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自己的性命来换取儿子的富贵,就算是再伟大的母爱,也都不能容忍的!
拓跋珪立长子齐王拓跋嗣为太子,同时将太子之母,也就是与拓跋珪一起患难与共的妻子独孤刘氏赐死,并解释说,“这是效仿汉武帝防止母后专权,为国家作的长久之计。”
北魏皇朝这条制度并非拓跋珪首创,但他却是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的第一人,其实早在拓跋部从林地走向草原时,杀妻便成了一条不成文的规矩。
当初,大鲜卑山下来的拓跋部很弱小,历代可汗都通过与草原其他部落通婚来壮大自己;为了不被比自己强大的联姻部落吞并,他们总是先联姻,后发动战争,可汗们的妻子也就成了牺牲品。
拓跋珪本人便是凭借母族贺兰部复国成功的,他的敌人如独孤刘氏诸部、贺兰贺氏诸部、慕容燕国,无一例外不是与拓跋部联姻的部族。
不同于汉武帝的假想,外家部族对北魏皇朝的威胁实实在在,而且皇帝无私事、无父母,有的只是江山,有的只是社稷。
这便是拓跋珪确立“子贵母死”制度的真正原因!
一个女人与国家的太平相比,孰轻孰重?
但对一个女人而言,家国只是她的一部分,生命才是他的全部,这样的制度对她而言是何等的残忍?
太子拓跋嗣听到这惊人的诏令时,满面流泪,哀泣不自胜,拓跋珪为此大为恼火。
身为一国储君,不能为天下解忧,为百姓立太平,为一个女人哭哭啼啼,如何做帝国领袖!
拓跋珪下旨召拓跋嗣入宫,太子东宫的左右亲信劝道,“太子,你不能去!君上很气愤,你这一去,只怕出不来了。”
拓跋嗣不忍母亲为此而死,但他对拓跋珪同样是一片孝心的,既然父皇相召,怎么有部曲的道理?
拓跋珪执意要去,侍从又劝道,“父亲处罚儿子时,骂几句打几巴掌这种小惩罚,你有义务忍受;要是把往死里折腾,那你就得跑,万一把你打死了,你就陷君上于不义了!不如暂时回避一下,等君上的怒气平定后再进宫。”
拓跋嗣认为这个很有道理,于是带着两名护卫偷偷离开了平城,以避免受到父亲的责罚。
就在拓跋嗣之时,他的弟弟清河王拓跋绍却在策划一场阴谋。
拓跋绍之母是贺太后的妹妹,论起辈份来,算是拓跋珪的姨母。
拓跋珪依附贺兰部时,一眼就看上了她,想纳为己有。草原部落不太注重伦理,贺太后也没有拿伦理道德来反对,只是说,“过美不善,太美的东西一定有不好的地方,况且她已有了丈夫,不可强夺。”
贺太后之语和王猛所说的“善始者不必善终”,可谓是异曲同工之妙,——十全十美原本是没有的事,太完美的东西必定有它不如意的地方,早晚会暴露出来。
拓跋珪当时意气正锐,到底还是派人将她丈夫杀死,并将其据为己有,生下拓跋绍。
拓跋绍为人凶狠无赖,游手好闲,最喜欢在大街小巷里游逛,常抢劫行人,剥光别人的衣服逗笑取乐;拓跋珪对此非常不满,曾将他倒悬在井中惩罚,直到他奄奄一息时候让人拉上来,身为长兄拓跋嗣也多次教训他,拓跋绍却是恶习不改,本性难移!
就在拓跋珪为儿子拓跋嗣生闷气时,贺夫人却来触了他的霉头,被大骂一顿之后就被囚禁了起来,并听到传言,——拓跋珪要将其处死。
贺夫人对拓跋珪的脾气,还是知根知底的,而且他还有将满朝权贵说杀就杀,将同甘共苦的刘夫人说赐死就赐死的先例。
贺夫人情急之下,立即通知儿子拓跋绍,要他前来来救。
当天晚上,拓跋与帐下武士及宫中侍卫联络谋划,由宦官引路,跳越宫墙闯入了拓跋珪的寝宫。
拓跋珪的护卫没有像其他人的护卫一样拼死相抗,而是一哄而散,这大概也是因为他近些年的残暴造成的,这也是性格决定命运吧?
