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之重铸山河》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宋之重铸山河- 第7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虽说桥前与折彦质遭遇,他便知道今日情况不妙,但仍旧是刘彦正寄予厚望,最起码应该拿下了宫门才是。

    但结果似乎事与愿违,刘彦正不仅没有进展,损伤还不小,可谓是出师不利,难免有些折煞士气。

    “怎么回事?”

    刘正彦无奈道:“徐还,徐还率兵赶来,夺下了宫门”

    “徐还?”苗傅也是一惊,明明已经安排了兵马剪除徐还,竟然失败了?尽管自己没到,但刘正彦数倍兵力于他,竟还让他夺下了宫门,简直是太出乎意料了!

    是徐还自作主张?还是奉命行事呢?难道皇帝早有布置?联想到折彦质中途阻击自己一事,苗傅心中竟也泛起些许不安来。

    但转念一想,苗傅摇头道:“不必担心,虽未入宫,但皇宫不,整个临安已被我们掌控,大局仍然在握。”

    话说徐还进来了宫门之后,立即命人紧闭宫门,牛皋等地守在门口。

    按理说宫墙之上也立即应该加强防守,但徐还觉得在此之前应该先去面见皇帝赵构,“奉旨”两个字需得实至名归。

    因为今日祭祀神宗皇帝,所以皇帝和百官都聚集在大庆殿里,此时正惶惶不安,全都盯着殿门口。徐还进来之时,可谓是万众瞩目。

    徐还并未着铠甲,只是寻常劲装,但踏步而入,却虎虎生威,颇有大将风范。面庞与衣襟上的血迹,说明他刚刚经过浴血奋战。

    “臣徐还参见陛下!”徐还很隆重地向赵构行了个军礼。

    “徐卿免礼!”赵构瞧见徐还,就跟见到亲人一般,格外亲切。

    “陛下,宫门已经夺回,叛军暂时不能入宫,请陛下暂且心安。”徐还道:“此番臣共带来两百百战之士,另有义军将领牛皋率领三百余义军前来护驾,臣特来向陛下请旨。”

    “卿是如何得知苗傅、刘正彦谋逆的?”赵构并未回答,而是先抛出一个问题。

    赵构生性多疑啊!

    也是,这个问题不搞清楚,皇帝怎能放心让自己护驾呢?

    “回陛下,今日一早,臣居住的别院遭到官军突袭,臣为自保,只得反抗。尔后拷问带兵将领,得知有人打着清君侧的旗号,欲行不轨”

    徐还道:“臣得知刘彦正带领兵马向皇宫方向而来,所以及时赶来护驾并通知了牛皋前来相助。”

    “怎么?你也遭遇袭击?”赵构有些吃惊,似乎是不解徐还为何会遭袭。

    徐还也不解释,只是道:“是,正因如此,臣才知晓此事。”

    “幸好,幸好!”赵构对此并未深究,刘正彦杀了王渊,叛乱是真,徐还护驾也是真,加之邵冲的将星之说已经先入为主,赵构此刻可谓是深信不疑。

    “徐还,那宫门防御之事就交给你了。”

    “是!”徐还道:“臣这就安排兵卒上宫墙防御,不过苗傅可能已经率军前来,皇宫已遭围困,还请陛下思虑应对之策。”

    赵构点点头,一个尴尬的事实摆在眼前,安全是暂时的,皇宫被叛军围困,危险尚未远去。

    “众卿可有什么建议?”

    “官家,臣以为”率先说话的是杭州知州康允之:“官家不若登上城楼,安定军民,再从长计议。”

    “这”赵构不禁有些迟疑。

    宰相朱胜非道:“官家出面,亦可威慑逆臣叛贼,同时搞清楚逆贼诉求,方能应对。”

    “徐还,你以为呢?”迟疑中,赵构将目光投降徐还。

    “臣以为朱相公与康知州所言有理。”徐还抱拳道:“适才刘正彦欺骗将士,声称是臣与王渊勾结谋反。陛下出面,可以正视听,动摇其军心毕竟官军大都是忠义勇士,大都是受到苗傅、刘正彦等人的蒙蔽。

