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渐的马蹄声也越来越大,越来越轰鸣,这种骑兵冲锋的气势之高涨已经使得严阵以待的辽人面色发白,不是他们没经历过这些,而是这种山崩地陷的场景实在太过恐怖。
他们,不华夏历史上就很少有重装骑兵的出现,更何况大宋的骑兵都是身着板甲的骑士,这种覆盖了整个人身体的铠甲也是第一次在中华大地上出现。
辽人更是没有见过这种架势,连大宋的战马都是他们没见过的,从没听说有战马会越跑越快,越跑越稳健的。强大的阿拉伯战马以耐力和速度出名,唯一的美中不足便是冲刺速度。
现在辽人给了大宋足够的冲刺距离,于是一支灭世之军第一次在世人面前展示它的狰狞。
在进入射程后,辽人的军阵也出现了连天的箭雨,乌压压的就像大宋的骑兵覆盖而来,大宋的骑兵也不迟疑,迅速从背后取出盾牌迎面遮挡,这是为了放止箭矢扎进铠甲的缝隙。
但总有一些倒霉的人,虽然身穿板甲,并且有盾牌格挡,但弩箭依然扎紧了身体或是扎进了马儿的眼中于是这些人就等于死人了,大军冲锋基本上不会去管他,因为一旦去救助就意味着要死更多的人。
辽人的弩箭只来得及射出三波就没有机会再射箭了,因为大宋骑兵已经冲到了他们的面前,此时的辽军收起弓弩,在号角声中向前冲锋,尤其是耶律宗真,看着扑面而来的大宋铁骑非但不害怕,还露出兴奋的眼神。
虽然大辽没有这样的一支钢铁骑兵,但如果击败了,那将士多大的荣耀,辽人将会成为天地间最强大的存在,而宋人的这些盔甲就要便宜自己了。
他的这种想法过于自大了点,此时的萧惠已经脸色难看的盯着扑面而来的宋军铁器,悄悄的向亲兵使了个眼色:“待会如果不敌,万万保护好陛下!”
宋辽两国的帝王都是被自己的军队团团保护在中军,无论军队怎么移动都是如此,这是不会改变的,万一有占据不利能最快速的带着自己的皇帝撤离。
面对如钢铁洪流般的宋军,就像身经百战的萧惠都有些发怵,单单是宋军铁骑的气势就如此惊人,多年在战场上打拼的萧惠只看了一眼便知道大宋骑兵之所以能有这样的气势和他们身上的装备分不开,应该个个都是身着重甲,还有就马匹的力量与速度惊人。
单单是这两点就让大辽吃了亏,如果硬碰硬必然不是大宋骑兵的对手,但此时溃兵还在收拢,如果不硬碰硬,大辽将会损失更多的战兵,这是现在的大辽损失不起的啊!
战争就是这样的残酷,有时明知不敌还要硬着头皮顶上去,萧惠此时有些怨恨张俭,所谓的情报到了大宋的身上就没有一次准过,否则也不会让大辽的二十万大军越打越少,变成如今的模样。
萧惠在马上颠簸着向前冲去,此时大辽的骑兵也要进行冲锋加速了,辽人擅长马上作战,多远的距离开始冲刺是最为有利的他们一清二楚。
即便是面对武装到了牙齿的大宋骑兵,辽朝也不是不能一战,皮室军,宫分军,斡鲁朵,那一个不是骁勇善战之军?那一个不是大辽辉煌的见证者?