拓跋珪从惊叫声中惊醒,还未拿起武器便被拓跋绍等人团团围住,并用乱刀砍死。
英雄了半辈子的拓跋珪,享年仅三十四岁。
拓跋绍谋杀拓跋珪之后,便将宫门紧闭起来,一直到第二天中午都没打开,文武百官站在宫门之前,自是有了各种猜测,窃窃私语。
拓跋绍谎称奉诏,从门缝中问大臣们道,“我有叔父,也有哥哥,你们听谁的?”
群臣愕然,根本不知他的问题是什么意思,老半天都没人回到。
最后还是南平公长孙嵩忽然意识到了什么,第一个回答说,“臣下当然是拥护大王的。”
群臣听了此语,这才意识到拓跋珪或许已经驾崩了,却又不敢确定,所以仍无人说话。
拓跋珪驾崩的消息很快就传开了,平城的朝野内外,人人各怀异志。肥如侯贺护点起烽火,贺兰部的人都纷纷赶来聚齐,其余部落也都各自把族人集合起来。
拓跋绍听说人心不定,便拿出大量绸缎布匹,分别赏赐给王公以下的官员,希望以此收买人心,只有崔宏不接受。
北魏的朝野内外,并没有人询问拓跋珪的死因,也没人想着要为他报仇,同样也没有多少人支持拓跋绍。
北魏国的储君,毕竟是拓跋嗣。
0401目标:洛阳!()
听说拓跋珪驾崩的消息,拓跋嗣立即赶回平城,一路上当然会遇到拓跋嗣派出的刺客,回京之路可谓是艰险重重。
拓跋嗣的侍从王洛儿潜入平城,与朝中重臣取得了联络,并得到安远将军安同等人的支持,文武百官得到他的消息后,也都纷纷起来响应。
拓跋嗣来到城西时,皇宫卫士已经抓住了拓跋绍,并押送到了他的面前。
拓跋嗣杀掉拓跋绍和他的母亲贺夫人,并诛杀参与内乱的将士及内应十余人,对拓跋珪的下手的人更是被剁成了肉酱。
拓跋嗣回宫,即帝位,史称明元帝,追谥拓跋珪为宣武皇帝,葬于盛乐金陵,庙号太祖,改元永兴,追尊母亲刘贵人为宣穆皇后。
拓跋嗣一改父亲的酷政,对部落贵族做了让步,分给他们治理国家的权力,原来被罢官回家、不参预朝廷政务的公卿们,全部召集回来任用。又命长孙嵩、北新侯安同、山阳侯奚斤、白马侯崔宏、元城侯拓跋屈等八人坐在皇城止车门的右首,一起仲裁国家朝政,时人谓之“八公”。
经过拓跋嗣的耐心疏理,北魏朝局总算再次稳定了下来。
对几年前还处于敌对的后秦国,拓跋嗣积极寻求和解,与姚兴建立了姻亲关系。
将女儿嫁给现任北魏国主拓跋嗣为后,姚兴还是较为满意的,一来是因为后秦国前几年在柴壁败给了北魏,二来是现在的后秦的确需要休养生息了。
姚兴处理了姚弼之后,便前往华阴休养,让太子姚泓监国,先实习一下怎么做皇帝。
车驾才刚到华阴,他又病倒了,只好再次返回长安。
陪同姚兴出行的黄门侍郞尹冲、尚书姚沙弥等人,正是姚弼当政时提拔起来的,他们眼看国君这次好像是真的不行了,而姚弼已被软禁在广平公府中,所以即位的肯定是姚泓。
一旦姚泓上台,我们还能有好果子吃吗?
有了这样的紧迫,尹冲等人便开始制定了杀死太子的计划,他们认为姚兴回銮时,以仁孝著称的姚泓一定会出宫迎接,所以事先埋伏此刻,想乘这个机会杀了他。
太子身边的人也有明眼人,他们也看出了危险,遂极力劝阻,“如今主上病危,他身边那几位可都是广平公的人,谁知他们会不会有阴谋?殿下若是出宫,未必就一定能见到君上,祸患却是难以预测!殿下身为太子,保全性命,安定国家,才是大孝!”
