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缔》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宋缔- 第17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结实的撞在一起。

    呼喝声,喊杀声,恍如真正的战场,只不过有时参杂了几句乡间俚语的谩骂,这种谩骂却没让两军变得和睦,总是能激起对方的怒火,激烈的冲突再次升级。

    陈彤担心的看着这一切,而赵祯却一点也不担心,在他看来军人之间的这种竞争简直是天经地义。

    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谁都想争抢第一名。

    只不过在封丘军营中的第一名已经从个人变成了团体,军中虽然需要勇武过人之士,可惜相对于大兵团作战来说更需要的是团结和坚韧,服从命令的士兵。

    俩个兵团比拼的就是哪一方更加的协调和步调一致,哪一方的意志更加坚韧。

    赵祯在校场的外围站住,双方的气势几乎相当,都是气贯长虹且勇往直前,赵祯仿佛看到了典型的亮剑精神,狭路相逢勇者胜,可如果双方都是勇者,这可就有意思了!

    对陈彤挥了挥手,立刻便有一张舒服的椅子被送到赵祯的身后,彭七在旁边不断的发出傻笑和骄傲的嘿哈声。

    陈彤看了看前面,看的津津有味的彭七,不是点评一两句谁的箭阵更加整齐,就是夸赞哪一方的气势更加强大等等。

    只不过看了一小会,官家便笑眯眯的转头往回走,一边走一边说道:“陈彤咱们走吧!胜负已分还有什么好看的?”

    彭七连忙跟上:“官家已经知道了输赢?”

    “红军略微处于下风,但这种下风很快会变成他的优势,这其实是在给蓝军挖坑嘞!这次比拼是狄青赢了”

    赵祯的话让彭七皱眉,出于下风为什么还会变成优势?而且官家居然知道红军是狄青?

    战场上瞬息万变,狄青的红军方正看似处于下风,前军已经顶不住蓝军的前锋冲击,可转瞬之间,随着一声哨响,红军的前军迅速向后回退,两翼如硕大的钳子一般夹住蓝军的突进。

    突如其来的变化让彭七看的目瞪口呆,官家怎么知道红军有后手的?

    面对彭七的追问,赵祯只能高深莫测的说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其实他想说的是,因为红军是狄青只要知道狄青是哪一方然后倒推不就成了?

    这小子的用兵之道越来越狡猾多端,如果要攻城拔寨,赵祯一定会选择蓝军杨怀玉,但如果是两军对垒沙场争锋,赵祯一定会选择狄青。

    一个刚猛过剩,一个瞬息万变。杨怀玉的战阵充满了一往无前,而且他的士兵多时不要命的冲杀,没有一点胆怯,如果这是真正以命相搏的战场厮杀,蓝军不一定会被红军击败。

    狄青把兵者诡道这一战场法门发挥到了极致,军阵左突右奔变化无常,士兵仿佛就是他手中的魔方一般随意变动,总能在适合的时候如毒蛇一般猛然出击打杀蓝军。

    说实话如果是赵祯自己面对狄青,他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带着大军以最快的速度击穿他的军阵,如果不能做到擒贼先擒王的拿下狄青这个总指挥,那就只能带着散兵游勇跑路了

    除非狄青的军队已经能做到脱离主帅独自作战的地步,想想赵祯都觉得可怕,冷兵器时代,优秀的将领和如臂挥指的士兵就是胜利的保障!

    狄青的天赋已经完全超越了这一点,他手下的士兵几乎如机器人一般精准的定位着自己,什么时候需要前进击敌,什么时候需要后退防御,几乎做到了步调一致。

    但狄青最大的缺陷也暴露出来,他想要赢得一场战争就离不开一支听从指挥的部队,能够接受他所指挥的军队想要成军怕是需要漫长的时间可一旦达到狄青的要求,赵祯不认为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人能和狄青的铁军抗衡。

    铁军,这是所有禁军中对狄青所部的称呼,虽然脸上充满了鄙夷,可心中却有着无比的向往,如果谁能在铁军中获得一席之地,那他将会获得无数的禁军的尊重,到哪都会有大拇指挑起夸赞一声:“好男儿!”

