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一个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耗日军几年,到时候世界大局势已经定了,日军必败了。
可是让他预想的巷战没有出现,尽管军心可用,只要指挥官有决心,恐怕世界上最著名的巷战历史,就不会让斯大林格勒专美于前了。而且不但没打巷战,而且指挥官指挥撤退的失当,让撤退变成了溃退,前一阵子还玩命的跟日军对抗的英雄军队,此时都成了丧家之犬一般,丢弃了大量的武器装备,脱掉了军装伪装成百姓逃跑或者潜伏,让日本人轻松的进了城。
这次保卫战,怎么看都有些虎头蛇尾,开了个好头,结了个烂尾。
二百五十四节 我的前半生
南京打的甚是激烈,而北方就相对平静了。
尤其是东北,日本人不往这里增派军队,除了他们在中国战场主次的安排外,还有一个原因,东北已经进入了冬季,作战环境极为恶劣,他们有条件用少量兵力来牵制大量的塞北和东北军。
尤其是正当塞北军要攻打四平的时候,下了一场大雪,这场谁都不希望的雪,阻碍了塞北军对四平攻坚战的计划。相对来说,华北战场就要激烈一些了,二十万日军从天津出发向北京挺近,很快就受到了宋哲元部队的坚决阻击。此时的宋哲元部队可不是历史上的西北军了,他们武器装备要好的多,又有塞北的援助,甚至还得到了塞北空军的就近支援,空中环境远没有南京那么糟糕。于是中日双方围绕铁路线,在京津地区打了一场大战,平津会战。
在平津会战激战正酣的时候,有一个小插曲,赵书礼发行了自己的一本书。
这本书叫做《我的前半生》,如其名,是他对自己前半生的一个概括和总结。书中从他穿越到外蒙开始描写,当然没写穿越这件事了,一直到七七事变爆发为止。这本书倒不是临时起意的,而是写了数年了,尤其是当年他遇刺后,在病房中写下了大部分。
这本书很客观,没有自夸也没有自谦,把他一路崛起使用的阴谋诡计都写了上去,也把那些光辉事迹写了上去。其中的权谋部分很受人注视,尤其是针对日本的段子。从他开始跟日本人接触,利用日本人逼迫苏联人没有干涉外蒙事件,到大力吸引日本人到塞北投资的想法。他不是不担心日本人的经济侵略,但是她始终相信日本人会对中国发动战争,那么一旦战争爆发,塞北将没收日本人所有财产,他们投资越多,中国其实越受益。
自传发表后,这一点上大快人心,报纸上也刊登了相关的塞北冻结所有日本人财产,暂时没收了所有日本人工厂,尤其是三菱三井等大财阀的重工业工厂,铁路,矿山等财产,不但打击了日本人,而且对塞北的战争潜力是有帮助的。
但是也有的报纸上略带不满的批评了塞北对日本人的不友好态度,这些报纸的主笔都是一些自诩公正的先进知识分子,同时他们还对另一件事大加赞赏,但是这种态度让赵书礼极为不满。
因为他们歌颂的是一篇报道,是上海的记者采访一个日本人的报道。
当时上海已经沦陷,而这些日本人是从南京逃亡这里的,他们能从战火纷飞的南京逃出来,不是他们本事大,而是南京整府有意的。在上海刚刚失陷后,蒋价石立即集合所有在南京的日本侨民,用专列把他们送走,同时他派了专门的外交人员护送。那些日本人望着他们刚刚驶出的南京城上空,黑压压一片的日军轰炸机,庆幸的同时,他们心情十分复杂。
那个接受采访的日本人对记者表示,中国整府对他们照顾的十分周到,尽管这是一句客气话,但是赵书礼分明从中听出了得意洋洋的语气。看吧,俺们的飞机都到你们首都轰炸了,你们却不敢把俺们怎么样,还要派专人来护送俺们。
“混账东西,怎么不顾及你那么多国民还逃不出南京城呢,这真是扯淡。”
赵书礼看着报纸,在指挥部大发雷霆。
“李三江,立即制定计划,在东北发动一场大规模的会战,力图在春季来临前,将日本人赶出东北去。”
赵书礼发完脾气后立即给参谋长下达命令道,这到不是完全是因为他很生气,而是因为日本人进入南京了。他担心日本人在丧心病狂的来一次大屠杀,他想在东北发动攻势,第一是吸引日本,第二就是震慑了,东北的日本侨民多达百万,相信自己控制了这么多侨民他们也就不敢对南京百姓做出什么不人道的事情了。
但是李三江却很为难的回答:“司令,现在东北被厚厚的白雪覆盖,四平战役都推后了。大雪不但是阻碍了攻击计划,更重要的是大雪影响到了交通,没有充足的后勤保障,根本没办法发动大规模攻势啊。”
“好好想想,总是有办法的,跟东北军联系一下,他们久居东北,一定有对付严冬的方法。”
“是!”
