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之重铸山河》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宋之重铸山河- 第29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好在迁都并非一蹴而就的,第一波行动的也只有朝廷的主要机构,以及徐还率领的主力兵马。

    其他人等将依次行动,在此后的两三年内完全迁居到洛阳。

    洛阳城需要逐步接纳这庞大的人口群体,运河需要满负荷运行,运送足够的粮食以作储备。

    还都乃是大事,绝非一蹴而就。

    徐还等人限行启程,顺道护送着先帝赵构的灵柩,准备将其安葬在巩县的大宋皇陵。

    至于孟太后既然已经入土为安,则仍旧安葬在绍兴,安排了专人四时祭祀。徐还心里暗自想着,孟太后估计也不愿意和哲宗皇帝合葬,既然如此,何必再惊扰她的在天之灵呢?

    吴皇后和众嫔妃也跟着回到了洛阳,她们已经明确表态,往后会在皇陵为先帝守灵。至于韦氏,则囚禁在临安的一座庵堂之中,非死不得出。

    西湖畔的岳飞祠也在如火如荼地修建,若干年后,将会成为祭奠怀念英雄的名胜之地。

    一切安排妥当,徐还终于可以安心离开了。

    三月中出发,路上走了一个多月,回到洛阳已经是五月里。

    朝廷各项机构以最快的速度合并,开始初步运转,好在洛阳方面早就开始准备,一切还算妥当。

    朝廷有了,皇帝呢?

    先前一切都是以太上皇赵佶为尊的,到了洛阳众臣自然而然请太上皇赵佶复位。

    可是,赵佶拒绝了。

    理由是自己年事已高,而且已经退位多年,两个儿子都先后继位,一个退位,一个驾崩,这时候自己在复位,于理不合,没有这个道理。

    先前之所以勉为其难发号施令,是因为儿子驾崩,奸佞作乱,朝廷混乱,这才暂时出来掌控大局。

    如今谋逆作乱已经平定,一切安稳,自己也就该功成身退了。年岁大了,北狩多年,身体也不大好,想要好好安养。

    无论这番话是否出于本心,好像都合乎情理,赵佶的态度也十分坚决,任群臣如何请求,都坚辞不受。

    好了,太上皇撒手不管。

    大宋陷入了没有皇帝的局面,拥立皇帝成为当朝头等大事。

    很多人想到了徐还,至少想要知道他的态度,可是高阳郡王竟然在关键时刻离开来洛阳,和柔福帝姬去了皇陵。

    奉太上皇旨意,祭祀刚刚安葬,且被追谥为宋宣宗的赵构。其无子嗣,亦没个兄弟在身边,所以主持祭礼的仍旧是柔福帝姬。

    徐还夫妇在皇陵,洛阳朝堂上却吵翻了天。

    该由谁来当这个皇帝呢?

    皇位继承最基本的原则是父死子继、兄终弟及,可是赵构无子啊,唯一的亲生儿子赵旉已经夭折。

    至于先前的赵伯琮,已经被认定为伪帝。曾养于在宫中吴皇后膝下的赵伯玖,亦没有公开认定过其养子身份。

    况且吴皇后早早便将其送回家中,撇清关系,其生父赵子彦更是躲的远远的,毫无参与之意。

    国赖长君,这是当初废黜赵伯琮时的理由之一,现在自然不能再立个小娃娃。

    那么,从宗室遴选个成年子弟?

    太宗系的都在五国城,所以只能从太祖系宗亲中选择,然而经历过临安之变后,仅剩的太祖系宗亲只想努力自保,哪里还敢冒头?

    但凡年纪合适,稍微有点人望的纷纷推辞,或是远避洛阳,或是故意自污名声,突然休妻的,出入风月之地的,甚至突然精神不正常的

    一时间,宗室里突然出了很多败类

    明白人自然明白是怎么回事,自然也就不会在为难这些宗亲子弟了,作为太祖子孙,他们这百多年几乎都在猜忌中度过,还是让他们过几天安生日子吧!