    狄青匆匆赶来,在赵祯面前单膝跪地道:“末将狄青参见官家,请恕臣甲胄在身不得施以全礼!”

    灰头土脸的杨怀玉也来了,看见狄青在赵祯面前行礼赶紧跟上道:“末将杨怀玉叩见官家!”

    都是军中的良将,赵祯笑眯眯的挥手道:“免礼,刚刚的厮杀还快意否?”

    “痛快!”“不痛快”

    两人几乎异口同声,但说出的话却相差甚远,赵祯微微点头道:“棋逢对手将遇良材,朕看的倒是很痛快,尺有所长寸有所短,有的时候短也是一种优势,就看你如何运用了,当然朕只能说说具体还要看你们自己怎么把握。”

    狄青和杨怀玉对视一眼齐齐的点头道:“末将多谢官家指点!”

    赵祯对兵事的了解和狄青杨怀玉完全不同,他不是从战阵出发而是站在更高的战略角度,杨怀玉和狄青则是战场厮杀的将军,而赵祯则是稳坐中军的统帅,两者不可同日而语。

    狄青与杨怀玉二人一个锐意进取,一个变化多端,看似是冤家对头可却相辅相成,在真正的战场上把这两人运用自如,赵祯相信大宋军队的战斗力将会被发挥到极致!

第三百七十三章米尼弹头() 
赵祯的队伍从原先的三人变成了五人,狄青和杨怀玉作为军中的将领当然需要了解先进的武器装备。

    要论身体素质的话,赵祯觉得中原王朝的农耕文明还是比不上成天骑在马背上的游牧民族,从食物的摄取到每日的锻炼,相比之下还是稍微要弱上一点。

    但这一点的差异却会被科技这第一生产力所弥补并且超越,赵祯的严格规定之下,军备司和武备司的所有产品必须保密,并且不允许有人出书立传,只能把研究成果以秘奏的方式留在禁中的崇文院保存。

    这使得许多的朝臣和匠人不理解,在他们看来有了新成果然后著书立说乃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这样才能留存后人,可他们不知道东京城今天出了一本诗集,不出三日便会在辽国的上京成为茶余饭后讨论的焦点。

    辽人对中原王朝的文化羡慕已久,历史的惯性再次证明游牧民族总是会被中原王朝的文化所吸引,辽朝之所以得到大宋的士人所承认,不光是因为他们的建国在大宋之前,更重要的是辽人尊崇孔子,以儒家学说作为治国的主导思想。

    当年辽朝初立,耶律阿保机将择历史上有大功德者奉祀,太子倍认为:“孔子大圣,万世所尊,宜先”。神册三年,建孔子庙于上京,次年阿保机亲谒祭祀。

    这和汉人的祭奠仪式几乎一模一样,不仅仅是为了维护辽朝的统治,更是一种对汉族文化的尊崇。

    存在即合理,儒家思想能经受住千百年的考验必然有他的优越性和稳定性,即便是当年破四旧都没能把儒家思想清理掉,何况是封建王朝?

    赵祯对这个如鸦片一般的儒家思想深入的研究过,在王语嫣这位一国皇后的眼中,他的行为纯属是吃饱了撑的没事干,孔圣人的思想就是大道,既然是大道还有什么需要研究的,直接遵从就是!

    最令赵祯不解的是身为党项人的杨采薇,她居然更为拥护孔孟之道,在她看来汉人的王朝之所以比党项人稳固的原因就在于遵从儒术。

    薇拉则是满脸羡慕的望着两人,同时伸手对满脸不屑的多保真掐了一下。

    显然赵祯后宫的女子只有多保真对儒家思想嗤之以鼻,用她的话说:“这种天生就把人分成三六九等的学问本身就是错的。”

    在王语嫣和杨采薇看来这是荒蛮的夷狄思想,可赵祯却深以为然,天下的所有人都因该是平等的,不应用知识的多少去区分人格的高贵。

    他现在最怕的便是程朱理学对大宋的迫害,裹小脚的风俗已经初现,赵祯不得不防。

    宫中已经出现以缠足为美的说法,对此赵祯是强烈反对的,而身为中宫娘娘的王语嫣也是相当排斥,女人把脚都弄得骨折了还有什么面子可言?