    为今之计,先安抚军民,稳定局势,然后再想办法通知外地将领前来勤王。请陛下放心,臣绝对保证陛下在城楼上的安全。”

    这个包票徐还是敢打的,一方面是自己有能力做到;另一方面,苗傅和刘正彦等人是兵谏,无论如何是不敢伤到皇帝的。

    “那好,朕就走一遭。”赵构内心虽不乐意,却也知如今是情势所迫,不得已必须登楼。

    这个紫薇劫是躲不过,那便只有面对,将星既然已经前来擎天保驾,必然会有惊无险。赵构一边走,一边下意识握住了徐还的手。

    虽说被一个男人握着手很膈应,但徐还知道自己已经初步做到简在帝心,皇帝的信任不远矣!

第一九二章赵构的心结() 
赵构怀着复杂的心情登上城楼,没想到城外的叛军,包括苗傅和刘正彦等人竟然纷纷下跪,山呼万岁。

    此情此景,让赵构喜出望外,但是他很快便冷静下来,表面现象而已。

    尤其是宫门前的兵卒齐声高喊道“臣等不负国,只为天下除害”时,赵构脸色铁青。

    “苗傅,你率兵伏阙,是何意图?”赵构拿出皇帝的威严,凭栏喝问。

    “陛下,臣别无他意,乃是为劝谏陛下,清除君侧佞臣小人,为天下除害。”苗傅朗声道:“陛下宠信官宦,以至于结交宦官便可身居高位,王渊官居枢密使却不思御敌报国,私下敛财无数。

    汪伯彦、黄潜善之流误国误君,却尚未流放。我等奋勇杀敌,却只能当个团练,实在不公。如今我等已经诛杀王渊,请陛下下旨斩杀康履、蓝圭、曾择三位宦官。”

    此言一说,城楼上的康履率先打个寒颤,下意识朝赵构看了过去。

    赵构沉声道:“宦官若有过错,可以着有司审判,流放海岛,诸位将士尽早回营吧!”

    在大宋,流放海岛是仅次于斩首的刑罚,在赵构看来已经是很大的让步。

    然而愿望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

    苗傅几乎是冷笑道:“陛下,今日之事乃臣一人所为,与他人无干,望陛下以天下苍生为重,斩杀宦官,否则我等绝不回营。”

    见叛军态度坚决,赵构的脸色很不好,却不得不耐着性子道:“朕知诸将忠义,朕现在就册封苗卿为承宣使及御营都统制,刘卿为观察使及御营副都统制,其他将士一律无罪。”

    苗傅冷笑道:“如果只是想升官,我们结交宦官即可,何必来此?陛下未免小觑了我们对大宋的忠诚。”

    对大宋的忠诚

    几个字随风飘上城楼,赵构却觉得那么刺耳,叛军以为大宋尽忠自诩,却用武力逼迫自己这个大宋皇帝。

    明明是兵变,却美其名曰兵谏,着实讽刺啊!

    更为难的是该怎么办?无论是质问还是安抚,叛军都没有退却的意思,总不能真的将康履等人交出去吧?

    赵构为难了,目光下意识落到周围臣子身上,这时候,需要商议出个对策才行。

    浙西安抚司时希孟到:“兵祸乃由宦官酿成,若不允其要求,诛杀判官,恐叛军难以安抚。”

    康履听到这句话,脸色再次大变,浑身开始颤抖,一下子跪倒在地,嚎哭着爬到赵构身边,哭泣道:“官家,奴婢对您,对大宋忠心耿耿求官家救老奴。”

    赵构听闻脸色苍白,一动不动,暂时并未表态。

    先前宫门传旨的军器监叶宗谔见状道:“局势危急,陛下何必珍惜一个康履?”

    看得出来,百官的态度很明确,平息叛乱乃是当务之急,何必在意几个宦官的性命?

    然而,交出宦官之后,叛军就会罢手吗?他们并不确定,但认定当前不能拒绝叛军的要求,反正自己没什么损失。

    时希孟和叶宗谔的建议得到了百官响应,康履哭的越来越伤心,紧紧倚在赵构腿边,不断哀求。

    赵构脸上一阵青一阵白,挣扎的许久,低声道:“康履,朕知你忠心,你就再为大宋尽一回忠吧!”

