动的,赵祯为何能轻易的改枢密院为参谋院?原因很简单,大宋的军权本就是握在帝王手中,只需一句话,武将的任免便能决定,并且得到文臣的大力支持。
可到了文官自己的身上,问题就严重了,文官是本就掌握实权的!自从大宋开国以来不断的对文官的权利进行加强,也不断的打造一个开明的朝堂,于是文官甚至可以做出拒接圣旨,从而逼迫皇帝的中旨也无人敢接。
大宋两次轰轰烈烈的改革为何失败?
叠床架屋虽然限制了文官的权利,虽然让文官没了作乱的可能,但并没有限制文官的权利总量,该有的他们依旧保有,只不过分散了而已,当他们的集体利益受到威胁时,这股看不见的权利便会发挥作用……
赵祯清楚这一点,所谓的相权其实就是整个文官体系的权利,即便是范仲淹站在了自己这一边也依然如此,他并不能直接代表所有的文官。
当然,范仲淹,欧阳修等人的心思赵祯是知道的,他们支持改革就是在支持自己,大宋的官制改革后便会与一个相对完整的相权体系。
明知对自己有利,为何要去避免?赵祯这是在拉着两府一起进行改革…………虽然枢密院早已成为赵祯的掌中之物。
。顶点
第一千四百八十三章海外的封地()
秋已经开始了三天,在这三天的时间里进行了一些列出人意料的问题,对于大宋的朝臣来说这短短的三天时间却比三年还要漫长。
大宋的朝臣们经历了一个别样的世界,改革与进步对顽固的保守进行了巨大的冲击。
白天的狩猎仿佛变成了一种发泄,也是一种竞争,一群文臣追逐猎物面红耳赤,眼睛如同兔子一般的模样让赵祯看着都有些冒冷气。
晚上处理朝中的事情,白天赵祯则是带着赵旭赵昀两人打猎,父子之情充分体现的同时,赵祯也要把其中的厉害说清楚。
虽然这是很难很不公平的事情,但赵祯却必须这么做,天家皇位的继承要比什么都重要,当然,赵祯也不会对赵昀太过苛责,他有一样礼物要送给这个比他哥哥更有才干的孩子。
赵旭高兴的捧着一张刚剥下来的鹿皮,若是放在往常,这东西他绝不会多看一眼,毕竟在天家什么东西没有,但现在却不同,这是他亲手猎取的鹿皮,弩箭精准的设在了鹿的腿上。
猎鹿的最好办法就是这样,箭孔在腿上不影响整张皮子的完整,又能使鹿不便于奔跑容易追捕。
赵昀惊讶的望着赵旭手中的鹿皮:“皇兄的箭术进步神速!即便是棘轮弩想要射的如此精准也许大量练习,皇兄刻苦了!”
赵旭不好意思的腼腆笑道:“不过是用上了笨办法而已,每日早早射猎,总归是比别人快上一步!”
兄弟之间的私下感情还是相当不错的,虽然有时会有嫉妒,但这是人之常情,赵旭嫉妒赵昀的脑子,赵昀嫉妒赵旭的出身,若是没有嫉妒才叫不正常,赵祯反而要更加警惕。
赵旭瞧着赵昀手中的皮子连连感叹:“昀儿,你的皮子可比我的好上许多,这一箭已经快要入眼,就在眼窝的边上,为兄这辈子怕是都追不上你了。”
“瞧你们两兄弟客套的,不知道的还以为不是一家人,都是兄弟有何计较的?都拿过来给母后和你们父皇瞧瞧!”