    可不知是谁把缠足和儒家理学联系在一起之后,王语嫣等人就不再多言,而是当作没看见,反正她自己是绝对不会缠足的。

    宫外的诰命,夫人进宫之后也总是提起缠足一事,每每说到都被王语嫣一句:“妇女缠足,小儿四五岁,无罪无辜,而使受无限之苦,缠的小来不知何用?”打发掉。

    谁都知道缠足不好,和一双秀气的小脚总能让人觉得美观不是?

    赵祯对王语嫣的明白大为赞赏。

    不知是何人推动,如今大宋的学问一道已经变得有些畸形,赵祯亲自主持的格物一道被贬斥为奇技淫巧不登大雅之堂,而正统的儒家学说也多有篡改,变得越来越教条化。

    这是赵祯最不愿意看到的事情,越是教条化的儒家思想越会禁锢人,所有的圣人之言一旦成为教条便最难以撼动,因为你无论做什么,只要违背教条或者有不一样的地方便都是错的。

    大地是圆的这是错的,天空是浩瀚的这是错的,格物可以改善人的生活这也是错的

    教条化的儒家思想就如一把锁链,牢牢的把大宋这个巨人缠住。相对于女子缠足来说,给大宋缠足才是最为可怖的事情。

    赵祯现在要做的就是确保封丘军营不会被这种思想所渗透,军备司,武备司是大宋的两大科研基地。赵祯无论如何也不会让腐朽的思想渗透进去破坏格物的发展。

    武备司,军备司,军武院,三处大宋最要害的部门便在封丘门内的夷山上。

    虽然在戒备森严的封丘门之内,可军备司以及武备司的防卫依然算得上是和禁中相当,为了大宋军事科技的安全,赵祯不惜把黑手中的精锐安排在这里,大宋对外的军事优势说到底还是体现在科技上,而这种军事科技也是国力的一部分。

    相对于山下的军营来说,山上的防备更加森严,各种弩箭随时待发,如凶兽一般狰狞的八牛弩在棘轮的作用下轻松的拉满,稀有的滑膛枪在这里人手一只。

    小小的滑膛枪原先是被彭七等人瞧不起的,主要是因为他的造价昂贵,同时精度和射程都没有弩箭高,在战场上他的烟雾也会阻碍视线。

    但军备司的丁度却对这种以火药为动力的武器尤为感兴趣,见赵祯不断的试射滑膛枪便红着脸上来递过一支道:“陛下尤爱此物,臣稍稍改进一些,请官家试试”

    赵祯见手中这支枪和普通滑膛枪无异,便随手抬起一枪,扳机扣下,机括声响起,燧石划过一个优美的弧线击打在火门边上,在赵祯还没反应过来的时候,火药迅速引燃激发出弹头。

    这把燧发枪的速度之快远超赵祯的想象,几乎是按下扳机的一瞬间子弹就飞了出去,并且准确度也相当高,看的一旁的狄青与杨怀玉目瞪口呆。

    因为这把枪的子弹洞穿了百米之外的板甲!

    赵祯拽过丁度道:“这把枪为何比普通的燧发枪好上如此之多?”

    丁度接过精美的火枪迅速又熟练的擦拭起来,长长的推杆清理完枪膛之后才道:“启奏官家,这要归功于曾公亮的设计,他改变了燧发枪的弹头,利用土人吹箭的法子,铅弹头在火药的推动下尾部迅速扩展,这样一来便能封闭枪管,使得火药的威力得到充分发挥,弹头上的螺旋纹也使得子弹在飞行中更加稳定。”

    赵祯惊讶的望着丁度道:“曾工亮不是被贬到锻造厂去炼铁了吗?”