马上的民族展现了他们本能的骑术天赋,从小在马背上长大的他们在马背上如履平地,各种兵器使用的相当娴熟,在马上反转腾挪。
一边是技术优势,一边是装备优势两支风格迥异的部队撞击在一起。
第六百一十章皇帝的对决()
析津府外的平原上,俩个世界上最为强悍的部队撞击在一起,此时的中国一直是拥有者领先于这个时代的军事与科技,而大宋与辽朝这一战便是最好的诠释。
身着板甲的重装铁骑,拥有者无可匹敌的速度与力量,他们如蛮荒的巨兽在战场上横冲直撞,单单是气势上就高出辽人一大截,两军撞击在一起的时候,辽人瞬间就不是对手。
重甲骑兵乃是战场上的凶兽,破阵之兵,狄青率领的背嵬军在接敌的时候举起了手中的长枪,一瞬间大宋的骑兵军阵就如伸出无数的尖刺,如荆棘一般撞入了辽军的军阵。
骑兵长枪是大宋骑兵的标准装备,主要是为了在破阵的时候方便使用,赵祯对游牧民族尤其是契丹人的骑兵战术有所了解,契丹人的骑术精湛,闪避腾挪相当了得,往往能躲过很多致命攻击。
而大宋的骑兵并不过于依赖个人的马上技术,而是对军阵,配合更加看重,用狄青的话说,大宋的骑兵军阵多是脱胎于步兵之法,用赵祯的话讲就叫集团冲锋。
背嵬军的特点便是守纪律,听指挥,即便是在接敌的时候,也依然能保持军阵不散,数万人如一的进攻弥补了技术上的不足!
达不到要求又技术过硬的人则都去了踏白军,他们现在成了赵祯的护卫,由不得他们乱来。
赵祯在踏白军的保护下,不,应该是说在他们的裹挟下与辽人的军阵撞击在一起,踏白军皆是皇族将门之后,马上的功夫和武艺自然不弱于辽人,并且经过长期训练和族中长辈的手口相之下,攻击刁钻,防护周全,使得在辽人军阵中能从容应对。
但此时的赵祯却很羡慕狄青率领的背嵬军,这支军队就如战场推土机一样向前推进势不可挡,当然赵祯知道,狄青现在是想停也停不下,重甲骑兵最大的优势便是速度,一旦失去速度,那就意味着成为敌骑的活靶子。
好在背嵬军的人数众多,前后呼应连绵不绝,而且背嵬军中也不都是重装骑兵,还有一些身着胸甲的骑兵,这是大宋稍稍特殊的军种,背嵬军中挑选出一部分的人充当胸甲骑兵,他们皆是只穿戴坚固的胸甲和头盔,四肢上却不穿戴任何盔甲,要的便是机动灵活。
这些胸甲骑兵不光装备和别的背嵬军有所不同,就连兵刃和身材都有不一样的要求,狄青的要求他们的身高必须在六尺之上,大宋的一尺有三十多厘米也就是身高要在一米八以上!而且他们的兵器只有一把骑兵军刀而别无他物。
所谓的骑兵军刀其实就是从唐横刀的基础上演变而来,长度更长,原本笔直的刀身变得有些弧度,宽背薄刃,刀身比较沉重,这样有利于增大砍劈的力度,弯刀质心远离刀柄,增加了刀的杀伤力量。
弧刃军刀能提供一种切割性的打击。当这种类型的刀刃边缘碰到一个目标之后,它在继续砍入目标的同时也在目标表面划过,这种对目标的切割效果增加了最初的砍击所造成的伤害。
相比之下,一把直刃武器在砍击时所提供的打击更类似于斧子对木头的斫击。
开始的时候这些胸甲骑兵的出现让赵祯都觉得惊讶,因为它都是狄青自己想出来并上奏赵祯的,也就是说狄青通过自己的观察和实践自己总结出的经验,其中的才能可想而知,要知道这些所谓的胸甲骑兵乃是后世拿破仑驰骋欧洲战场的重要法宝!
看来要论兵事,大规模战争,还是古老的东方华夏更胜一筹。
前有身着全身板甲的重装骑兵重逢破阵,后又胸甲骑兵捉刀补杀,两军完美配合之下对于辽人来说是致命的打击,你马上功夫了得?我大宋骑兵重甲,就和你硬碰硬让你无处可躲!
这几乎是一种无赖战术,就是逼着辽人从正面和宋军作战,坚固的铠甲成了大宋的有利加成,辽人的兵器很难击穿大宋的板甲,而大宋越打越气势越高涨,当你发现敌人的兵器不能对你造成太大的威胁时候,那就是你大杀四方的时候。
锋利的长枪,骑兵刀飞快的收割身穿皮甲的辽人,大宋的兵器几乎都是百炼而成,这要归功于军械司的匠人以及水力锻造技术的进步,可以说大宋的格物为这一战奠定了基础。
战场上已经杀红了眼,彭七带着踏白军以及亲卫司的老兵死死守在赵祯的身边,辽人知道自己处于劣势,于是萧惠开始把大量的兵力集中在赵祯这里,妄图擒杀赵祯使得大宋溃败。
锋利的长刀划过辽人的身体,巨大的力量甚至把辽人的半边身子砍下,彭七在军阵之中大骂:“该死的狄青,这个时候还不分兵来援?!”