李三江去准备了,但是赵书礼的气还真是难消。他战前都建议过蒋价石,要他考虑战争中平民的避难计划,可是他考虑的却是日本侨民的安全,更让赵书礼生气的是,蒋价石这种做法,让报纸上那些知识分子吹捧的无与伦比,说这就是中国人以德报怨的美德,是什么厚德载物的气度,难道他们指望用爱去感化日本人吗,他们恐怕不会想到这些在南京的日本侨民,转身就穿上军装拿起武器成了日本人到中国烧杀抢掠的向导。而对转移国民的计划,没人关心,或许蒋价石根本不在意老百姓的死活,在他看来,可能日军在南京发动屠杀对他更有利呢,他可以借此宣传博取国际社会的同情。
只有赵书礼依然在紧紧盯着南京,他不希望看到惨剧发生。
可是他失望了,南京惨案还是发生了,1939年12月19日,日军进入南京城第五日,塞北在南京的间谍传回了日军发动屠杀的密报。这一切看起来仿佛是宿命,进攻南京的军队还是历史上那个日军,那个充满兽性的军队,而高级军官中,谷寿夫仍然是大权在握,进入南京的部队他的第六师团是第一个。
赵书礼收到这消息后,他非常自责,穿越一回竟然没能改变这场惨剧,他觉得自己十分的失败。同时南京的惨剧也经过塞北乃至全国各大媒体披露出来,日本人则是坚决的否认,但是随后流出来的照片和电影胶片让他们百口莫辩,国际社会同时纷纷谴责。
而其实早在日军进入南京,也就是蒋价石派专列护送日本侨民离开的时候,日军就已经作出了类似的事情。他们进入苏州后也发动了大屠杀,有一个美国侨民,战斗打响的时候,他离开苏州躲到了乡下,当战斗结束后,他回到苏州城,这时候发现美丽的东方威尼斯,已经变成了人间地狱,街道上到处都是尸体,而野狗则肥硕无比,美国人惊呼这是狗吃人的世界。苏州只是个前奏,南京才是正剧,几十万人遭到屠杀,妇女、小孩惨遭凌辱。这一切都是因为日军大本营的一个命令,一个让日军就地补给的命令,也就是说,他们的补给尽可能的从中国获得,具体方式也就是抢了。所以说,南京大屠杀基本上是无可避免的,因为杀光了这些人,才能给几十万日军节省出来粮食。
南京大屠杀发生后,国际社会谴责不说,中国各界也是非常气恼,尤其是赵书礼,他立即代表塞北方发表了强硬的声明,表示塞北一定不会忽略此事,一定会回应日本。
于是一时间全世界的目光都聚集到了塞北,他们想看看赵书礼是怎么回应日本人的,大家普遍认为塞北将以牙还牙报复日本。因为塞北有这样的条件,在塞北地区生活着十万日本侨民。
而中国国内民众就更关注了,媒体在南京大屠杀后,纷纷一改口径,不在说什么以德报怨了,转而呼吁中国采取报复措施,他们表示希望塞北惩罚这些日本侨民。而且他们的口气完全是认定赵书礼一定会这么做的,不这么做就是汉奸走狗卖国贼一样。他们有理由这么认定,在他们看来赵书礼就是这么一个人,尤其是赵书礼刚刚出版的《我的前半生》一书,上面没有什么仁义道德,尽是些阴谋诡计毫无礼义廉耻可言,他们认为这样的赵书礼不但是一个厚颜无耻,而且是一个睚眦必报的小人。
于是一时间,日本侨民人心惶惶起来,可是逃又逃不走,甚至他们都不敢上街,平时就呆在家中,出门也绝对不敢穿日本衣服,街上天天有打死日本人的事件发生,作为侨民他们是收到过警察部门和自己的领事馆发来的警告和建议的。
可这时候,即使是在家也不在安全了,因为他们可能面临着来自政府层面的报复。
终于在南京大屠杀事件发生五天后,他们接到了塞北整府层面的通知,要求每一个日本人收拾好行礼,到整府指定的地点集合。