    丁度尴尬的说道:“他在炼铁之时无意中和一个土人工匠闲聊,才突受启发的”

    赵祯微微点头,难怪曾公亮这小子能想起用铅做弹头,他的化学实验离不开铅的帮忙,对于铅的性质身处锻造厂的曾公亮最清楚不过,赵祯觉得他不适合做官,而是更适合个做一个科学家。

    丁度还知道用他的新发明给自己投其所好,而曾公亮自己发明出了后世的米尼弹头却不知道言语,可见两人在官道上的差距。

第三百七十四章大宋,大不同!() 
年关将至,此时的东京城百姓开始忙碌起来,越是到了年关越忙碌已经成为东京城的普遍现象,工厂的工人要赶工生产货物,酒楼的伙计要堆上笑脸迎接往来的客商,东京城已经成为最大的交易场所,许多的外族商人都会前来东京城进货。

    边境的榷场已经不能满足需求,只能成为收取关税的地方。

    八荒争凑,万国咸通可不是说说的,契丹人,党项人,甚至还有吐蕃人和大理人,云集于此。

    大大的板车满载货物的在大相国寺交易商品,来自党项的商人要把货物全部卖掉并购买大宋的货物才能回去,而年关就是最好的交易时间!

    契丹人和党项人只要进入东京城都必须遵守这里的规矩,马车只能在道路的中间行进,要是敢越过红叉撞到行人,对不起开封府的牢饭保准你满意!

    对于这种如履云端的道路,他们自然是羡慕已久,还曾派遣使节专程在大宋的朝会上索要,姿态虽然放得低,可一分钱不想出的样子让赵祯直翻白眼,真当大宋好欺负,你要什么就给什么?

    此时的大宋与当初赵祯即位时的大宋已经大不同,占据了党项的洪州和盐州千里之地,你党项人来一个试试?不去找你的麻烦就算是不错的了。

    辽朝好歹是正经的王朝,虽然做不到光明正大的索要,可开出的价码也是极低的,牛羊千头,骏马数十匹

    牛羊对大宋来说其实是不缺少的,只不过牛作为农耕的重要生产工具不能宰杀而已,但是精明的大宋商人从吐番交易来了青藏高原的雅客,耗牛!

    大宋商人发现,耗牛这东西在吐番实在太多,而且全身都是宝!

    肉能吃,奶能喝,就连粪便都能在晒干后作为燃料,而且气味并不是很难闻,更重要的是它的毛可做衣服或帐篷,皮是制革的好材料。

    于是宋人便利用吐蕃人最需要的茶叶和棉布进行交换,以物易物的方式得到了吐蕃人的欢迎,在大宋不值钱的粗茶经过压制成为茶砖后便成了吐蕃人眼中的宝贝。

    在大宋能吃到牛肉可是一件相当不容易的事情,而耗牛在大宋不属于耕牛的范畴自然也没人会刁难这些贩卖牛肉的商人。官府甚至会为这些商人开具特殊的贩牛文书,使得这项生意产业化。

    这也使得党项人和辽人把持的牛羊变得不那么重要,现在的贸易已经成为一种逆差,从大宋出口的商品要比进口的商品多得多

    赵祯在大殿上直接回绝了他们的请求,婉转的表达了公路你们党项人和契丹人造不起这一客观事实。

    的确,公路的建造费用相当不菲,即便是大宋也是靠的地方商贾才能筹资建造,各地的官府允许他们分取所收的钱款,过路费已经成为地方财政的一项重要来源。

    有了钱的地方官府自然更加努力的建设自己的特色产业,所谓靠山吃山靠海吃好,地方官员也不是傻子,自然知道当地的什么特产值钱,并招商引资的开发。

    景德镇的瓷器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而海州的海鲜产品也是利用了这一点

    在东京城乃至辽国畅销。

    经过蔡记的带动,餐饮的消费不断的促使沿海地区的发展,海鲜经过长途的运输往往容易变质,而干货的出现却使得这一尴尬的局面得意缓解,海带,紫菜,鱼虾,扇贝等都成为餐桌上的美食。

    大理,党项,吐番,回鹘等内陆地区成为干货倾销的对象,鲜美的海产品在遇水之后膨胀开的鲜味立刻打动了这些地区的人,上至贵族下至百姓无不喜爱。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