说完便把目光锁在赵祯身上警惕的观望,刚刚已经是他第三次砍死漏进官家身边的辽人了不是亲卫司的老兵不行,也不是踏白军不用命,而是四周的辽人实在太多,并且看见赵祯的龙旗后便死命的往上扑。
只要赵祯身死,那大宋即便是赢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也输了,而且是输的体无完肤,输的天崩地裂。
经过守城一战的厮杀,辽朝的军队人数又是一番锐减,只余下大约十万人左右,而大宋经过连番的征战也是死伤不少,只有八万人,而这八万人现在放弃城墙之险,和辽人在平原上上作战,这本是辽人所期待的,在他们看来手中十万契丹铁骑岂能不是宋人的对手?
可现在他们发现自己错了,而且是大错特错,大宋的骑兵非但不弱于他们,反而在装备上更胜一筹!这对辽人来说算得上是致命打击。
原本高高在上,稳操胜券的心理也被瞬间击破,耶律宗真明知萧惠是要擒杀大宋皇帝赵祯但他却一言不发,大宋皇帝居然亲自上了战马冲向大辽,这还是大宋吗?!
此时的耶律宗只能不甘的承认,大宋变了,大宋的皇帝变了!
赵祯在军阵中能被保护的很好,即便是有一两个漏网之鱼也很快被四周的亲卫消灭,而此时耶律宗真也率领着他最精锐的皮室军向赵祯所在杀来,狄青手中的背嵬军也向着赵祯方向移动。
战场的中心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了两国皇帝的所在,真真的战斗才刚刚开始。
第六百一十一章气的吐血的辽皇()
析津府外的战场上,厮杀震天,太阳仿佛都看不下去人类互相残杀的场面,拉扯着乌云遮蔽自己,铅灰色的天空,泥泞的大地,灰白色的人,整个世界都仿佛变成了死气沉沉的样子。
战争永远都是沉重的,它伴随着死亡,伴随着毁灭,却唯独没有新生,死了就是死了,赵祯看到的每一具尸体都是那么的苍白无力,什么否极泰来,什么天道轮回,全是骗人的瞎话!
赵祯生在战场之中,除了四周的喊啥之声便是无尽的杀戮,活人,砍杀,受伤,死人,这才是战场上的道理,这才是战场上的轮回。
此时没有什么为国而战,也没有什么收回故土,更没有什么有道无道之类的东西,所有人的基本准则只有一个,活下去!在活下去的同时顺带着保护一下自己的帝王,仅此而已!
赵祯已经能看到代表契丹皇帝耶律宗真的旗帜了,这是一面画着狰狞狼头的旗帜,狼头冲着北方咆哮,在风的吹拂下仿佛活了过来,契丹人信奉狼图腾,这早已不是什么秘密,他们崇拜狼,并且把狼当作勇气和力量的象征,而他耶律宗真便是契丹人的狼王。
看了看自己的龙旗,赵祯觉得还是大宋皇帝的龙旗更好看,还是华夏的龙更加正统一点,最少他是神兽嘛,而且是征战出来的神兽,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这些都是华夏祖先一路征战得来的战利品组成的神兽!
你的狼能干嘛?能显能隐?还是能腾云驾雾,还是能春分登天,秋分潜渊,呼风唤雨?汉人的龙能祛邪、避灾、祈福,你辽人的狼有什么用?怕也只能嗜血厮杀了
既然狼的功能不如龙的全面,那就是失败者,何必挂在旗杆上招摇过市,仿佛谁都不知道似得?再说你辽朝不也是认为自己是正朔王朝吗?宫中的饰物也以龙为主,为何在战场上就要挂上狼头旗?
