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大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千古大明- 第3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截止到目前为止,运到港口的粮食只有一万石。草药粗布这些因为下手早倒是在商铺禁售之前,买了不少。

    另一件值得欣慰的事,是徐光启和昨夜带出去的那些大夫们,经过彻夜的联络,带回了几十名愿意赶赴广州医治灾民的郎中。

    粮食不够,朱由校也不能坐以待毙。他曾气愤的想过,去府衙让王知府把这些囤积粮食的奸商都抓起来,或者是禁止他们停售粮食。

    但是很快这个想法就被他打消了。因为这些粮商并不傻,他们这么做只是针对他,针对广州的灾民。

    泉州府当地的居民依旧可以正常在粮铺购买粮食,粮商们绝对已经想好了对策,而王知府也不大可能站在他这边。

    冷静下来之后,朱由校的脑中飞快想着,很快就让他想到了一个绝妙,但又是迫不得已的方法。

    他派人用高价临时租用了港口附件的一个集市,动员了军队,随军的家属,还有薛家的人,让其中有过些经商经验,或是能说会道的人,在集市上负责帮他卖货。

    所卖的就是船上运送的,那些原本要高价出口的货物。

    而这个集市和寻常集市最大区别就是不收金银,采取的是最原始的以物易物的方式,可以用粮食,用腌制好的山珍野货,甚至是已经旧了的衣物,只要是洗干净的能穿的,都可以在集市上抵价换购绫罗绸缎,茶糖瓷器。

    平时那些一石粮才能换到的一斤茶,在集市上,只需要二担粮就能换到,相当于打了两折。瓷器,丝绸锦缎也都是如此,让人能够用相当于普通布匹的粮食,就能换到上好的苏杭锦缎。

    朱由校相信,他所给出的价格,民众们一定会过来争相换购,同样的价格,与其把利润都给和他作对的奸商,还不如让利于民,使普罗大众能够从中到实惠,而他也能落得个好名声。

    同时他也相信,粮商们不敢对本地的居民随意涨价,或者不卖粮食,因为泉州府才是这些人的根基,他们不敢轻易的坏了自己的名声自毁根基。

    假如这些商人真的敢这样做,朱由校也就有了足够的理由站出来,命令知府去抓捕这些哄抬当地物价,囤货奇居的奸商们。

    朱由校给这个以物换物,筹集赈灾物资的活动,起了个名号:

    叫做“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慈善义购”,他把这次活动是是为了救济广州灾民,不为赚钱,自己拿出货物做补贴回馈给爱心人士。都写了下来。

    派刚刚忙完回来的徐光启,带着几十匹布匹,去找到当地的书院,请书院里的师生帮忙,写成几百幅换粮赈灾的条幅和传单。

    然后再叫上军中嗓门比较大的军士,和比较圆滑激灵的,两个一组搭档,拿着那些写好的条幅和传单,满城的宣传。

    效果十分显著,经过一上午的宣传,到了中午的时候,就已经凑了近三万两的粮食,还有两船够十几万人穿戴的旧衣服。

    朱由校远远的在船楼上,看着远处密密麻麻的往集市聚集的人群。

    有的一家几口推着装满了稻米的独轮车往集市里面赶,换回了一车大大小小的瓶瓶罐罐,大多都是瓷器,罐子里面还装着几包茶叶,孩子手上还捧着一包淡黄色的糖块,跟在家人身边蹦蹦跳跳的。

    瓷器因为是大明独有的特产,和其易碎的缘故,一直在远洋贸易中的价值比较高昂,而且瓷器的里面还可以装上茶叶这类货物,节省空间。

    以至于朱由校在进货的时候进了大量的瓷器,但是在明朝本地同样是因为易碎性这个原因,在平民的使用中不多,而且价格也不算很高。

    因此就成为了首当其冲的甩卖目标!三五斤粮食就能换上一个崭新的瓷碗!一家人推了一车几百斤的粮食,硬生生换了一车瓷器回去。

    而有的妇人则是大包小包的把家里穿旧了的衣服,拿到集市上换回了几匹上号的锦缎,虽然看不清脸上的神色,但就朱由校所见的,她来来回回不辞辛苦的就跑了能有三四趟,想必也是欢喜的不得了。

