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之重铸山河》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宋之重铸山河- 第11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这几个月,赵将军忙于战事,根本顾不上小公子。而今赵将军殉国,只剩下这个可怜的孩子,孤苦伶仃。”

    确实可怜,小家伙仿佛不知道父亲已经去世,犹自拉扯衣襟,哭闹着让父亲抱抱。

    徐还看在眼中,心中顿觉酸楚,当即上前将孩子抱在怀中,好生安抚,许久后才问道:“这孩子叫什么?”

    “赵破虏!”

    程括道:“赵将军痛恨金贼,矢志破虏,生前曾有言,若他不能完成,希望小公子能继承他未竞之业。”

    “赵将军赤诚决心令人钦佩。”徐还赞叹一句,朗声道:“赵将军殉国,家眷遇害,但这孩子绝不会孤苦伶仃。

    如果诸位放心,将这孩子养在我府上吧!徐还保证让英烈之后平安长大,为他延请名师,读书习武,继承赵将军遗志。”

    徐还是谁?当朝驸马,长安郡公。

    赵破虏若养在他府上,定能衣食无忧,茁壮成长。是以程括等亲信将领连忙道:“多谢徐宣抚,如此,赵将军在天之灵便能安息了。”

    说来也怪,赵立死后一直不曾瞑目,眼珠子一直瞪着。但当徐还说过这几句话后,有人惊讶地发现,赵将军的眼睛不知何时已经合上。

    故而众人认定,赵立的英灵定是听到并信任徐还所言,这才瞑目安心。此情此景,落在众人眼中,自然又多了几分神奇。

    不经意间,对徐还也就越发的信任与感激。

    徐还续道:“赵将军殉国,乃是我大宋英烈,本宣抚会上疏朝廷,为赵将军请封谥。”

    人已经死了,而今只能求得追封与谥号,以全身后名,对其本人已然没什么实际意义,但可以遗泽子嗣。

    “多谢徐宣抚。”

    “此乃赵将军应得,亦是本宣抚分内之事。”徐还道:“另外,楚州所有伤亡军民,朝廷都会有抚恤。

    本宣抚会上疏朝廷,建议免除楚州百姓若干年赋税,以便楚州百姓休养生息,重建家园。”

    楚州军民闻言,齐刷刷躬身向徐还道谢,当此之时,这些实际措施是对他们最好的抚慰。

    不过有人也高喊道:“徐宣抚,报仇为赵将军报仇,为楚州军民报仇。”

    徐还朗声道:“眼下金军暂时被赶去了淮北,楚州安全无忧请诸位放心,来日朝廷定会北伐,以报国仇家恨。”

    众人的反应很平淡,毕竟北伐之事遥不可期,并不符合他们当前迫切报仇的心愿。

    徐还略微沉声,朗声道:“至于眼下,金贼屠戮城池,杀我楚州居民,自要让他们血债血偿。”

    楚州军民目光灼灼,显然万分期待。

    徐还当即道:“李彦先听令!”

    “末将在!”

    “将所有俘虏的金兵押赴淮水畔,尽数斩首,一个不留!”

    “啊?”

    李彦先不由震惊,此战俘虏总计有数千人之多,难道就这么草率地全杀了?

    “包括先前的突合速等人,全部斩首,以告慰楚州阵亡军民在天之灵。”徐还冷冷道:“然后把首级送到淮水北岸,堆砌一座京观,在前面立块牌子,写上一句话。”

    李彦先心头微颤,沉声道:“请徐宣抚吩咐。”

    徐还咬牙,一字一顿,吐出八个字:“杀—敌—破—虏,血—债—血—偿!”

第二八七章徐阎王() 
淮河岸畔,血流满地。

    数千金兵人头落地,血水汇入淮河,半边河面被染红。

    突合速全然没想到自己会落得如此下场,被押赴河边的时候,他仍旧不相信徐还会杀了他。

    毕竟他是金国龙虎大王,是四太子兀术的女婿,即便是被俘也该交换,或者直接送回归。

    即便是长久关押,未来无论是谈判还是武力,都有被营救可能,反正他从未想过死亡。

    直到屠刀举起的那一刻,突合速仍旧难以置信,他怒吼道:“徐还,安敢杀我?”