    康履的哭泣声戛然而止,抬头看了一眼赵构,没有再发出声音,但浑身颤抖不已,裆下有腥臭黄水不断滴落。

    整个过程,徐还站在一旁,始终一言不发,只是冷眼旁观大宋君臣的态度与行为。

    康履被禁军护卫拖进了篮子,从城头上坠了下去。

    叛军见此情景,全都十分得意,立即上前将康履拉出来,就在宫门前,当着皇帝个百官的面——腰斩!

    鲜血飞溅的一瞬间,徐还分明看见赵构捂住了嘴巴,甚至举袖掩面,也许他是恶心,也许他是不忍心

    “康履已经伏法,众将尽快回营去吧!”良久,赵构站在城楼上,下达口谕。

    然而从放下康履开始,赵构和百官已经露出怯意,苗傅早已看在眼里,哪里的会乖乖听命呢?尤其是中军统制吴湛在他耳畔低语两句之后,更是态度坚决。

    见叛军全无所动,赵构有些慌了,外强中干喊道:“苗傅、刘正彦你们口口声声忠于大宋,如今你们所谓的奸佞已经清除,却公然违抗朕的旨意,到底是何居心?”

    “我们是忠于大宋,但至于陛下”苗傅与刘正彦面色冷峻,朝着城楼上高声道:“陛下的帝位来路不正,若他日上皇与渊圣归来,陛下将何以自处?”

    上皇自然是指太上皇赵佶;渊圣者,(宋钦宗)赵桓是也。赵构登基之初,给这位被金军俘虏的兄长加了个徽号——孝慈渊圣皇帝。

    苗傅的声音很大,众人听得清清楚楚,徐还不由心中冷笑,今日之事绝对无法善终。道破了皇帝最大的心结,无论是哪边都不能善罢甘休!

    果然,赵构脸色瞬间变得很苍白,心里更是怒火升腾,如果是往日谁敢这么说,早就被拿下,甚至是千刀万剐。

    这是赵构最大的心结,也许最初赵构并未想过当皇帝,有父皇和多位皇兄在,排行第九的他压根就与皇位无缘。

    但靖康之变,将他送到了这个位置上,作为大宋唯一流落在外的皇子,他理所应当地登上了皇位。

    虽然口口声声在喊着北伐金军,迎回二圣,但赵构却不免开始有些口是心非。

    皇位是有魔力的,一旦坐上去,谁都会贪恋,哪怕只是半壁江山,被金军追杀东躲西藏,苟延残喘,也甘之如饴。

    如果迎回二圣来该当如何呢?老爹赵佶还好说,毕竟曾主动退位为太上皇。但皇兄赵桓该当如何?皇位是还还是不还呢?

    赵构对此一直深有介怀,朝臣们也心领神会地绝口不提,但苗傅与刘彦正却当众喊破,局面也就变得一发不可收拾。

    宰相朱胜非见此状况,不得不出面缓和局面,他走到城墙边道:“如今陛下身边的奸佞已经清除,尔等还待如何?莫要逼主过甚!”

    “不敢!”苗傅高声道:“陛下重新宦官,任用奸臣,朝局混乱我等以为,还是请太后前来,以正朝纲。”

第一九三章气定神闲孟太后() 
请太后前来!

    听到这句话,徐还心中一震,看来那个情形不可避免了!

    赵构似乎也想到可能的处境,一下子从桌椅上站了起来,双手紧握着拳头,脸色相当难看。

    没办法,叛军言之凿凿要请太后,为了安抚局面,他不得不答允。

    “陛下,臣等以为请太后垂帘听政,重整朝纲,暂时与金军议和,来日再图北伐。”

    预料之中的事情,赵构握拳道:“太后慈爱圣明,由她老人家垂帘听政,自然甚好,朕应允便是,可立即着中书拟旨。”

    一旁的徐还却暗暗摇头,在这件事上赵构还是太乐观,或者太年轻了。

    果不其然,苗傅摇头道:“不,陛下臣等以为,陛下还是效仿上皇,由太子登基,太后垂帘听政为宜。”

    此言一出,宫墙上下,顿时一片哗然。

    赵构拳头紧握,指甲已经扎进肉里,身体甚至微微有些颤抖,显然是觉得叛军欺人太甚,远远超出了他的底线。

    徐还一点都不觉得奇怪,一方面是未卜先知,早有所料。另一方面,苗傅、刘正彦这样做完全符合常理,清君侧说白了就是逼迫君王,乃是不臣之举,必遭君主嫉恨。为了避免秋后算账,要么杀了皇帝,改朝换代,要么换个皇帝。

    扶持年仅三岁的皇太子赵旉登基,说白了是让太后垂帘听政,但实际上则可以“挟幼君以令天下”,大权在握,何乐不为?