二百五十五节 集中营
日本人问题一直是一个赵书礼头痛的问题。
塞北的日本人太多了,不排除日本整府有意为之,目的在于输出人口。但是更多的则是客观因素,是经济发展使然。塞北矿产丰富,复员辽阔,可偏偏缺少人力,尤其是高技术人才尤为缺乏。而日本人口众多土地面积狭小各种资源匮乏,而且经过明治维新到现在七八十年的积累他们有大量受过良好教育,技术人才储备十分丰富,但是一战后长期的经济危机让这些人才的就业和前途很受影响。于是工业高速扩张中的塞北自然而然的吸引了这些技术人才,不但是日本在塞北投资的企业通过各种方法想方设法的把国内的技术人员带来塞北,塞北的一些企业也热衷于引进日本人才,因为相比于欧美国家的技术顾问,日本技术人员的工资实在是很低廉的,甚至有的企业就是直接聘请日本技术人员作为骨干的。在加上大量的日本人自发到塞北发展,让塞北的日本人达到了一个不能忽视的数量,官方统计就有十万人,而那些借用各种身份,或者隐瞒身份的恐怕更多。
当塞北一要求所有日本侨民集结后,不但是日本人恐慌了,就是很多中国企业界也慌了神了,在他们看来,这些日本人的离开将大大影响到他们的生产。
于是日本侨民集结的命令刚刚下达第二天,就有大批能量通天者通过这种渠道来找到赵书礼。其中还不乏重量级的人物。
“哈哈,你是受谁的委托来求情的啊?我的孔大部长。”
面对今天出现的最大分量的水客,赵书礼不由得乐了。在他看来谁来求情都不奇怪,可是孔韧来求情就有点说不过去了。孔韧现在确实是个大部长了,权力相当大,自从姜奎出事后,赵书礼认为工业化委员会问题太多积重难返,于是在两个四年建设大纲结束,塞北经济调整期间干脆就解散了这个委员会。而委员会中的大部分人力和权力都归并到了工业部,因此现在孔韧是大权在握,但是只有一样权力被剥夺了,那就是财权,因为赵书礼担心在发生姜奎那样的事情。但总的来说,这个部门的权力还是十分大的。
而为什么说孔韧是最不可能来给日本人求情的,因为孔韧一直跟日本人过不去,不是因为民族情绪,而是因为竞争的原因。三井三菱这些财阀到了塞北,带来了他们管理制度的同时,也带来了雄厚的资本,跟孔韧间接管理的大量官办企业产生了最直接最激烈的竞争。而且这些日资企业在塞北不像在他们国内,在他们国内他们享有垄断的优势,基本上没有必要去更新技术。可是在塞北面对的是庞大的苏联市场,而且塞北的工业设备市场也是很吸引人的,所以他们不约而同的采用了最新的技术,而塞北的官办企业跟他们的技术条件差不多,但是人才却远远不如这些财阀,所以一时间出于劣势。也正是因此,塞北整府才对日本企业做出了大量的限制,尤其针对技术工人方面,要求他们除了极少数高级管理人员和高级技术人员外,必须聘请中国人,这不得不说也是工业部为了保护那些官办企业而专门出台的政策。可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些日本企业通过把自己的技术人员伪装成台湾人,旅顺大连人而逃过了这些政策,竞争关系并没有发生转变。因此孔韧一直对日资企业,尤其是那些大财阀的企业十分不满,经常来找赵书礼告状,希望赵书礼通过整治手段来保护官办和民族资本。
可今天孔韧竟然来求情了,同样不是出于民族感情,而是出于经济的考虑的。
听到赵书礼的挖苦,孔韧苦笑道:“哪里是受什么人委托啊。把日本人都抓起来确实是大快人心,可是这样实在是很不妥啊。”
“那你说说,怎么就不妥了!”