    “有何不敢?”

    “杀了我四太子定会报复”突合速的喊声很大,希望恫吓能保全自己一条小命。

    “我不是被吓大的,我干过什么,你应该清楚,粘罕、兀术、挞懒,哪一个我放在眼里了?”

    徐还冷笑道:“你放心,用不了几年,他们都会来陪你的。”

    突合速表情狰狞,自是全然不信,只是不等他多说什么,手起刀落,他已身首异处。

    此情此景,在场之人,包括是宋国的将军们,都不免为之胆寒。

    “宣抚会不会毕竟杀降不祥。”李彦先小声提醒。

    “话是这么说,但”徐还沉吟片刻,低声道:“有句话你听说过吗?对敌人的仁慈就是对自己的残忍

    我们讲道义,胡虏会讲吗?他们能对楚州的平民百姓下手,我们不过杀了几个降卒又怎么了?”

    “是!”

    “国仇家恨,唯有以牙还牙,血债血偿。”

    徐还沉声道:“我是想让金贼知道,他们敢屠城,我就敢杀降,免得他们越发肆无忌惮。”

    李彦先低声道:“宣抚所言有理,可末将担心朝野会对您有非议。”

    徐还若有所思地看了一眼这位忠直的将领,笑道:“曾经有位先哲曾说过: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李彦先眉头一动,沉声道:“宣抚豁达,末将自愧不如。”

    “言重了。”徐还笑道:“把首级堆在淮水北岸,堆成一座京观。”

    “是!”李彦先点头领命,旋即道:“对了,徐宣抚,末将在搜捕金贼残余时,有所发现。”

    “什么发现?”

    “末将抓获了几个人,韩汝、杜岩等,都是叛臣杜充的子婿家眷。”李彦先道:“杜充本人逃了,但他们没来得及逃亡,是押赴临安,还是还请宣抚示下。”

    “男子悉数斩首,女子充入教坊司。”

    徐还冷笑道:“事已至此,我也不怕多杀几个,杜充叛国,他的子婿也都是奸佞之辈。杀一儆百,好叫天下人知道,叛国是什么下场。”

    继幽州元帅后,又一座京观堆起在淮水岸畔。

    数千颗人头,触目惊心,最顶上是死不瞑目的龙虎大王完颜突合速。

    楚州军民被震撼的同样,也拍手称快,不管怎么说,算是出了一口恶气。

    消息传到应天府,兀术震怒不已!

    徐还这是在报复,也是羞辱,赤果果的羞辱,而且是超出底线的。

    他怎么也没想到,徐还会杀降。虽说先前徐还也曾有过不留降卒的命令,但那毕竟是交战过程中,与战后不同。

    尤其是突合速这等身份贵重的高级俘虏,竟然说杀就给杀了,完全不讲规矩。

    南征失败,本来就士气低落,一座京观更是让三军为之胆寒。这几日,军营之中已经出现畏惧宋军的情绪,这是前所未有的。

    他这个四太子,颜面扫地,甚至沦为笑柄。

    战败不说,连女婿都被俘虏斩首,实在是威名扫地。

    兀术心中满是愤恨,徐还自然首当其冲,堪称是咬牙切齿。与此同时,兀术也有些怨恨挞懒,好好的何必屠城,彻底激怒徐还呢?

    唉!

    说起来,南征之败一个重要原因是金国上层不和睦,不能团结一致,实在是个糟糕的问题。

    挞懒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但他清楚,这个问题事实暂时改变不得,至少自己无能为力。

    不过呢,他比兀术想得更远一些,内部不和是自家弱点,对手又能好到哪里去呢?

