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今也不知岳飞能不能想明白,或者张宪能否劝说岳飞了。
苏泽这个外人走了,岳家军的心腹仍在。
纠结的问题还是到底要不要罢兵撤军,要不要回临安的问题。当然了,苏泽所言的真实性,以及真正的目的也是众人关注的焦点。
“徐还所言是否确实?如此举动又意图何在呢?”
“高阳王府非同一般,无论是长安还是临安,都经营日久,消息灵通也不足为奇。”
“有人拦截军报,此事可信与否?”
“并非没有可能,此事确实有些蹊跷。”
张宪对此事最为存疑,从“直捣黄龙,迎回二圣”到“以攻占佐和谈”,岳飞的政治态度已经改变。
如此让步,官家赵构难道视而不见?还是一意孤行?显然是不合常理的。那么徐还所言便不无道理,也许其中真的出现了什么问题。
换句话说,这是一个误会。
“国公,高阳郡王所言不无道理,撤军之事还是慎重为宜。”
“此事确实需要慎重,但徐还的意图”
“他是驸马,按理说该与官家一条心;要么,他是另有所图,此举会不会是挑拨国公与临安的关系呢?”
人生总会有这样一些无奈,一片好心想要做好事,却被人怀疑动机。
没有人知道徐还对岳飞的情绪,自然也就没有人能理解徐还的做法。
岳飞似乎并不在意:“好了,不必再争执,无论是否有小人蒙蔽圣听,回到临安,很快就能水落石出。”
“国公不可,临安现在危机重重”
“大兄,现在回去岂不是自投罗网吗?”
事到如今,岳翻已经顾不得许多,直言道:“官家摆明了是要如此纷乱的朝廷,昏庸的君主,何必”
“住口!”
岳飞厉声呵斥道:“朝廷君父岂容你诽谤?简直无法无法”
“大兄,我只是据实而”
“闭嘴!”
岳飞恶狠狠地瞪着岳翻,作为一个忠君观念深入骨髓的人,他无法容忍这样的言论。倘若不是自己的亲弟弟,恐怕在就命人拖下去斩了。
“官家十二道金牌,若不奉诏,岂非真成了乱臣贼子?”
岳飞似是反问,似是叹息,低声道:“二弟,叫上云儿,随我回临安啊!”
“大兄”
“国公三思!”
众将纷纷出言劝阻,但岳飞似乎态度坚决。
“不必再说,我意已决。”
张宪见状,无奈摇头,上前欠身一礼:“国公可曾想过,就此撤军,返回临安,中原战事岂非功亏一篑?”
“十年之功,毁于一旦,我何尝不知?只是事已至此,奈之若何?”
岳飞长叹道:“即便不去临安,大军补给也已断绝,最多打下东京,我们便再无力前行。
城池新复,正是需要钱粮接济百姓,守卫城池,稳定局势的时候,我们却偏偏无粮草,无补给。
强弩之末,若强行突入,或许就真成了孤军深入,届时金贼若大举反扑,该当如何是好?”
“这”
众将顿时无言以对,原来岳飞并非单纯愚忠,也是考虑到了现实问题。
岳翻也意识到一个严峻的问题,看似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看似临安对他们鞭长莫及,实际上却掐着他们的命脉——粮草。
皇帝敢于下达十二道诏书,并非全无凭恃。就看岳家军到底是知难而退,还是玉石俱碎,很显然岳飞选择了前者。
但张宪以为,还有第三条路可走。
“国公,粮草并非不能解决。”
“果真?”岳翻率先眉头一动,目有喜色。
张宪沉声道:“早两年,我军粮草供给并非完全仰仗东南,蜀中,荆湖亦有粮草供给。”
“蜀中徐还?”
“没错,蜀中,长安。”
张宪沉声道:“高阳郡王既然派人来了,说明他有心帮助我们,只要提出要求,想必他会支持的。”
“粮草若是依赖他人,岂非又要受制于人?”岳翻闻言,沉吟片刻,似乎有些顾虑。
张宪无奈道:“言重了,总好过目前处境,不至于被奸佞谋害,也不至于让眼前大局毁于一旦。”
“这”
“都什么时候了,就不要想那么多了。”
张宪十分无奈,转身看向岳飞,希望他能够一锤定音。
“暂且退回颍昌府,眼下粮草姑且够自保,我回临安去向朝廷催促粮草,请大家稍安勿躁。”
听到岳飞如此回答,张宪不由一阵失望。
“国公,你不相信高阳王?”
“我相信高阳王急公好义,可是如此一来,岂非臣子将领私下勾结?于岳家军不利,于高阳王清誉也不利,非是为臣之道。”
岳飞态度坚决,摆明了是一定要回临安,不想麻烦其他人。
张宪心里相当不是滋味,虽然他也明白,徐还绝对不是无缘无故,完全大公无私帮助岳家军。
但事已至此,如果非要在临安朝廷和长安高阳王府之间做出选择,张宪情愿选后者。
但岳飞似乎心意已定,怎么劝说都全无作用。
无可奈何,张宪只能退而求其次:“国公既然非要回临安,还请小心保重。至于岳翻将军,岳云少将军,还是暂时留在朱仙镇吧!”