    徐还甚至在想,先前吴湛在苗傅耳边说的就是这句话。

    见赵构不为所动,苗傅的手下张逵上前道:“圣人云: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望陛下今日应以大宋江山社稷和天下黎民百姓为重,退位,请太子登基,上皇早有先例,还请陛下效仿君父。”

    言之凿凿,貌似理由充足,但赵构心中却连连冷笑,什么江山社稷,什么效仿君父?当年金军来袭,父皇是担心成为亡国之君,才匆匆将皇位传给太子赵桓,当时今日情形完全不同,如何能相提并论?

    赵构心里是一千个,一万个不愿意的,但眼下情形似乎容不得自己说个‘不’字?

    尤其是大臣们似乎有所动摇,开始七嘴八舌地议论,有的反对,有的赞同,这个情形让赵构更是心乱如麻!

    “陛下且先坐下,从长计议吧!”近处的臣子见赵构风中凌乱,赵构则冷笑道:“朕还有资格坐在此处吗?”

    自称“朕”,自然是还将自己当皇帝,但皇位摇摇欲坠,赵构此刻心中难免纠结苦闷。

    徐还看在眼前,暗暗摇头,为今之计,只能等太后来了以后再说。

    不过多时,孟太后便在内侍和宫娥簇拥下前来,意外的是柔福帝姬竟跟随在身边。她一身宫装衣裙,扮作寻常宫女随侍在侧,也不知是何缘故?

    多日不见,徐还自然甚是想念柔福帝姬,看样子她在皇宫里的生活不错,颇得太后喜爱。只是今日这宫门口乃是非之地,前来此处实非好事!

    太后到来,却不愿意登上城楼,反而要直接出宫门去安抚叛军。

    赵构闻听此言,连忙从城楼上下去阻拦,徐还亦跟随百官下去,阻拦太后,阻拦随行的柔福帝姬。

    “太后,外面皆是叛军,您不可出去冒险。”赵构第一个不同意。

    “是啊,万一叛军挟持太后,该当如何?”

    “太后乃千金贵体,实在不宜犯险。”

    “怕什么?”轿帘掀起,一个慈眉善目,雍容优雅,气定神闲的老妇人朗声道:“叛军不敢犯吾,你等不必担心。”

    宰相朱胜非赞同道:“没错,太后身份贵重,叛军定不敢对太后不敬正好趁此机会试探叛军意图。”

    “可是”

    孟太后道:“好了,就听宰相之言吧!”

    宰相力排众议,太后又如此坚持,即便是皇帝赵构也反对不得,他能做的只能是让徐还安排人护卫太后。

    “你就是护送福国归来的徐还?”

    赵构趁机道:“今日也亏得他发现苗傅等人行为不轨,及时前来护驾,否则”

    “臣徐还拜见太后。”徐还赶忙上前拜见这位大宋德高望重的老太后。

    历经四朝兴衰荣辱,孟太后经历过许多大风大浪,是以处变不惊,看似只是个垂暮妇人,但正襟端坐之时,气定神闲,颇有威势。

    想当初在东京城里,她不惧张邦昌胁迫,毅然痛斥伪帝,大义凛然地支持赵构登基。今日御营兵变,兵马围困皇宫,赵构尚且惶惶不安,但老太太却稳如泰山,镇定如故。

    而且不惧危险,主动出宫去安抚叛军,此等做派与气度,也不知宋哲宗当初哪根筋不对,竟将其废黜?

    也幸得如此,孟太后别居道观之中,在靖康之变中躲过一劫,成为皇室老祖宗,大宋的定海神针。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