    “殿下!”李忠义喊声,把他目光吸引过去。

    看到一脸兴奋的李忠义跑到他身边,朱由校很好奇到底什么事让他这样兴奋,正要问个清楚。

    李忠义就悄悄贴在朱由校耳边小声说“殿下!您离宫的时候太后是不是怕您不习惯宫外的生活,送了您很多宫内常用的物件?”

    “嗯。”朱由校茫然的点着头。

    “殿下!太后送您的不是宫内的用品!而是金子!好多的金子!太后送您的两箱禅香中,除了最上面的一层是真的禅香,其余的全都是金条!两箱的金条六千多两!”

    “金条?”朱由校听到这个词也是一惊,这事他是毫不知情啊!但是略一回想,他就明白了那个他只见过一面的皇祖奶奶的用心良苦。

    记得刚要离宫的时候他去拜见过一次,当时祖奶奶就一直絮絮叨叨说怕他出宫之后不适应,硬是塞给了他不少宫内常用的物件,没想到里面居然塞夹大量的金条。

    这是一个老者对后辈真切的疼爱和关怀,怕他不适应外面的吃,外面的住,说白了就是怕他在宫外没钱花!

    记得前世小的时候,他总听小伙伴提过,爷爷奶奶偷偷背着父母送给他们零花钱,当时他就很羡慕,可惜他不禁没有爷爷奶奶,就连父母最后也失去了。

    而今日的事情,让他找回来曾经一直求之不得的感动

第92章 人选() 
兴王在集市上搞得这个慈善换购,很快就传遍了全城,不止是商贾们,就连在府衙中一心只赏风月,不问政事的王知府也收到了消息。毕竟是几百号人扯着条幅大街小巷的到处宣传,阵帐着实不小。

    王知府一边陪着几位夫人吃着午膳,一边听着下人的汇报。听着听着突然神色一变,顾不得还没吃完的美酒佳肴,命人叫来了师爷和捕头。

    王维这个人虽然沉迷美色,不喜政事,但他却不傻,反而十分机敏油滑,不然也轮不到他做这个油水丰厚的泉州知府。

    他急忙交代了师爷去粮商的家中挨家挨户的拜访,告诉他们绝对不允许给粮食提价!也绝对不允许停售!还派出了捕头带着府衙里的捕快,去集市上、去个个粮铺门前,维持治安,也监督粮商们是否按照他的命令执行。

    王维他没有什么雄心大志,他只希望能够维持住他现在娇妻美妾,锦衣玉食的生活,希望能够在泉州知府的位置上继续做下去,最好是能做到死。所以他格外在泉州府的安定,绝对不允许任何可能使他遭到弹劾,影响他连任的事情发生。

    王维的命令很快就传到了商人们的耳中,商人们也无法拒绝他的命令,不是因为他知府的身份,而是因为商人本身也不愿看到泉州出事,不希望因为一个兴王把泉州搅得乱起来,毕竟这里是他们的根。

    但是同意知府的命令,不代表着不暗地里继续使绊子。以粮商们为首的商贾们很快就采取了,对应的措施,就是限购!

    无论是柴米油盐,还是其他任何能帮助到救灾的东西,都收到了购买的限制。

    而且理由也十分的冠冕堂皇,说是为了维持当地物价和粮食储备的稳定,防止有人倒买倒卖,每个人一次只能购买一家三口七天的口粮,或是相应的物资。

    而这就造成了,下午的时候民众们拖家带口的,在粮铺前面,排起了长龙,或是为了继续转手到集市上换取货物,或是因为先前已经卖没了家里的粮食,此时无米下锅。。。。。

    快到傍晚的时候,购买粮食和贩卖粮食的人群,已经在集市和粮铺的四周围得水泄不通。

    这时府衙中的王维也坐不住了,眼瞅着街上的民众越来越多,天色已经暗了,但人群却不见丝毫减少。他担心一但民众之中混进几个心怀叵测的匪人,大晚上的再闹出什么民乱,他这个太平知府也就当到头了。