    听闻宋国党争已经持续多年,南渡之后也改观不大,君臣猜忌,文武龌龊的情况也都存在。

    如果善加利用,效果不比大军征伐差多少。

    反正如今是战败了,一时半会也难以整顿兵马南侵,“和平”方式也不失为一种手段。但愿自己煞费苦心的安排,能有意想不到的回报。

    至于徐还立起的那座京观,等于狠狠地抽了自己一个耳光,火辣辣的生疼。

    然而眼下,却无法报复。即便是报复,挞懒也不准备亲自动手。

    想来给徐还准备的那份大礼已经快要过江,定会让他大吃一惊

    楚州战事告一段落,奏报已经送去临安朝廷。

    一战收复淮南,这样意外出乎意料的结果,让大宋朝廷十分惊喜。

    君臣都很清楚,淮南对江南,对如今的大宋而言意味着什么。眼下不说什么北伐,至少南方半壁江山是站稳脚跟了。

    徐还的功劳自然不能不必多说,以至于很多人说“驸马出马,马到成功”,而且往往会有意外之喜。

    不过也有很多人对徐还颇为诟病,弹劾的奏疏也不在少数。主要针对三个问题,镇江杀将官;救援楚州不及时;淮水杀降。

    无论收复淮南功劳多大,徐还此行首要目标应该是救援楚州,结果楚州陷落,军民遭到屠戮,损失惨重,难免有失职之嫌。

    有人难免抓住此事,意欲兴师问罪。

    再就是斩杀转运使李承造,这件事大大触动了文官们百年来习以为常的底线,故而反应最为强烈。

    还有徐还斩杀杜充子婿一事,罪不及家人的观念由来已久,按照惯例杜充本人该杀,但其家眷应该是流放,而非诛杀。

    徐还此举,再次突破了士大夫们习以为常的底线,难免颇有微词。

    垂拱殿御案弹劾的奏疏不在少数,多多少少都在抨击徐还擅权,或是称其残暴。

    杀降不祥,这是自古以来的认知,白起、项羽等人都因此被诟病,徐还自然也不会逃过口诛笔伐。

    也不知是谁开的头,沸议之时徐还竟然多了一个新的名号——徐阎王!

第二八八章擦肩而过() 
弹劾的奏疏如同雪片一样飞去了垂拱殿,赵构不由眉头大皱。

    不管怎么说,收复淮南失地都该是高兴的事情,本来还想加以庆贺的,结果被文臣们弄成了这副模样。

    尴尬!

    赵构难免也有点恼火。

    但文官们向来如此,能有什么办法?仔细说起来,徐还如果能做的更为妥当些,也不至于如此。

    徐还的所做作为,从法理的角度没有过错,有天子剑在手,杀几个消极怠工,作战不力的将官还不行吗?

    毕竟天子剑代表的他这个皇帝的威严。

    至于楚州之失,也不是什么大问题,相比于收复淮南,简直不值一提,拿这些事怪罪徐还说不过去。

    但是呢,赵构还是觉得徐还有些莽撞了杀文官,大肆杀降,这些举动终究有些出阁,有些草率。

    这个妹夫是个能干的人才,也颇为忠诚,但而今看来还是有些太年轻了,还需多加历练才是。

    是的,皇帝赵构只是觉得徐还年轻莽撞,并未有其他猜忌至于弹劾之时,也冷处理了。

    有人觉得皇帝陛下有些包庇驸马,但也有认为,这是按程序办事。出征的将领尚未班师回朝,岂能不论功先论罪?

    抛开所谓的弹劾,在另一件事上赵构倒十分积极,那就是对赵立的追封追谥。

    誓死坚守楚州,力战殉国,这样的忠烈之臣在任何朝代都是受到尊敬的,尤其如今大宋处在一个危亡时刻,很需要树立一个榜样。

    接到徐还的奏疏,赵构与宰相略加讨论之后,当即下旨,追封赵立奉国节度使,淮阴县开国伯。

    当然了,这个爵位自然而然由年幼的英烈遗孤赵破虏承袭。

    与此同时,赵立辈赐谥“忠烈”,毫无疑问是个很高的评价。赵构下旨设灵,宰相吕颐浩代天子前往祭奠。

    厚葬自然也少不了,考虑到赵立临死仍旧北望,矢志报国,赵构着司天监前往建康紫金山,勘探吉地,安葬英烈。

    这份安排,算是准了徐还所请,朝野上下没有半分反对之声,尽数表示赞成。

    英雄,理当有这份殊荣。

    消息传到楚州,徐还长舒一口气。

    总算给英雄一个荣耀的待遇,可惜他已经享受不到,上好木材打造了棺椁,厚重的陪葬品,以及徒有虚名的官职,于一个死人而言有什么意义呢?