“这”
“大军在此,总归需要有人照应”
张宪声音不大,也没有直说,但言下之意已经再明确不过了。
免得你们岳家兄弟父子的都遭遇危险,再者,有岳翻和岳云在外策应,也许对岳飞而言是一重保障。
第五六九章必死之局()
张宪的提议,岳飞只同意了一半。
留下岳云在朱仙镇,带着岳翻同回临安。
岳翻心里是一千个,一万个不乐意,在他看来,临安现在就是火坑,就是龙潭虎穴,回去就是送死。
“大兄,你莫回去,我也不必”
“你和我都回去。”
岳飞明白张宪如此提议的深意,但仍旧态度坚决,并非是他偏爱儿子,不顾念兄弟,而是一种大公无私的态度,或者说一种美好的愿望。
岳云只有十五岁,留下朱仙镇是个象征,代表岳家,但不足以掌控大军,如此虽然亦有违朝廷旨意,但已经诚意十足,十分坦诚,官家不至于有过多猜忌。
至于岳翻,他到底年长些,久在军中,虽也不足以掌控整个岳家军,倘若不回临安,在朝廷眼中,难免会有猜疑忌惮。
他更担心,岳翻性命急躁,容易冲动,眼下又是如此态度。让他留在朱仙镇,保不齐不冷静,弄出乱子。
也许本来可以解释清楚的误会,届时反而百口莫辩。无论临安之行结果如何,岳家的清誉不能有损。
哪怕君上猜疑,誓死都要做忠臣,决不能有乱臣贼子的嫌疑,更不能贻人口实,被人诟病。
岳飞叮嘱道:“我走之后,军务暂且交由张宪、王贵二位将军主持”
“国公,我们定然辅佐好少将军,整顿兵马,坚守中原,等候国公归来。”
张宪和王贵二人态度明确,纷纷表示要奉岳云为主,只是从旁辅佐。
“说哪里话,此乃朝廷兵马,并我岳家私军,况云儿不过十五,年少稚嫩,有何能耐掌军?”
岳飞摇头道:“大军在外,还得靠你们,掌管好兵马,等候朝廷诏令便是。”
“是!”
张宪嘴上答应了,但心底里却忧虑不已。
岳家军到今天这个地步,是朝廷的兵马没错,但岳家烙印已经十分明确,是轻易抹杀不掉的?
岳云留在固然是好,但确实太过稚嫩了,未来难以服众,岳飞的安全才是最重要的。
若是岳飞在临安有所闪失,朝廷在派人前来肢解岳家军,天知道会是什么结果。
当务之急,保护岳飞的安全乃是第一要务。
自己是无能为力的,但张宪相信,徐还会有办法。
柔福帝姬还留在临安,高阳王府手段高明,人力物力充沛,且徐还本人谋算擘画明白,想来早有准备。
他既然能派人前去劝阻,想必也是愿意施以援手,但愿能够保障岳飞安全。
没有丝毫停留,张宪快步前去寻找苏泽
得知岳飞的决定,苏泽也是愕然沉默。
说了半天,终究全无用处,岳飞终究还是要回临安。
王爷交代的差事没能办好,苏泽不免有些失落。但他也知道,兹事体大,不是他动动嘴唇就能做到的。
好在张宪劝说,让岳云留下了,也算是不枉此行。当务之急是返回长安,将消息尽快禀报高阳王,安排营救岳飞事宜。
朱仙镇到长安,距离略遥远。
苏泽快马加鞭,尚未赶回之时,飞禽已经先一步将消息送到高阳王府。
看到虞允文呈上的密信,徐还良久无语。
失败了!
没能拦住岳飞!
他不禁有些后悔,也许自己该亲自前去朱仙镇劝说的。
当然,也只是个美好的愿望,如今他身份尊贵,牵涉到的人很多,已经容不得而他轻易冒险。
岳飞兄弟回了临安,会是什么下场?
风波亭,莫须有
一想到这些,徐还心里就有些不是滋味。
身为穿越者,他有着未卜先知的能耐,这些年也一点一滴地改变了天下格局,他以为自己很有能耐。
但是为何,不能左右岳飞的命运呢?
突然之间,徐还有种深深的无力感和失落感。
司马靖虽不完全明白徐还的心情,但多少有一些体会。
“王爷,不必介怀,若能轻易劝说,岳飞也就不是岳飞了。”
“没错!”
徐还沉吟片刻,怅然道:“这样才是真正岳飞。”
司马靖劝说道:“王爷,现如今只能在临安那边,安排营救?”
虞允文道:“既然是有人在中间蒙蔽圣听,只要查明此事鄂国公至少能得保周全吧?”
“彬甫,你想简单了,此事是有人蒙蔽圣听没错,但十二道诏书却是皇帝下的。难道他要向天下承认自己识人不明,昏聩庸懦,遭人蒙蔽,冤枉忠臣,累及前线战事功亏一篑吗?”