    他一边派人去警告粮商们,今晚绝不能关门停业,一边立刻向兴王的船上赶去。

    朱由校听着王维希望他能够停止换购的请求,再看了眼他拿来的价值一万石粮食的条子,和他脸上略显焦急的神情。

    知道这王知府,怂了、怕了、服软了。如果他的换购活动继续持续下去,用不了多久,这王知府还得退让,到时候别说一万石,三万石都可能从他身上敲出来。

    但朱由校并没有这样做,一是因为他之前已经换购了不少粮食,差不多四五万石,加上王知府的这一万石,第一批运输的物资已经凑够了。下午的时候他就已经把去江南采购的船队派了出去,现在即使再给他几万石他也运不走!

    第二个原因,也是因为朱由校也不希望因为换购引起什么骚乱,如果不是见到府衙已经派出了大量的捕快上街维持秩序,害怕添乱,他也会派人过去维持秩序,防止意外情况的发生。

    所以朱由校见好就收的,同意了王知府的请求,下令停止了此次慈善义购。并同时提了一个小小的要求,希望能够在港口的集市旁画一片空地,以供留下的众人驻扎所用。

    王维在收到了朱由校,不会再大规模举办这种换购的保证之后,也同意了他的要求。毕竟王爷的身份在这里,他一个官场上的人物,多少还是得卖点面子的。

    送走了王知府之后,朱由校让人抓紧时间把货物装船。考虑到两地只有四五日的航程,当地也不会一点救灾的粮食都没有,他就命人少带了一万石的粮食,只带了三万石,剩下的用来装大量的救灾所用的药材,以防可能遇到的疫情。

    而此时朱由校才发现,他没人可用了,曲来福福杨山和薛明礼这些目前看来能独挡一面的手下,都要跟着他去广州。

    在这泉州府他没人可派了,但又不能不派人,毕竟泉州还留下大量的货物,集市还需要继续少量的换购物资,而且所有军队的家属也都在其中。

    直到船队都已经装好了货物,准备启航的时候,他这个留守的人选还没定下,看着众人面面相视等着他发布指令,朱由校走到了薛明礼面前。

    对他说道“薛老先生,不如你留下掌管泉州的事物?”朱由校这也是无奈之选,曲来福和杨山两人都不必问,谁也不能放心他自己前往广州,也就只剩下这个见过市面的老头了。

    薛老头,显然一愣,诧异地问“殿下,不是有更好的人选吗?草民对政务这方面不熟悉啊。”

    “人选?”朱由校听到他的回答也是一愣,这里哪还有什么人选?除了他们几人,还有跟在身边李忠义,赵虎和叶成武,难道把他们谁留下来?他也不放心啊!

    “唉?叶成武!”念到叶成武的名字,朱由校突然一拍大腿,显然是想到了什么,而一旁的叶成武的眉头也跟着一皱,他总觉得殿下念道他的名字不是什么好事。

    可惜这次是他想多了,朱由校想到的人不是他,而是和他同姓的叶知秋,这个曾经名为叶良辰的状元知县,如今不正好在他手下做个帐房吗?

    他来做这个留守泉州的人选,在朱由校看来最是合适不过了。知县都当过,来管理这几千的随军家属和百名护卫,自然是不在话下,虽说他之前当的是个挂名的傀儡知县,但怎么说也是管过几万人的啊!比那些毫无经验的门外汉不是强多了。

    不过也不怪朱由校一时没想起来叶知秋,自卫辉之后,除了昨日统计钱粮货物的时候见过这个帐房,叶知秋压根就没出现在他的视线里过。

    估计是沉迷在一家三口的幸福生活当中,不想引人注意,整天深入浅出的,根本就没往朱由校身边凑。

    直到朱由校把他叫来,把这个留守的重任交给他的时候,他都是不情愿的无奈的接下了这份差事。

    而此时一直心系灾情的朱由校,也没注意到他的那份不情愿。交代好事情之后,就下令起航直奔广州而去!