    这一切,都不如照顾好英烈遗孤来的实在。

    楚州之事算是告一段落,徐还安排李彦先和郦琼留下来整顿淮水防线,然后自己带着兵马班师回朝。

    战事结束,该回去交差了。

    至于朝野的弹劾,以及各种风言风语,他自然有所耳闻,裴元衍那边已经传来消息,让自己小心。

    不过徐还并未放在心上,弹劾不是什么大事,反正在这件事上自己没有犯什么原则性错误,赵构不会拿自己怎么样。

    在朝为臣,偶尔犯点所谓的错误,被弹劾一下反而是好事。一个臣子风评太好,能力还不弱,皇帝怎么能安心呢?

    尤其是赵构这号心胸本就不怎宽广的皇帝,以及大宋当前特殊的局势

    说到底,自己不过是个二十出头的年轻人,还有莽撞的权力。

    渡江南归,第一站自然是镇江。

    与刘光世自然要有个交接,淮南已经收复,大宋的北部防线已经推进到了淮水沿岸。

    李彦先和郦琼两个人的资历太浅,难以担当这样的大任,必然需要一位位高权重的大将坐镇。

    不出意外的话,这份差事肯定会落到刘光世身上,在原本历史上,他曾驻守淮西多年。

    再次见到徐还,刘光世满面含笑,表面上那是相当客气。

    虽说徐还出发之时曾给了他很大难堪,但徐还是驸马,身份本就高贵,何况此战还大获全胜,谢大捷之威而归,气势更非同小可。

    楚州失守之时,在刘光世看来完全不值一提,毕竟是为了收复整个淮南。

    刘光世不理解,也不忿那些文官的弹劾,简直是莫名其妙,不懂却添乱。毕竟他也是武将,也曾有这样的烦劳。

    再者,楚州陷落即便要追责,首当其冲的也不是徐还,而是他这个前次救援不利的统帅。在这一点上,他与徐还同仇敌忾。

    徐还心里明白,出发时那般狐假虎威震慑刘光世是迫不得已,如今得胜而归,自然要有所改观,过分得罪一位柱国大将总归不是什么好事。

    而且辛赞告诉他,不知道从哪里起来一股谣言,说徐还降职王德,实际是为了羞辱刘光世。

    传言有模有样,还有个说得过去的原因,声称他与柔福帝姬大婚之日,临安潜入金国刺客。乃是刘光世江防不严所致,故而对其怀恨在心,如今寻机公报私仇。

    对于这样的说辞,徐还也是无奈,真不知是什么人这般小人之心,空口造谣?

    不过固然是谣言,也不得不防,流言蜚语有时候也很有杀伤力。也不知刘太尉是否听入耳中?

    思来想去,徐还不仅对刘光世客客气气,并以王德此战为先锋立功颇多为名,恢复期官职,算是给足了刘太尉面子。

    至于刘光世买不买账,那就不得而知了。

    表面上一团和气算不错了,至于内心徐还无意探寻,也不甚在乎,毕竟心长在别人肚子里。

    在镇江留驻两日,与刘光世交接好江淮军务之后,徐还启程前往建康。

    司天监已经在紫金山选了一块风水宝地,安葬赵立,葬礼徐还自然是要去的,而且是以驸马之尊亲自护灵。

    此举或许有点不合礼数,但徐还坚持如此,算是对英雄最大的尊敬。何况他还要在葬礼后,将赵破虏带回府中抚养。

    如此情形,落在赵立旧部与江淮兵卒眼中,都感慨不已。

    瞧瞧,跟着徐驸马作战卖命,即便是阵亡,也死得荣耀啊!不仅身后殊荣,家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