    这时候,有人不免感慨,要是宁王赵谌活着回来,倒是个不错的人选。

    宁王不再,可是信王在啊!

    有人想到了信王赵榛,他是太上皇的儿子,先帝赵构的弟弟,无论是父死子继还是兄终弟及,都合情合理,是当仁不让的人选。

    可是,信王出家了!

    出家了还俗就行啊,这好像不是什么大事,据说大理国的段氏皇族就有这样的先例。,

    可是当群臣来到白马寺请见信王殿下的时候,却被拒之门外了,小沙门给出的回复是:方外之人,不问俗事,世上早已无信王赵榛,只有一个比丘僧罢了!

    这

    辞帝位,做和尚。

    任谁想想都觉得是脑子抽了,可赵榛就是这么坚决。

    好吧,无论信王殿下是出家自保,还是真的厌倦红尘,愿与青灯古佛相伴,反正他是不愿意当这个皇帝。

    这就很尴尬了,大宋皇帝竟无一个合适的继承人。

    总不能和金国交涉,让他们从五国城再放几个皇室子弟回来吧?

    怎么办呢?

    其实许多人从一开始就明白,前面这些不过都是表面功夫,只是铺垫而已,这时候正确的戏码该开始了。

    自古以来,立储讲究立嫡、立长、立贤,既然嫡长皆无,那就立贤吧!

    所谓贤,是贤能,也是功劳。

    当今天下,最有功劳的是谁?高阳郡王徐还是也!

    他来做个皇帝如何?

    好像是可以的。

    他是大宋为数不多的王爵,身份足够高贵,而且是大宋的驸马,也是皇室成员。

    这些年来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对内先后平定多次叛乱,对外击败金军,灭国西夏。

    力挽狂澜,挽救了大宋江山,还有开疆拓土之功,若说贤,天下何人又能超过他呢?

    他来继承皇位,可以啊!

    唯一的问题,他不姓赵,有人以此为由提出的反对意见。

    谁说只能同姓子弟才能继位,五代之时这样的例子还少吗?后周太祖国威、世宗柴荣是一个姓吗?(柴荣当时改名郭荣)

    异姓养子尚且可以继位,高阳郡王这样的驸马,上皇女婿,半个儿子,继位有何不可?

第七三五章 女皇帝() 
徐还有没有继承资格!

    朝堂上为此吵翻了天。

    大家心知肚明,眼下这局面,徐还确实有登基称帝的条件。

    所以支持者要么是徐还的心腹,要么就是想要混个从龙之功的投机者。

    反对者也不少,他们大都是忠于赵宋皇室的老臣,赵家坐江山一百多年,对读书人甚是优渥,自然得了不少人心。

    即便经历了靖康之变,仍旧有许多的拥趸,其中不乏吕颐浩这等的重臣。不过位列宰辅的他们都没有轻易发言,而是在默默地观望。

    观望百官的态度,也在等候徐还的态度。

    徐还没有,也不会轻易表态,他大概也在观望吧!

    反倒是朝野百官沸反盈天,各执一词。

    支持者认为徐还身份高贵,功劳卓著,在没有合适赵姓继承人的情况下,以女婿的身份继位合乎情理。

    毕竟五代之时,有过那么多养子继承的先例,女婿总比养子亲近许多话吧。至少将来继位的太子,身上有一半的赵家血统。

    反对的人则坚持认为,自古以来宗法制度如此,哪怕是过继的宗亲子侄都可以,女婿继位不合礼法。

    高阳郡王虽然劳苦功高,但继位与否却是另外一回事,不可混为一谈。如此,一来会乱了纲常礼法,二来会造成许多隐患。

    比如,将来五国城的渊圣与诸多皇亲回来,该当如何是好?赵姓宗亲,能眼睁睁地看着江山落入外姓之手。

    所以,为了朝廷稳定,也为了高阳郡王自己的清誉,如此并不合适。

    但支持者不以为然,今日之大宋早已不同于往日,说句不好听的,若非徐还,大宋恐怕会有亡国之忧。

    五国城那帮皇亲已经亡了一次国了,还有脸面执掌天下吗?说句不好听的,徐还如果想,完全是有资格改朝换代的。

    现在这局势,徐还手掌天下权,却不让他做皇帝,又有谁敢做,谁能坐得稳呢?难不成再弄个小娃娃去当傀儡吗?可是不是说好的国赖长君吗?