王语嫣在一旁发话了,兄弟二人自然赶紧把手中的皮子递给赵祯和王语嫣,无论嫡庶,无论男女,甚至无论大小,只要在皇宫之中,就没有不怕王语嫣这一国之母的。
说实话,天家的子嗣对王语嫣的恐惧远超赵祯,这一点让她很不爽,总是在赵祯面前抱怨,而赵祯往往笑而不答。
天家的家事往往是王语嫣说的算,这其中的问题很清楚,赵祯在适当的放权给她,一个女人呆在宫中久了,难免会有些抑郁,若是还禁锢她的所有权利,时间长了也就自然心态崩了。
难免出现一些颇为变态的事情,这可不是开玩笑,而是事实,历史上的皇后往往不是因为权利而走上疯狂,而是因为原本的压抑一下得到释放,在此之后整个人都不一样了。
赵祯知道如何安抚后宫的心,知道她们所需要的是什么,适当的给予她们,所以赵祯的皇宫中极少出现宫廷惨剧。
所以王语嫣是一个性格相当不错的皇后,当然出生商贾之家的她会有自己的小算计,会有一些不足,可人无完人,能做到现在的模样已经是相当好的了。
两兄弟很高兴的把皮子递上来,赵祯瞧了瞧,果然赵旭大有进步,而赵昀的准头高的吓人,只有天赋异禀的老猎手才能射中猎物的眼睛以保留皮子最大的完整,赵昀这一箭已经是极好。
“嗯!不错,这两张皮子极好,你们两人都有进步,朕要赏赐你们一些东西。”说完赵祯就对王语嫣挥了挥手,王语嫣知道这是商量好的事情,微微颔首,眼圈突然就微微泛红。
说实话,赵昀也是她看着长大的,虽然不是血亲,可何曾不把他当作自己的孩子,本就是嫡母,王语嫣可没少对宫中的子嗣花心思。
赵祯也不情愿,但该说的话终究是要说的,有些事情越是拖延下去越麻烦,将来出现问题所造成的伤害也就越大。
“昀儿,你也知道,你哥哥是太子储君,朕要传位与他,在这一点上,朕不会改变,谁也不能改变!”
赵祯突然严厉的声音让俩个孩子脸色一变,他们没想到这次简单的秋居然成为父亲摊牌的地方,赵旭心中有些惊讶,而赵昀则是面色平静心中也平静,因为他早已猜到。
“父皇,这儿臣早已知晓,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昀儿并无可争!”
赵祯微微点头:“朕知晓,但朕要送你一个礼物。手心手背都是肉,不能让旭儿继承江山你却什么都没有。”
这话让赵昀惊讶的同时,也让赵旭紧张起来,而一旁的王语嫣更是心中难受,她不是为赵旭难受,而是为赵昀,这个她从小看到大的孩子难受…………
“官家……”
赵祯摆了摆手打断她的话,这时候就要下定决心,不能在有所拖延了,毕竟俩个孩子的年纪也都不小了,一般人家甚至已经到了成家立业的年纪。
“赵昀,朕要封你一块封地!”
赵祯的话一出让俩个孩子完全惊呆,封地……这东西听着是那么的熟悉又是那么的陌生,封地这东西早在唐朝中期就消失了,即便是在唐朝也是挂名而已。
毕竟封地意味着当地的财权,兵权全部被分封了出去,这对中央皇权的威胁可谓是无限的大,做了这么多年的太子,赵旭太明白皇权的集中意味着什么,也明白封地的出现会对自己造成如何影响。
而另一边的赵昀早已是吓的不知所措,没错,就是被吓的,他知道自己是什么人,一个皇子突然手中有了封地,即便是没有夺嫡之心,也会被人怀疑,尤其是被太子怀疑。
父亲不是这样鼓励兄弟相残的人,为何突然要这么做?
瞧着俩个孩子震惊的表情和奇怪的眼神,赵祯哈哈一笑:“你们两人啊!朕把你们养大,能不知你们心中所想?昀儿,你的封地不再大宋,甚至不在大宋境内。”
“不在大宋境内?!”这个突如其来的消息再次让赵旭赵昀两人惊呆,不在大宋境内的土地还叫封地吗?
第一千四百八十四章四种品格()
还是赵昀的脑子转得快,很快就明白了赵祯的用意,这是让他自己靠疆拓土,把打下来的土地变成自己的封地,可是看看大宋的四周,还有什么土地可用于开拓?
基本上没有了,若是距离大宋太远……赵昀猛然一惊,望着赵祯道:“父皇不会是把极东之洲封给孩儿了吧?”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