第93章 初至广州() 
朱由校站在船首的甲板上,望着不远处的岸上

    岸边紧邻着一座小山丘,依靠着山丘的地势,从上而下临时划分了无数个,灾民的安置点。

    山丘的顶上,是临时搭建的存放物资的仓库,和临时的官府指挥部门。

    为什么要说是临时的?因为好巧不巧的,广州府原本的知府,地震的时候在屋里被掉落的房梁砸死了。

    没了知府再加上紧接着的洪水侵袭,一下子让整个广州府陷入了一片混乱之中。府衙中也没有能独当一面的人才,差史一个个都跟无头苍蝇一样,不知道该做些什么应对。

    没有妥善的应急措施,这也紧接着导致了,瘟疫顷刻间在广州府爆发开来。等朱由校带着船队赶到的时候,疫情已经发展的十分严重了。

    庆幸的是,在船队航行的时候,朱由校就带着一众跟着来救灾的郎中大夫,商讨了关于灾后一旦发生疫情的处置方法。

    因为有着后世的经验和知识,朱由校明白瘟疫爆发的根本原因。

    就是因为水灾之后,人畜的尸体以及伤口成为了病菌生长的理想场所,从而使病菌大量繁殖。灾后的饥荒和饮水匮乏,又使受灾的人抵抗力下降,更容易感染病菌,又造成了瘟疫的大面积爆发。

    所以朱由校提出了严格的消毒措施。

    包括对于人畜尸体的打捞焚烧,对于灾民的安置处理。

    而这一切也被临时派去处理广州政务曲来福严格执行,就如同他现在所见的一样。

    山丘下大大小小的灾民安置点中央,都有无数口大锅,日夜不停的烧着开水,水都是从经过了打捞处理,经过了草药消毒从安全的井水中取出的。这样才能最大程度的保证用水的安全。

    四周的帐篷中不停有居民带着瓶瓶罐罐出来,来到大锅旁在守在锅旁的军士帮助下取水,或是用来饮用,或是用来洗漱。

    安置点的周围还不时用军队在昼夜巡逻,来保证当地民众的安全。

    因为在船队没来的几天之前,广州府的治安一度瘫痪,爆发了无数起的灾民骚乱,为了维护当地的治安,朱由校抵达的当夜,就命令杨山带着军士彻底接管当地的治安,并且剿灭抓捕了不少趁着灾后慌乱打砸抢烧的匪徒。

    远处的一片空地上,在军士们的带领下又到来了一群衣衫褴褛的灾民。他们按照性别被临时分成了两队,排着队进入了一个用各种颜色不一的布匹搭成的临时浴场中。

    刚刚经受过灾难的灾民们都是敏感的,他们突然被分成两队,有的家人被拆散,四周还有全副武装的军士看管,都显得有些慌乱,有的时候甚至还会哭着抱成一团,说什么也和亲人分开。

    而这一切都被整日在甲板上的驻足的朱由校,看在眼里,第二天的时候他就派人拿着用纸卷成的喇叭,在队伍中间给新来的灾民宣传讲解,最大程度的减少民众们的不安。

    在浴场的出口,都安排有专门人员,帮助清洗干净的民众换上新的衣物。然后接着往前走,队伍就又变回了一个,之前被分开的家人们又可以团聚在一起。

    前面是由无数名大夫组成的问诊团队,他们会询问新来的民众身体有那些不适,并会把那些身上有伤口或者表现异常的人,带到一边的草棚中进行进一步的检查。

    而通过检查的人都会被发到一枚药味浓郁的药丸。这是还没抵达广州的时候,朱由校在春然的提醒下想到的,提前就熬制好的中成药丸。

    在众多医者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