赵祯觉得这大概就是挂羊头卖狗肉,显然表里不一嘛!那在这种情况下,大宋的真龙就不应该输给辽人的草原狼!随着俩个代表皇帝的旗帜的移动,赵祯隐约从军阵中间看到了耶律宗真的身影。
既然如此赵祯便开始向耶律宗真的方向移动,战场上的士兵是很难看到自己将帅的,一是人数太多,二是没那闲工夫,只要能瞧见将帅的旗帜,就能知道自己的头还没死就行。
即便是皇帝的旗帜,它的主要功能也是告诉士兵们,自己还没驾崩,还在前线上和大家战斗在一起,同时也告诉士兵,皇帝的位置在哪里
士兵自然是要追随皇帝的,于是在俩国皇帝的引领下,两国士兵也越来越胶着。
两国皇帝的龙旗越来越近,赵祯很想看看耶律宗真长得什么样,是个什么样的人,而耶律宗真也想看看赵祯的模样,出于好奇和复杂的情绪在其中两国皇帝最终在不远处见面了
赵祯勒住缰绳,而耶律宗真也是如此,两人就隔着军阵互相打量,诡异的一幕出现了,大宋的将士和辽朝的契丹勇士几乎同时向后撤退,死死的护住自己的皇帝。
两军原本纠缠在一起难舍难分的场面突然变成了泾渭分明,赵祯不得不感叹古人的眼力。叉架都因为皇帝的见面而停下来的吗?
开始的时候侧翼还有些不明就里的军事在互相厮杀,但随着中军的安静,整个战场也逐渐安静下来,赵祯大量耶律宗真的同时,耶律宗真也在大量着他。
这个宋人皇帝有着书生般的儒雅气质,但在一身戎装的衬托下倒是更显英武不凡,耶律宗真不得不承认大宋皇帝卖相要比自己好上一点,但也不过是那么一点而已,看也就能看出来这么多,要说文韬武略这些东西,看人可是看不出来的。
赵祯也在端详着耶律宗真,规规矩矩的国字脸上满是年轻人的骄傲和开朗,从他的样貌和气质来看和描述的差不多,应该是个开朗大度的人,毕竟相由心生,虽然是契丹人,但身上却带着一点汉人才有的儒雅,这应该和他通晓音律,爱好儒家学说有关。
耶律宗真忍不住的开口叫道:“大宋皇帝好兴致,居然到了我大辽的南京道狩猎?!如若退兵,朕可既往不咎!”
赵祯忍不住要为对面的年轻人喝彩,耶律宗真开口就把自己放在了主人的位置上,并且把大宋的行为说是狩猎,退走了就不再追赶,能把话说的这么有艺术并且给足了大宋的面子也是不容易。
“此言差矣,汝当唤朕为兄,皇弟之大辽难道没有礼法吗?此次朕在自己的国内狩猎有何不可?析津府,乃属燕云,燕云乃我华夏故土,我大宋正朔王朝,秉承天地之意收故土而完金瓯乃天理也!”
耶律宗真怒道:“这燕云乃是你汉人皇帝石敬瑭献给我大辽的!”
“荒谬,偷盗之物何来献人之说!普天之下就没有这样的道理,或是说你大辽的律法允许别人偷窃献礼不成?!”
赵祯的偷换概念让耶律宗真一时语塞,最后忍不住说道:“那,皇兄还记得澶渊之盟否?!”
让他没想到的是,赵祯果断的点头道:“为兄当然记得,所以才唤你为弟,当年你辽人在我大宋边境不断挑衅,直至挥师进逼,可见其觊觎中原之心。
我大宋之军在澶州前线以伏弩射杀辽南京统军使萧挞凛诸军,又派扼尔要路,众可歼焉,即幽、易数州可袭而取之,但我大宋并未出兵攻伐,那是我真宗皇帝心慈而爱民,不愿生灵涂炭。谁知你辽朝居然理所当然的占据燕云”
赵祯说这话连他自己都不相信,但谁叫是辽朝先派人来求和的呢!这让大宋的将士们十分相信,是辽朝不要脸在前,然后才是大宋出兵北伐在后。
见大宋皇帝避重就轻,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