姚泓觉得有理,遂没有出宫行,这让尹冲等人的计划彻底落空看。
姚沙弥又提出一条亡羊补牢的建议,“太子既然不出来,我们不如直接把君上送往广平公府,禁卫将士一旦获知御驾所在,自会赶来会合,咱们便可让广平公挟天子诏杀入宫中,到时候太子孤身一人,谁能保他?”
尹冲并没有接受姚沙弥的提议,准备再等等看。
随着姚兴入宫,姚泓借父之名发下了三道圣旨,以防不测:
一、加授太子姚泓录尚书事,正式主持国务院日常工作。
二、命皇弟东平公姚绍与右卫将军胡翼度统领禁卫军,驻防宫城,并在京城实施戒严
三、派殿中上将军敛曼嵬搜查广平公府,没收所有武器,送往国家军械库。
南安公主入宫探病时,姚兴最小的儿子姚耕儿也偷偷跟了进去,远远看见姚兴已不能说话,甚至对南安公主的问候都没有任何反应。
姚耕儿立即出宫,对他的兄长南阳公姚愔告密道,“父皇已经去世,还不早定大计!”
姚耕儿和姚愔都是支持姚弼的,姚愔得到消息后,立即通知了尹冲,随后两人以最快的速度集结队伍,直取皇宫;宫中们发现势头不对,立即紧闭宫门,率禁卫军殊死抵抗。
姚愔、尹冲一时冲不开宫门,便另寻道路,攀墙而上,沿着房梁抵达后宫的马道。太子东宫的卫队长姚和都又正好率东宫卫士赶到,堵死了马道,姚愔的人仍无法突破。
急红了眼了姚愔、尹冲放火焚烧宫门,两边你争我夺,在宫里杀得难分胜负。
就在这惊天动地的争斗之中,姚兴却再一次醒了过来,在得知姚弼的人正在攻打皇宫时,他只得强撑病体,乘轿到达前殿,终于下令赐姚弼自杀。
禁卫军看到姚兴尚未驾崩,自是士气倍增,姚愔的人则士气尽失,几步不再做任何抵抗便四散奔逃了。
姚愔被捕获处死,尹冲则与他的弟弟尹泓逃向了东晋。
听说姚弼确实已经自杀后,强撑着最后一口气的姚兴,相继召见了姚绍、姚赞、梁喜、尹昭、敛曼嵬等重臣,并发下遗诏让他们辅佐新君。
次日,姚兴驾崩,谥“文桓皇帝”,庙号“高祖”。
对姚兴的多数儿子和部份邻居而言,他的驾崩无疑是让人期盼已久的事。
儿子们希望他死,是巴望着他的宝座,因为他不死,皇位就空不出来,大家就没有机会打内战;邻居希望他死,则是眼馋后秦的国土,因为他不死,后秦再衰弱,也仍能保持一个统一的整体,攻打起来有一定难度。
只要他一死,他的儿子们还能不把国家闹个四分五裂?
赫连勃勃就曾说过,“姚兴也是一世之雄,各藩镇都愿为他效命,关中还不可图。”
“是时候打一波了!”
这当然是范二得到姚兴的死讯时,对手下几员大将做出的决定。
此时正是隆安七年的六月,也是姚兴去世的半个月之后,由长安逃出的尹冲兄弟甚至都还没有到达健康。
范二之所以能够这么快得到长安方面的消息,自是因为早就将侦察兵安排到了长安,更重要的是,信鸽已经普及到了军事应用中。
早在春耕前,范二便做出了大量种植各种经济作物的计划,其中种植棉花一项,便是为了北伐而准备的。
从布置农民种植棉花到现在,也就仅仅只有几个月的时间而已,但这几个月内周边各国的局势却是瞬息万变的,最有利于晋国的变化当然是拓跋珪和姚兴的相继离世;后秦国姚兴几个儿子的内斗,当然也是范二喜闻乐见的。
面对如此有利的条件,范二当然不会错失良机,在与刘穆之、卢循、蔡葵、蔡芝、冉小贱、檀道济等人一番商议之后,他终于指着地图道,“咱们这一次的目标,便是洛阳!”