“这”
虞允文顿时无言以对,想想读过的那些史书,皇帝犯错,向来都是一错到底的。
在天子威严面前,真相一点都不重要,臣子的性命乃至国家利益也无足轻重,一切都可以牺牲。
徐还低声道:“我了解咱这位官家,坐在皇位之上本就如同惊弓之鸟,生性多疑,心胸狭隘。
现如今这般情势,即便他知晓真相,或许会恼恨那些蒙蔽他的奸佞小人,却也只会将错就错。
岳飞不说则以,若是执意强调自己遭人陷害,恐怕会适得其反正好予人口实,落下罪名。”
虞允文只觉后背冷汗淋漓,在权谋面前,一位柱国大将,甚至朝廷清明,乃是国家前程都成了牺牲品。
忠臣良将不得好死,奸佞小人反倒是风生水起,这世道
司马靖悠悠道:“看到了吧,这就是大宋朝廷,腐朽不堪,已经烂透了。”
虞允文失望叹道:“这般朝廷,着实没有什么值得效忠的”
“彬甫,慎言。”
司马靖嘴角拂过一丝笑意,叮嘱道:“有些事情不能宣之于口,尤其如今你是王爷的心腹亲随,一言一行当需格外谨慎。”
虞允文赶忙道:“是,谨遵先生教诲。”
“注意就好,眼下还是想办法营救岳将军。”
“嗯!”
徐还心里相当始终是这件事,一直眉头紧皱,沉吟道:“经此一事,即便是误会,官家也会觉得与岳飞之间生出了裂痕和嫌隙。
鹏举兄或许并不在意,但是官家却未必再有这个容人之量,再难信任,加之本就有杀心
此事,几乎是必死之局。”
第五七〇章唯一例外()
必死之局!
即便如此,徐还还是想要力保岳飞平安。
虽然如此对自己没有什么好处,甚至有害无利,但他还是愿意全力以赴。希望去弥补这个千古遗憾,希望可以心安理得。
“调动临安半数人马,做好最坏的打算。”徐还沉吟许久,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
“王爷”
司马靖微微惊讶:“王爷,会不会太多了,这些人手可都是为长公主和世子、公子们准备的,轻易调动”
徐还沉吟道:“我知道,是有些冒险,但值得。此番也算借机试探一下临安水深,看看我们的准备是否妥当,为以后做些准备。
而且这些人马或许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明暗相济,让余下的人更好办事。”
“是!”
徐还叮嘱道:“还有,盯着朱仙镇、颍昌府,朝廷要杀岳飞总要有个由头才是。“
司马靖陡然反应过来:“王爷是说岳家军将领有可能罗织罪名,谋害岳将军?”
“别处他们找不到罪名的,唯有内部无论是小人诬陷,还是屈打成招,只要有一半句对鹏举兄不利的证词,他们就师出有名了。”
徐还依稀记得,在原本的历史上,就是从王贵、王俊、甚至是张宪口中挖出了所谓的莫须有证词,导致了风波亭冤案的发生。
那么,而今自己提前防备,能否避免呢?
尽人事,听天命吧!
徐还又想了想,沉吟道:“彬甫,你代我去一趟临安。”
“虞允文当即领命:“是,请王爷吩咐。”
“你以代我向官家,长公主问安的理由回去,如果朝廷对岳飞罗织什么罪名,你代表我公开作保。
另外,你再代我向几个人送信,必要的时候可以请他们帮忙”
“王爷,这”
司马靖眉头微动:“王爷做好准备了?”
徐还朗声道:“事已至此,还有什么犹豫了,好让天下人知道,我高阳王府并不与朝廷同流合污,长安与临安更是不同。”
“是,当然不同,长治久安,临安一时,岂可同日而语。”
司马靖点头,颇为认同,岳飞事件无疑是高阳王府树立威信,与朝廷初步分庭抗礼的绝好机会。
“王爷,既然如此,有件事也该准备了。”
徐还心知肚明:“没错,北地是该准备了,有劳先生联络准备。”
“是!”
徐还长出一口气,韬光养晦,低调隐忍这么多年,是时候直接面对,向天下发出声音了。
岳飞离开,最开心的人当属兀术。
岳家军撤退,岌岌可危的东京防线总算缓过来,暂时能松口气了。
眼下只需要小心与岳家军对峙,等到韩昉在临安与宋国达成协议,他们就可以徐徐北撤。
东京总归是要交还给宋国的,只是时机问题,在和谈达成之前,不得不坚守。
岳家军太可怕了,如果不是宋国皇帝十二道诏书让岳飞回去,天知道会是什么后果,至今想来,仍旧心有余悸。
岳飞必须死!
否则金国永无宁日。
现在他回了临安,决不能让他在活着回来。
兀术当即修书一封,命人送去临安,催促秦桧——必杀岳飞。
以宋国皇帝十二道诏书的情形来看,岳飞离死可能不远了。
岳飞死了,算是去掉一个心腹之患,可是
兀术不由自主看向西方,长安所在的方向,已经封王的徐还,那才是金国最可怕的敌人,该当如何对付呢?
岳飞回来了。
得知这个消息的时候,张俊终于长松一口气,这件事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