    争执不下,好像问题无解的时候,一个让人眼前一亮,大吃一惊的提议出现了。

    立福国长公主为帝!

    女皇帝!!

    平地一声惊雷,炸响了整个大宋朝野。

    女人怎么可以当皇帝呢?

    在此之前,这个想法压根没人想起来,被理所当然地忽略了。即便曾经有过武瞾这样的先例,却也仅此一例,而且被视为乱国之举,女子干政仍旧被视为大威胁。

    说到底,这仍旧是一个男权社会,女人和皇位、爵位继承没有关系,可是现在却被人提出来了。

    公主姓赵,是正经的赵宋皇亲,太上皇亲生的女公子,渊圣与宣宗(赵构)皇帝之女弟,眼下还有人比她更有资格承袭皇位吗?

    而且长公主并非一介寻常女流,她是有功于国的,从五国城千里迢迢逃回故国。黄天荡水战,亲自擂鼓激励将士;岳飞蒙冤,长公主亲自出面维护岳家家眷,主持正义。

    福国长公主殿下也是功勋卓著,深明大义之人,并非闺阁女子,有资格也有能力处理国事军务,带领大宋子民中兴。

    想想好像不无道理,柔福帝姬确实非同一般,如果换作是个男子,如此功勋,继位理所当然。

    可她是个女人啊!

    怎么能让女人当皇帝呢?这是许多人难以接受的。

    但支持者却声称,女人怎么就不能当皇帝了?武周的武瞾就是先例啊!

    而且长公主有勇有谋,犹胜男子,而且正当盛年,符合国赖长君这一要求。

    而且大宋刑统之中是有规定的,父母亡故,倘若无兄弟,女子是可以全部或部分继承遗产的。

    换句话说,大宋女子是有一定继承权的。

    刑统乃是大宋律例,有道是王子犯法庶民同罪,适用于百姓自然也就适用于皇家。

    那么长公主继承父兄留下来的最大遗产——皇位,有何不可呢?这是有法可依的。

    至于女子不可继位之说,若说有男丁倒也罢了,既然没有那公主继位作为权宜之计有何不可?

    理由很充足,态度也很强硬。

    反对之人似乎也无从辩驳,但提出了两个问题,公主毕竟身为女子,某些场合不便抛头露面,该当如何?

    再者,公主继位,百年之后谁来承继皇位呢?倘若皇位始终姓赵,是不是得从子侄中遴选?

    可公主又有亲生之子,可是偏偏姓徐啊,皇位岂不是仍旧要改姓?或者说公主长子徐承嗣改姓赵?可那样的话,徐还答应吗?

    问题很多啊!就如同当年武则天面临的情况一样,到底是该立侄子,还是立儿子,赵、徐两家子弟往后会否因此而起争执?若是因此埋下萧墙之祸根,可就不划算了。

    此事也涉及血食等问题,十分敏感。当然了,说到底还是江山究竟是姓赵还是姓徐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给出的解决方案是,公主登基之后自可垂帘听政,处理奏章政务。至于某些不便出席的场合,可交由皇夫徐还以辅政王的身份处理。

    徐还有这个能力,作为皇帝的丈夫,夫妻同体,身份尊贵,共同处理政务,自是妥当安排。

    至于第二个问题,有人给出的建议是公主有子,当然是母亡子继,如此顺理成章,江山有序传承。

    若说是遴选子侄,宗室之中子弟众多,到时候究竟是选哪一个呢?闹不好还会因为大义名分的事情而起冲突,那才是萧墙之祸。

    至于公主长子是姓赵还是姓徐的问题,现在问似乎太早了,公主春秋正盛,立储传位是几十年后的事情了,何必着急?