洛阳古称雒阳、豫州,从夏朝开始先后有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六朝定都于此,称之为千年帝都并不以为过;中华文明首萌于此,道学肇始于此,儒学渊源于此,经学兴盛于此,佛学首传于此,玄学形成于此,理学寻源于此。
中华民族最早的历史文献河图洛书出自洛阳,伏羲氏根据河图和洛书画成了八卦和九畴,老子著有道德经,苏秦佩六国相印,纵横游说于六国之间,才子贾谊博怀济世文章,班超出使西域,班固修汉书,许慎著说文解字。
著名的建安七子、竹林七贤,金谷二十四友等云集此地谱写华彩篇章,左思一篇三都赋,曾使“洛阳纸贵”,张衡发明地动仪,蔡伦造纸,马钧发明翻车。
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文化和河洛文明,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和源头,构成了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洛阳在历史上相当长的时期内,曾经是华夏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亦是道路四通八达的交通枢纽。
西周初期,在中国建立了第一个大公路网,洛阳是其中心,驰道驿路,其直如矢,无远不达。东汉时期以洛阳为起点的“丝绸之路”,可以直驰地中海东岸,明驼宛马,络绎不绝
洛阳自古被华夏先民认为是“天下之中”,周武王甫定江山即“迁宅于成周,宅兹中国”;汉魏以后,洛阳逐渐成为国际大都市,“四方入贡,道里均”。
西晋永嘉五年,匈奴汉主刘聪派刘曜等攻破洛阳,杀晋官民三万余人,掳晋怀帝,焚烧洛阳城,洛阳化为灰烬,中原士绅纷纷举家南迁,史称“衣冠南渡”。
京都俱毁、天子临难,这对偏安江南的东晋王朝而言,无疑是永远的痛。
最让人难以容忍的,当然是皇室祖先的坟墓——西晋皇陵已落入夷狄之手,这对所有东晋治下的臣民而言,都是一个莫大的耻辱。
也因此,稍微有些抱负的江左臣民,皆以北伐中原、还都洛阳为己任。
在洛阳沦陷之后,东晋曾两度收复洛阳。
第一次可以追溯到永和十二年,时年四十五岁的桓温第二次北伐,击败姚襄后收复洛阳。
桓温在洛阳修复了西晋历代皇帝的陵墓,又多次建议迁都洛阳,东晋朝廷却对此抱着消极态度,只求苟安东南,无意北还,桓温只得将洛阳周边的百姓迁往荆州,并留下两千将士驻守看守洛阳,保护皇陵。
十年后,前燕国太宰慕容恪亲自领兵攻打洛阳,杀守将沈劲,洛阳再次沦陷。
前燕被灭后,洛阳也就理所当然落入了前秦手中,但前秦因淝水之战的失败而分崩离析,东晋也借机出兵北伐,谢玄趁机收复洛阳。
隆安二年,后秦国姚崇领兵攻克洛阳,生擒守将辛恭靖。
0402五路大军()
范二此次北伐的口号虽是光复洛阳,实则是要收复后秦国潼关以东的大片领土,其面积大概与当初的南燕国大小差不多,包括汝南郡、新蔡郡、襄城郡、陈郡、陈留郡、梁郡、谯郡、荥阳郡、河南郡等十余郡。
这十余郡中皆归坐镇洛阳的陈留公姚洸管辖,离洛阳最远的汝南与其相距六百里!
如果此次北伐成功,将意味着东晋的领土面积将增加一个南燕国,人口总数至少增加五十万以上,最重要的当然还是洛阳象征的政治意义。
打洛阳,当然要做好比打南燕更为充分的准备。
就在范二调动各地军队和督促后勤之时,现任侦察兵主管檀道济,已经开始向洛阳等地派出了大量的侦查兵,让他们从事侦察、收买、策反等工作。
坐镇洛阳的姚洸,虽与兄弟相争时目光如炬,但面对晋军侦察兵的渗透,却恍然不觉。他最信任的手下尚书姚禹,主簿阎恢、杨虔等人,很快就成了晋军的卧底。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