说实话,赵书礼并不是外界猜测的那样要把这些日本人怎么样,他还没丧心病狂到日本人那种地步,会滥杀手无寸铁的平民。当然如果这么做了,日本人肯定会报复,到时候倒霉的只能是中国的百姓。但是不处理也不行,谁都知道这些日本侨民中,肯定会有大量的间谍存在,战争时期还是把他们都关起来,暂时牺牲下他们的人权了。
孔韧是明白人,也知道赵书礼做不出那种种族灭绝的事情,所以他只说这些日本人抓不得,而不说杀不得。
“这些日本人大多是技术人员,现在抓起来将影响到大量工厂的生产,尤其是那些日资企业。现在这些企业不是被我们接管了吗,现在抓了这些日本人,我们接管的日资企业就根本没有任何意义。”
赵书礼困惑了,难道说塞北对日本智力的依赖到了这种地步了吗,没有日本技术人员就没能力接收日本人的投资吗,那不是说自己以前的谋划都失败了?而且塞北这些年的发展后,技术力量还如此薄弱吗。
在赵书礼看来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
“怎么我们的技术人员这么缺乏吗,这些年你们都干什么了!”
孔韧不服气道:“那有那么容易啊,工业是活的,不是建几座工厂就是工业化了,人才是最重要的。我们大量的官办企业这些年都没上交过利润,不都是用来培养人才了吗,您看看哪个大型企业没有自己的技校。”
“你的培养计划我不感兴趣,我只想知道的,我们真的没有能力用自己的技术力量撑起那些日资企业吗。”
孔韧摇摇头道:“要是非要这么做,组织技术攻关倒也是可以的,只是恐怕很长一段时间形不成生产力。而且现在问题不光集中在日资企业,我们自己的企业也是会大受影响的。要知道我们现在很多民资企业,根本就是把日本技术人员当成普通员工在用。如果把所有日本人都监禁起来,恐怕对我们的经济影响将十分大啊。”
赵书礼冷哼一声:“难道离了这十万日本人塞北的工业就完蛋了?什么时候我们变的这么脆弱了。”
孔韧耐心道:“不是完蛋不完蛋的问题,是受影响的问题。当然我知道司令你担心间谍和日本侨民闹事的问题,间谍这个倒是不用担心,不管抓不抓这些日本人,到时候总是会有间谍的,毕竟日本间谍用侨民身份出现的情况应该不多吧,就算是真用了侨民的身份,那样恐怕也搜集不到什么太要紧的情报。至于侨民闹事吗,就我了解,日本人还是很老实的,我们发布了那个集结令后,虽然侨民中很有意见,但是大都没有抗拒,是规规矩矩的按照整府的命令到制定地点集合去了。”
赵书礼突然发现他这个手下变了,以前他从不会这么考虑问题,按照他以前的脾气,恐怕恨不得把这些日本人都杀了来警告日本人,和报复南京大屠杀事件。但是他现在竟能忍的住自己的情绪,而且考虑问题明显全面多了,是他父亲的死对他造成的改变吗。这样想着,赵书礼不由得多看了手下两眼。
孔韧没注意到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