    再者说了,姓什么有意义吗?当年柴荣改名郭荣,为郭威养子,可是继位之后还不是改回柴姓?

    何必纠结这些没用的东西?反正一句话,长公主与高阳郡王可以对天盟誓,赵姓宗亲永为皇族。

    言下之意,即便是将来江山姓徐,赵家人仍旧享受宗室待遇。如此这般折中之举,也算是仁至义尽,还有什么可说的呢?

第七三六章 隆兴大宋() 
女皇帝!

    皇夫辅政王!

    两个石破天惊的概念出现了。

    争执归争执,但朝野都知道,这是一个试探之后的折中方案。徐还自己当皇帝阻力太大,所以把妻子推上去,最终江山仍旧会落入自己儿子手中。

    权力在握,江山传承,什么好处都有了。

    当真是好算计,好主意。

    许多人此事才注意到,徐还似乎早就料到会有这么一天,所以很早之前就在做铺垫了。

    长公主几次公开露面,也许都是别有深意的。

    黄天荡水战,亲自擂鼓助威,江南水军为之折服,百姓称颂,故而他们并不反感柔福帝姬。

    岳飞一案,掩护岳家家眷,岳家军上下全都承情感恩。当女皇帝的提议出现之后,他们率先支持。

    除了感恩之后,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岳家小女与徐承嗣有婚约。倘若长公主继位,身为长子的承嗣必然继位,那么岳家就能出一个皇后。这样巨大的利益期许下,自然会全力支持。

    而西军系的将领和臣子天然就会支持,因为柔福帝姬代表的是徐还的利益,自然也就是他们的利益。

    这是两个影响最大的军事群体,现在站到了柔福帝姬身后。

    而临安系的军政力量刚刚被打散,压根没有什么太大的话语权,无力反对。

    其实大家心知肚明,这是高阳郡王退一步的折中之法,华夏自古家那个就中庸之道,应该各让一步。

    若是给脸不要脸,那就不好了。说句不好听的,纵然徐还强硬,直接改朝换代,他们又能做什么呢?

    无非是代价大一些,时间长一些而已。

    眼下大宋还有个大敌金国尚未解决,实在不宜为了这些事情再起纷争。相对比亡国灭族而言,谁家之天下真的重要吗?

    吕颐浩在心里权衡了许多次,徐还如此做法,也算是没有违背当初的承诺。国号仍旧是大宋,皇帝至少目前姓赵,而赵家始终是皇族宗亲。

    这就可以了,还想怎么着?

    对于百姓而言,只要有人能保护他们不受异族入侵,能够安居乐业,谁便是好皇帝,便会拥护忠诚。

    对于群臣而言,最希望的还是皇位之上坐着一位明君,显然,柔福帝姬和徐还夫妇具备这个条件。

    对于赵宋宗室而言,他们中大部分都被关在五国城做亡国奴,只要徐还能够击败金军,将他们营救回来,他们便应该感恩戴德,哪里还有颜面和资格再谋求皇位?

    所以,柔福帝姬来做这个女皇帝有何不可呢?

    至于将来的江山,就算姓了徐,又能如何?一朝尽数已尽,改朝换代是稀松平常之事,赵家能够继续享受宗室待遇,已经难能可贵。

    作为赵家的女婿,徐还算得上仁至义尽。

    故而在争执许久之后,女皇帝这个提议逐渐被接纳,成为唯一的解决方案。

    群臣接受了。

    即便是吕颐浩这等心中颇有顾虑的宰辅重臣也接受了,事已至此,别无他选。吕颐浩终于明白,徐还为何当初许诺。

    也许当年皇陵祭祖,让柔福帝姬为亚献,徐承嗣参与祭祀时,徐还就已经做好了这般打算。

    于是乎,各种各样的劝进奏疏开始如同雪片一般送入宫中。

    然而当事人,即将成为的柔福帝姬仍旧有些忐忑。

    “我当皇帝?”

    柔福帝姬瞪大了眼睛,有些不可思议。

    “是!”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